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1 09:35:0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汇总[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画风》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5课,课文主要讲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我们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我们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所以,我在教学中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这节课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这节课主要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并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善于动脑的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引出课题。

  1、录音放出刮风的声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什么声音?(生齐说)(板书:风)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2、直奔主题: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跟它有关,题目就叫《画风》(板书:画)

  3、(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后,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自由提问题)老师对问题进行梳理。并归纳出两大问题。

  课件出示:

  1、谁在画风?

  2、他们是怎样动脑筋把风画出来的?

  指名读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圈一圈,再互相请教。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学习生字。

  (1)(出示课件)三个小朋友及它们的.名字,并认读生字。

  (2)指名认读生字,分组读生字。

  (3)把名字分解,再读生字并组词(师点击生字,生开火车形式读)

  4、再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谁在画风?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赵小艺

  陈丹

  宋涛

  三、图文并茂,探究学习

  1、那三位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把风画出来的呢?

  2、利用课件学习三幅画

  课件显示三幅画,学生欣赏,并结合问题进行思考。

  (1)你喜欢谁的画?

  (2)他的画上都画了什么?

  (3)从哪儿可以看出有风?

  3、小组讨论交流(以上思考题连起来说一说)

  4、指名汇报(任意说出一幅)

  课件演示:(风吹旗飘、风车转、雨丝斜、小树弯)明白风与它们的联系。

  教师板书:

  画风风车转

  小树弯

  雨丝斜

  四、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1、逐句指导朗读重点句子与段落。

  课件显示:

  (1)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指导朗读,教师重点指导重音“弯弯的”有感情齐读。

  (2)宋涛说:“谁能画风?”

  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指四名学生分角色表演,边读边做动作,演感受。

  师生一起分角色来读。

  2、全文分角色朗读,自己找小伙伴,四个人一小组练读。

  3、教师小结过渡。

  五、驰骋想象鼓励创新。(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1、师放录音,引导学生想象

  2、学生实际操作,动笔画风。

  3、展示作品。

  六、全课总结,课下延伸

  课件显示:

  1、风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又给人类带来哪些坏处?

  2、怎样让风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附板书设计如下:

  15画风

  赵小艺红旗飘

  风车转

  陈丹小树弯

  宋涛雨丝斜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升国旗》一课,是一首清新自然,简洁易懂的儿童诗。三句六行,押运上口,好读易背。学习这首诗,使孩子们明白国旗是我们祖国的国旗,升旗时要奏国歌,我们要敬礼的生活知识。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重点。图画的内容是校园里国旗的情景。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知道,国旗是我们祖国的国旗,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与标志,我们应该尊重和爱护国旗。从而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升,旗”等7个字,学写“升,国”等8个字。

  3、学习偏旁“口,红,贝,衣”。

  4、了解国旗,懂得尊重国旗,热爱国旗。

  5、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做到读中有情。朗读的形式可以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个人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感悟热爱国旗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升国旗录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亲爱的'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在操场上做什么事?你们的心情怎样,想用那些词语来表达呢?让我们到天安门广场去感受国旗冉冉升起的壮观景象吧!(播放天安门升旗的录象)

  二、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1、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并齐读课题。

  2、汇报资料收集成果,(1)学习小组进行资料共享,感觉课前准备活动,收集资料的快乐。(2)汇总资料,由代表发言,讲我们了解的“国旗”。(3)教师适当,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它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3、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我们的书上是怎么说的吗?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并且把不会的字圈出来。

  4、现在同学们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习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5拼音识字小组赛。

  师:出示标注拼音的生字:“升,旗,起,正,您,敬,礼”,小组“开火车”,哪组又快又准,哪组就可得到优秀奖。

  三、朗读感悟。

  1、指导看图,引读第一句。

  (1)我们的国旗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句子: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3)指名读

  (4)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是多么自豪啊!你能用自豪地语气读这句话吗?

  (5)指导朗读第一句。

  2、指导看图,引读第二句。

  (1)升国旗时,我们听到了什么?

  (2)在国歌声中,五星红旗是怎么升起来的?

  (3)出示句子:国歌声中,高高升起。

  (4)多媒体演示升国旗。,五星红旗升的多高啊,在祖国的蓝天上随风飘扬,谁来读这一句。、

  (5)指导朗读第二句。

  3、指导看图,引导第三句。

  (1)升国旗时,同学们应该怎样做呢?

  (2)我们立正,向您敬礼。

  (3)指名读句子,并做动作。

  (4)“您”在这儿指谁?”您”一般用在长辈或值得你尊敬的人身上,在生活中可以用”您”称呼那些人?你能有感情的读出这句话吗?

  (5)指导朗读第三句。

  (6)表演朗读第三句。

  4说话训练。

  同学们,你们学了这首诗,看了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现在想对国旗说什么?

  出示:国旗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名自由说)

  升旗仪式结束了,同学们的心情激动吗?让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背一背,好吗?

  四、愉快识字

  1、认识新偏旁,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并指导学生书写。

  方框儿。与“国”字相结合,说明其表示“围起来”的意思,掌握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规则,并说出“国”字的结构。

  学习示字旁。了解偏旁的变形,与”礼”字一同学。

  学习“绞丝旁”,注意“红”字的写法。

  示范写“歌”,注意左右大小的安排。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字型,可以讲故事,编顺口溜,猜谜语,组词等,每人选一至两个字在小组中交流,加深对字型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3、巩固识字,通过猜字游戏加深记忆。

  五、扩展延伸。

  1、说说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升国旗。可以用几句话描绘,也可用笔画一画,给画起个名字,小组内交流。

  2、进一步收集国旗资料,可了解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也可以收集外国国旗图片。

语文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同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协助同学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同学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向同学讲述,或提供资料让同学阅读,以激发同学兴趣;

  2、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协助同学了解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或提供一些例文,以便同学模仿,或让同学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3、教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一些查阅和了解,甚至搜集、掌握一些这一方面的观点和信息。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和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同学有选择地、有偏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开展这项活动,旨在促使同学回忆自身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从而重新唤醒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同学自由畅谈。只有在自由畅谈中,才干相互启发,让沉睡的记忆重新激活。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事实上,儿童对科学发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学路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开花落,或因鸟鸣虫唱……教师要启发、协助同学活跃思维,展开思路,让同学谈得有趣,谈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的同学来说,可能保存在他记忆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而是对科学的着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断了对科学入迷的感情幼芽。对于这种经历无妨也允许、鼓励同学谈一谈,或许在反思中让自身和他人都能受到启迪。

  2、关于“考虑自然的启示”。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培养同学写作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的能力。根据同学的学习兴趣,可以从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中任选一项。教材出现了两则小故事,都说明了科学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小品,而第二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童话。当然,教师和同学若有更适宜的资料,也无妨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同学写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不能要求过高;对同学作品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是交流、展览和选择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

  3、关于“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同学在科学的大世界中“动口又动手”的习惯和意识,推动同学成为科学技术的推广者和宣传员。教材中列出了两项活动内容,一是查阅资料,为最新科技效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二是向他人介绍自身的小发明、小制作。对于第一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两个问题:

  (1)要求同学介绍的应是“最新的科技效果”(当然,“最新”是相对而言的);

  (2)要求同学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比较而言,“说明性文字”比“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低一点。因此,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写成说明文,只要把“最新科技效果”介绍、说明清楚即可,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写成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对于第二项活动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同学大胆地把自身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同学边演示边讲解、介绍(这项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比方物理、劳技课老师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参与评价)。至于写“新闻稿”,可以由发明者、制作者来写,也可以让观众(同学)来写。

  4、关于“科学技术两面观”。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提高同学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同学在科学追求的进程中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关于对科学技术全面、辨证的认识这一话题,我们在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上争辩台的“关于克隆的争议”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涉和,开展那项活动是“让同学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推动同学深入考虑如何运用科技之剑,……为同学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开展本次活动正是对前次活动的接续和提升。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应注意,首先让同学充沛查阅、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上。通过讨论,在对科学技术作出全面、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养成同学的人文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同学加强讨论,甚至激烈争辩。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同学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要激发同学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同学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3、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沛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五、活动评价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同学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同学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同学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同学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同学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协助同学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同学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示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纵向比较);评价同学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评价同学搜集资料、口语交际、写作的实际水平(同学的横向比较)。

  六、有关资料

  1、科学小品的脚步(赵雪、赵之)

  科学普和的形式并不限于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于文学。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特别是作为科技新动态的载体,无论发表的速度、数量,科学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并不注重文学表示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优点,是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和随之而来的快捷,是大众传媒需要的两种重要品质。虽然如此,科学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科学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体都是科学,但科学小品是美文。和诗歌、戏剧、小说相比,散文小品的优点是善于兼容逻辑笼统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故能舒卷自如,更便于游弋于科学与文学两个领域之间。要而言之,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科学小品”的文学功能,一在窥视科学的素质和科学内含的趣味,二在发现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人生的联系。

  科学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撷取宇宙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认识体系之树上的.一枝一叶,或科学与人生之网上的一二小结节。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识,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我国科学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南朝的郦道元,北宋的苏轼、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更已有独立成篇、足以传世的科学小品。但我们这里说的“科学小品”,特指现代科学小品,即除了现代文学观念之外,它所运用的和反映的,是现代科学观念和现代生活观念。在我国,这种意义上的科学小品发生在提倡科学与民主、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相对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据我们能查找到的最初的科学小品作者,也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桢、贾祖璋、邹韬奋、刘薰宇等不多的人。但那时的科学小品还只有科学小品之实,而无“科学小品”之名。科学小品这个概念的形成,还需等到这类文章多了以后。1934年9月20日,是科学小品史上可纪念的日子。30年代中期,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秋,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关于小品文向何处去的大讨论。呐喊中,陈望道在他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创刊号上,通过发表周建人、贾祖璋、顾均正、刘薰宇的4篇科学小品,建立了“科学小品”专栏。作为散文小品的一个分支(也是科普写作的一个分支)的科学小品,从此有了名字。于是在“科学小品”的名目下,团结了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科学小品”之名在呐喊中诞生,是科学小品发轫以后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此后,在“xxx”的文化大寂静之后的1983年,全国18家晚报以联合举办科学小品征文的活动,为它树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后,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届、第三届科学小品联合征文,每届应征的文稿也都在万件上下。影响之巨,前所未有。同时,这三届联合征文也是我们有机会了解了科学小品作者群的构成状况。如今这个作者群中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上的科技人员。他们写的是自身熟悉的事物,自身的课题,自身的观察、积累、灵感、领会、探索、发现,原无作文之意,却被“科学的惊异”与社会的需求卷进了这片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领海。因此新人随时不时出现,成了这支队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结集的机缘,简略地回顾科学小品的特征和历程,对读者和科学小品的作者可能不无意义。因为科学小品是什么以和它的历史,虽说都是客观存在,自有客观规律和规范,但规律和规范的发现,却只能在百花齐放的自由创作中间和百家争鸣的独立探索中间。独立的探索,是“科学精神”必有之义。

  (选自《中国科学文艺大系·科学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最好的科学老师──大自然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

  在福井谦一刚懂事时,就经常蹲在庭院里,瞪大眼睛盯着叫不知名字的杂草出神。他有时还会把杂草连根拔起,那翠绿的嫩叶会让他仔细地看上半天。蝴蝶飞舞的季节,小谦一会为追逐蝴蝶情不自禁地跑进和近的山里去。山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大自然的杰作令小谦一百看不厌,并使他发生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遐想。而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让小谦一兴奋好几天,并终生难忘。

  福井谦一在上学以前喜爱收集植物标本。他把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树叶采回家,摆放整齐,持久地看着。在旁人看来,他老是对着一堆枯草败叶发呆,似乎有点傻里傻气,但他却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上了小学后,他的收藏升级了,由植物转为矿物和昆虫。他直到老年时也忘不了曾经在大阪帝冢山一带的丘陵采回的一块树状矿石,同样喜欢矿物的表哥告诉他这是沼铁矿石,是远古时代沉到湖泊或沼泽里木头上的铁。这令小谦一激动不已:天啊,今天的这一片丘陵在远古时竟然是湖底!而这是由我亲自发现的!

  福井谦一采集蝴蝶标本的喜好一直坚持到他老年以后。他成名后到美国讲学,一次在佛罗里达一座机场和近的森林里为了追捕一只美丽的凤蝶而误了航班;另一次在游览亚里桑那大峡谷时为了捕获一只蛱蝶而累得精疲力竭,竟未顾得上好好欣赏著名的大峡谷风光。

  福井谦一的家长认为: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第一特权,所以他们鼓励小朋友们去郊外游玩。父亲还经常在工作之余带着小朋友们去郊外钓鱼,并给他们讲述鱼类和钓鱼的知识。福井谦一上中学后,一家人每年夏天都会在海边租房子度假,在那里钓鱼和游泳。

  福井谦一在谈到他是如何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时说:

  我生长在一个与科学没有什么缘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积累起来的丰富切身体验,促使我后来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只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我的理论获得了供认,并且荣幸地获得诺贝尔奖。每当提起此事,我就不能不感谢我的家长,是他们为我的少年时代发明了一个能与大自然自由交往的家庭环境。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理学家吉尔曼出生于法国东部盛产葡萄酒的布尔戈涅地区。这里景色宜人,一派田园风光。孩提时代的吉尔曼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郊外去采蘑菇。说是采蘑菇,其实是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芬芳的气息和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吸引着他。只要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各种绚丽、奇特的花草和树叶就都会成为他采集的对象,并制成标本,汇集成厚厚的标本册。翻阅和欣赏这些标本册,是他的一大嗜好。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 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 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 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 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 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 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 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 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 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 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调换顺序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运用词语。

  3、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

  5、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2、难点:进义词词义的区分,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奶牛 牛奶 图画 画图 蜜蜂 蜂蜜 牙刷 刷牙

  水池 池水 山上 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二、日积月累

  (一)是“读读认认”;

  1、投影出示字词。

  2、组内交流说发现。(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3、游戏识字。

  *卡片认读生字提示

  “姓、警”的正确读法;

  *任意抽卡片认读

  *送信游戏

  *同桌互读,全读对的给同桌画颗星。

  4、自由练习读词语,扩词练习。

  (二)是“我会填”;(“我会填”是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

  1、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2、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说说差别。

  4、填空。

  (三)是“我会读”。

  “我会读”是阅读《鲁班造伞》这篇短文。

  1、学生默读明意,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想法。

  4、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或家长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园地教案04-11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优秀教案02-0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