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31 08:22:3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借助插图,了解童话内容。

  ★学习通过神态、动作描述的方法。

  ★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借助插图,了解童话内容。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童话的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我什么喜欢?

  二、 识字写字。

  1、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

  2、借助拼音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3、借助图片识字:学生观察图画,教师出示汉字。

  4、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识字汉字。

  5、教师检查识字情况。

  6、写字指导。

  三、 出读课文,了解童话古事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图画,说说童话故事的内容。

  2、看图听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借助插图了解内容,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具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插图,指名逐段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

  二、小组任选自然段,练习朗读,体会童话 内容。

  三、小组展示:

  比赛读出语气。

  四、重点品读句子:

  比较有什么不同。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读第五、六段,说说你的想法。

  六、思考:

  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

  七、小组练习看图复述课文。

  八、小组合作,自编、自演童话剧。

  九、 板书设计。

  狐狸、小松鼠、小白兔:葡萄是酸的!

  小猴子;葡萄是甜的! }应亲自尝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辨析“观察、观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至5自然段。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理解生字词。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

  2、读一读这些句子及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默读,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五、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灰椋鸟开始归林——归林时——归林后的情景。

  3、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4、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5、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这顺序体现在哪些词上?( “一开始” “几分钟”。 “一小群一小群” “先回来的鸟”……)

  (2)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3)写“大部队”时,作者用哪个词,准确地描绘了当时的气势?“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描写的句子。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6、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俱乐部。”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象,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7、指导背诵第二段。

  二、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鸟是人类的朋友……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

  1、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3)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2、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1、写几则保护益鸟的公益用语。

  【板书设计】

  2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1、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伤仲永》教案推荐。

  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

  2、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进入课文学习,同时开发学生听话,分析能力,并能准确地把自己的感受口头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案推荐》。教师应以学生的看法为主。教师不作统一要求。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师:这是一个令人遗憾,令人痛心的故事。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笔下也有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你指导是哪篇课文吗?

  说明:此项设计是为了“课题的书写。加深了印象。

  2、朗读课文,参考注意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梗概。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为下一步训练作铺垫。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碍。为下步训练作准备。

  三、探究课文内容

  1、课题中“伤”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为什么而“伤”?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变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此三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重点在对原文的理解与应用。

  4、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

  5、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说明:此二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外延伸

  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因为两文都涉及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深刻灵活今后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五、作业

  说说学习《伤仲永》一文的感受。

  六、反思:

  1、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断句、节奏、语气语调都有一定的.难度。要加强朗读,力争在理性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更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没有想象的这么好,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遗憾的教学中应重点注意。

  3、讨课题完成比预料的好,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的语气进行劝说很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可加强训练。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的。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的?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的?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由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的,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课题:学会宽容

  教学目的:引导孩子明确对别人宽容的重要性,了解宽容的原则。

  教学重点:明确宽容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会宽容。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想拥有朋友吗?

  你想拥有一个和谐,良好,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吗?

  你想拥有温馨,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吗?

  你想将来学业有成吗?

  那么请你学会宽容。

  二:什么是宽容:(你是怎样理解宽容的?)

  1.几个同学发言,谈自己对宽容的理解。(略)

  2.师总结宽容的定义:宽容就是指人的度量大,心胸开阔,待人宽厚。

  3.师读:《大英百科全书》对宽容的解释: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观点的见解,应耐心公正地容忍。

  爱因斯坦: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无论哪种可能的信念。

  有人赞美说:宽容是在荆棘中生长出来的谷粒。

  4.孩子读楚庄王宽宏大量的故事。

  5.孩子谈听完故事的想法,谈楚庄王此事处理得如何。

  6.孩子举例:历史上宽宏大量的故事。

  7.两个同学表演:“一同学撞了对方”。

  8.同学谈上述表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9.看大屏谈如果实际生活中出现以下类似情况,将如何处理。

  三: 宽容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会宽容)

  1.几个同学谈宽容的意义。

  2.总结宽容的意义:

  1)`宽容不仅是检验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个尺度,而且是关系到能否搞好人际关系,能否搞好工作,能否搞好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

  2)一个人如果能体谅别人,理解别人,不苛求人,不算计人,他就会被看作与人为善,品德高尚的人。

  3)宽容是交友之桥。人们总是爱和厚道的`人交朋友。人们常说:“腹中天地阔,常有渡船人.”

  4) 宽容有助于人际关系和谐。它能给人以温暖,感化和醒悟,它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化干戈为玉帛。四:宽容的原则:

  1) 两个同学表演“考试作弊”

  2) 同学谈对一同学允许另一同学抄的看法。

  3) 师总结:俗话说得好,“大度弥勒佛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但是弥勒佛也是逞恶扬善的。也就是说宽容一定要适度,宽容要有一定的原则。宽容不是无原则的宽厚,也不是姑息养奸,更不是助纣为虐。因此,我们“对君子要宽,防小人要严”,并且同损人利己者进行斗争。 五:自省自查:通过这节德育课,你有了哪些认识。(几个同学发言略)

  四:孩子读《你想拥有朋友吗——请宽容》

  七:教师总结: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我们自己一幅健康的心电图,宽容是这个世界一张美好的通行证!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有豁达大度,广阔胸怀的人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01-08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12-19

语文教案12-19

语文教案01-06

语文教案01-06

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