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心得>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时间:2022-12-28 16:35:13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精选1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精选15篇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1

  10月09日,我到益民实验双语学校参加了“执教下乡”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听了两位优秀老师的课,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

  第一节是诸葛平老师的《我是什么》,第二节是王恒英老师的《落花生》,会后,又聆听了徐主任精彩的评课,听后收获颇多。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情境教学是诸葛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上课伊始,诸葛老师首先和学生们一起看孙悟空的图片,通过我们所熟知的孙悟空能够七十二变,然后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水也可以千变万化。

  王老师的课有很多的优点,首先利用预习单让同学们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尽量发散思维,多思考些问题,学会怎样学习。其次,让学生详略得当的阅读课文,把握各段落的意思,不但要体会落花生的品质,更要理解我们做人也要有落花生一样的品质。

  第一, 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导入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为什么每位做课的老师都充分为她的课做准备,但却产生不同的效果呢?我觉得还是在导入这一环节有所不同。课程导入好的老师,能把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互动效果也很好。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点:引人注目的开场白和活动设计,集趣味性和启发性为一体,不仅能引人入胜,而且能发人深思。而不太成功的教师则恰好相好。一个好的导入可以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觉得英语课有趣,减少焦虑和恐惧心理,重塑自信。

  第三、不断改进教态、锤炼语言。我所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听讲,那么我的教态、我的语言就要要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要不断改进教态、锤炼语言,用简洁、准确、清晰的话语把问题讲清楚。

  第四, 注重反复朗读。好文章是用来读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 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第五,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特别是名师们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名师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师,和这些优秀的教师相比,我的不足之处甚多,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自我,吸取老教师优良教学方法,及时总结自我经验及缺点,善于反思、总结并逐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教研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2

  上周二,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学习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之后又抽空仔细阅读,对照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感触良多。它宛如一阵春风,轻轻地触摸到了我们平时课堂上迫切要落实或者容易被忽略的地方,给人以启迪。

  尤其是以下几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中第13条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应达到10分钟以上。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一种读书的习惯和兴趣,让学生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读出个性来,使之能够学以致用。我觉得这一条是平时课堂上迫切要落实的,其实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如何有效地获得这两种语文技能?要靠学生在反复的、有目的的各种读中体验和感知。建议中朗读时间的.下限规定更给了老师一个依据。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读为轴心,以读代讲,以读代练。

  当然,读要科学的读,在读的过程中要达到三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要扫清文中的障碍,它包括生字、生词,并能用工具书自我解决;二是理清文章的思路线索,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三是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和词语,以及不理解的地方,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这样,在读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要求、有伸缩性,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更好地落实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前,在教学中常常会顾此失彼,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自己很少范读,对感情朗读指导也不够到位,所以学生的朗读水平一直没能得到提高,今后一定要认真按照建议中提出的要求去落实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中第18条指出,口语交际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让学生获得角色认同,明确自己的交际任务,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和确定要有学生参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觉得在学生的口语交际方面还练得不够,主要自己在上课时有点操之过急,有些学生说话疙疙瘩瘩,我怕影响教学时间,往往会打断,让比较好的同学来讲。

  有些口语交际的内容学生比较生疏,有些学生没有机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所以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总之,平时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重视还不够,机会还不多。今后,我要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多练习,使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也为提高写作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3

  为期一周的语文录像课以及学科大教研落下了帷幕,经过这一周的学习,老师们收获颇多,最多的感触就是要让孩子学好语文,一定要让孩子爱上语文,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

  都说,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黄金塑造期,如果此时父母过于强调成绩,极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天赋和创造力,但不少家长也犯难,自己当然知道阅读的好处,但奈何不知道如何操作啊!

  6—12岁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是因为小学课本的单一性和肤浅性,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孩子的大脑成长的需求。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如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哲学、艺术等等百科知识),才可以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事实上,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因为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了,自然就没有时间大量读书,而这如同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满分,对孩子的未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这种损失到了初中就开始显现出来,很多中学老师都知道一种奇怪现象:那些小学阶段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获得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这些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

  因此,小学阶段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容一些,不要过于追求分数的高低。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长久发展和未来更大的成长力量,请不要过分在意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而应该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培养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让孩子受益终生。

  在同学们学好语文的道路上,我们希望和家长一起共同努力,塑造孩子们良好的阅读品性,相信他们在我们共同的引导下会走的更稳。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4

  小班化已成为乡村教育的一种共同趋势。7月12日上午,我有幸聆听关心风主任的小班化精彩讲座。虽然天气很炎热,但心里却沐如春风。听了这节课,就像是给我做了一次精神美容,吃了一次清心丸。使自己对小班化教育教学从点到面有了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广开了眼界,更加心明眼亮。听专家精彩报告,使我真实地感受到小班化教学彰显的魅力,充分认识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在这里我就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小班化这种优势谈一下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激发参与意识,引导积极参与

  参与教学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小班化教学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二、实施不同组合,引导合作学习

  合作教学,不仅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使学生由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合作能力。小班化教学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方便。

  三、创设多种情境,促进学生乐学

  课堂中寓教于乐,既要注意“乐中学”,更要讲究“学中乐”。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乐学到爱学。由于小班人数少,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可以对每个孩子施之以爱,使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从而乐于接受教诲,乐于投入学习活动,乐于与教师形成愉快的合作教学关系,开发出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所孕育着的巨大教育潜力。

  在小班课堂中,改善教学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交往潜能,能够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

  1、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桌椅摆放形式,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交流。形成全方位的和谐互动。如何老师进行朗读指导采用围坐式,便于师生情感交流;做游戏时采用竞赛式,以组为单位竞赛,调动练习的积极性。

  2.学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和优势,积极开展小组学习。组际交流、组际互查、组际辩论、组际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充分体现出小班教学能够实现生生互动这一优势。

  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

  1、充分利用小班学生少的优势评价

  (1)全面评价。不以孩子学习好坏的评价,而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检测。

  (2)随时评价。评价随时进行。教师不吝惜表扬和鼓励,教师的一句鼓励成为孩子们奋发的动力。

  (3)分层评价。按不同学生水平进行评价。

  2、发挥激励导向功能评价

  (1)无级评价。每个人都是“合格”,不合格者下次再考查,直到“合格”为止。教师认识到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除了帮助之外,还为他们创设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才不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2)激励评价。起点是“好”,上一个档次是“很好”,最高档次是“非常好”。这样,对每个孩子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激发潜能。

  (3)形象评价。用“小红花”“小红旗”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加以鼓励。

  总之,小班化教学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乐学,提高学习兴趣;保障互动教学的实施,发挥群体效应;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及时的评价。这些优势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5

  教语文的时间越长,就越是会觉得这门学科的难教,这恐怕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感受。它与众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其“移情性”更是注定了这是一门最为注重艺术与情感的学科。

  我曾听过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课,或轻松幽默或妙趣横生或舒缓怡人或庄重示人,但都给人以教诲。

  现在,新课改提倡课堂氛围是轻松活跃的',我认为不尽然。曾听过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讲授《满江红》一词,其慷慨爱国之情于庄严氛围中传达得更为淋漓尽致。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鉴于许多人在烈士陵园过于“轻松”,一些人士呼吁人们在这些地方应拒绝“笑容”,因为这些地方是需要一种肃穆庄重的氛围的。

  我曾讲《生命生命》一课时,学生积极发言,争着说生活中不尊重生命的现象。这本不错,可令我遗憾的也是我觉得这堂课最失败之处乃是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学生过于兴奋,虽然是因争着发言。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气氛是不会让他们去用心体会“生命”一词的。

  所以,我决定以后由课文定氛围,而不一味追求“活跃”,当然如何把握这个氛围也是需要我用心学习的。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6

  为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了《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指导》一书,这是一本书,一道彩虹。它是那么明亮,又是那么多彩。既有理论思考,又有教学实践;既有班主任工作,又有课堂实录。读之,如涓涓清流沁人心脾,又似熊熊烈火促我激情。读罢此书,不仅为我注入了新的血液,更加珍贵的是它带给我更多的思考。现将读后的感受随记如下:

  一、投身于自身修养的提高

  教师的教学技能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还需不断学习,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立足于情感的熏陶

  首先,学生若具有良好的心境,健康向上的情绪就能压倒消极落后的情绪,学习的效率就高。课堂上恰当地调控起学生的情感,教师灵活掌握“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在师生情感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体现与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这种氛围下,学生除产生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和对教师的热爱,进而产生“尊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效应。

  其次,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如探索性的、竞争性的、游戏性等的情境。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路、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必将促使学生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

  最后,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的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在组织练习时,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在“再创造”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更理想的发展。

  三、教育是读书的教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这就需要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是要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直至读懂了教育,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自己,最后才会读出幸福,读出快乐。 《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指导》这本书,在我眼中就是一道美丽的彩虹。七种色彩,每种都亮丽,清朗。这虹指引我高峰所在,我想那里应有更为壮美的诗篇。跨越彩虹,放飞梦想。用我的青春与激情去开创辉煌创造超越!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7

  时至年末,很多课程的学习也都接近尾声,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本期所走过的路,可以说感概颇多。

  学习期间,我对阶段所要学习的课程都首先作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而我也是基本上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完成本期的学业。

  本阶段学的课程门类繁多,内容复杂,有新时期师德修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法、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校本研修面对面、现代教育技术等等。有文科也有理科,有理论课,也有实践操作课。总的来说,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法给我的更多感觉则是新鲜,学得也比较轻松。下面我就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法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因为我的专业是小学语文,所以小语的学习首先在专业上就没有多大的压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法》这本教材对我而言是第一本接触的比较系统的新课程理论。教材包含的内容很多,有语文课程理念、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认字和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等,再加上老师的精彩讲授,自我感觉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老师布置的几次作业更是强化和巩固了所学的内容,收获很大。因为我对阅读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查阅了很多关于阅读教学方面的材料,也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写了几篇关于阅读教学的学习笔记,希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这一方面有

  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法这门课的学习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来说还是非常有用的,譬如说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教学理念、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何提升教师素养等等。总而言之,我觉得从该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在该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很多遗憾之处,老师曾给予我们几次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譬如说发表观摩感言,试讲等等。但我都没有上去。时光无法倒流,过去已成过去。我只是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更加认真,不再有太多的遗憾。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8

  20xx年11月10至12日,小学部一行6人按我院年初工作计划,视导了黄梅县一所幼儿园、四所小学(黄梅县一小、黄梅镇沙岭小学、黄梅县实验小学、苦竹中心小学),其中两所城区小学,两所农村小学。本人听课7节,其中6节语文课,1节思品课。下面谈谈我听课的感受和思考。

  一、主要亮点

  几位教师教态亲切,教学主线清晰,能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感受最深的是课堂返璞归真的气息,教师们基本树立了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意识,课堂真实、朴实、平实,没有心浮气躁,没有故作矫情,没有故弄玄虚。综观6节课,主要有以下亮点:

  1、立足文本,实行有效拓展。

  有的教师能立足学生的“惑”和文本的“白”,适时链接相关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学习过程。课堂具有一定的厚实感,富有情趣和意趣,小文本与大文本相得益彰,较好地实践了“用教材教”的理念。

  如《落花生》一课,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教师没有空洞的讲解,而是在文本的重点处,寻找了一个很好的拓展眼,适时链接了有关许地山的背景资料,在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给予学生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感知作者就是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了这句话深刻的内涵,体会了做人的道理。这样既顺应了学情,突破了难点,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2、授之以渔,渗透学习方法。

  教师打破了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了学生学读书的思路,注重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如《落花生》一课,教师自始至终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用“看详略,抓重点”的方法,略学“种花生”部分;用“看详略、看内容、看目的”的方法学习“收获节”部分,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习得了受益终身的读书方法。

  3、多法感悟,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 (1)扣重点词句,品析感悟。

  几位教师都能抓住文本中的重词语段,引导学生“品”重点词,“悟”关键句,读中悟,悟中读,读而思,思而读,披文入情,由情悟文。学生的发言有个性的张扬,灵性的涌动,体现了较好的语文素养。

  (2)填补空白,想象感悟。 可以说,“空白”是文本内容最丰富、情感最充沛之所在,也是学生驰骋想象、尽情感悟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弦外之音。如周甜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一课,教师善于捕捉文本空白点,让学生补白想象,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孔子的名言说说孔子是怎么学的;扣住“毫无保留”一词,引导学生想象老子是怎么教的,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隐匿于语言背后的世界,通过填补这些空白形成一种“熟悉的陌生”。

  (3)联系生活,移情感悟。

  教学中,教师把语文学习同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建起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如《匆匆》一课,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针尖上的一滴水”是多么渺小,朱自清先生逝去的八千多个日子是“针尖上的一滴水”,那我们小学生经历的四千多个日子在时间的流里,该是何等的渺小。如《孔子拜师》一课,扣住孔子的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与文本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阅读因充盈了鲜活的体验而引人入胜。

  4、重视语言训练,创设语言实践活动。

  语文是“学语习文”,其本真是教会学生理解母语和运用母语,语文教学千万不能“得意忘言”。语言文字训练虽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课文内容的感悟融为一体,突出语文姓“语”的特点,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可喜的是,几位上课老师都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思维发展上,在课中都进行了平实、朴素、多维的语言训练。如《孔子拜师》一课,教师让学生想象孔子和老子见面的情境,并分角色创造性地复述人物的对话,再现当时的情境,感悟孔子和老子的谦和知礼,让阅读过程成为语言训练的有益载体,让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语言和精神实现了同构共生。《落花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教师让学生用“居然”说话,并相机设问:为什么是“居然”?把语言训练和文本的感悟融为一体,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和语言训练。《匆匆》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徜徉在语言的溪流中,尽情感知语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抓住文中语言典范之处,让学生赏读、仿写,以读学写,以写促读,充分挖掘了语言的“增值”价值,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5、以评促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有的教师善于捕捉积极的“评价点”,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例如《匆匆》一课的教学评价很有特色,真正起到了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一是评价主体多元,除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外,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行走在“最近发展区”,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探讨、相互砥砺的学习氛围。二是老师在评价时,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如:你为什么这么读?以此暗示读书的方法和要领,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二、引发的思考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最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在收获惊喜的同时,有的课堂也引发了我以下思考:

  1、有的课堂容量太大,教学内容泛化,教学目标的制订不切实际。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因此,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内容,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2、教学问题的设计不够精妙。有的过于宽泛,指向不明;有的过于琐碎,缺少思维的深度。此外,有的提问时机也不适当,不能顺学而问,有些生硬。

  3、阅读教学的层次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无定法,教学有法。精读课文教学一般可分四个步骤: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有的课没有体现出由整体——部分——整体、由初读——品读——美读,由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熟读成诵的读书过程。有的课还步入了“读”的误区: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用“书声琅琅”代替了学生的静思默想。

  4、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少。教师设问多,学生质疑少。对文本的分析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不要急着把自己的观点、编者的观点告诉给学生。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能入境了吗?动情了吗?要多问学生:“你感觉到了吗?”

  此外,有的老师为了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在精读时,先围绕“你喜欢文中的哪些段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然后不顾课文段落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让学生孤立地进行所谓的“研读”。这样做,看似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其实学生是不可能深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也不会真正习得课文的语言文字。西方一位美学家说:“当你只欣赏花瓣的时候,你便失去了花的美丽。”字词句段篇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旦脱离语境,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

  三、建议

  1、明确课时目标,找准起点,突出重点,让学生学有所得。 (1)要重视对学情的分析,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找准学习起点。 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备课观,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学、设计教学。教师要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望,把握学习起点,从学情实际出发构思教学过程;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和生活视野,了解学生对特定单元主题的兴趣和理解,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心动点以及阅读的盲点。许多课文无明显的“文眼”可寻,我们可以从学生阅读时所产生的疑问、困惑入手导读课文。

  (2)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认真领会编者的意图,确定教学内容。 文本解读是教学创新的第一要务,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决定了阅读的质量和对话的深刻性。有位特级教师说过:“要在文字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来读??”教师要对文本做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和深读,要参透文本之中的情感、文本之中的意味。

  “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得准比教得好重要!文本是经过编者精心加工的,价值导向基本是明确的`。要重视把握文本既定教学内容,把解读重点落在细读文本、悉心领会编者意图上,思考文本已定了哪些教学内容。课文从三个层面显示了基本内容:一是组前“导学提示”提示主题内容。教师要了解单元编排体系,从整体上解读、把握教材;二是课后思考练习题提示了本课教学重难点。教师要对照思考题,落实重点句段的教学;三是单元综合练习。

  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剔除枝蔓,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一课时对所用内容来个“一网打尽”。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

  (3)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问。

  阅读需要问题指引,问题来自阅读。好的问题提纲挈领,具有思维的价值,沿着问题指向,阅读就会有一条清晰的线索。

  教师要“少问”。提问要力求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处处涉及。一堂课比较彻底地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教师还要“善问”。问题的设计要有极大的包容性,要有较大的覆盖面、穿透力、挑战性,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要问得适时,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巧妙发问。其次,要问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①抓住兴趣点提问,激发动机;②抓住疑难点提问,生疑解疑:③抓住发散点提问,训练思维;④抓住空白点提问,激发想象。

  2、立足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我们老师要淡化自己,突出学生,不能满堂讲、满堂问,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要重视“有为”,也要看到‘无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1)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其质疑问难。

  教师要把发现探究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读中生疑,读中质疑,读中释疑;要鼓励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并以学生的真实问题为根基,因势利导,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引领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我们可以围绕文章的重点段,引导学生质疑,如“读了这段话,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筛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释疑。

  (2)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线,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读书要给足时间,加强指导。要体现读的层次性,整体感知时,要读正确、通顺,自读自悟时要读出理解,回归整体时,要读出感情;要体现由读出意到读出情到读出神的训练过程。要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把感悟语言和理解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亲历对课文从陌生到熟悉、由不理解到理解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潜心会文,细细地品读,默默地思考,慢慢地感悟,要在读中引导学生浸润到文字里面去,触摸语言的温度和色彩,体会作者内心翻滚的情感波澜,不要急着把学生往结论上赶。把贴标签式的结论告诉学生是容易的事,但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只会造成学生认识的表面化,助长浮躁心理。要引导学生多亲近文本,在文中“多走几个来回”。只有充分展示过程,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充分储备,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课堂上,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话语权”,要引导学生个体与教师、与同伴、与文本、与自我进行充分的对话,走进文本深处,寻找多元理解,并在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中,互相倾听、吸收、交融,达到心灵的沟通,视界的融合,促进自我的不断完善。

  (3)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每节课的40分钟都要使学生有收获,有提升,要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一个真实的课堂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并把错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没有过程的教学是架了空的教学。 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一节课结束了,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这节课老师努力了,学生付出了,回报是什么?你课上的热闹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拔节声吗?

  3、优选教学策略,演绎高效的语文课堂。 (1)媒体的合理性。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用,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要讲经济与效率,要该出手时再出手——精用。多媒体的运用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服务。这次听课,有的老师没用多媒体,但课堂依然不失精彩。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媒体现代化不等于教学现代化;课件演示不等于教学活动;好课件不等于好课堂。让我们给孩子更多的思维的空间,想象的天空吧!

  (2)“自主”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意的是自主不等于自由,不等于自会,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教。有效教学必须追求“真实的主体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给足时间,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并指导讨论的方法,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有效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辩证关系。

  (3)课堂的生成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不在于教师能预见到所有教学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开放的场所,它不完全受教师事先的主观设计所框定。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常常会出其不意地闯到课堂中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属性,可能蕴藏着可贵的教学价值。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消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教学进程中的灵活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教育智慧的最佳体现,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教师有效的引导与调控,往往使教学“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往往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往往表现为师生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情感的交融。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9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集体生活还没有成为获取精神营养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也不会产生其它精神需要,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无限相信书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近代科学研究表明,读书是对人的潜能的综合开发,读书就是获得丰富的能源,使人的潜能和素质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由此,开拓广泛的阅读空间,多方面、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多角度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从以下七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二、指导阅读实践,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小学生由于阅读习惯差导致阅读效率低。对他们阅读习惯的矫正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时,教师应明确要求:读书时,要逐字逐句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写上拼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理解等。

  其次,教师应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动手做标记或批注的习惯,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圈划,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批注。这样,能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促进他们边读边思考。

  三、重视课堂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1、读懂。

  读懂,即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形成,在于教师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 “带领学生从文章走个来回。”就是说,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从整体思考也指明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语言——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教师任务是使学生读的更好,最终能够自己去读。

  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边读边思考的办法。读有多种办法,有诵读、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范读等等。不管是那种读法,教师都要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一遍就要一遍的收获,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去读。

  2、会读。

  会读,即初步形成正确的阅读的策略:初步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初步具有整体上把握自己阅读方向、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具体地说是: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又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的目的。精读,就是对文章逐句诵读,仔细揣摩,领会要旨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有利于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势,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精读训练的要求是:

  (1)、规定阅读的方向。即精读前确定精读的主要问题。

  (2)、指点阅读的程序。一般都应该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精读,使之理解课文。

  (3)、指点阅读的方法。包括运用基础知识指导读解的方法和运用阅读思考剖析读物的方法。指点阅读的常规。如:查检、参考、圈点、批注等。

  3、学会精读。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针对小学生读书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学精读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4、学会选择读书。

  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寮如繁星。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地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因此,对于小学生课内外读什么书,语文教师要做精心的指导。根据新课标要求的小学生各年龄段阅读书的篇目,采取了向学生推荐和向家长列书目清单介绍的方法,让学生和家长有选择性的购买、阅读书籍,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扩大阅读的视野。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10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

  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五、营造良好阅读气氛。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如提供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的图书,配置较大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有关读书的标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如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等。这样,就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六、大胆想象,展开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拓展想象。创新思想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可提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展开,创新能力亦会在想象中不断提高。

  2.以课文为原形,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所谓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运用多媒体电脑的形象性,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十分重要。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11

  辨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关联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联系得比较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形态称之为“场”,如“电场”“磁场”等等。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处于立体的、互动的、多层次平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也存在一个“场”。在这个“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学生身心无比愉悦,知识体系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养成。我们把这样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可以称之为“对话场”。而这个“对话场”的创设与形成,正是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以至于最终形成和谐、融洽的“对话场”呢?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在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构的过程。没有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内因不发挥作用,学生是很难无法完成知识体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构的。

  怎样才能使学生和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呢?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学会做一个“隐藏者”,在课堂中隐去我们的身影,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要确实做到成为一个“隐藏者”,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两个保证”。一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

  第一个保证中要特别注意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质疑问难是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对话场”,完成意象建构的一种基本策略。它能引导学生真正经历与文本对话的全过程,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出现障碍的真正原因,便于集中火力,解决根本问题。学生也能通过在“对话场”中解决这些问题,而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

  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一个教师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在总结阶段,让学生完成了这样一个填充题:你认为花木兰是个( )的女英雄。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谈一谈对花木兰的整体印象,相互交流对课文的整体感受。但学生交流起来很困难,甚至出现了“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的女英雄”的状况。这就是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学生被紧紧地束缚在一个小小的框子里。如果我们这样问:学完了课文,你想对花木兰说些什么?你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则对话的空间要大出许多。

  (二)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全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之初,肯定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仅仅依赖这种对话,是不能完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师的科学整合,则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关键。

  教师的整合一般有这样的两种形式。

  1、预设性整合。

  一般在上课之前,教师都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都会设想如何在学生独立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两个大的问题,不断把对话引向深入。而这一两个问题的确定,关键是要看教师是如何对“三个思路”进行整合。“三个思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教者的教学思路。而对“三个思路”整合的关键,则在于教师确定怎样的“三个思路”的交叉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这种预设性整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话场”是否最终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课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给予及时的整合。学生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时所产生的问题。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整合,我们教师一般有三种处理办法:①当场解决。②整合后作为第二课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来解决。③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解决。第二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突然提出的一些问题或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对于这种形式的问题,一种方法是学到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随机给予解决;另一种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一两个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临时改变自己的预设性教案,并围绕着这一、两个核心问题组织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

  文本,不仅仅指教材这种文本,也包括其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各种教学资源。“文本拓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层面是从“客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什么叫“客观文本”的拓展呢?我们说,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它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我们就认为它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种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横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个层面是从“主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这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来,课文内容是否“活”了起来。这是从纵向来说的,从文本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丰满的过程来说的。

  1、在“客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这是现在很多老师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的“泗水春景”之美时,学生卡住了。让学生讲出美在何处十分困难,教师尝试着让学生读出景色之美,学生读得也不行。这时,学生和文本对话出现了障碍。但这位教师处理得十分巧妙:播放课件,让学生一边听描写春天景色的音乐,一边欣赏描绘春天明媚景色的画面,唤醒学生对春天美景的已有感知。再让学生吟诵一下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这时,学生的朗读果然出现飞跃。“不着一言,而尽得风流。”为什么这里他教得如此成功呢?关键是因为教师在这里,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时参与对话的文本,不再仅仅是教材了,还包括了一些能激活学生对春天已有感知的音乐、图画,诗歌等等各种教学资源。正是在这种与多种文本的对话中,正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交流以及和谐、融洽的“对话场”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意象建构和情感表达。这是烦琐分析所不能够达到的。

  2、在对“主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学生的“主观文本”,是他们头脑中建构的一种意象,教师是无法直接看到、触摸到的,但教师可以在倾听、观察,了解学生已有“主观文本”建构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对话,对学生既有的“主观文本”进行修正、补充和拓展。从而在形成“对话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重新建构。

  情境表演是对“主观文本”进行拓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很多老师认为,对话就是指语言上的平等交谈,实际上,学生的倾听,教师的一种姿态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眼神,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集语言、动作、表情一身的情境表演,则更是一种对话。而这种对话,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与拓展。于永正老师在这个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个“高手”和“大师”。在情境作文《捕鸟》中,教师在让学生听音乐,感受并描写森林、小鸟的美丽和可爱之后,教师竟扮演成一个偷猎者,在大森林中偷猎。在学生义愤填膺之时,请全班同学推荐一个同学扮演“红领巾”上台对教师的“偷猎”进行劝阻。在这个情境表演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鲜活的“文本”在与学生对话,这里的教师即文本,文本即教师,教师和“文本”已经融为一体。学生正是在与教师这个“活化”的文本的对话中,顺利地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和拓展。这也正是后来学生“主观文本”物化后的作文,十分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是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还是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还是在对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真正经历和文本完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指导作用,并通过这种和谐、融洽而又高效的对话场的创设,确实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使学生不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或许就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归宿吧。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12

  20xx年9月18日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兰州市教育局举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三位老师的阅读课,小语会专家崔峦老师的现场评课,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两位老师的作文课和作文专题报告,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谈一谈本次听课的一点体会:

  一、带给学生“爱”的真情

  上课的几位教师都是知名教师,但他们放下权威,带着激情,带着爱心,带着尊重走进课堂,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真诚可信的微笑来吸引和激励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李芳老师课前的一句“孩子们,你们好”的亲切问候,徐世赟老师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怎么样的老师?请你们说说我的优点,好不好?”让学生如沐春风。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情,产生一种愉快、向上的求知欲,实现学生由“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二﹑留给学生“读”的时间

  学生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留给学生读的时间,以读带情,以读悟情。可见,“读”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我对于朗读指导总感觉有些困难。这次,听了这么多名师的课,受益匪浅。他们采用的方法虽然也是我们平时常用的自由读、老师范读、学生感悟自读等,但是怎么就有那么好的教学效果呢?几位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老师们在课堂上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快慢急缓的语速,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吸引学生,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李芳老师在《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词串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小柳树是什么样的?小枣树是什么样的?”学生读:“小柳树是绿绿的。细细的,小枣树是弯弯曲曲的,光秃秃的。”教师相机指导叠词的读法,并美美的范读,令孩子们陶醉。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快乐地,入情入境地美读,读出了词的韵味。如徐世赟老师在上《白鹅》一课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白鹅样子的词语“历声呵斥”“大模大样” “三眼一板”,然后又让学生找出三种描写白鹅样子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品读。教师范读突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学生再读,学生越读越好,通过多层次的读,学生读出了白鹅吃饭时的高傲和有趣,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情境。

  三、还给学生“讲”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讲,通过发言。让学生在对话中相互启发,促进,形成清楚有序的表达能力。如:张祖庆老师的作文课,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童话?谈一谈。”同学们畅所欲言,兴趣高涨,接着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想一想,图上有什么?并发挥想象编故事,经过老师的巧妙点拨和引导,激发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表达意识,使孩子们在兴致盎然中不知不觉融入作文教学,画面上的面包时而是一朵白云,时而是一朵雪花,时而是一团棉花,孩子们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丰富故事的内涵。此时,孩子们不再觉得说话是一种负担,他们争相发言,急于表达,达到了“情动辞发”,“不吐不快”的境地。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对我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用今天所学,将各位老师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博采众长,大胆求新,构建活力四射的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13

  1、分析语文教材内容,掌握学生的语文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情分析的开展,应从学生在学习的不同层面着手,对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考验是关键。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应明确了解学生的语文功底和文化修养程度,进而才能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语文知识点的设置,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

  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知识点相对琐碎,但是每种知识点都是重点内容,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然后将其纳入到日后的教学计划之中,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宿新市徐公店》时,这是一首古诗,与小学生距离较远,在理解上存在着困难与障碍,教师可以将古诗教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的难点列入到日后的教学计划之中。

  2、运用创新性教学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教学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提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以生为本的理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情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能力和特点的充分考验。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教学、趣味性教学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到学生更热衷于哪种教学模式,从中解读出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对学生的兴趣情况进行了调查。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以及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

  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

  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地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再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动画的播放,激起了学生的很大兴趣,深度认识了该成语的内涵。但是,在进行《惊弓之鸟》学习时,并未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平平,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可见,多媒体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此案例教学,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可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3、提供自主学习空间,掌控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的了解,应将其放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予以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要求性和规范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受到制约,只有让小学生在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中,才会运用属于小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忆江南》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巡视,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做问题类题目时,是先看问题再读文章,还是先读文章再看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个细节都要予以掌握,以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

  4、为学生合作学习留出空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实现良好的发展。

  例如学习《田忌赛马》时,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教师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的帮助下后来却输了。这是为什么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

  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

  如有一组积极地探究合作,说到帮助田忌取胜时这样提出:科技发达了,可以让田忌的马腿进行转基因,变成豹子腿,那齐威王的马只能望尘莫及了。此想法令人拍案叫绝,学生不由自主为他们小组鼓掌。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小组合作完成了预习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14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本学期初培训,蒲主任对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课堂的转型与实践做了细致而生动地讲解。通过学习,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核心素养,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我觉得需要博览群书,有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添上亮丽的底色。语文老师需要人文关怀。爱生是基础,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我想语文教师还应学习哲学知识。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真善美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核心素养,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与理同步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我会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15

  这次远程教育,我认真学习了必修和选修的各门课程,受益匪浅。特别是观赏了胡慧玲和李丽老师的《套中人》“同课异构”示范课,很受启发,认识到要使课堂有效高效,同组的语文老师就要多上这样的课,使我们语文课更精彩,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同课异构”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真“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赏析两位老师的示范课后,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她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她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她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她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两位老师的课突出优点是:

  1.课堂问题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难易适度,既不太简单让孩子觉得没意思不愿意作答,也不过于复杂,使孩子们够也够不着。

  2.在讲授离学生时代较远的内容时,利用视频使教学效果提升通过直观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切实感受。胡慧玲老师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就比较直观。

  3.课堂上老师眼里有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到重要的位子上,避免讲课好像只是给部分学生讲,达到面向全体,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比如两位老师让学生讨论时就关注到每个学生。

  4.课堂教学不拘于形式,不让教学流程封锁自己的思路,对于随时出现的状况完全灵活变通,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实现某一个教学目的而设置。不把时间局限的太死,遇到比较难懂的问题或者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深使学生学的更多的环节,就多用一些时间;而对于一些通俗易懂的问题就可以一带而过。比如李丽老师“拓展的内容”就很深入,让学生对“套中人”有更深入地认识。

  两位老师凭借深厚语文功底把《套中人》这一“难上”的课上得如此精彩,给人很多思考。课堂内容丰富而有条不紊,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过我更喜欢李丽老师没用多媒体上的课,“四读”就把课堂要讲的问题概括进去,课堂内容多而学生探讨的问题深入,可见李老师驾驭课堂功底更了得!

  下塘中学盛丽萍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08-17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09-0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03-08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15篇11-30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15篇)03-29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15篇02-23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心得06-17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15篇03-06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