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创业宝典>创业故事>剃头王的高招创业故事

剃头王的高招创业故事

时间:2024-03-08 09:37:57 炜亮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剃头王的高招创业故事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剃头王的高招创业故事,希望有所帮助!

剃头王的高招创业故事

  剃头王的高招创业故事

  民国时,“剃头王”是北京有名的理发大师,10岁开始拜师学习技艺,到现在做这个行业已经50个年头了。他的名声特别大,技压群雄。然而,他一生中只收了三个徒弟,这也是他的一个怪事,没有人能够明白这是什么道理。

  “剃头王”的3个徒弟,最大的已然40多岁了,最小的20多岁,他们三个一直跟着师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手艺比起师傅来总是差那么一点儿。

  这3个学徒各有自己的特长:一个擅长为妇女盘发,样式典雅,手法熟练。另一个擅长为男士修发,无论是多难以处理的头型,到他的手里处理起来相当容易。还有一个擅长为老年人剃光头,说得夸张一些,他剃的光头可以当镜子看。

  有一天,店面来了3个人,这3个人都是听了师傅的大名而前来理发的,其中一个是年轻的少妇,要求盘头,最好是那种具有古典风味的发型。还有一个是中年男子,要求把头发修补得具有绅士风度。最后一个进来的是个年老沧桑的老人,要求剃光头,越光越好。

  学徒们一看就很开心,全都跃跃欲试,准备一展身手,都想在师傅面前好好展现一次。

  可是,当师傅出人意料地分配完任务后,大家都傻眼了。

  原来“剃头王”让擅长剃光头的徒弟给中年男子修理头发,让擅长为妇女盘卷头发的弟子给老人剃光头,让擅长修理男士头发的徒弟为妇女盘头。

  这样一来,不光是3个学徒傻了眼,就连门外看热闹的人也都开始讨论纷纷起来,绝大多数人认为“剃头王”由于年龄大,变成了老糊涂,看来他多年建立起的信誉就要在今天毁掉。但也有人不这么想,他们对“剃头王”还是很有信心的。

  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那就是观望,要看看这里到底怎么回事儿?

  3个学徒看师傅这样决定了,没有办法,只能拿着他们手里的工具开始工作,此时“剃头王”十分认真地观察他的3个徒弟的一举一动。

  擅长剃光头的学徒慢吞吞地走到中年男子的身边,很拖泥带水地拿起剪刀,一下就剪去了一大绺儿头发。原来,这是因为他给人剪光头的习惯难改,结果心里想着先少剪掉一些,但是,不由自主地就剪多了。硕大的汗珠沿着顺着他的额头流了下来,手里的剪子也停了下来,在场的人全都为他捏着一把冷汗。

  他慌张地抬起头向师傅看去,“剃头王”冲他微微一笑,点了点头。看到师傅并没有勃然大怒,他的心里才稍稍平静了一些,闭上眼睛努力地回想师兄和师傅原来处理男发的场景,这时才发现原来只关心剃光头而没有真正上手去处理其他发型,而今被逼到紧要关头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对其他发型的处理还是很有把握的。于是,他很顺利地做成了这个工作,虽然技术上不像师傅和师兄那样熟练,但在外人眼里,已经很好了。

  其他两个学徒也受到了鼓励,同样完成了自己的工作。3个顾客十分满意地离开了这里,临走时留下了不少银子,四周看热闹的人们也都对“剃头王”十分称赞。

  从此,3个学徒再也不专门找自己擅长的工作去做,而是尽力多尝试其他的活。“艺多不压身”这句古语被他们牢记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一代的“剃头王”。

  要想挑战自我,首先要向自己的弱点发起挑战,才能得到质的进步。“剃头王”不惜拿自己的名誉来赌,给3个弟子创造了攻击自己弱点的空间,其精神实在是很可贵啊!

  培养下属成为多面手,是任何一个企业领导应该尽到的责任。有的人想,术业有专攻,员工在一两门技术上很优秀就够了,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

  相关内容

  一个下岗女工的创业故事

  听说么学红的故事,缘于在太平区高德街道西城社区的一次采访,社区主任告诉记者,在西城社区有一位敢闯敢拼、执着顽强的奇女子,一个城里的下岗女工,到农村包地种树,如今她已成为那片“绿色银行”的女当家,她的创业故事足以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4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么学红创业掘金的地方——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林地。

  见到么学红,果然如社区主任所言,她快人快语,性格爽朗泼辣,浑身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当我们交谈的时候,她的脸上写满自信,还有成功的喜悦。

  自强自立,做命运的主人

  38岁的么学红说,10多年前自己下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的她,一毕业就到海州矿交换台工作。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子刚毕业就捧上了“铁饭碗”,真是令人羡慕。然而,天有不测风雨,1995年,企业正式宣布破产,此时的么学红感到万般的失落与无奈,前方的路在哪里,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

  不服输的么学红,不甘心闲在家中无所事事,决心靠创业改变命运。她做过服装生意,还摆过摊卖过菜……但是几年闯下来,她始终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么学红想,树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没有自己的路!换一种思路,就是换一种活法。城市无路可走,去农村搞种养,也许是一种出路。于是,2001年,她说服了亲友,大胆承包了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200亩林地,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难忘最初的“帐篷岁月”

  到农村创业,想法虽好,但谈何容易?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么学红,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特别是提起那段“帐篷岁月”,么学红每次都是眼泪围着眼圈转。2001年6月,么学红和丈夫带着帐篷,正式“驻扎”在林地。当时,除了一大片树林和他们作伴,周围十几里内一个人影都没有。到了晚上,风穿过树林发出呜呜的响声,仿佛狼群的呼嚎,令人毛骨悚然。荒郊野地,没有水电,么学红就买来汽灯照明,每天早晨起来,整个脸被熏的黑黑的。最难熬的是下雨天,雨天对林地来说,是绝好的滋补品,但对住帐篷点汽灯的么学红,实在是种考验。有时候累了一天刚刚入睡,睡梦中觉得浑身冰凉,醒来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被雨浸透了,地面上也流出一道道泥沟。眼看着雨越来越大,么学红和丈夫把洗脸的盆、喝水的杯子和所有能盛水的容器都派上用场,整整抗了一夜的“洪”。快天亮时,雨稍小了些,可此时么学红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酸楚和委屈,她一下子坐在床上,创业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思念一齐涌上心头,接着泪水伴着雨水和汗水滂沱而下。哭归哭,但打退堂鼓可不是么学红的脾气。第二天,么学红照样早起,和请来的技术人员们一起打井找水源,盖房子。饿了,垒几块石头支一个锅,大家一起煮面条吃。三个月下来,水井打出了水,林地边也盖起了一间不算大,却能遮风避雨的砖房。么学红却累瘦了,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连亲朋好友都不敢认了。

  勇闯难关,苦尽甘来

  么学红的创业之路似乎并不平坦。2002年,秋天临近,这是树木最为繁茂的季节。远远望去,近200亩的林地里一片郁郁葱葱,一排排杨树挺拔茂盛。么学红象往常一样在林子里巡查,这时,她竟意外地发现,在林地西南角几棵杨树的叶子已经泛黄,有的部分脱落。么学红意识到可能是遭遇了虫害,于是,她立即请来技术人员对树进行对症下药。经过及时“诊治”,整片林子避免了一场虫害,么学红也松了一口气。

  时光总是在人感觉最忙碌的时候,走得最快。多少个寒暑交替,日日夜夜,近7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么学红的近200亩林地里新栽的6600多棵速生杨,成活率在85%以上,且长势喜人。“我的林地还是阜蒙县林业局的样板林呢。么学红自豪地说道()。

  饮水思源,不忘众乡亲

  初尝成功甜头的么学红,并没有忘记在创业之初曾经帮助过她的乡亲们。么学红说:“乡亲们曾经帮助过我,我也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出来打工赚钱不容易,在我这干活的人,我都希望大家相处愉快。”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么学红林地打工的村民都能及时拿到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几年来,林地先后安置就业500余人次,只要是么学红的林地招人,八里卜的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来报名。

  村里人都说,么学红不仅在事业上精明能干,是个好当家人,还生就一副菩萨心肠。村里一个姓陈的村民,以前在么学红的林地里打过工,前些天,他的妻子患上了类风湿,他不得不辞工回家照看妻子。因为生活困难,无钱看病,陈某十分着急,万般无奈之下,他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么学红借1000元钱。么学红得知情况,二话没说,将1000元现金交给了他。陈某感激得泣不成声。管护林子的老姜头,每次看到么学红都叫她“救命的恩人”。一个夏日的晚上,么学红的电话突然响了,是村民老姜头打来的。电话里得知,老姜头的二儿子与人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要自杀。么学红挂断电话,立即开车赶往老姜头家中,将他的二儿子送往医院,并垫付了500元的住院费。经及时救治,他的儿子转危为安。

  面对如今的成就,么学红说,创业苦,也有甜,一个人只有亲自经历了才会真正体会到苦在哪里,甜在何方。我喜欢现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管多艰难也要一直做下去。希望下岗的姐妹们挺起腰杆,自主创业,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

【剃头王的高招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创业励志故事02-18

励志的创业故事02-20

富翁创业故事05-09

王小华:女性创业花更红05-09

《格萨尔王的故事》教案03-11

个人创业故事分享12-18

网络创业励志故事12-31

企业老板创业故事05-08

火车上的创业故事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