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12-26 08:16:2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集合(15篇)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

  一、基本知识和需说明的问题:

  (一)圆的有关性质,本节中最重要的定理有4个。

  1、垂径定理:

  本定理和它的三个推论说明: 在(垂直于弦(不是直径的弦);(2)平分弦;(3)平分弦所对的弧;(4)过圆心(是半径或是直径)这四个语句中,满足两个就可得到其它两个的结论。如垂直于弦(不是直径的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条件是垂直于弦(不是直径的弦)的直径,结论是平分弦、平分弧。再如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且平分弦所对的弧。条件是垂直弦,、分弦,结论是过圆心、平分弦。

  应用:在圆中,弦的一半、半径、弦心距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计算弦长、半径、弦心距和弓形的高。

  2、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四者之间的关系定理:

  在同圆和等圆中,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这四组量中有一组量相等,则其它各组量均相等。这个定理证弧相等、弦相等、圆心角相等、弦心距相等是经常用的。

  3、圆周角定理:

  此定理在证题中不大用,但它的推论,即弧相等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角相等,弧相等。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都是很重要的。条件中若有直径,通常添加辅助线形成直角。

  4、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性质: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有了切线,将切点与圆心连结,则半径与切线垂直,所以连结圆心和切点,这条辅助线是常用的。)

  2、切线的判定有两种方法。

  ①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连圆心和公共点成半径,证明半径与直线垂直即可。

  ②若直线和圆公共点不确定,过圆心做直线的垂线,证明它是半径(利用定义证)。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是极重要的。

  3、三角形的内切圆:

  内心是内切圆圆心,具有的`性质是: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相等,还要注意说某点是三角形的内心。连结三角形的顶点和内心,即是角平分线。

  4、切线长定理:自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则切线和半径、圆心到该点的连线组成直角三角形。

  (三)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1、记住5种位置关系的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之间的相等或不等关系。会利用d与R,r之间的关系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会利用d,R,r之间的关系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

  2、相交两圆,添加公共弦,通过公共弦将两圆连结起来。

  (四)正多边形和圆。

  1、弧长公式。

  2、扇形面积公式。

  3、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S= 2π=π。

  二、巩固练习。

  (一)精心选一选,相信自己的判断!

  1、如图,把自行车的两个车轮看成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圆,则它们的位置关系是

  A、外离 B、外切 C、相交 D、内切

  2、已知⊙O的直径为12cm,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为6cm,则直线L与⊙O的公共点的个数为( )

  A、2 B、1 C、0 D、不确定

  3、已知⊙O1与⊙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7cm,两圆的圆心距O1O2 =10cm,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

  A、外切 B、内切 C、相交 D、相离

  4、已知在⊙O中,弦AB的长为8厘米,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厘米,则⊙O的半径是( )

  A、3厘米 B、4厘米 C、5厘米 D、8厘米

  5、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

  A、经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圆 B、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

  C、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D、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2,3)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必定( )

  A、与x轴相离、与y轴相切 B、与x轴、y轴都相离

  C、与x轴相切、与y轴相离 D、与x轴、y轴都相切

  7、在Rt△ABC中,∠C=90°,AC=12,BC=5,将△ABC绕边AC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圆锥,则该圆锥的侧面积是( )

  A、25π B、65π C、90π D、130π

  (二)细心填一填,试自己的身手!

  12、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_____正多边形;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_____正多边形。(填“是”或“不是”)

  13、△ABC的内切圆半径为r,△ABC的周长为l,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 。

  14、已知在⊙O中,半径r=13,弦AB∥CD,且AB=24,CD=10,则AB与CD的距离为__________。

  15、同圆的内接正四边形和内接正方边形的连长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2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利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已有所认识,并能从图象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对函数与图象的联系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三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第1课时是让学生了解函数与对象的对应关系和作函数图象的步骤和方法,明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是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的比较与归类,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简单性质.本课时是第一课时,教材注重学生在探索过程的体验,注重对函数与图象对应关系的认识.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经历函数图象的作图过程,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3.已知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作函数的图象,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4.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是:

  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教学难点是:

  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画一次函数的图象;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深化探索;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第五环节:课时小结;

  第六环节:拓展探究;

  第七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内容:

  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去上学,请问小明离家的距离S(米)与小明出发的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它是一次函数吗?它是正比例函数吗? S=80t(t≥0)下面的图象能表示上面问题中的S与t的关系吗?

  我们说,上面的图象是函数S=80t(t≥0)的图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殊情况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目的: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写函数关系式和认识图象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函数与图象的联系,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效果:学生通过对上述情景的分析,初步感受到函数与图象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graph).

  例1请作出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深化探索

  内容:做一做

  (1)作出正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

  (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y= 3x.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的问题,把得出的结论写出来.

  (1)满足关系式y= 3x的x,y所对应的.点(x,y)都在正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上吗?

  (2)正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关系式y= 3x吗?

  (3)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明晰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是一一对应的,即满足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的x,y所对应的点(x,y)都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以后可以称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为直线y=kx.

  议一议

  既然我们得出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时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呢?

  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画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可以只描出两个点就可以了.因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0,0)的直线,所以只需再确定一个点就可以了,通常过(0,0),(1,k)作直线.

  4.3一次函数的图象:同步测试

  14若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k.b的取值范围是( ).

  A.k>0,b>0 B.k>0,b<0

  C.k<0,b>0 D. k<0,b<0

  2.已知一次函数y=3-2x

  (1)求图像与两条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并在下面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的图像;

  (2)从图像看,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还是随x的增大而减小?

  (3)x取何值时,y>0?

  3.已知一次函数y=-2x+4

  (1)画出函数的图象.

  (2)求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A、B的坐标.

  (3)求A、B两点间的距离.

  (4)求△AOB的面积.

  (5)利用图象求当x为何值时,y≥0.

  《函数的图象》课后练习

  1.一根弹簧原长12cm,它所挂物体的质量不超过10kg,并且每挂重物1kg就伸长1.5cm,挂重物后弹簧长度y(cm)与挂重物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A.y=1.5(x+12)(0≤x≤10)

  B.y= 1.5x+12(0≤x≤10)

  C.y=1.5x+10(x≥0)

  D.y=1.5(x-12)(0≤x≤10)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列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

  2.能熟练地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掌握运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培养学习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问题的解决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2.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必要的经济意识,增强他们节约成本、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2.学会用图表分析较复杂的数量关系问题。

  5.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增收节支知识点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在此以前,学生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部分内容,能熟练地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运算,已初步具备了用方程组刻画实际问题的经验和基础,能正确地分析和理解题意,寻求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具备了继续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在小学的学习中,学生也学习了通过列表的方法帮助我们理清数量关系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学好本节内容的条件。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

  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些规律、特点和方法,具备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增收节支”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七章第四节内容。本节主要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中有关经济方面的应用问题来学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会对具体情景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运用列表分析法分析出各数量间的关系,有效地解决问题。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完前一小节《鸡兔同笼》后紧接的又一节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内容。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鸡兔同笼》是让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些比较有趣的.数学问题和古代数学问题应用问题,等量关系相对简单;而本节的《增收节支》的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如何运用列表分析法去分析较为复杂的各数量间的关系。

  2.教学目标

  ①能运用列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熟练地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运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②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培养学习数学应用能力。

  ③通过问题的解决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必要的经济意识,增强他们节约成本、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视频播放器)

  学具:教材,练习本

  四、教学流程

  本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环节:新课讲解;第三环节:练习提高、合作学习;第四环节:问题解决,拓展提升;第五环节:学习反思;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导入课题

  你想过吗?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你的生活有哪些必要开支吗?

  引发问题:经济生活在我们生活中多么重要!你想运用数学知识使你的生活更加合理优化,生活的更加幸福惬意吗?那么你能帮帮解决下面的实际经济问题吗?

  教学进程:教师演示幻灯片,学生回答问题

  1.开商店

  小明想开一家时尚G点专卖店,开店前他到其它专卖店调查价格.他看中了一套新款春装,成本共500元,专卖店店员告诉他在上市时通常将上衣按50﹪的利润定价,裤子按40﹪的利润定价。由于新年将至,节日优惠,在实际出售时,为吸引顾客,两件服装均按9折出售,这样专卖店共获利157元,小明觉得上衣款式好,销路会好些,想问问上衣的成本价,但店员有事走开了,你能帮助他?

  5.4就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增收节支同步练习

  硫酸厂接到一批订单,急需一批浓度为60%的硫酸1200吨.厂长高兴地叫来生产科长告诉他快去准备.可生产科长一听就发愁了,说:“我们还有一大批浓度70%和浓度55%的硫酸,却没有浓度60%的硫酸,如果现在生产恐怕时间来不及了.”厂长一听就火:“我们已经订了合同,又收了人家的钱,如果到期交不了货,还得赔违约金,搞不好,这个月连工资都发不了,快去想想办法.”

  生产科长愁眉苦脸回到车间.技术员小张忙过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听科长一说,小张想了想,又拿出纸笔算了算,高兴地说:“科长,我们可以用现有的两种硫酸去配制呀!”“对呀,怎么我没想到呢?快来,我们仔细算一算.”

  那么你知道这两种硫酸各需多少吨,才能配制成浓度为60%的硫酸120 0吨吗?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4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刚学完《勾股定理》,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已具备了对无理数的认识,知道只有有理数是不够的学生还具备了乘方运算的基础,并且有计算正方形等几何图形面积的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二章《实数》的第二节《平方根》。本节内容计2个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是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更加关注数学知识内部的挑战性,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了解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是互逆的运算,会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②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来源与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③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设计六个环节:第一环节:问题情境;第二环节:初步探究;第三环节:深入探究;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学习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第五环节:学习小结

  内容:这节课学习的算术平方根是本章的基本概念,是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以下的内容:

  (1)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式子中的双重非负性:一是a≥0,二是≥0。

  (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一个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3)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运算与平方运算是互逆的运算,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目的:依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化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习题2.3

  四、教学设计反思

  1、细讲概念、强化训练

  要想让学生正确、牢固地树立起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需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概念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经过分析、综合去掉非本质特征,保持本质属性而形成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清概念,加强训练,逐步深化。

  “讲清概念”就是通过具体实例揭露算术平方根的本质特征。算术平方根的本质特征就是定义中指出的:“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即,那么这个正数就叫做的算术平方根,”的“正数”,即被开方数是正的,由平方的意义,也是正数,因此算术平方根也必须是正的当然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加强训练”不但指要加强求算术平方根的基本训练,使练习题达到一定的质和量,也包括书写格式的训练,如在求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时,不是直接写出算术平方根,而是通过平方运算来求算术平方根,非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只能用根号来表示。

  “逐步深化”是指利用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的题目按不同的“梯度”组成题组,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按由浅入深的原则加以使用。

  2、发展思维、适度拓展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对的双重非负性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19练习、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够用不等式表达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能够确定不等式的整数解。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方程和解不等式两种过程的比较,体会类比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坚持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解两个不等式;之后让大家谈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点;最后是关于通过列不等式表示数量之间不等关系的例题2、3,其中例3涉及到了不等式的正解数解问题。关于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学生在去分母这一部可能容易出错,可以采用通过学生深度解决、师生总结交流方法、巩固应用等方式处理。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问题,学生确实会有一定困难,主要是思考不够认真,缺少方法等原因,教师要注重借助数轴的学法指导。

  教学重点:

  1、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用不等式表达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3、确定不等式的整数解

  教学难点:

  1、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去分母这一部的准确性。

  2、不等式的整数解的确定

  教学流程:

  一、直接引入

  我们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异同点

  1、出示问题,让学生板演

  找两名同学,分别解下面两个问题:

  (1)解方程:﹦

  (2)解不等式:

  2、小组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的异同点。

  3、师生交流。

  相同点: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相同,依次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不同点: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化系数为1时,要注意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4、运用新知。

  将下列不等式中的分母化去: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的:

  1、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使学生掌握应用有理化分母的方法化简和计算二次根式;

  2、会求二次根式的代数的值;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灵活选择有理化分母的方法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和求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的值

  教学过程:

  一、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例1 计算:

  分析:(1)题是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可先把前三个二次根式化最简二次根式,把第四式的分母有理化,然后再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2)题是含乘方、加、减和除法的混合运算,应按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先算括号内的式子,最后进行除法运算。注意的计算。

  练习1:P206 / 8--① P207 / 1①②

  例2 计算

  问:计算思路是什么?

  答:先把第一人的括号内的式子通分,把第二个括号内的式子的分母有理化,再进行计算。

  二、求代数式的值。 注意两点:

  (1)如果已知条件为含二次根式的式子,先把它化简;

  (2)如果代数式是含二次根式的式子,应先把代数式化简,再求值。

  例3 已知,求的.值。

  分析:多项式可转化为用与表示的式子,因此可根据已知条件中的及的值。求得与的值。在计算中,先把及的式了有理化分母。可使计算简便。

  例4 已知,求的值。

  观察代数式的特点,请说出求这个代数式的值的思路。

  答:所求的代数式中,相减的两个式子的分母都含有二次根式,为化去它们的分母中的根号,可以分别先把各自的分母有理化或进行]通分,把这个代数式化简后,再求值。

  三、小结

  1、对于二次根式的混合混合运算。应根据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的顺序进行,即先进行乘方运算,再进行乘、除运算,最后进行加、减运算。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式子的运算,运算结果要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2、在代数式求值问题中,如果已知条件所求式子中有含二次根式(或分式)的式子,应先把它们化简,然后再求值。

  3、在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目的在于使计算更简捷。

  四、作业

  P206 / 7 P206 / 8---②③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8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因为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是本章的基础知识,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难点:四边形的概念及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在前面讲解三角形的概念时,因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平面,所以三个顶点总是共面的,也就是说,三角形肯定是平面图形,而四边形就不是这样,它的四个顶点有不共面的情况,又限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平面图形,所以在四边形的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这几个字的意思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是难点。

  2、教法建议

  (1)本节的引入最好使用我们提供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个课件,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图形,研究它们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的教学,要以三角形为基础,可以仿照三角形,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四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内角和、外角和、周长等都可同三角形类比,要结合三角形、四边形的图形,对比着指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这些概念。

  (3)因为在三角形中没有对角线,所以四边形的对角线是一个新概念,它是解决四边形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结合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并观察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几个三角形?两条对角线呢?使学生加深对对角线的作用的认识。

  (4)本节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化归转化的思想和类比的思想,教师在讲解本节知识时要渗透这两种思想方法,并且在本节小结中对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碰到复杂的、未知的问题要转化为简单的、已知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四边形。

  4、讲解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四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四边形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四边形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四边形,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四边形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四边形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在小学里已经对四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很肤浅,这一

  章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四边形的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引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课前画好的教材中P119的`图。

  师问:在上图中你能把知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找出来吗?(启发学生找上述图形,最后教师用彩色笔勾出几个图形)。

  【讲解新课】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结合图形讲解四边形,四边形的边、顶点、角,凸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同时学生在书上画出上述概念),讲解这些概念时:

  (1)要结合图形。

  (2)要与三角形类比。

  (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四边形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四个点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42中的点。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

  (4)强调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作为四边形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渗透化归思想),并观察图4—3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

  (5)强调四边形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四边形如图41。

  (6)在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凸四边形时,一定要按照定义的要求把每一边都延长后再下结论如图4—4,图4—5。

  2、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教师问:

  (1)在图4—3中对角线AC把四边形ABCD分成几个三角形?

  (2)在图4—6中两条对角线AC和BD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3)若在四边形ABCD如图4—7内任取一点O,从O向四个顶点作连线,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就等于:

  ①2180=360如图4

  ②4180—360=360如图4—7。

  例1已知:如图48,直线于B、于C。

  求证:(1)(2)。

  本例题是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应用,作两三步推理就可以证出。

  【总结、扩展】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2、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

  3、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1(1)、2、 3。

  九、板书设计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9

  课前预习:

  熟读诗歌,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

  2、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3、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4、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元年间,诗人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他们三人到酒店喝酒,遇到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人中最美德女子所唱的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这个故事未必真有,但王之涣的诗歌确实是当时广为传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和其他三位有名的边塞诗人的作品。

  二、简介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边塞诗歌四首》练习题

  收获平台

  一、你怎样理解这四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各用一句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孤城”、“羌笛”、“杨柳”、“落日”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请你找出一些带有上述意象的诗句加以吟诵,说说这些意象在古诗中一般有什么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探究活动:你赞同以下说法吗?请你查找有关资料或网站,与同学展开辩论。

  1、王之涣的《凉州词》首句有些版本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有人认为后人广为流传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是错误的,因为在凉州根本见不到黄河,只能见到黄沙。

  2、有人说河西走廊距青海千里之遥,那里根本无法看到青海的'云,王昌龄《从军行》把“青海长云”与“孤城”、“玉门关”放在一起是不合适的。

  3、对于“属国过居延”,课文注解“属国”是官名,指使臣。另一种说法认为“属国”指的是附属国,这句诗是“过属国居延”的倒装。

  四、读了楚楚的《草原散章》,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答:

  《边塞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识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羌()笛候骑()锦衾()踱过去()

  风掣()红旗屏()息繁衍()缠绕()

  2、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hàn()海zì()情心jīng()摇荡luán()生迁xǐ()惊hóng()一瞥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学生大多时间扎在作业堆里,根本无暇顾及社会实践,学校即使开展这样的活动,也不过是捉襟见肘,难以凑效。

  B、黄继光同志肆无忌惮地扑向了敌人的碉堡,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的枪口。

  C、在这种地方,像这样的洞穴是随处可见的,鼹鼠挖地道的本领本来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这根本谈不上什么“智慧的杰作”。

  D、战斗胜利了,敌人彻底被我们击溃了,战士们一路上激动又兴奋地放开嗓子引吭高歌起来,歌声回荡在这个小小的山谷中。

  4、默写。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3、能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在力图提示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关系,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图象解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示出方程和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教学难点】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点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能够正确解方程(组),初步掌握了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了函数的初步思想,对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也有所接触。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准确画出一次函数图象,能够认识和接受函数解析式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互相转换.在过去已有经验基础上能够加深对“数”和“形”间的相互转化的认识,有小组合作学习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综合应用.通过探索“方程”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一次函数的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不同数学知识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四、教法学法

  1.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2.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建立“方程与函数图像”的模型;第三环节典型例题,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A,B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假设他们都保持匀速行驶,则他们各自到A地的距离S(千米)都是骑车时间t(时)的一次函数.1小时后乙距离A地80千米;2小时后甲距离A地30千米.问经过多长时间两人将相遇?

  三典型例题,探究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内容:例1某长途汽车客运站规定,乘客可以免费携带一定质量的行李,但超过该质量则需购买行李票,且行李费y(元)是行李质量x(千克)的一次函数.现知李明带了60千克的行李,交了行李费5元,张华带了90千克的行李,交了行李费10元.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多少千克的行李?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现由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钻研精神

  3、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难点

  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主要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

  [生]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

  [生]在初一我们还学过负数、

  [师]对,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初一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从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就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1、问题的提出

  [师]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和剪刀,认真讨论之后,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好吗?

  [生]好、(学生非常高兴地投入活动中)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请各组把拼的图展示一下

  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呈现自己的作品给老师

  [师]现在我们一齐把大家的做法总结一下。

  2、1认识无理数:同步练习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B、分数不是有理数

  C、有理数都是有限小数

  D、3、1415926是有理数

  3、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3、78788788878888是无理数

  B、无理数分正无理数、零、负无理数

  C、无限小数不能化成分数

  D、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2、1认识无理数》课后练习

  1、在棱长为4cm的正方体箱子中,想放入一根细长的玻璃棒,则这根玻璃棒的最大长度可能是多少?(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2、下图是由1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任意连接这些小正方形的若干个顶点,可得到一些线段,试分别画出一条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和一条长度是无理数的线段、(要求:所作线段不得与图中已有的线重合)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2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提高措施:

  学生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得也比较扎实,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内容尤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

  在数学知识上已经掌握了两步计算式题和有余数的除法,还有统计知识,并学会了辨认八个方位;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加、减法;还掌握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和简单的换算以及实际测量,并能用以上这些相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总之,这些技能和知识点都为本学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爱学数学的热情,以及对数学的感悟能力会在本学期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沿着良性轨道螺旋式上升。

  具体提高措施是: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用情境活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两班学生都能根据教师给出的情境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能积极投入到探索问题的活动中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的研究问题,获取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多增添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到实际,便于对问题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素材。

  3.课后练习注重增添以学习内容为主的相关实践练习,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少一些呆板的练习,提高练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比较喜欢做不同科目之间有联系的综合性作业,例如我把数学与科学课相结合,让他们种豆子,了解植物的生长,并做记录,再将每天的记录制作成统计图,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特别高。我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让他们从成语词典上收集有关长度单位的成语,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把握其表示的长度。

  4.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与学生家长多沟通交流。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的数学活动实践为学习内容,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乘法;(2)除法;(3)观察物体;(4)千克、克、吨;(5)、周长;(6)年、月、日;(7)可能性;(8)共有五个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两个整理复习,一个总复习。具体特点是:

  1.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意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2.在空间和图形学习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教材为教师留下了创造空间,可结合自身教学要求,生发新的教学设想,内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三、总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单元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分一分”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除法算式,体会乘法与除法的意义。

  2.学平面图形的周长,会进行周长的计算。

  (二)、实践能力培养

  1.观察物体,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

  2.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3.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

  1、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学习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思考的条理性和合理性。

  2、教师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让他们在感受到乐趣之外,应具备必要的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研专题:

  创设课堂学习情境,有效培养创新意识。

  个人专题:

  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

  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 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5. 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互动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1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

  问题2 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 ”。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 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 什么角?

  问题2 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问题3 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 ,那么对三角形的其它角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呢?

  问题1 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与其它两个锐角有何关系?

  问题2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2之后,先给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模仿定理的证明书写格式,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三角形三个内角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通过上面四个例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与提高,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练习、讲评等教学环节中,形成师生之间的、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是很重要的。

  4、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根据例4 的度数的求法,思考如下问题:

  (3)如图5,过D点画AB的平行线MN,与AC、BC交于点M、N,则 的度数多少?

  (4)当MN绕着点D旋转过程中, 会有怎样的变化?

  提示:变化1 当直线MN与AC、BC的交点仍在线段AC、BC上时, =

  变化2 当直线MN与AC的交点在线段AC上,与BC的交点在BC的延长线上时,

  变化3 当直线MN与AC的交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与BC的交点在线段BC上时, =

  变化4当直线MN与AC、BC的交点在C点时, =

  经过这样的变式、发展、学习,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也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的运动变化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

  5、小结

  通过设置问题:“本节在知识方面以及在思想方法方面你有怎样的收获?”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结。强调学生注意:辅助线的作用及运用定理及推论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43#3

  b、上交作业P42#16、17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04-06

初二上册数学教案10-14

《矩形》初二的数学教案11-04

初二数学教案反思集锦03-17

初二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10-12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02-10

二年上册数学教案03-01

北师大版五数学上册教案11-25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总结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