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31 06:57: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热)《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翻译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主题。上第二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还有学生说“愚公有点强人所难的,他的子孙也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了子孙的身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会“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学生从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进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决心之大,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些正是感动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顺势问他们“智叟为什么要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他比较自私,有的说他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利他主义、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这也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课上到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2

  (1)辩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过程当中我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质疑、争辩……。我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2)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追求真、善、美,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3)辩论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张扬个性,不唯师、不唯高。辩论会中,学生支持哪方面观点都行。我们先不管学生的观点对不对、论据是否充分。单就他们那种多角度、立体地、独立地思考问题的方式,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的敢于挑战的`精神,就足以让我们欣慰了。

  (4)辩论,不仅给学生各抒己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要想有力地反驳对方,必须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和证明其观点的论据。更需要迅速分析思考,迅速地找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即“抓小辫子”才结合自己的资料加以反驳。这样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要比我们平时一问一答更加立竿见影。辩论会上学生那铿锵有力、咄咄逼人的辩词频频出现。有的学生甚至能一连说出十来个反问句,大有不把对方问得哑口无言不罢休之感。而每每此时这些同学总能得到来自双方辩手的掌声,这对他们又是极大的鼓励。他们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认同,互相接纳,培养了合作精神。

  “辩论式教学”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艺术,如何使这门艺术更精湛,臻于完美,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究,去实践……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3

  《愚公移山》选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寓言,主要讲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感动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借此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同时还要积累常见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这也是古诗文基本要求。

  这一课历来有许多的经典教法,但大都集中在第二课时,也就是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评价、看法。而对第一课时,该怎么上好这样一节课呢?我反复阅读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发现书上强调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还要多读熟练,积累常见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仔细分析,这不就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目标吗。但是因为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孩子们可能也听过了,这一课的字词难度也并不大,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经过分析预设,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朗读、积累、感知大意、初步体会愚公的形象。教学的过程我按三步走:读准、读懂、读深,把朗读贯穿始终。环节上我预设以学生的朗读、积累和理解为主。方法上采用比赛读、比赛找、比赛说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实施环节,我以让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方法导入,目的是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果不其然,很多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但是说一两句话就完了,于是由口头表达引入到了书面文字的表达。朗读环节,因为这篇课文听着简单,但是里面还是有许多重点的容易读错的字音,对此,我采用了比赛接龙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了哪些重要的读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然后又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比赛评比谁读的准,学生们互评互比,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通过两次朗读,学生很快就把这一课的重要读音掌握了。在第二个读懂环节,我采用比赛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在文中找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字词,以小组接龙比赛的方式进行,学生们在这种方式的激励下,认真阅读、勾画、圈点、比赛接龙,完成了积累字词的.目标。对于第三个环节,我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说说你读出了哪些信息?这一个环节我并没有给学生设置固定的思考题,就是想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这也是感知文章大意的过程,学生们通过朗读、积累对大意也基本能理解了。当时我的内心还是很窃喜的,认为预设的目标完成了。这时突然有一位男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愚公太傻了”,井然有序的课堂炸开了锅。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就是“如何看待愚公的行为”,这也是我第二课时想要完成的目标。距离下课也只有几分钟了,怎么办?如果问他原因,其他学生再讨论,显然时间是不够的,看着还有点小骄傲的那位提问的学生,我慢慢走在他的跟前说,“老师觉得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思考者,相信你这节课学到了很多知识,先考你一个吧,愚公多大年龄”?他随口就答上来了,“九十”,于是我又追问了,九十岁的老人我们应该怎么称呼?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叫“爷爷”,我继续追问“文中称他为什么”,学生回答“愚公”,我趁机问“为什么后面加公字”,借机给学生讲了公的称谓含义,就是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这时我看到了他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我追问“那我们该怎么把这个问题换一下呢”,他很快的就说出来了,“愚公的做法不太明智”。此时我终于舒了一口气,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课程,所以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美、真挚的语言表达意思或情感,感知我们祖国的文字的魅力和智慧的。

  我个人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简单的要上的生动有趣,难的要上的通俗易懂。但不管哪一种课型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的备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课堂就要让学生展现自己,教师就要组织好课堂,做好引导者;同时要有把握整个课堂的能力,能灵活自如的应对课堂生成的各种问题,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改变,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成智慧的课堂,学生的乐园。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4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掌握这则语言的主要内容。12月15日,我在初三(3)班开了一节《愚公移山》的公开课,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5、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愚公愚吗?二是作为毕业班的我们不要愚公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当然在授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知识蜻蜓点水,这是不够的。

  2、在分析愚公的形象时,引导学生围绕愚公愚;这一问题来展开。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我比较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所以讨论得还不够深入。

  3、朗读是学习文言文非常的一种方式。在授课中,虽然有学生的朗读,但还不够。愚公反驳智叟的一段很有气势的话,可以尝试同学模仿这种坚定的口吻来朗读,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齐读这个环节也就删掉了。

  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课前预习效果较好,大部分都很积极主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学习兴趣浓厚。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5

  《愚公移山》是初中文言文名篇,教材改编之前一直都是九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改编之后把它放在八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出自于《列子》。

  这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情节生动,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中的愚公是一位志向远大且非常有恒心的耄耋老人,他提出的“移山”的宏伟目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可这一家人却倔强的尊崇着这个老人的意图,艰辛的移着山“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一伟大壮举,反应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气魄和坚强毅力。坚持、坚持、最后一定会胜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涌流不息的传统美德。

  学生们在学习时,也是兴味盎然的,无不为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远见的目光所折服。在激烈的课堂讨论中,有的同学却义正言辞的提出“愚公确实很愚昧,思考问题太过僵化,除了移山之外其实他们还可以搬家”。更有同学提出,“在今天,土地是珍贵的资源,是不可以随便挖掘的。而且挖出来的土石也就成了建筑垃圾也不可以随便乱倒。”初听到学生这样的想法,我还是很惊异的,因为作为一篇寓言,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悟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是,寓言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只要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照合理的逻辑展开思考,不盲目求新求奇,又能联系实际来谈就可以。孩子们有这样的声音,正是时代在发展的见证。

  首先谈谈“搬家”。搬家省力、省时,而且见效快。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这样一条捷径吧。那么,愚公为什么不选择这一点呢?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吧。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踌躇满志,回到故乡沛县,宴请父老故旧及乡中子弟,在”酒酣“之时亲子击筑,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凸显了汉高祖刘邦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同时,他也向沛县父老乡亲吐露“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的故土情结。另外还有家喻户晓的余光中的《乡愁》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故土情结。因而可以体会愚公的心境了。再者,愚公一位有远见的智者,面对险峻的太行、王屋二山,他更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为子孙后代造福,这同样也体现了我们祖先改造自然的气魄和坚强毅力。但学生的理解和愚公的做法并不冲突:移山是一种毅力,而搬家是一种智慧。因而此时可以教育学生遇事要学会选择,从各方面各个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谈谈土地问题。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已使农村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而且以前最不缺的“土”,现在需要买。家里需要填个坑,都要到别处买土。农村要求统一规划,各种垃圾不能随意倾倒。这些都是目前学生能够看到的问题。学生能谈到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发展和变化的问题,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勤奋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我一直觉得,在夯实了语文基础后,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思想火花碰撞的一个过程,也是彼此互相沟通认可的一个过程。很高兴这节课能做到这点,希望以后继续努力,继续学习,争取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6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特别是经毛泽东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特色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征服欲,围绕中心展开辩论,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2、介入生活体验,启发思考和感悟,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则寓言是把奇特的钥匙,打开了学生的智慧之门,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也启迪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进行艺术再造。在前面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和感悟,写出阅读札记,可以是小议论文,也可以是读后感,还可以介入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写作训练。这一安排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是阅读最高境界的体现。

  二、教学失误

  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却缺少了这一部分,我感觉是一项很大的失误。

  2、在教学中没有设计重点品味愚公这一艺术形象的环节。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馈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却偏偏忽视了这一点,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缺憾。

  三、改进措施

  1、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

  2、合作探究,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3、补充讲解有关寓言的文体知识,对本文愚公形象特点及由表及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作具体讲解。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寓言,但是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总觉得九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只是蜻蜓点水,这里就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有想当然的因素,这是值得反思的。另外在分析“愚公愚吗”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去用文中的句子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气氛也比较活跃,可是为了赶时间,我还是会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孩子们,就导致学生交流讨论的不够深入。这是一篇文言文,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多朗读。课上,虽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读,但是从读的时间来看,还是不足的。

  从上课的总体来看,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新知,上课积极主动,踊跃发言,我就认为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缺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改进的。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我校的“三精”活力课堂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抓实教师主导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这也体现了我校的“三精”中精讲、精学和精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04-04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04-11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04-19

《愚公移山》语文教学反思03-21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通用10篇)11-18

《愚公移山》语文教学反思7篇03-29

《愚公移山》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02-08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18

《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