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16 13:22: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53~55《分一分(一)》。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引出分数。进而,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创造”分数,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实现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目标,我将请学生在课前自带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纸、彩色笔等。

  二、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三、说教法、说学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脉络,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我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上述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我预设如下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互动”游戏。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有些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

  游戏介绍:老师和大家做个互动游戏,游戏规则是回答问题不用嘴,答案是几用拍手表示。老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每人分得几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给两个人分,每个人分几个?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理念,我把此环节分成四个知识进行教学:第一个知识点认识二分之一。

  第一个知识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接着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把有代表性板书出来,然后进行对比这些表示方式,哪种更简便,更合理?最后我向学生介绍全世界通用的“一半”用1/2来表示,并揭示课题。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依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上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运用自己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分数之后,我开始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

  把后面的知识先学了,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分数形成一个初步的表象,为下面加深分数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在当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预设了第二个知识点“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找一找吗?设计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刚学习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认识,我预设了第三个知识点:提高认识,强化平均分。

  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拿出自带的纸,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张图形,然后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示1/2。交流时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一半”也就是说分成的两份要一样大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让学生自选图形完成,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加深体验分数的意义。

  为了加深认识与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我预设了第四个知识点:进一步探索研究,拓展分数的意义。

  师: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呢?请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你想认识的分数,并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它的意义。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想认识的分数读、写出来。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以上环节,其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想认识的分数,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通过练习,进一步感知、认识分数。

  我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54页的“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

  我预设以教材题目为练习,体现以教材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折一折”这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对分数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预设了第四个环节课堂延伸,拓展体验。

  此环节我设计了2个伸缩式的习题:第一题是,同学们创造的分数是十拿九稳,我们这样的班集体真是百里挑一,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简直是十全十美。用抢答式说联想到分数。体现了学科的整合。第二题:让同学们观看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图片。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身水平、能力得以展现。

  小孩子学得快,遗忘得也快,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可以使加深对新知的印象。为此我预设了第五个教学环节:反馈与总结,这一环节通过说学生说说通过一节课学习之后的收获,再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

  不足之处,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叙述分数的意义时,语言还要再规范一些,在明白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新授时间再紧凑一些,给练习的说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间,会把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学习时间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㈠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⑴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颜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颜色

  ⑶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颜色

  ㈡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第68页到69页,也是第6单元的第一课时。《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思想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不仅为今后学习乘法估算和笔算乘法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理解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 能力目标

  在观察、比较、分析、类推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 情感目标

  通过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难点:探索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并理解口算算理。

  四、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小学四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五、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我通过创设儿童游乐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并通过观察、比较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发现规律,进而类推出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游乐园玩的故事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童趣而又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一个“要去游乐园,必须先渡船过河”的情境,这样复习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学习状态。

  2.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先出示游乐园的场景图,由“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来帮帮他们吧”,引出小朋友提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还可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一个问题:“我们4人去玩碰碰车吧,每张门票9元,需要多少钱?”这是旧知识,学生大都能够很快得出9×4=36(元),并回忆乘法的意义,9×4表示4个9元的和,为后面探索新知做了有效的铺垫。

  第二个问题:“我们4人去坐有轨电车吧,每张门票10元,需要多少钱?”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10×4,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有思路的同学,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方法,这样既帮助了差生,又让优等生得到成就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后再全班交流。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自身思维

  方式的不同,学生肯定会会有不同的算法。有的用4个10相加;有的会联想第一个问题,想到9个4是36,再加1个4就是40;或想到10×4表示4个十,也就是40。只要学生说的算法合理,就给予充分肯定,鼓励算法的多样性。如果没有学生想到10×4表示4个十,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得出这一方法,为后面总结口算算理打基础。

  第三个问题:“我们3人去玩激流勇进吧,每张门票20元,需要多少钱?”先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20×3,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算法。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算法,如3个20相加得60,或者先不看因数末尾的0,计算2×3,再在末尾添一个0,也就是把20看成2个十,2个十乘3得6个十,即60。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学生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哪种方法更好,更简便。我不急着归纳出哪种方法简便,把问题带到后面的学习中,让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自己进行比较,每进行一次比较就是一次思维的突破,就是一次提高。

  接着出示课本第6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答案。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那种方法,在计算20×7时,学生如果用加法会发现比较麻烦,从而让学生自然的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 学生在计算20×7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出200×7,2000×7的口算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然后揭示课题,并进行小结。让学生观察今天计算的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以前学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而这节课口算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从而引出课题——口算乘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3.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课标的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练习设计中,我不仅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还融入趣味性,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做得愉快,练得开心!

  首先,我创设游乐园举行闯关游戏获得免费门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关:口算题卡。也就是课本第71页练习十五的第一题。我想通过这道题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对答对的同学奖励一张“旋转木马优惠券”,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关:抢答比赛。老师出示手中的口算卡片,学生不用举手,直接抢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我想通过这道题,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口算技能。然后课件出示刚刚卡片上的所有算式和得数,并分成两组。学生观察左右两组算式的因数和积,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强调学生遇到如“40×5”这样的题时,积末尾0的个数要比因数末尾的多一个。

  第三关:火眼金睛,用手势判对错。设置几道学生容易出错的题,让学生来判断,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第四关:解决问题。“环卫工人每天在游乐场捡矿水瓶约400个,5天大约能捡多少个?”培养学生运用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教育学生不要乱扔垃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关:智慧冲浪。我设计这样一个拓展题目,240=()×()=()×()=()×()=()×()=()×()……比一比看谁将这条龙接得最长。扩大题目的思维广度,学生除了常规的“8×30,3×80、6×40,60×4可能会出现:1×240=240 10×24=240 2×120=240 20×12=240等方法。这样做,既可以每个学生都参与练习,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4.知识梳理,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充分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引入比较新颖,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创新,将龟兔赛跑引入本节课中,让学生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问题“谁跑的路程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做到了问题导学,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新知简洁明了,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对比概括计算公式。

  设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通过测量出每个边的长度,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学生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引导每个算式中不同的数代表不同的含义,最后得出最简单的一个作为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习题设计有始有终,层次清晰,由易到难。

  概括出本节课的'新知后,首先解决了本节课一开始的龟兔赛跑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练习用公式计算。又采取了不同形式巩固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判断中有易错点和难点,突出了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最后又以计算拼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长提高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周长的本质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强调了重合的边。

  四、教师的讲解清晰,重难点强调比较突出。

  长方形周长公式中小括号的作用,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倍数关系,单位的统一,拼接方法和周长不能相加的原因等等,几个突出的重点都做到详细讲解和强调,提高学生的认识意识。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释不够透彻,它是两组领边的和或者是两组长和宽,这一点王老师做到了很好强调和摆图。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较可以举一些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大小和不确定性,增强学生生活感受意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5=?》。

  教材分析:

  《0×5=?》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个内容。学生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再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习连乘。《0×5=?》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得0,学生不易理解,容易和加法混淆,乘积怎样写也容易出现错误;几乘0得0后,很容易忘记加进位上来的数。为了分散难点,教材把一个因数中间有 0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安排在学生学会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一般运算方法之后进行讲练,这样可使难点分散,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在乘的过程中,0的具体处理方法。学习《0×5=?》,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连乘乃至于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课件情景为背景,通过探索每盘苹果顺次减少至0的过程,计算苹果总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试一试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引导学生动脑,动眼,动手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 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0”的规律。

  2. 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有以下几个环节:复习,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全课总结五个环节。

  一、复习

  通过口答一个五是( ) 二个五是( ) 三个五是( )口答完毕让学生说说第2、3题的加法和乘法算式,口算7×5= 4×5= 8×5 = 5×5 = 9×5 = 6×5 = ,口答完毕让学生说说任意2题表示的意思。目的'是让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问题情景

  通过创设情境

  (1)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然后每盘苹果顺次减少至0,都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弄懂0的基本含义,整数乘法的意义。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

  (3)小结、深化。

  再次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目的是强化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规律。

  三、建立模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让学生初次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四、解释应用

  1、课本第35页练一练。(要求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21×3 43×2

  201×3 403×2

  210×3 430×2

  全班完成后交流,把你的算法告诉其他同学,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3、练习设计。

  我买20枝铅笔和30本书,每枝6元,每本9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会用学过的方法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否会解决涉及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各位评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说教材分析:

  加减混合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必须练就的基本功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退位减法及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计算。由于学生容易将第一步计算结果忘记,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能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准确地记忆在头脑里,去顺利完成第二步计算,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学数学,用数学,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说教法:

  鉴于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好动、思维依赖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现代教学媒体,愉快教学等辅助教法作突破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善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抽象概括,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增加后减少就是先+后减的加减混合;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减少后增加就是先后+的加减混合,使之由直观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结合。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充分调动各种器官参与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抽象概括能力的目的。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师: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美丽的童话《丑小鸭》,大家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

  师:大家看屏幕,这里有3只丑小鸭,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

  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7+1+2= 5+3+1= 4+5+1= 8-6-1= 6-2-3 = 9-6-1 = 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出示例一,你能编一道数学题,提出一个问题吗。

  (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的场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师板算式:4+3-2,并读算式。

  生读算式。

  师: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师:那你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提出学习目标:1、要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师: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

  生指名说。

  师: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讨论。生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都是先算4+3=7,再算7-2=5。需要强调一点,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出示例二

  生: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

  师:谁来列式?

  师:上面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请同学们试做。

  生汇报。

  师: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生:记住第一步的得数2。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例1、例2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小结:我们计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计算,与连加、连减相同。

  师

  1、现在听老师说的顺序来摆小棒计算。怎样列式计算?

  2、看算式摆小棒,7-3+2怎样摆小棒呢?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看了两幅画面,就自己解决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到别处去看一看,好吗?

  (三)设置情境,解决问题

  师:看,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啊,原来它是要让大家来帮忙的。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猴子怎么还不走呢?原来他还有一道题呢!

  大家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热闹啊!

  原来是森林里开了一个运动会,小猫、小狗、小鸭和小鸡分别获得了四个项目的第一名,森林之王狮子要奖励他们每人一处房子,你能帮它们找到房子吗?

  生抢答完成。

  师:狮子大王看到我们同学来了很高兴。他有几颗智慧星要发给大家,但是它有个条件,就是做对一道题得一颗智慧星,最后看谁的智慧星最多,谁就是最聪明的同学。现在我们就请狮子大王出题吧。

  生独立完成,把答案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这是老师在公路边看到的情景。你能编一道数学题吗?

  (四)课堂总结,延伸课堂

  在表扬学生之后:看来数学知识真重要呀,就让我们积极开动脑筋,学好数学知识,为自己、为更多的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

  最后,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声中结束这堂课。

  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看着板书就明白学习的内容及方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板书力求简洁、美观。设计如下。

  加减混合

  4 + 3

  2 = 5 4

  2 + 3 =5

  总之,全课程能较好地吸引一年级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本节课既重视知识的数学,更注重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提高今后学好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本单元主要有2个知识点,一是学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二是辨认简单路线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以及上一课时学习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4个新方向的认识,并能根据已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应该达到如下三个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情感目标:将教学密切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给点一个地点,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找出相关的地点。

  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启学生思路,拓展学生思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成功的喜悦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劳动的成果。

  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时将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同以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师生间的单向交流,而是生生,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创设情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作一个辨认的方向的小游戏,能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有效的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接着教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路,让学生在贯穿始终的情景中进行学习。

  二、讲授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出示一张路线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出通过路线图如何坐车。在这里教师应对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进行简单的讲解,譬如出发的起点,终点,坐车坐几站。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进行自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主要还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小组内的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课堂练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课题练习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就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共性。个性则是教师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四、课堂总结

  教学结束时,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不是搞形式,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概括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把握教材,准确定位目标

  24时计时法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对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题材。结合这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理解24时计时法,能用它正确地表示时刻,会计算经过的时间。②明确两种记时法的不同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其中,理解24时计时法并能对两种计时进行互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尊重学生,选择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本节课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辨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完成知识建构。

  三、结合生活,巧设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构;③联系生活,实际应用;④趣味游戏,巩固深化;⑤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我是按照“说一说——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线进行教学的。

  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它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

  猜一猜:这是什么节目开始了?(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新闻联播》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电视上写的是晚上7:00吗?(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时刻吗?

  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计时法?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首先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回顾12时计时法;再用《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注意;最后借助“想一想”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24时计时法的经验,引入新课的学习。】

  另外,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几个时刻,并出示课题《记时法》(板书),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作好准备。

  2、合作探究,理解建构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比较两种计时法、理解24时计时法、沟通两种计时法。

  (1)比较两种计时法

  为了使学生体会两种计时法形式的不同和它们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结合板书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不同?②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③你更喜欢哪种计时法?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工作纸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名称比较

  ()计时法

  ()计时法

  学生汇报时,统一认识:这种计时法叫做12时计时法(板书)。它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口语交际中。而这种计时法采用0时到24时计时,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它简单明了、不易出错,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电视等部门。

  (2)理解24时计时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学生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敏捷、想象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高效。24时计时法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我采用了动画演示和学具操作两种手段。

  首先播放这段动画(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发现12时后的时刻依次是13时、14时、15时……使学生形成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操作学具使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思维。我为学生准备了标有时间刻度的纸条(出示),用不同的颜色标注0时至12时和12时至24时。结合时间彩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①红色、蓝色彩条分别表示什么?②请把规定的时刻标注在相应的位置上。③0时是今天的开始,它和昨天有什么关系?④0时是白天还是黑夜?把月亮画上去吧!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一天的时间这样短,怎样才能干更多的事呢?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3)沟通两种计时法

  同学们,为了让大家吃好早饭,二七区教文体局把咱们上课时间向后推迟了10分钟,这可真是个好消息。瞧!这就是我们新的作息时间表(屏示),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填完后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作息时间表

  节次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上

  午第一节上午8:30——上午9:108:30——9:10

  第二节上午9:20——上午10:00()

  课间操()9:50——10:10

  第三节上午10:20——上午11:00()

  第四节上午11:10——上午11:50()

  中午

  下

  午第一节下午2:40——下午3:20xx:40——15:20

  第二节下午3:30——下午4:10()

  活动下午4:10——下午5:00()

  【使学生在“观察范例,发现规律——完成表格,应用规律——组内交流,概括规律”的思维过程中,掌握两种

  计时法的互换。(上午相同,下午只需加上或者减去12即可。板书)】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三个现实题材:

  (1)观察图画内容,你知道答案吗?引导学生运用观察钟面和画线段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53

  首班车:6:00

  末班车:20: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19

  首班车:6:00

  末班车:21: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郑州市商业银行营业时间

  储蓄:周一至周日9:00——17:00

  结算:周一至周五9:00——12:00

  13:00——17:00

  (2)李叔叔要去火车站附近的红珊瑚大酒店参加会议,晚上8:30结束。他能赶上哪趟公交车回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这是银行的营业时间牌。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深入的思考。

  4、趣味游戏,巩固深化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我带你们玩一个游戏。我用握拳的手臂表示时针,另一个手臂表示分针,请同学们根据2个手臂的位置和夹角判断它表示的时刻。(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这个钟面既可以表示3:00也可以表示15:00。然后再出示18:00和6:00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是相同的。

  【这个环节看似游戏,实则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巩固和深化。】

  5、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上网、阅读、请教等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本节课的教学画上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省略号。】

  四、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板书

  我采用了比较式板书形式,突出了重点难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想,希望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课是北师版三年级上册《购物》,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导入新课是旧中引新。讲授新课时,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一)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本班学生特点,坚持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辅”这一基本原则,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小组探讨学习的方法解决本课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课

  1.情境导入教学例1: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从图上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说明图意.

  2、老师提出问题:

  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

  请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再说一说怎样列算式,为什么,教师板书

  3、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总结方法,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请学生说一说那种方法更好。引导学生观察强调说明用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4、学生提出问题,其余学生练习

  5、小结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反馈做试一试:

  第1、2题由学生板演完成,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第4题先找学生说一说,再板演完成,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小结 学生说收获,教师总结,布置作业,下课。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三年级上册第25——27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是在学生认识了整千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操作、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学会了对一般四位数的认识,掌握它们的读法和写法,并理解这些数的具体含义,为今后五位数、六位数------的学习作了知识的准备和学习方法的铺垫。同时,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数的含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理解这些数的含义,掌握其读法、写法。

  2、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态度。

  3、培养学生大胆思维、积极实践的精神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从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注意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以加强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例题先借助计数器,让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认、读、写各数位上非零的四位数;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计数器,自主认识中间有一个零或连续两个零的四位数,结合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学会相应的读和写。然后让学生根据计数器上算珠表示的数,试着读写末尾有两个零或中间、末尾都有一个零的四位数,并通过交流、比较,确认读写方法,加深对数的理解。最后,通过“想想做做”第1——3题的练习,让学生由直观到抽象,进一步巩固一般四位数的认、读和写;接着,教材通过“想想做做”第4、5题,让学生联系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读、写数,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同时,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教学难点是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

  [说教法和学法]

  一、以旧引新,促使知识迁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千以内数和整千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数经验为基础,以旧引新,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迁移,并激活学生思维。

  二、适度开放,促进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利用知识的迁移,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自觉去探索,去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含义及读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三、联系生活,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课前的搜集资料,到新课的展开,再到课内的交流信息,每一环节的设计处处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引新

  1、谈话:小红家今年要搬新家啦!他们全家打算为新家添上一些新的家用电器。瞧!他们一家来到了商店。

  2、播放录象: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

  对话:

  小红:妈妈,快来看呀!这儿的微波炉好便宜啊,只要365元,我们买一台吧。

  妈妈:好哇。

  录象暂停,师板书:365,让学生读一读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然后说说它的含义。

  3、继续播放录象:小红一家来到了洗衣机旁。

  对话:

  小红:妈妈,你看,这台洗衣机多漂亮呀,不如我们也买一台吧,这样你就不用自己洗了。

  妈妈:真是个乖女儿。

  录象定格画面:一台洗衣机及2365元的标价。

  4、师设疑:你知道这台洗衣机多少钱吗?小组内试着读一读。(板书:2365)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物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新课展开

  1、教学中间没零的一般四位数

  (1)组内活动:试着读出“2365”这个数。

  (2)全班交流:

  读一读:指名几个学生读。

  比一比:365与2365这两个数的异同。

  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出2365,体会:只要在365的基础上,再在千位上拨2颗珠子就是2365了。

  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写一写:先指名说写法,师范写,学生练习。

  (3)小结: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二千三百六十五。

  ●由于学生已有了千以内数的读写这一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注重的是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在独立尝试中学习新知,体会四位数与三位数的区别和联系。

  2、教学中间有零的四位数

  (1) 继续播放录象并定格在空调及“3052”的标价上。

  (2) 师设疑: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数有什么不一样吗?

  那么,这样的数你会读吗?还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吗?

  (3) 学生活动:读、拨、写。

  (4) 交流:你是怎样读的,怎样拨的?

  (5) 指导写数,强调:哪一位上没有就用0表示。

  师:现在正值冬季,商场正在打折,原价3052元的空调现价只要——(画面出示打折以后的空调价格“3002元”)。问:你知道是多少钱吗?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三千零零二

  生2:三千零二

  归纳小结: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只读出一个零。

  ●这一环节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探索知识,感受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试一试”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互说自己的想法。

  (3) 讨论比较:7400和7040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 小结:一个数中间的零要读出来,末尾的零都不要读。

  ●这一环节教师由扶到放,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深化知识,在尝试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新知

  1、读数

  师:小红一家逛到现在,收获还真不少,因为商店里价廉物美的商品实在太多了。让我们跟着小红一家再一起去逛一逛吧。

  播放录象:出示各式各样的商品及标价,如:29寸彩电3500元、抽油烟机572元、冰箱2408元、电脑6080元、家庭影院5008元等。

  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读一读。

  2、写数

  (1)给数拍照—“想想做做”第1、2题:师在计数器上逐一拨出“5237”、“4803”、“6005”等数,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来,并说出各数的组成。

  (2)“想想做做”第3题:师读出商品价格,生写数。

  3、比一比:(结合“想想做做”第4题)

  (1)同桌两人互拨互读,并写下来,看在规定时间内谁读得多、写得多。

  (2)胜出的小朋友可以得到老师送给的精美图片留作纪念。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深深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内活动

  1、谈话:生活中的数无时无刻不在,它能使我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了解社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的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新闻发布会,将你收集到的数和信息与班上的同学一起来分享。

  2、学生交流信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经历搜集—交流—体会的过程,感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全课总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几千几百几十几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谈收获及体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它主要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还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和参与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获的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游戏教学法:在练习的时候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三、说学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经历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我结合学生积极进行少科院研究,引出买书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解决买书中的数学问题:24×2,24×10,24×12并引导学生解决,既复习巩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自主尝试,算法多样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为缓解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讲一讲,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然后由学生代表讲讲算法。(转化为加、拆数——连乘、乘加、乘减、笔算这几种)

  3、呈现算法,突破难点

  学生的方式多样为建立与笔算乘法的联系我首选了这样的算法,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三)联系实际,理解算理

  结合复习导入部分的买书,让学生理解算理。第一步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是旧知,我就一笔带过;第二步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得到是几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从而突破难点。第三次联系导入部分的买书,让学生理解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然后通过个别说,同桌互说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考虑到学生在45分钟学习中难以始终集中注意力,我在练习中特别加进闯关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关:填空我能行

  第二关:计算我能赢

  第三关:错题我来改

  第四关:问题我来解

  第五关:拓展我最行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扶到放,让学生逐步掌握并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反思,回顾新知。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两方面进行回顾,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受到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熏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说课内容:《找规律》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第——页的内容。

  说教材分析:“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说学情分析:所执教的三年()班共有学生()人,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规律,总结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

  学法:自主尝试、验证。。。。

  三、说教学流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开课之前向学生说明奖励机制:四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星星最多,这个小组的每位学生都将被评为今天的学习之星。

  ㈠、课前热身(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道题目)

  第一题:将这些算式写在学生感兴趣的卡纸上抢答,然后再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目这要是巩固前面学过的口算方法,也为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题:说出下面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回顾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三题:猜猜星星后面藏着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引出了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引出课题:找规律,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那三组算式,激励学生,你们能把它们全算对吗?(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独立尝试主要让学生发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发现的这条计算规律也就是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规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①、先把乘数中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5×1=5

  ②、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2个0

  ③、就在乘得的数(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500

  3、我相信你们49双慧眼一定还能发现这些算是中的规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每一列算式之间又怎样的规律?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这就是这节课要探究的的第二条规律,

  发现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

  发现2: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10倍,积则扩 大10×10=100倍。

  第二条规律不做重点要求学生去掌握。

  4、你们还能根据今天所学的计算规律,编几道题目考考你的`同桌吗?(同桌学习交流,重点关注看看还是否有没掌握计算规律的同学,如果发现这样的学生,要多鼓励,并组织同学们帮帮这部分同学,当堂消化)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体现同桌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的好处,再次强调了本课的重点: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三)、巩固反馈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的令我出乎意料,你们太聪明了,今天我就带大家去数学王国去参观,敢去吗?如果你们能闯关成功就可以免费进入王国的游戏宫,有信心吗?(激励学生,让同学们很快进入巩固练习这个环节中来)

  第一关:逛同学恩喜爱的食品店(这一关的设计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巩固了本课重点——计算规律。)

  第二关:我们来到了你们的妈妈喜欢服装店(这一关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并抽生板演,全班订正,注意强调答语的写法。)

  第三关:现在我们来到了养鸡场。(这一关仍然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这道题目主要考察同学们对第二条规律的掌握情况)

  第四关:进入数学王国继续玩抢答游戏和猜一猜活动(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回 顾 与 反 馈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

  你对本节课上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五)、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齐读本节课的两条规律,奖励这节课上表现好的小组。

  四、说板书设计:

  找规律

  5×1= 5 3× 2 = 6 12× 4 = 48

  5×10= 50 3× 20 = 60 12×40 =480

  50 ×10 =500 30 × 20=600 120×40 =4800

  发现一: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发现二: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但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5页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千克和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这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材一开始先让学生掂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块,通过肌肉来感觉轻重的含义。再让学生看用牛皮筋系着的字典、文具盒、泡沫塑料,由于重量的不同,牛皮筋伸长的情况也就不同,这样就能使抽象的“重量”变得直观形象。接着教材介绍了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一些秤,使学生加深用秤可以称出物体有多重的印象。

  教材还进一步联系实际生活,用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认识1千克,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重的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轻重的含义;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观念。

  2、能力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一)感知重与轻,认识物体轻重的含义。

  1、出示大小一样的木块与铁块,放在手心里掂一掂:你发现了什么?

  2、演示:把一块泡沫塑料、一个文具盒、一本字典,用橡皮筋挂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从上面可以看出,每一个物体都有轻重。有时候物体一样大,但却有轻有重,有时候物体虽然大,但却比较轻。为了表示出物体有多重,我们先要认识重量单位,这节课先学习“千克”。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简写成“Kg”。

  (一)实验操作,感知1千克。

  1、介绍常用的一些秤。[+小学教学设计网_=}

  2、指导操作,认识1千克。

  (1)秤一秤:台上的'这袋大米是不是重1千克?

  (2)掂一掂:把这袋大米托在手里,掂一掂它有多重,边掂边告诉自己:“这是1千克重”。

  (3)估一估:1千克黄豆有多少,从盆里把黄豆装到塑料袋里,估计有1千克了就停下来。

  称一称,与1千克相比怎样?轻了怎么办?重了怎么办?调整称出1千克黄豆。

  (4)猜一猜:台上这样大小的桔子(苹果或熟鸡蛋)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小组合作称一称,看结果怎样?

  数一数后交流:分别有几个?都是称出1千克的桔子,为什么个数会不同?

  师:8个这样的桔子、18个这样的鸡蛋都大约重1千克,1千克又叫1公斤。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千克呢?课后请小朋友到商店去了解一下,记录下来,明天交流。

  3、指导学生分组操作,了解几千克、几十千克物体的重量。

  师:我们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知道了1千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了。如果把其中两样合起来有多重?把其中三样合起来呢?

  (1)轮流用手掂一掂2千克、3千克的物体有多重。边掂边告诉自己:“这是2千克,这是3千克”。

  (2)以组为单位称出每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四、运用知识,完成练习。

  1、书本第5页的第3、4题。

  2、同桌先互相讨论,再填空。(略)

  3、趣味题:狗大叔开了一家米店,店里没有秤,只有一个大桶和一个小桶,大桶装满米,米重5千克,小桶装满米,米重3千克。小猪要买1千克的大米,能不能买到?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信息窗5及第101页练习。

  教材分析:商不变性质是在学习了笔算乘法、笔算除法和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在小学数学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不变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分析及新课程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性质,会灵活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4、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

  教学重点: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商不变性质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老师的点拨作用,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师:秋天的时候,猴王在美丽的花果山为小猴分桃子。猴王说:“每3只小猴分6个桃子吧。”小猴听了直叫:“不够,不够。”猴王又说:“好吧,给你们60个桃子,30只小猴分着吃吧。”小猴听了说:“能不能再多分点。”猴王又说:“真拿你们没办法,给你们600个桃子,不过得300个小猴分。这下你们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启发提问

  1、同学们,为什么小猴和猴王都笑了呢?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3只小猴分6个桃子,6÷3=2。每只小猴平均分到两个。”

  “30只小猴分60个桃子,60÷30=2。每只小猴平均分到两个。”

  “300只小猴分600个桃子,600÷300=2。每只小猴平均分到两个。”

  2、在除法算式里,除号左边的6、60、600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被除数)除号右边的3、30、300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除数)除得的结果我们又称作什么?(商)如果以第一个等式为标准,下面三个等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是怎么变化,而商不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

  1、观察比较。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来探究规律,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学习过程,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同一个数,商不变。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商也不变。

  (在这里,学生能直观地看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但是还没有发现0除外的情况,教师可以先不提示,留待后面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3、根据上述的例子,学生自己举例,在括号里填数。

  ()÷()=2

  4、自己填数验证规律。(通过动手验证,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记忆。实践中也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

  5、你能把我们找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吗?

  学生可能会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

  师:大家总结的不错,我们可以看看书上和我们总结的是否相同,看书101页,请大家仔细读一下。

  发现了什么?(在这里,学生会发现怎么会有“0除外”这三个字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激起了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请学生自己举例来说一说,为什么必须“0除外”。

  让学生齐读: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在书上找找那些词是关键词?(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在书上划出来。

  (四)、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练习的设计,努力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特别注意在商的变化中巩固规律,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商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5÷ 3 =______ 8800÷ 800=______

  450÷ 30 =______80÷ 80=______

  4500÷ 300 =______880÷ 8=______

  2、找规律填表

  被除数

  60

  120

  180

  240

  360

  除数

  10

  20

  30

  40

  50

  商

  3、判断:

  (1)甲乙两数的商是7,如果甲乙两数都扩大100倍,商是700。( )

  (2)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乘3,商不变。 ( )

  (3)48÷12=48 × 2 ÷12 × 2 )

  (4)48÷12=(48 ÷ 2)÷(12 ÷ 2)( )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比长短说课稿04-08

数学说课稿07-31

数学《优化》说课稿08-27

三年级数学《集合》说课稿06-29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02-21

三年级数学《捐书活动》说课稿06-29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09-21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说课稿08-1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