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时间:2023-08-11 07:16:55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大班教案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合集)大班教案4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交流自己喜欢的相框的造型和图案,感受相框装饰的美。

  2.了解相框装饰的方法(对称、间隔),尝试用面状材料装饰相框。

  3.能选择适量、适当的材料进行装饰活动,知道节省装饰材料。

  活动准备:

  1.手机各种相框资料,了解相框的外形和装饰方法。

  2.收集可以装饰相框的面状材料。

  3.幼儿已经有粘贴各种及简单的的纸的造型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有相框的作品,引导幼儿欣赏和交流。

  教师:你喜欢什么样的相框?相框上有什么装饰?花纹有什么规律?

  (二)教师出示各种相框图片,师幼共同讨论相框的制作方法。

  1.教师:你会做相框吗?它可以用什么制作?怎么做呢?(装饰的位置、方法、纸的造型等)2.教师:怎样选择合适的纸张做相框又节省又好看?做装饰时,怎么选择材料又节省又好看?

  3.教师:还可以怎样装饰相框?怎样让自己的相框更漂亮?相框里需要有什么?

  (三)幼儿自由操作,教师给予适当指导1.强调重点:相框的制作方法。

  2.注意难点:纸的造型和装饰方法。

  (四)教师展示幼儿制作的'相框,引导幼儿相互欣赏。

  1.教师:你喜欢哪一个相框?为什么?我们可以把哪幅作品放在相框里?

  2.引导幼儿将绘画作品装在相框里展示、欣赏。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创作自画像并装在制作好的相框里。

  活动反思:

  通过这项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幼儿园的依恋,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和依恋。但是,孩子们在活动中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我感到惊讶!同时,我感到自己的身体负担越来越重。毕竟,探索幼儿的潜力是我们学前班老师的责任。大班儿童的接受速度接近一千英里。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成为孩子的向导。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儿童的沃土。孩子们可以向他们学习。我也可以从中班到东西。这种拖拉和想象的课程是尝试和起点。相信在我的孩子们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艺术活动将越来越精彩!

大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既是幼儿熟悉的,又是他们新奇的,这熟悉的内容能符合幼儿的实际水平。新奇因素能引起智力结构的不平衡,促使幼儿主动去吸收新的内容,这样的学习兴趣是持久的,能转化为学习动力,促使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会朗诵诗歌。

  2.尝试用绘画、语言的形式来创编诗歌的中间部分,体验创编的乐趣。

  3.体会好朋友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教具:表格一份;和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一套(小朋友头像、圈圈、太阳、摇鼓、气球、苹果、枕头等);录音机、磁带;红色和黑色蜡笔个一支。

  学具:用诗歌内容设计的表格人手一张,第三段气球后面的两个格子为空格(幼儿绘画创编);绘画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找朋友》

  教师提问:好朋友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心里会怎么样呢?

  二、基本部分:

  教师:和你的好朋友做在一起,我们来一起做游戏,学本领。

  1、游戏:找房子

  (1)分发图片,提问:图片上是什么?

  (2)出示表格,提出要求:为你手里的图片找房间。(教师示范第一句:“有个圆圆”,把小朋友的头像放在第一格。)教师分句朗诵诗歌,幼儿按诗歌内容送图片到相应的空格内。

  (3)教师再次朗诵诗歌,同时整理格子里的图片。(每个格子留一张图片就可以了)

  2、教师提问:诗歌中有哪些好听的词语呢?请你来找一找。(再次欣赏录音诗歌)

  3、为诗歌起名字,找一找什么地方应该高兴地念?什么地方要显得难过一点?(教师用红色和黑色蜡笔做记号)和幼儿一起连起来有感情地朗诵1——2遍。

  4、让幼儿发现“?”教师说明它在这里的实际意义(如果幼儿在前面就发现,教师可让幼儿知道它的名称,在这里再作说明):圈圈在圆圆的梦里除了会变摇鼓和气球,还会变什么圆形的东西呢?(幼儿讲述)

  5、幼儿比较老师和小朋友的图片的不同(小朋友的后面有两个空格),来画一画圆形的东西。

  三、幼儿操作、讲述

  1、请1——2位幼儿把画好的材料拿上来,连着前面的诗歌朗诵一遍。

  2、和好朋友相互交流创编好的诗歌,比比谁的诗歌更美。

  延伸活动:

  1、圈圈变成了什么?它可以怎么玩呢?请你们再仔细想想,把玩法也编进诗歌里。

  2、听赏教师有表情地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附诗歌:

  有个圆圆,爱画圈圈,大圈象太阳,小圈象雨点。晚上,圆圆睡了,圈圈很想圆圆,悄悄地,慢慢地,滚进圆圆梦里面——一会儿变摇鼓,逗着圆圆玩,一会儿变气球,围着圆圆转……圆圆睡醒了,圈圈眨眨眼,变成大苹果,躲在枕头边。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上下间隔穿编技能,学习穿编小包,发展幼儿动手能力。

  2、继续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能坚持做完一件事,体验成功快乐。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范例:看,这是什么?想买吗?

  你们都想买,可是我只有一个呀,卖给谁呢?怎么办?

  幼儿自由发言,一起来做小包。

  二、教师和幼儿回忆巩固穿编方法。

  幼儿自由说说,这个小包是怎么做出来的?

  教师小结:小包是穿编做出来的。重点讲解上下一隔一穿编。

  请一儿上台操作,其他幼儿观察。

  说说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教师总结:编织小包的时候,一定要编的紧紧的',密密的,这样我们的小包才牢固,客人才愿意买。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

  四、作品展示

  将幼儿作品展示,幼儿自由欣赏、评价,教师引导从小包的紧密度来评价包的质量。

  五、游戏“卖包”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对制作小包非常感兴趣,他们都渴望成功,孩子们对上下穿编的技能基本掌握,知道要一上一下一隔一进行穿编。但由于老师提供的半成品过于大,孩子缺少了一定的耐心,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在提供的成品大小上要多加考虑。另外很多孩子在编织的时候,往往缺少一定的耐心和信心,老师在幼儿编织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和鼓励,使每个孩子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大班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民以食为天”,“小吃货”们在对生活中常见面食有了初步了解后,对面食的兴趣点仍然高涨,值此良机,教师借助“舌尖中国”栏目中的面食文化,引领孩子们来一次“吃货之旅”,通过视频、调查表、实物和现场制作等方式,拓宽孩子们关于中国传统面食文化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了解我国不同地域各种面食的种类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从而萌发身为中国娃的自豪之情。

  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传统面食的花样,知道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面食文化。

  2.能根据调查表说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面食文化。

  3.感受中国传统面食文化博大精深,萌发身为中国娃的.自豪之情。

  活动过程

  “舌尖中国”有关不同地域面食文化的视频,游戏“猜猜乐”课件,记分牌2个,调查表;幼儿事先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中国传统面食文化

  一、引导幼儿观看“舌尖中国”有关不同地域面食文化的视频,帮助幼儿回忆、丰富中国特色面食文化。1.视频中讲到了哪些好吃的面食?它们有什么特点?你吃过哪些?二、出示调查表,引导幼儿根据调查表说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面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面食文化博大精深。1.幼儿和周围的小伙伴交流讨论“舌尖上的面食”调查表中自己认识的面食、制作该面食所需要的原材料、在哪些节日里需要哪种面食及寓意等,教师巡回倾听。2.结合实物投影仪,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调查结果,其他幼儿补充不一样的面食种类。教师小结:原来我们中国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面食文化,每一种面食都有它独特的寓意,我们中华五千年积累、传承下来的面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三、引导幼儿围绕“舌尖上的面食”开展游戏“面食猜猜乐”,萌发身为中国娃的自豪之情。规则:全体幼儿分为两组,轮流各选出一名“猜谜”者,背向课件、面向组员站好;老师播放课件,组员不可以说面食名称,但可以描述面食的特点和口感,让“猜谜”者猜出是什么特色面食,猜对者得分,猜错无分。最后比比哪一组得分最多获胜。五、活动延伸:将各色面食图片投放到信息交流区,引导幼儿继续开展“面食猜猜乐”游戏,让孩子们在感知中国面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萌发身为中国娃的自豪之情

  活动反思

  本活动主要运用多感官参与法、竞赛法、多媒体教学法,帮助幼儿巩固掌握本主题中所了解发现的面食特色文化,让孩子们在感知中国面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萌发身为中国娃的自豪之情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的教案01-10

大班教案03-27

大班教案01-12

大班教案01-10

大班教案01-09

大班教案01-09

大班教案01-14

大班教案01-14

大班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