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5 08:47: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热)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6篇(热)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

  2.揣摩本文生动诙谐而生动的语言。 3.学习对弈者的表情和举止的描写。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对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体会作者对弈者的表情和举止的描写。

  学习难点:品味本文生动诙谐而生动的语言。

  教法、学法设想:谈话法、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梁实秋。

  3、了解中国象棋。

  学习过程:

  一、说一说

  1、你所了解的作者梁实秋

  2、说说你了解的中国象棋

  二、读一读

  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字展开的?写了哪些棋人棋事?

  朗读交流后明确:“趣”。本文围绕“下棋”展开。列举了有涵养的棋手、受窘者、慢性子、急性子、超出了棋盘而至于武斗者、观弈者、以棋陶冶性情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者。

  三、品一品:

  这篇文章描述下棋的逸闻趣事,语言诙谐、娓娓动听。再读课文,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问题预设:同学们可能找出的句子有:

  (1)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作者的描写很细腻,语言也有趣。)

  (2)当你给对方一个威胁的时候-------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这组句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语言很生动也很幽默、诙谐) (3)有斤斤计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节而眼观全局者,有短兵相接做生死斗者,有各自为战而旗鼓相当者,有赶尽杀绝而一步不让者,有好勇同归于尽者。(这组句子运用排比修辞,也运用很多的成语,写的各种人很像我们生活中的几种人。)

  (4)我想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时候,其愉快大概略相仿佛。(本句是一个比喻句,它准确、贴切而真实地写出了优胜者洋洋自得的`神态,令文章诙谐,妙趣横生。)

  (5)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观棋不语的确是一种痛苦,挨了打都忍不住要说。他的动作、语言更是精练、传神、幽默。)

  四、议一议:

  1、回忆学习过的《奕喻》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跳读课文,从本文中那些语句中,你能领悟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又悟出了怎样的生活这哲理?

  解题思路:学生先小组讨论,教师要引导、点拨。最后师生得出答案:

  作者欣赏的是处于完全超脱与不够超脱之间的中正平和的对弈风度,进一步说是一种处世风范,既不能太张扬,亦不可太低调,干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这种不即不离的人生态度也是梁实秋的理想追求。

  五、拓展

  假如你也迷上了象棋,你喜欢跟什么样的人下象棋?说说你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梁实秋的一篇散文,作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2、 课外搜集一则关于下棋的有趣片段,与大家分享。

  七、板书设计

  下棋

  梁实秋 下棋的愉快——观棋的无奈——棋中的道理 (窘态) (痛苦) (发泄、争逐)

语文教案 篇2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

  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

  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

  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教诲 叮嘱

  28画杨桃 审视

  老师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选择事例,并围绕中心有条理的写清事情的经过。

  2、养成写前列提纲,写后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写清事情的经过。

  2、写己认识的变化

  教学过程:

  1、口述交流,确定事件。

  (1)学生回忆以前做过或者遇到过的事,在小组内交流。

  (2)老师指导学生选材,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或遇到过的,现在认识到当时没做好的事。

  (3)汇报、评说。

  2、围绕中心,选择事例。事例必须有代表性而且是真实的`,重点写清自己的认识是怎样变化的,鼓励学生要分步把经过写具体。

  3、读写结合,借鉴方法。

  (1)欣赏例文,借鉴运用的方法。

  (2)再次修改,练说。

  (3)师生共评。

  4、编写提纲,动笔写话。老师指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和恰当的方法来表现个人认识的变化,指导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互相交流,认真修改。修改时,要注意不写错别字,把语句写通顺,更重点的是把事情经过写具体。

  6、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课文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作者简介

  孙犁 (1913~) 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研究课文

  1。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环境) 形色神态

  抗战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一闪而过

  病中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鸟市 悬空吊着 焦黄 凄惨

  江南太湖边 群莺乱飞 全部美丽 极致

  2。面对不同环境不同境遇的黄鹂,作者感情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喜爱、遗憾——痴迷、惋惜——怜爱、愤懑——喜爱之极

  2 4—7 8—16 17 22—23

  朗读2 朗读6—7 齐读22—23

  3。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遭遇的态度,你能领悟黄鹂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而明白作者一生不能割舍黄鹂的真正原因么?

  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板书主题一)黄鹂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作者对黄鹂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答案来源:第三自然段)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4。不难看出,作者认为黄鹂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从几次记叙来看,黄鹂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5。揣摩文末四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6。这几段文字与上文叙述的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这几段文字是上文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找到了黄鹂的真正的家乡,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的美丽。而且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不仅黄鹂,(板书主题二)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以哲理的启迪。可见,这几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从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中升华出来的。

  7、由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推导出主题三:在文艺创作中,要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相和谐适应的典型环境。(讲的文艺创作规律)。

  主题四:呼吁为作家、人才乃至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点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这一点也是教师用书所讲的,可以作为重点)

  8、小结本文的主题多元性。(参《中学语文园地》20xx年3期)

  四、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

  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

  生字的识记与书写。

  教学难点

  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和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没有花草,土地干涸,有花有草,但花草都干枯了)

  大家看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些枯黄的小草,现在你最需要什么?

  2.别急别急,瞧,谁来了?(看动画)

  (点出:雨点儿)谁愿意和雨点儿打打招呼?

  “点”字是一个生字,你读得真正确。

  多可爱的雨点儿啊!如果我们把“点”和“儿”读得快一些,舌头卷起来,就更好听了,再来试试吧(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再来叫叫它吧!(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究竟讲了雨点儿的什么事呢,让我们赶快打开书本,翻到105页,请拼音朋友帮忙,自由地大声读读课文吧。边读边完成老师的几个要求: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2)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三、检查反馈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大家用手指表示。

  把书本合起来,放在书桌的右上角,我们来看看大屏幕。

  2.这些句子挺难读的,你能读好吗?自己先试一试吧!(自由读)课件出示

  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那一句,读给大家听!

  A、读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认读“数不清”“云彩”“飘落”

  师:你愿意读哪一句?。请你来试试吧!

  (1)理解“数不清”。

  a、正音“数”“清”字,读“数不清”

  b、找一找,文中什么数不清。

  c、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

  d、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语吧!

  (2)理解“云彩”。

  (出示“云彩”)这个词你能读吗?

  a、正音读“云彩”(注意把平舌音读准)。

  b、同学们看到过云彩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多幅云彩的图片)

  c、多美的云彩啊!你能说说,这是()的云彩吗?(出示:的云彩)

  d、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语吧!

  (3)理解“飘落”。

  a、出示“飘落”这个词谁能读?

  b、“飘落”是一个动作,你能说说什么“飘落”下来吗?(出示:飘落下来)c、一起来读读吧。

  (4)检查整个自然段。

  这三个词语你都会读了,再来读读这句话吧,相信一定会读得更好,自己练一练吧!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自由读齐读)

  B、读句子: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认读“半空”“问”

  1.第二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你来试试吧!

  2.学习“半空”注意“半”是前鼻音,“空”是后鼻音齐读。

  3.出示生字“问”读一读。

  4.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C、读句子:小雨点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认读“回答”“方”。

  1.最后一句你会读吗?自己先来试一试吧!

  2.读“回答”“地方”(指名3人读,提示“方”在“地方”一词中读轻声齐读)

  3.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D、检查生字词

  师:这么多词语从句子中跳出来了,你还会读吗?我们来开开小火车吧!(开2列小火车齐读)

  四、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师:课文中的词语宝宝都认识了,那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他们去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想一想吧。(自由读课文)

  2.学生反馈:课文讲了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故事。

  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3.师: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去的路上还打过招呼呢,你能把他们说的话找出来吗?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出示3句话)

  4.师:请自由地读读这3句话,边读边想:你愿意当谁啊!能说说原因吗?(指名说)

  板块一:小雨点儿

  生自由说喜欢当小雨点的理由。

  师:小雨点儿很了不起,因为他给有花有草的地方带去了更加美丽的色彩。

  指名读,读出高兴、自豪的感觉齐读。

  板块二:大雨点儿

  生

  自由说喜欢当大雨点的理由。

  师:是啊!大雨点儿多不容易啊!让我们一起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光秃秃的山岭、荒芜的沙漠,干涸的土地)

  师:说说这是一个( )的地方(指名说)。

  师:是啊!(推荐好词:寸草不生、光秃秃、荒凉)快来读读这些词语吧!(自由读当当小老师读)

  师:大雨点儿,大雨点儿,我想问问你,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这么荒芜,你还来干什么啊?

  师:多么有爱心,多么善良、多爱帮助人的大雨点儿啊!

  师:愿意当大雨点儿的一起来吧!让我们来一起读读大雨点儿的话!读出这份自豪、自信和无比的光荣。 (指名读--齐读)

  师:现在再来读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吧!相信一定能读得更棒了!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五、检查生字,书写练习

  1、指导书写“方”。

  2.打开书本107页,观察“方”的笔顺。(指名书空)

  3.(出示方)“方”跳到了田字格里,想想,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师范写“方”。

  5.学生写一个,写好对照范字找差距,再写第二个。

  6.进行写字评价。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雨点儿

  小雨点 有花有草

  大雨点 没有花没有草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 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信箱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学生自由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第25课(学生齐读课题)——《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给我们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

  2. 集体交流阅读情况。

  3. 默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 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大概有以下两个问题: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2) 娃丽为什么能管信箱了?

  3. 学生默读课文,解答问题。

  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分角色朗读(师指导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析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品格。

  四、总结全文,谈感受

  1.给每个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2.根据小标题复述课文。

  3.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感受?用自己的话赞美娃丽。

  4.结合实际:假如是你遇到了类似的'事,你会怎么做?

  五、课后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寄信基本常识

  1. 挂号信比平信慢。挂号信要确保每一站“签到”,所以会比平信还慢个2~3天;

  2. 邮编的含义:

  我们常常说邮编是对一个地区的编码,就算写错了也无大碍。这种认识是很不确切的。其实一个邮编对应于一个邮局,也就是说,可能你楼下的邮局的邮编是xxxxx1,远处的是xxxxx2,你把邮编写成xxxxx2,信件有可能就寄到远处的邮局了。(当然邮局也会自己去检查地址和邮编是不是匹配,作出相应的处理,但是我们自己最好写清楚。)

  3. 电话查询。

  如果邮编和地址写对了,那么你就可以通过电话向某一具体邮局咨询。当然规定是挂号信允许寄件人查询,但是不允许收件人查询,但是咨询一下、协商一下是可以的;EMS可以在网上或者打电话查询。

  4. 办理注意事项。

  (1)邮件于每日下午4时前截止收件(逾期则隔日处理),于每日下午4时30分至邮局寄发。

  (2)单位公务用信件,以20封或总金额300元为限,超过者需请各单位自行处理。

  (3)单位若有大批信件需邮寄时,请以大宗邮件方式处理,信件以50或100件为单位,捆装整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园地教案04-11

语文古诗教案11-07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23

语文教案【精选】08-10

【经典】语文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