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9 09:17:3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

  2、能够正确找出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3、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

  一、读拼音写汉字。(5分)

  chā ānɡ ū wěi duàn liàn

  ( ) ( ) ( )

  ōu ǎ lún fān

  ( ) ( )

  二、填入合适的词语(5分)

  ( )的树 ( )的基业

  ( )的人 ( )的树苗

  ( )的心 ( )的能量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5分)

  枯萎—( ) 依赖—( ) 优雅—( )

  四、在括号里写出带点词的反义词。(5分)

  (1)、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 )的树。

  (2)、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

  (3)、树苗就会养成依赖( )的.心。

  五、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5分)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

  六、填空。(5分)

  ⑴林清玄,( )代作家,( ) 人。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 》)、(《 》)等。

  ⑵借物喻人就是借( ) ,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在课文《桃花心木》中作者借 ( ),来比喻(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客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⑶“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指

  七、修改病句。(5分)

  ⑴种树的人不再来,也不枯萎了。

  ⑵桃花心木树苗大概一定不会枯萎的。

  ⑶我们要及时改正并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

  八、读课文,把种树人回答作者问题的话概括起来简述。(5分)

  例:问: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

  答:模仿老天下雨,时间不确定。

  1、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9、桃花心木练习题

  ( )的树 ( )的基业

  ( )的人 ( )的树苗

  ( )的心 ( )的能量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看拼音写词语、填适当的词语、写近义词等题,对于修改病句、填空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的题部分学生完成的不好,不会修改方法,对课文内容掌握不扎实。

  不全面、不深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愈、振、铎、侍、篱、嵌、韵、昔”,掌握会写字“榴、郑、振、篱、嵌、赌、嘱、昔”。自主积累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3.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

  《石榴又红了》是郑尔康怀念父亲郑振铎的抒情散文。通过对旧居石榴树、石榴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每当秋季,“我”便会想起故园的石榴树,愈加思念父亲。第2—4自然段写父亲在石榴果上刻上孩子的名字,过石榴节。第5自然段写父亲去世。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写“我”思念旧居石榴树,此文转自淘.教。案网思念父亲。

  父亲童心未泯,在石榴果上刻孩子的名字;父亲充满情趣,和孩子们一起过石榴节。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优美的散文笔调和浓郁真挚的感情相得益彰。而如今石榴又红,亲人却已不在,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惆怅与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初读课文,“说说孩子们为什么盼望石榴节?”细读课文,以“在你眼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话题品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词句积累]

  “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表达了孩子们对石榴节的喜爱,对父亲的热爱。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榴节’,大家望着那红得似血的果实,谁也不忍去摘,任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枯萎,坠落,化成了泥土。”

  不忍:不忍心。石榴又红了,而父亲已不在,睹物思人,无限悲伤。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郑振铎的资料,了解郑振铎。)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文《斗笠》借斗笠抒写浓浓的母子亲情;《傲霜篇》通过对菊花傲霜凌寒的描写赞美了不畏风雪的'品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郑尔康的《石榴又红了》,这篇课文在描写石榴的同时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2.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3.说说你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郑振铎。

  4.指名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2.认读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郑振铎。

  4.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对话感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感受,画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第2自然段,父亲爱好园艺,侍弄花草,怡然自得。故园的花草种类多——桃、李、杏、梅、兰、松、竹、葡萄、石榴、野菊花……赏花时间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尤其是“父亲”“采菊东篱下”田园心境,让人体会出郑振铎真是一个热爱花草、怡然自得的人。第3、4自然段,写父亲童心未泯,和孩子们过快乐的“石榴节”,他爱孩子,也深受孩子的爱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2.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读句子,谈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全文,回顾课文。

  分节朗读全文。

  二、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认为课文哪里写得好?为什么?(教师引导: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首尾呼应等)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1.畅谈品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练习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我们常说,睹物思人。一张贺卡、一支钢笔、一幅照片、一首歌曲……只要是它带有朋友、亲人的一丝痕迹,就可能使你联想起一些往事,就可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把你想到的和同学说一说。

  2.把你想到的写一写。

  3.交流评价。

  1.在小组中交流,打开思路。

  2.小练笔。

  3.交流修改。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选编的,课文中那些发明创造的故事,也许只是在眨眼间的灵机一动,看起来没有没有费多大的.力气,但事实上,想要有所发明创造,哪怕只是一个小发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怀疑权威,打破常规,冲破定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的44生字,会写本单元的33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4、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5、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6、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大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单元44个字,会写3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4、学习默读课文。

  四、内容:一个导语,课文《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和语文园地四。认识52个生字,书写33个,14课没有生字。

  五、课时安排

  《动手做做看》2课时

  《邮票齿孔的故事》2课时

  《画风》2课时

  《充气雨衣》2课时

语文教案 篇4

  《愚公移山》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愚公移山》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全文按情节发展过程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答智叟难”做铺垫。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愚公倡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写愚公妻的“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其中还穿插叙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第三段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叙述得十分清楚,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

  第四段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

  这篇寓言的故事情节跟一般寓言比较起来,要稍微复杂一些,而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它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样一个情节发展的过程,尽管跟一般小说还有很大的差别,但对人物精神、思想或性格的表现仍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这篇寓言中的主要人物愚公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格的主要原因。

  《愚公移山》人物描写

  1、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平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象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2、智叟的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即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付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愚公移山》重点难点讲解

  1、课文的寓意:

  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2、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平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运用对照、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

  第一,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峻、广袤,同老愚公人少力微、工具简陋相对照,有力地突出了愚公的毅力和决心。第二,用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同愚公胸怀大志、远见卓识、敢于斗争的精神相对比,点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第三,用“遗男”的热情赞助来衬托智叟的顽固不化。第四,用山神惊惧,天帝感动来烘托愚公的坚强行动和必胜的信心。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愿意和同桌合作认读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4.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教师用有关雨的儿歌导入新课,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在掌握生字的基础上学习这篇课文。

  本课采用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变化的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并口头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

  教学难点

  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课前准备头饰。制作上课用的课件。

  课前指导学生把课本翻到第6页,反扣在桌子上。把文具摆放整齐,做好上课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春天是一幅多彩的画,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首优美的诗,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春姑娘带着春雨娃娃来了。上节课我们跟春雨娃娃交了朋友,它邀请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呢!

  跟课件表演唱《小雨沙沙》: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

  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

  哎哟哟雨水真甜

  哎哟哟我要发芽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

  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

  哎哟哟我要出土

  哎哟哟我要长大

  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演唱。

  以儿歌的方式导入,能有效地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入情入境地展开学习。

  二巩固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线论趣题底颜淋洒滴油欢读生字。(个别读—小老师带读—集体读)

  2.出示生字卡片“滴“”欢”“题”,学生组词。比比谁是“组词大王”。

  3.读一读书上“读读说说”中的词语。

  4.任意选择生字;分小组互相组词。

  5.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红、绿、花、草”认读后仔细观察这些字的特点及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哪些字难写,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学生复习巩固生字词,积极参与,认真写字。

  通过读生字、组词比赛等环节有意识地强化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学会认读12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流利地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懂得课文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娃娃”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这些娃娃都非常惹人喜爱。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下风娃娃,谁能告诉老师你知道哪些关于风娃娃的知识?

  2、小朋友们对风娃娃的了解还真不少,瞧!风娃娃给我们吹来了许多树叶做礼物,呆会儿,谁能认识上面的字就能把树叶贴到自己小组的大树上去。请翻到70页赶快自己学一学吧!有不会认的字,可以向小组的同学请教。

  3、出示要求会认的字,让学生自主识字。同学之间介绍自己认字的方法。

  4、开火车认读生字,注意提醒读准字音。提示:“责、踪”是平舌音;“抽、示、筝、伤”是翘舌音。“筝”在“风筝”一词中读轻声。(贴树叶)

  5、课文中的风娃娃是怎么样的呢?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并反复读带生字的句子。

  6、老师逐一出示带生字的.句子,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准确、通顺。

  (二)朗读感悟

  1、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的风娃娃是个怎样的娃娃?你喜欢它吗?跟同桌说说理由。教师相机板书:好事 坏事

  2、 通读全文,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学生汇报,老师板书:(1)吹大风车(2)吹帆船(3)吹风筝(4)吹衣服、吹小树(板书)

  3、 出示挂图,分组自由选择图画,找到相应的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做好事”板块。

  (1) 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 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一句话。从他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什么?

  ?“做坏事”板块。

  (1) 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句话。

  4、 汇报学习成果

  (1)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风娃娃的心情怎样?体会风娃娃的心情,指导感情朗读。

  (2)风娃娃做了什么坏事?人们是怎么责怪风娃娃的?

  (3)风娃娃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体会风娃娃的心情,练习感情朗读。

  (4)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

  自由选择课文的一部分感情朗读,并展示给小组的同学听。

  3、 风娃娃听了小朋友们的话,会怎么做呢?

  (二) 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吸、极、表”三个字。

  “吸、极”二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右边“及”字的写法应注意笔顺。第一笔“撇”和最后一笔“捺”,要舒展而对称。特别是第二笔“横折折撇”不容易写好,而且容易跟“奶”字右边部分混淆,写字时要注意。

  “表”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下面不要写成“衣”。

  ①选容易的字先写

  1、选择自己认为能写好的字描红、临写。

  2、同桌欣赏、评议所写的字。

  ②请教难写的字

  1、在小组内向同学请教难写的字。

  2、向老师请教最难写的字,老师范写指导。

  3、自己练写。

  (三)听写生字

  同桌互相听写,再检查是否正确。

  板书: 16风娃娃

  好事 坏事

  吹大风车 吹风筝

  吹帆船 吹衣服

  吹小树

语文教案 篇8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多媒体显示: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2.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3.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

  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三、鉴赏语言

  1.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归纳:

  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感谢幸福、感谢痛苦。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2.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P71),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

  提示:《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

  (《霞》鉴赏文章见备课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吾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七.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

  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

  诱人前景教案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三、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四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检查课文掌握情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园地教案04-11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