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分享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分享

时间:2024-02-28 07:27: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分享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分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分享

  非常有幸,今年加入了阳老师的网络工作室,和大家一起悦读了《自卑与超越》。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我越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每个家长和教师作为剖析自己、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工具书来研读。

  作者阿德勒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不足情结,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化自卑为动力、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

  读这本书,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我常常会把书中的案例和自己的学生对号入座,会为自己正确的教育行为感到欣慰,也会为曾经认识的不足而感到懊悔。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对这本书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下面把读这本书经典片段与读后感悟略作记录,以提醒自己不断进步。

  一、做一个合作、利他的人

  在分析自卑情结的形成时,阿德勒说:“在每件人类的行为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的文化有所贡献的泉源。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为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可以使别人也能受益。”

  这一段讲得十分精彩,我们要从职业、社会和性的三个基本生活问题中得到实在的优越感,必须懂得以合作为基础,要有利他的心态。或许自卑感有时会为合作的意识打退堂鼓,但如果我们所争取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荣辱得失,那就会有更加坚定的勇气和持久的动力。

  稻盛和夫曾说:“以利他心度人生,能增强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最终回报会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二、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读这本书时,我不止一次感到庆幸在我有孩子之前先读了这本书,给我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母亲,然后是父亲,再然后是其他家人和社会关系。

  据研究,五岁前,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来应对问题和任务。这和我们中国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一个人对生命意义最初、最根深蒂固的解读往往来自于家庭。

  婴儿时期,母亲是最早与孩子发生联系的“其他人”,是他们第一次开始关注“别人”,是孩子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母亲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所以我认识到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成长,未来才能够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营造一个关系融洽、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做一名成长型的教师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如果所有父母都有能力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培养他们掌握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就不需要学校了。当然,这不是说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家长的责任就解除了,只是因为当今的文化对人有了更复杂的要求,所以需要学校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满足孩子未来多样化的需求。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社会需要的是不仅能够教会学生们谋生,也能引导他们为人类造福的教师。那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去学习掌握心理学、与青少年沟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进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意学生的性格教育,与他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适时评估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其实,不止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家长和老师也会有这方面的困惑,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偶尔也会看不清方向,我们家长、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以便于时刻做好灯塔,用温暖和智慧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指引我在人生的旅途上更好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引导我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更好地与人合作,关注学生,面对挑战,尝试用不同的方案解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分享】相关文章: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03-12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02-14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15篇05-09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02-14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02-14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优选14篇】10-31

[热]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01-25

《超越自卑》读后感04-07

自卑超越读后感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