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创业宝典>创业指导>成功老板的创业指导

成功老板的创业指导

时间:2021-01-07 15:50:28 创业指导 我要投稿

关于成功老板的创业指导

  本文研究的是一个成功的老板,为了让读者了解他有多成功,我请本文主人公介绍一下他的财富。他说:财富就不要说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我说:据我所知你的公司在行内是做得最好的,他说:最好说是最好的之一吧!他获得的全国性的技术、项目方面的奖项证明他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准在行内也是最高的,他也说:最高的之一吧!按照他的要求,我不能告诉他的真实姓名,也不能说出具体的行业、产品、客户等资料,因为只要说出其中任何一项,同行就知道是他。

关于成功老板的创业指导

  倪工的成功绝不是靠运气

  倪工个子不高,典型的广东人长相,是一眼见到他就知道是搞技术的那类人。倪工在 人多的场合,几乎都不出声,那怕是跟几个朋友在一起,也基本上是沉默寡言。除非你上他家做客,或跟少数几个谈得来的人谈《圣经》、谈他的工作或他的女儿。

  我认识倪工已有好几年了,对他为人处事的风格一直颇为敬佩。刚认识的时候,他经常开车接我们一起去聚会,聚会完后又把我们送到家门口。我经常思考他的这种为人与他的成功是不是有关系。出于对成功学的强烈兴趣,我决定把倪工作为探寻成功之道的一个研究案例(倪是个低调,不愿在媒体曝光的人,出于帮我的忙并在不透露真实姓名的前提下才接受了我的采访)。

  刚一结束采访,我马上就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倪工的成功绝不是靠运气,他的天赋、性格和品格对他的成功起着关键而直接的作用。

  首先,我用职业定位工具--职业指南针对倪工进行了测试,发现他喜欢与机器、工具打交道,喜欢探索分析问题,喜欢与人打交道--满足别人的具体需要。他的性格属于喜欢独处(也就是不合群)的类型;注重事实,对别人的情绪不太敏感;考虑问题习惯深思熟虑,而不是随机应变;比较有决断力,也有习惯被领导的倾向,不会太固执,能替他人着想。

  然后,我请倪工简单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

  从小就喜欢跟机器打交道

  倪的父亲是工厂的技术员,从4、5岁开始,小倪就喜欢跑到车间里看机器运转,站着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看的时候小脑袋里也在转:哪里跟哪里连接,哪里与哪里互动,操作某个地方另一个地方会动,材料进去后经过哪里又会从哪里出来?等等。

  小时也很喜欢动手,做火柴枪、弹弓、熏烟炉等。

  大学时学物理专业。没有钱玩相机,有意识接近摄影暗房,义务在暗房帮忙做事,从而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冲洗、放大等。

  他的性格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比较内向,话不多,常常是独来独往。

  寻找职业方向

  倪8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广州一家电子研究所。当时领导分配工作时会问每个人想做什么课题,倪工对领导说:哪里最需要人就去哪里。因为他认为哪里最需要人就意味着哪里最有市场需求。倪工当时一边参与一些课题的工作,一边思考课题的意义,寻找适合自己的主攻方向。

  86年,他认为做实际应用的课题更有用。考虑好这个大的方向后,从87年开始,他就经常找机会下到工厂,观察、寻找工厂的需要,参与工厂的工艺改进,当时是融合到了工厂中、成为工厂中的一员。

  到89年,发现工厂对某种电器的测试设备的需求很大。倪工意识到开发制造该电器的测试设备是自己一生可以委身的产品。他当即对领导建议说:做这个设备很有市场,一般理论性的课题实际应用意义不大。其实研究所已有同类型设备,是给本所自己用的。工厂需要的要做适当改进,以满足其不同需要。

  机会给有准备而又谦卑的人

  90年,研究所有了第一个对外的开发制造这种测试设备的项目,客户是当时一家大型家用电器企业,而倪工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另有半个人帮手。

  27岁就成为一个项目负责人,而且是80多人的研究所中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项目金额最大的项目负责人。

  这个项目对倪工的职业发展是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个项目开始到现在,他一直都在做这种电器的测试设备,所以说这个项目使他走向了一个适合他的职业发展道路,一个以技术为支柱的成功的职业生涯。所以"为什么倪工能得到这个机会?为什么研究所的领导把这个金额最大的项目交给一个年仅27岁的普通技术人员?"就成为关键问题。

  因为倪工在向工厂提供技术支持方面很熟悉,对这种测试设备兴趣浓,而研究所最早做同类设备的人当时又没有做这方面事务。

  我问:就算你最合适负责这个项目,那还有别人能基本胜任这个项目吗?许多人技术上不错,但如果给领导的印象不好,领导也不一定把这个项目给他负责。你跟领导直接打交道多吗?

  倪工回答说:分配这个项目给我的领导就是下厂项目负责人,我经常跟他一起下厂,他下厂观察到我喜欢动脑筋,喜欢做产品测试方面的工作。

  我说:很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特别是有才华的,与领导在一起时,容易表现出骄傲、不成熟的一面,从而给领导的印象不好。你当时与领导在一起的状态是怎样的?

  他说:我的风格一直是诚实、收敛。战术上谦卑,战略上没有自卑,在同行中有这个自信,但锋芒在工作中不能外露。

  我问:你当时有没有在领导面前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某个问题难度很大但你解决了之类的话?

  他回答说:当时我只注意用户的意见,有意见改到没有意见为止。没有想一般人不会干或本来以为很难搞定--证明我很有能力,没有这样去想。项目从来没有做过很正常,当时我接的活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做过。没有觉得自己很不错;本来就应该做好,本来就应该比别人做得好,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我当时就这样认为。

  我问:你什么时候悟到这个道理的?

  他说:高中时就悟到这个道理。上政治、哲学课学到的。

  我说:我们大家都有学呀!为什么许多人没有悟到这个道理?

  他说:我善于联系、触类旁通啊!

  我问:你父母的风格怎样?

  他说:父母也很谦卑,不外露。

  不固执赢得客户

  92年,一家全国著名的家用电器厂家提出要做8台产品同时做实验的实验设备,倪工说:不可能,中国该类产品实验室的标准是一套实验室一个试验位台。对方坚持要做8个台位,倪工项目组说:8个台位的试验设备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不符合国家标准,答应回去考虑一下。

  我说:这种时候,很多搞技术的总是坚持自己在技术上的观点,总是尽量去说服潜在客户接受自己的观点。因为他认为不符合原则,有可能失败。如果失败,就意味着不但赚不到钱,还会赔一大笔钱。但坚持己见又可能失去客户。你们当时有没有坚持自己的看法?

  倪工说:第一次见面时,我们表达了我们的观点。以后就没有再去说服他们放弃多台的要求。回去后,我们根据他们的思路,结合客户的场地条件,提出只能同时做6个台位的实验室,第二次见面沟通时客户当场答应了。

  心胸豁达--难得的境界

  一个全国著名的家用电器厂家,第一次做测试设备是找倪工所在研究所做的,当时倪工找了外协--一个安装队来安装。

  第二次做同类型的设备时,他们不知道这种设备的技术含量,找了这个安装队来做。安装队又找回倪工个人做这个项目的技术总监,并承诺跟倪工利润五五分成。

  项目完工后,这个安装队老板只给了几万块钱(其中部分用来买材料),其余就不给。该项目结清时理应给倪工十几万, 十几万当时对倪工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他当时的全部财产也不过五、六万。

  但倪工没有去要,认为要这笔钱会花很多时间、精力,倒不如眼光向前看,把精力用在以后的赚钱机会上。想想我们许多人会象倪工这样对马上到手的十几万看得开吗?会不去要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吗?

  这个厂第三次做这种设备时,就知道这种设备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于是直接找倪工。当项目谈得差不多快要签合同时,倪工才注册自己的公司。

  倪工说:如果当初那个安装队老板守信用,他就会找这个安装队一起做,并且用他们公司的名义与客户签合同,就可能不去自己注册公司。如果是这样,目前我公司有一半是他(安装队老板)的,也就是我的财产有一半是他的。

  倪工考虑问题的方法和处事的风格往往令常人不能理解。例如,他请装修公司装修新买的江边豪宅,装修公司开出的价格,他没有还一分钱。他花不少钱买的房子,发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并不去找发展商索赔。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

  靠什么赢得客户的信赖

  注册公司后的第二个客户是外省的一个厂家。客户要求交付使用的时间很紧,马上又是春节假期。这个厂的厂长问倪工怎么办,倪工马上说:只要有水、有电,春节照做,不用派人陪。

  倪工说当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只是后来这个厂的一个员工对他说:你知不知道当时你有一句话令我们厂长很感动!倪工后来才知道,当时那个厂的厂长问倪工的一个竞争对手同样问题,对方回答说:春节休息雷打不动。

  这些年服务用户,都是用户要求什么时间到,都尽量按时赶到,有时为了按时赶到就不吃饭。有时下着大雨,打着雨伞送零配件给用户更换;有时冒着30多度的高温买零配件,并以最快的时间赶到厂家更换。这在象研究所这样的国营单位是很少见的,所以一个大客户很佩服他的这种服务精神,至今仍然是他的一个稳定的客户。

  我在想一个问题: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他能替他人着想的品格,还是因为他喜欢让机器运转这种对工作的喜爱?还是两者都有?无论是哪种原因,都足以让他做到急客户之所急,都足以让客户感动和信赖。

  内向性格如何搞管理

  在公司的管理上,倪工看见员工到了下班时间还不下班,经常自己先离开公司、带动员工下班。一个搞机械设计的员工,平时责任心很强,有一次,犯了一个本不应该犯的错,把一个架子的尺寸配合写错了,等到设备做好了送到用户那里,用户发现不能用,只有重新做,给用户造成的印象很不好。倪工对这个员工没有半句责备。我问:为什么不提醒他一下?他说:他已经很自责。

  倪工公司技术人员一直很稳定,两三年没有一个人辞职。只是有一个司机开车出了几次事,就把他调去做电工。

  倪工的性格中能替他人着想的一面,使他对员工很体谅、很宽容,所以公司的人员的稳定性在广州是很罕见的。

  倪工的职业定位

  倪工的公司只有10来人,设备的方案设计一直是倪工亲自做,与客户谈项目、技术咨询都是他这个老板自己做。倪工现在的性格仍然很内向,但凭着他的专业水准,以一种技术权威的身份与潜在客户谈项目,在竞标中常常在众多竞争对手(包括国内一流的研究所)中胜出。倪工总结说:提供技术服务,跟人打交道容易;做销售,跟人打交道不容易。

  所以说,倪工虽然是老板,也是总经理,但他主要的工作仍然是以技术为主。他不但在公司在技术上是权威,在同行中也是权威。公司人不多,他管理员工的模式,就象是师傅带几个徒弟一样,指导员工做项目,包括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倪工的公司虽然管理得比很多公司好,但正如他自己说:我不会管理。假如他的公司不是10来人,而是几十上百人,他现在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管理风格就未必行得通。

  所以,与其说他现在的职位是老板/总经理,不如说他的定位是技术总监。就象比尔盖茨,没有做CEO,而是做首席技术官。

  值得借鉴的商业模式

  成功职业指导中心认为:倪工的商业模式很值得我们有技术特长、想自己创业的人借鉴。他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他既没有把公司规模扩大,也没有把精力主要放在管理上,因为他知道管理大公司不是自己的优势,也没有放弃把技术作为自己的立足之本,因为他很清楚技术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更没有因为赚了很多钱,就搞多元化,经营其它生意,14年来,他一直坚守一种电器的测试设备这个阵地。

  采访中我常常提到"成功"两字,可是倪工说自己一点成功的感觉都没有,一直觉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槁松劲退千桪。

  求职指导:成功并不需要很复杂的职业生涯规划

  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并不需要很复杂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温馨提示: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求职指导:遇到职业平台期怎么办?

  我们常常期望自己的职业生涯始终令人兴奋,并且总是向上攀升。然而,这并不现实。有时候,工作并不那么激动人心,攀登职业阶梯也并非工作的全部。如果你感到职业发展陷入停滞,你能够做些什么呢?

  我必须等多久才有可能继续前进?

  通常情况下,你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如何做好你的工作,直到熟练的程度,然后寻找你的下一个位置。每一个这样的阶段会持续多久取决于你的能力、职位的流动性和你所在组织的情况。

  通常,你可以通过观察组织中周围的人的情况,了解某个职位的“停留时间”。你可以观察人们通常会在一个职位上停留两年、三年还是更久。如果职位和行业更为复杂,停留时间可能会更长。

  然后,你可以客观评估你是否也符合这样的晋升速度。组织里或许有一些异数,他们比通常的情况升迁更快。然而,期望比常规速度更快升迁或许只会让你失望。

  你还可以利用商学院的职业服务。这些服务或许能够指导你了解晋升的一般速度,以及几年后你有可能坐上何种职位。

  如果一直止步不前,我能做些什么?

  如果你认为你在一个职位上停留的时间已经超出了一般情况,你需要开始四处搜寻新机会。与你的经理谈一谈即将到来的机会,是一个良好开端。你还可以尝试开诚布公地与经理谈一谈阻碍你担任新职位的障碍有哪些。这将帮助你制定一个计划,以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也有助于你的经理对你的升迁给予支持。

  在这方面,职业导师总是极为有用。与人们谈论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和他们担任过的职位将为建立你自己的预期提供宝贵信息。有需要的话,你还能获得一位晋升的盟友。

  另一个选择是在工作之外寻找担任领导职位的机会——扶轮社、慈善工作、托管人、无薪董事。这将帮助你展现你的领导力,成为上的可贵的'一笔。

  你或许还可以从商学院获得一些机会。商学院教师或许能帮你接触到与你相同领域的人、与一位职业导师取得联系或者帮你获得一些外部领导职位机会。

  横向移动怎么样?

  职业生涯并不总是向上的。这是绝对真理。如果我们只向上移动,我们就无法理解复杂行业的各个方面。一位未曾经历过几次横向移动的首席执行官,其领导生涯是无法长久的。

  如果没有晋升的机会,或许你可以另辟蹊径拓宽自身经验。对于综合管理职位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将获得有关组织的多方面知识。

  如果你希望在公司的其他部门工作,你可以寻找借调、工作见习或者承担新项目等机会。此外,你可以询问你的经理,如果你的知识有一些欠缺,你是否有可能接受一些培训。

  什么会让职业平台期变得更糟?

  如果你相信自己心中那套言过其实的说辞,你的职业平台期势必变得更长。我们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不再付出努力,缺乏积极的态度。保持专业素养或许很难,但这样做却十分重要。就算你精神上已经心不在焉,你需要保持积极,因为你的同事会记得你消极的表现。

  如果你有些低落,寻之外的机会给自己充电——尝试一种新技能或者运动。永远保持精力充沛,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需要得到你的同事的支持。

  无法前进的时候该怎么办?

  有时你的公司的确没有晋升机会。你的老板或许新近上任,这意味着任何晋升都要等相当长的时间。或者你的公司正在精简。

  无论是哪种情况,你或许是时候跳槽到另一个组织中。如果你一直保持自己的专业素养,你的同事和经理会尊重你转至一个发展空间更大的职位的选择。

  求职指导:随“心”所欲,才能快乐富有快乐而富有,大概是所有职业人士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几乎所有职场人都在询问着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怎样才能快乐富有?要达到理想的职业状态,除了先天的资质、机遇,还有能力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窍门?有无规律可循?

  答案是什么?如何找到自己的答案?让我们先来看看王斌的故事。

  案例:三次转型,出路何在?

  王斌有六年左右的职业经历。他满脸焦虑、疲累、矛盾,从最初的职场打工仔到后来的自主创业,王斌经历了几度转行,然而每次转型的结果都不甚理想。

  王斌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毕业以后很顺利地就在一家外资企业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五金类产品的贸易工作。做了两年左右,王斌感觉好像没做出什么成绩,于是选择了辞职。有一个做IT的朋友自己开公司,做软件研发,规模不大,成本小,但是效益却不错。王斌认为这个行业很有发展前途,于是不多久,自己也依样画葫芦,张罗着开了家相似的IT公司。公司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但是王斌越来越发现,自己对IT专业技术的生疏使自己很难真正在这个行业立足,并有长远的发展。

  于是,不多久王斌开始寻找新的目标。他发现服装市场很有潜力,成本也低。很快,他从IT转到了服饰。刚开始规模小的时候业绩还可以,但是随着公司的慢慢扩张,王斌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公司大了,人员多了,成本也高了,而王斌很多时候都比竞争对手慢了半拍。王斌觉得,自己对时尚的东西太不敏感了,估计以后恐怕会越来越难。王斌是个相信感觉的人,一年多后,王斌觉得自己并不喜欢服饰行业,这个行业也并不适合自己。

  到了这个时候,王斌不得不开始反思。为什么换了这么多行业总是不了了之?接下来该怎么走?王斌是个很好学的人,平时喜欢去图书馆看看书,也会经常参加各类培训。一直以来他都对汽车行业很感兴趣,也时常搜集相关的资料,这不单是一种学习和提升,更是一种乐趣。他很想投入到这个令他痴迷的行业中来,但是前两次失败的创业史使他对再次创业心有余悸。

  分析:兴趣是动力,技能是保障

  从王斌的经历里不难看出,他是个有想法、积极上进的人,然而,一次打工和两次创业的失败却反映了同样的问题。首先,王斌的选择基本都是从行业前景出发,考虑创业成本的高低、效益的好坏等等,却很少考虑到自己对这个行业的喜爱程度,是否有足够的热情将事业进行到底,能否心无旁骛、毫无保留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行业中去。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这个“志”既包含了志向、意志的意思,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包含了对“事”的由衷的热爱。

  其次,显然王斌不论在IT行业或是在服饰行业都不具备足够充分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一般包括从业者与身俱来的对职业的敏感度、接受能力,也包括后天具体技术能力的学习和积累。前者作为一种职业优势不是每个从业者都必须具备的。后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而这若非从业者对职业本身抱有很强烈的兴趣和喜爱也是很难完成的。

  一项对1250名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发现,83%的毕业生选择了找一份各方面条件待遇都比较好的工作,只有17%的人把自己热爱从事的工作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第一考虑因素。然而,结果是,这1250名毕业生中的101个富翁中有100个都来自于那17%从事自身热爱工作的人。这一调查说明,除了能力、努力、恒心、毅力、环境等以外,成功的一大因素,就是从事自己热爱的,心之向往的工作。

  建议:我选择我坚持

  比尔.盖茨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缘于他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与执著,并能力排众议,坚持不懈。他的成功为人们所向往,他的经验为人们所学习,但是促使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却又为大多数人所忽略。

  王斌有着不错的能力与想法,却不能在一个行业中坚持到底。五年之中,他经历了两次转型,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显然是难以成就他所希望事业的。他所缺乏的正是对所从事工作由衷的热爱,以及在热爱的事业中始终坚持不懈的勇气。汽车行业是王斌一直以来的兴趣所在,但他却一直徘徊在大门之外。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师认为,考虑到王斌在这个新的行业同样存在着技能的匮乏,笔者建议他放弃自主创业的模式,先从其他大公司的职员开始做起,等到机会成熟再自立门户。

  我靠近我喜欢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热爱工作的机会。在求职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或者急需一份工作,或者自己中意的行业准入门槛很高,而自己一时又比较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等等。能克服各种困难和艰辛,执著自己的热爱的目标当然是最好,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做到。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最接近自己所热爱工作的职业是比较理智的选择。一方面自己对工作心存好感,容易使自己在工作中做出成效;另一方面,等到当初阻碍自己选择心仪职业的困难已不再是问题或可以克服的时候,再过度到心爱职业也比较容易。

  我追求我喜欢

  处在求职阶段的人意识到职业兴趣重要性的时候仍有机会重新定位职业选择目标,对于很多已在某个行业工作很多年以后才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人来说,再重新去发现热爱职业并重新选择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时,本职工作之外,积极积累、体验自己喜欢职业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择。俗话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要有这份热情,有这个毅力,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有准备的人就不会再错过。

  后来,通过努力,他在当地一家大的汽车制造公司找到了客服的工作。对工作的热爱使王斌工作的很用心,业余时间还不忘积极补充相关知识、信息。出色的工作技术,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很快使他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慢慢地他发现很多人买车不找部门而是找他。一年半后,他从客服部转到了销售部,并很快取得了小组销售第一的成绩。目前,他正在酝酿着再一次创业,面对着事业的新蓝图,王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求职指导:最要紧的职业心态:让自己重要起来

  职业场上,有人升得快些有人升得慢,有人机遇好些有人机遇差。我两者都不很突出,所以现在我的领导都比我小好几岁。经常遇到向我咨询职业前景的朋友,他们比较不能接受领导比他们小,不知道怎么相处。我回答说,这年月资历不值钱,关键是你的态度。如果你是抱着去做事的态度,能开心做事便好,管他领导比你大比你小。终究你是去做事的,不是去处人的。

  我们都会有一个漫长的职业生涯,领导永远比你大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迟早总有一天你要接受比你小的领导。我对他们说,现在我的领导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但我必须准备好将来“80后”甚至“90后”做我的领导,那时候我最担心的是我还能够奉献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给他们,而不是他们是否接纳我。

  有一次跟一个基层团队管理者谈话,他抱怨管辖的业务边缘化不受重视。我说,你是否想过,你越这样抱怨,你就越边缘化不受重视?先不要讲你的业务对于部门很重要,即便真的不那么重要,为什么你不努力让这块业务让你自己越来越重要起来呢?

  那次我跟他聊天的主题就是“让自己重要起来”,只有你自己真正理解这块业务觉得自己重要了,你和你的团队才有可能真正重要起来。

  大家都忙,有时候难免忙得内心火冒三丈。我就经常在即时通上遇到这种朋友,一边抱怨忙一边冲我发脾气。我心想,你忙就忙啊,干吗要烦呢,烦能解忙吗?前天又有一个朋友在即时通上向我抱怨她太忙了。我说我送你一句话吧:用闲心去做忙事。她好像很有感触,立刻把我这句话放到签名档上了。

  用闲心去做忙事,好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难吗?我们都有压力,但实在来说,很多时候压力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很多时候不过是自己吓唬自己、自己烦自己。你烦,只能说明你不享受那份忙碌,说到根儿还是态度问题——你喜欢自己做的这份工作吗?

  求职指导:你永远不知道的职业需求

  有个故事说年轻的亿万富翁要选女朋友,竞争者过万,最后pK出来三位——一位是世界小姐,美丽大方;一位是NGO的亲善大使,在非洲服务多年,拥有爱心;一位则是年少进入投行,拥有一流经济头脑。最后谁赢了?答案是——身材最好的那个。

  笑话如果不反映现实的荒诞,就不好笑。我以为这个笑话其实是反映职场的:职场上的晋升真的在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吗?又或者说,职场人真的知道自己的职业需要些什么吗?职业发展更像一个黑盒子,你有时候能猜的出来丢进入什么,能换出来什么,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有的时候你甚至连标准答案长什么样子都想不到。如果你在民企遇到一个好老大,在外企找到一个好导师,你还能大概知道点端倪,如果你在机关,或者你只能依靠上司几毫秒的脸色阴晴来猜测自己做的好还是不好,这就比LIE TO ME 还难。

  有一个经典的团队组建游戏,是让上司和下属互相沟通三个你对于对方的期望,和三件最感谢对方的事情——每次这个练习大家都哭的昏天暗地——因为答案煽情也出乎意料。这其实也证明,其实你并不太知道你的上司到底需要你做些什么。职业的需求看似明晰如绩效,或者鸡血如“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但是仔细想来绝非那么简单。

  我尝试来打开这个黑盒子:如果你把纵轴作为“清晰-潜在”,横轴作为“对个人行为的要求——对组织行为的要求”,那么你能得到一个四象限的企业需求矩阵。

  A 区是KpI、绩效等对于个人的明确要求;比如说每个月的绩效指标如何。这个不多说了。

  B 区是组织对于你的明确要求以及被写出的企业文化,简单的比如迟到罚50块钱,邮件24小时内一定要回复,精细的如沃尔玛,允许你越级给上上级领导写信,但是务必需要抄送一份给你的直属上司——你可以报告,但是不能小报告。B区的很多内容,都记录于公司的企业手册之中。

  C 区是深层的企业文化和永无成文的潜规则。深层的企业文化指那些永远不会写出来的东西——比如某公司的老板每天下班不走,工作到8点并且还给员工报销晚餐盒饭,大家只好陪着——公司鼓励加班,却从未写入企业文化说我加班我自豪。但是老板估计也不知道他一走,大家就一起合唱,月亮走我也走,然后关上一键隐藏的淘宝或微博鸟兽散去。

  每一种强势文化背后,都一定有更深层次的亚文化对抗,这些东西日久成精,就变成了潜规则,随着中国人独有隐忍却又门儿清的性格,潜规则全都藏在每个人深深的脑海里。你需要找个师傅,而不是导师,才能慢慢的获得真传。

  D 区是个人的才干、气质,那些KpI不写,但是大家又期待的东西。企业不总是提升业绩最好的那个人,而是提升被认为最有“领导才能”或者“格局”的人。这个才能和格局具体意味着什么?有些企业意味着决断力,有些地方则意味着心胸品格,你仔细观察一下企业的得力的领导者,可得其端倪。

  当然,以上都是说健康企业,我见过混乱企业的需求矩阵,一块蚊帐样。

  最后来点更厚黑的——这四块的科技树明显就不是同一个方向的,到底该攀哪一个? 民企中个人的作用明显,考核标准也相对清晰,所以民企中A区(个人能力)最重要——只要你能完成任务,其他都好说。外企中间组织力量更强大,规范清晰细节,所以外企中B区(组织规范)最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外企很强调“职业化”“职业素养”的原因。而国企和机关中,组织大过天,真正起作用的规则又大多模糊,搞清楚潜规则的C区是最最重要。而才干的D区部分,则是最需要你自己把握的部分,毕竟工作不仅仅是满足企业的需求,而是照片太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或培训师,很多求被励志的青年,拿着国外的理论或名人传记,硬套在自己的公司或职业上——努力总是好事,但药不对症,有益却无效。

【关于成功老板的创业指导】相关文章:

求职指导创业者的老板梦应如何成功实践09-22

创业的成功方法及指导04-09

老板成功的背后08-28

创业老板的创业体会08-28

关于指导创业的讲座08-08

逗老板的成功事例08-27

成功老板的励志语录01-25

小本创业成功必知的技巧与方法指导09-28

成功说服老板的窍门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