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说课稿>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

时间:2022-07-28 08:53: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精选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精选8篇)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1

  1.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大小计算,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准备在下节课重点介绍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动摩擦力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两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对静摩擦力存在的认可和决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通过做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课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让学生将手指压在导学案中的四种材料上往前,往后摩,从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结合导学案第一部分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突破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实验演示或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通过对由传感器得到的图像分析,和实验观察验证,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与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并引出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标讨论影响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案设计→选择实验数据处理方案→探讨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计时实验探究,结合导学案第二部分完成实验。

  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

  [阅读P59表1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结论:

  ①与面积无关;

  ②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也无关。

  4.结合导学案第三部分师生一起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下节课的目标。

  5.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2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编写特点和意图)

  本节内容由怎样认识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内容构成,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压强、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快慢,教材这样安排也有利于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材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现代生活与力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本节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车、双手拉弹簧、推门、提水桶、人拉车等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说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已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能列举出生活中与力有关的例子,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能正确写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2.能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四、说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突破措施:一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弯锯条、拉长弹簧、用磁铁吸引钢珠、手捏橡皮泥等,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课件出示大量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探究:充分体现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上,让学生在推、拉、提、压的动手体验中思考,获取知识。

  2.学案导学: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指令,整过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精选学习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加强合作交流,把问题更多的放在小组内得以解决。老师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观察、倾听、点拨。

  4.多媒体辅助: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便捷的作用。

  六、说教学流程

  1.课题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学生思考,搜集有关力的一些说法,由此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力”)

  2.要点探究:四个要点

  要点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现象:人推车、拉长弹簧、推土机推土、用水桶提水等,归纳总结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一般能总结出产生“力”有以下共性:

  ①有两个物体;

  ②有动词。告诉学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提、压等概括为“作用”,这样,我们可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针对以上力的概念,老师引导学生且强调:

  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②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注意:这里的板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板书,仅凭学生头脑中有关力的事例,是很难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两个学生实验: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拉长压短弹簧,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实例。

  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参照课本第三页图7.1——2有关说明,完成实验。

  归纳概括实验结果的共性特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里,要让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个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实例。

  要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演示:用力拉弹簧、打台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系。

  老师可以继续演示推门,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但这个实验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所以,可以给学生提供核桃钳子,让学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光线的认识,迁移到力的示意图的学习。达到会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描述力。明确画法,规范作图,使学生达到能识图,会画图。对具体步骤和画法要提出较规范的要求。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完成课本第5页画力的示意图2、3题。

  要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对力的概念形成整体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体验,感受手对其他物体施力的同时,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进一步完成图7.1—5实验,总结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利用整理、归纳的方法较清晰的反映各实例的共同特征,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体认识。

  另外,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需要巩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这一认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现象。

  3.梳理反思:给学生3分钟时间,梳理反思刚才学习内容,补充修改导学案,构建知识网络。

  4.达标检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3个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出示答案,学生小组互批。

  5.课后延伸:

  布置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动手实践的课程理念。

  七、说板书设计

  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弹簧、锯条、乒乓球、溜冰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二)力的三要素

  1、力的方向

  请学生举例说明力的方向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2、力的大小

  请同学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3、力的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点肯定在受力物体上,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点,如推、拉、提、压、托等作用的作用点。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用手拍桌子,手也感到疼。

  2、演示实验:一位同学穿着溜冰鞋用力推墙,人往后退。

  总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

  一、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单位:牛顿(N)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4

  说教材:

  通过本课劳动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伟大。知道和理解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劳动情节并有所体会。感受作品中的劳动场景和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些劳动的场景片段或图片提问:这些人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和动态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等等?学生回答:劳动的场景。让学生交流片段中劳动的体会和认识。

  教师总结引入:劳动是艺术创作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劳动创造世界。

  二、我们课本上有很多表现劳动的艺术作品,同学们欣赏一下。

  1、思考:这些作品表现什么样的劳动场景?(捣练是什么意思?)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是什么?(结合时代的特点)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提醒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2、师生共同分析范画:(学生可根据前面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

  如:《粮食》表现的是什么场景?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是什么样的?总结:劳动、丰收的喜悦。

  如:《牛耕》表现的是什么劳动?

  《纺织女》表现的是什么情节?人物的动态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

  《播种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希望?

  3、学生分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什么劳动让你最难忘,通过这节课的欣赏,你对你所经历过的劳动有什么新的感受?你认为劳动是一种美吗?

  (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可以让学生描述或模仿某幅作品中的人物,体验劳动者的动态、心情,从中体会劳动者的美好创造,感受人类劳动的意义,结合时代的特点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劳动的伟大。)

  4、教师总结:

  肯定学生的讨论成果,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结合学生自身的某些体会,给予提示,体会动手劳动后的喜悦,进而认识劳动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说作业:

  根据我们的欣赏我们体会到,不同时代的作品表现的劳动题材的主题是不同的,例如:

  1、《夯歌》、《捣练》里面表现的劳动场景我们现在还能不能见到?他们有什么样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呢?

  2、《清明上河图》所选的是局部,那么他的全景又是什么样的?

  3、《戈射收获图》是汉代的画像砖,那么画像砖是用来干什么的,你还能找到什么样的画像砖或画像石的作品?

  这些问题我们同学们可以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看谁能把资料搜集的最全面,下节课我们共同来讨论、学习。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六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描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之后,进一步学习来自地球的力即重力。本节内容由“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四部分构成。本节内容也为之后受力分析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句)知道了教材特点,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特点。也就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对物体会下落、水会往低处流等现象已习以为常,但他们并不能给出十分科学的解释。因此我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认知水平上的不足,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过渡句)基于以上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力图把传授知识、渗透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兴趣和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会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过渡句)在教学目标设立的基础之上,我设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及其表示的物理意义。

  【难点】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过渡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取也至关重要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特点,学情特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过渡句)接下来就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游戏导入与多媒体导入相结合的方式导入新课。

  我会先找几位同学分别进行踢毽子、托篮球、倒水等活动。

  之后给学生播放几个录像片段(课件:树叶飘落、高山流水、羽毛球运动、下雨。)

  我会让学生思考这些活动和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根据观察很容易能回答出这些物体都会下落。

  之后继续提问让学生思考物体下落的原因,这时顺势导入课题——来自地球的力。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让学生经历活动并通过多媒体观看生活实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学习中来。设立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于之后教学过程的展开。】

  之后是新课讲授环节:

  对于第一个知识点重力,我会结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物体下落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能够使物体下落的力。

  之后我会向学生补充牛顿受到苹果从树上落下的启发而开始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

  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下落的苹果受什么力?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回答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设计意图:知识讲解与科学故事相结合,由自然现象引出重力概念,使学生感觉自然,易于接受。通过牛顿的故事,启发学生留意生活细节,从生活走向物理。】

  接下来是实验探究部分,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我会先给学生讲解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大小,顺带回顾其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为了方便学生提出猜想,我会先给学生发一大一小两个苹果,让学生拿在手里感受哪个更重,紧接着询问两个苹果的质量关系。

  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思考的讨论很容易得出猜想: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为了方便学生展开设计,我会先让学生思考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然后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

  (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质量为50g的钩码一盒

  (3)实验步骤和记录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不光要教会学生知识点,还要帮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提升。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之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分小组进行实验。这时我会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临时问题。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6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

  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

  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

  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

  D.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六)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2节《二力平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习,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

  教师演示:

  (1)自制二力平衡演示器

  (2)有关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对平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①先演示;

  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

  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习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平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第一步:导入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学生明确回答后,列举常见的例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找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上台即可,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位同学站在这里静止不动,虽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

  (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平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平衡内容。用多媒体投影:“力的平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平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平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

  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在这里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边演示边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平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投影上提出的观察问题,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并投影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得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二力平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习(能够起到紧扣重点、越过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小结和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习指导与联系的基础梳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平衡条件,这是关键之所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属于初中物理“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机械运动和力”的内容之一,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压强的概念,这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在学生学习这个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质量、密度、速度、力、简单机械等力学内容;在密度和速度的学习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后面的“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等内容都是以压强概念为基础的。同时压强的知识对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有重要作用。编者也采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和探究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

  展示压力作用效果不同的实例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和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和展示的实例,也容易提出“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猜想,并且容易设计出简单的实验验证猜想,是初中物理中适合学生运用科学探究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许多与压强概念有关的问题,但在学习中也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压力的概念,容易与重力混淆。因此要特别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虽然学生在速度、密度的学习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但还不可能掌握这种重要的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因而学生在学习压强概念时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等。可见压强概念的学习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压强概念的教学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结合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结合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简单的现象。

  (2)知道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

  (2)在设计实验时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在给出压强定义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帕斯卡在物理学发展中对研究压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努力创新,年少有为的科学精神。

  (2)在运用压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树立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际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描述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图钉的帽做得又大又平,图钉的尖。做得又细又尖?

  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

  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坦克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呢?

  在茫茫的雪原上,为什么徒步行走是那样的艰难,”

  引导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二)分析原因: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交流,以达到活跃课程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提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

  (四)实验验证:教师提供几种教具,要求同学从中选择,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五)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都有关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相关文章:

《力的合成》说课稿08-23

二力平衡说课稿11-06

力的合成说课稿04-08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09-16

《运动与摩擦力》优秀说课稿范文07-08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06-28

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优秀说课稿范文07-01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15篇08-05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通用5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