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2 09:00: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第一课时刚刚上完,感觉难度不大,学生兴趣很高,特别是我在课堂上把例题的内容临时用班上的座位代替,讲解了列、行的界定后,在班上找一找列、行,然后我说几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学生猜是哪个同学,学生更是兴趣高涨,紧接着就揭示数对的写法和表示意义,学生领会很好。

  对于数对的读法有些疑问,是不是读××列、××行?还是就读数字加逗号?不过为了不引起异议还是让学生读××列、××行了。

  这里的'教学主要是为了中学的教学服务,特别是中学的函数、坐标等方面的内容都以此为基础,所以千万不能在这里让学生产生歧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这节课教学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在教学时,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一个公园的`平面图,先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引导学生先根据对行与列的已有认识试着在图中标一标。我认为这样设计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有关知识的有意义接受,可以加深学生对行和列标法的认识。本课学习的重点是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和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相应的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设白键有x个。x-16=36x=36+16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我小结出平时做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X×130=1820X=1820÷13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1.2平方米,底是5.6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式: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

  解:设平行四边形的高是X米。5.6X=11。2X=11。2÷5.6X=2

  答:平行四边形的高是2米。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x=52

  答:白键有52个。

  例2:一只大象的体重是6吨,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吨?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较意义关键句,“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看到“xx的几倍”,应该用乘法,“一头牛体重×15=一只大象的体重”,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设一头牛的体重是X吨。15X=6X=6÷15X=0.4

  答:一头牛的.体重是0.4吨。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其实每道题目都可以列出三个等量关系式,要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总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式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很多,因此方法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觉得对于理解水平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一、介绍一下短除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直接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简单代替列举法。因为教学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求出10以内数的公倍数和50以内数的公因数即可,不必人为提高要求,加重学生负担。

  教材副主审沈重予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教材里不安排互质、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内容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在标准里没有提出教学这些内容的要求。由于不教学分解质因数,因而不宜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关于现在教材中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应理解以下几点:

  1、无论是排列比较的方法还是大数翻倍的方法,都源于公因数、公倍数的意义。一方面从意义出发,理解和得出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意义的体验。

  2、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涉及的口算都已经掌握。

  3、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是为约分和通分服务的`,从这点上说,学生只要直接说出就可以了,而且应该能够直接说出。

  4、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开始阶段,让学生选择教材中的某种方法,写出过程,以利于理解概念及方法。应逐步鼓励学生把过程想在脑中,直接说出结果。

  其它拓展内容,应引导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后进行探索,以适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圆的概念和探索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圆的有关概念的教学。而数学概念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概念,只有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才能真正的理解概念。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将着眼点放在了让学生借助图形来直观的体会和发现每个概念所具有的特征,再在学生所发现和体会到的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概念。

  先来说说本节课中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

  1.出示平面上的点与圆,让学生把平面上的点按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分类,再隐藏圆外和圆内的点,保留圆上的点,连接圆上两点引入弦的概念和直径概念,使学生从上一节课的旧知中很自然的过渡到本节所要学的知识,不会觉得老师在强加概念给他,这是我认为本节课的第一个成功之处。

  2.在讲同心圆与等圆的概念时,从树叶落入湖面和奥运五环引入,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衔接起来,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情境,放飞了学生的想象的翅膀,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是有用的,有趣的,同时更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是本节课的另一成功之处。

  3.每讲完一个概念,设计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加以辨析,对本节中的重要性质,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通过三个由浅入深的例题来加以巩固,使学生能及时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是本课的又一成功之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积极改正的:

  1、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由于概念较多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虽然很多地方都由学生去发现和体会概念的特征,但这种体会和发现仅让学生从观察中得到。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引导地过于细致,使得学生的思考、合作、交流其实都是随着老师的思路在转。我想如果能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去动手画一画,比较画出的图形之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中的线段和弧,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可能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圆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学生对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不上这堂课,多数学生也能知道圆中最长的弦是直径,但是让学生去证明这个结论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还涉及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因此在这议一议的环节中,一是给学生思考时间比较少,仍有不少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个证明的思路,二是这个结论在这里证明可能不如放在后面学圆周角时证明好,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圆,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3、在例题教学中,注意及时进行方法引导。

  本节中的三个例题是对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这条性质的应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后面的几个例题并不是困难的事,但教学并不是让学生会做这些题,而是应让学生体会这一类的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在这里没有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是本课的遗憾之处。

  总之,我们认为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核心提示: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为了学生掌握更好,我出两题判断题:1.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等式两边相等。2.等式左边乘一个数,右...

  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为了学生掌握更好,我出两题判断题:1.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等式两边相等。2.等式左边乘一个数,右边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在练习中学生较熟练地应用等式的这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内容包括“上、下”,“前、后”,“左、右”和“确定位置”四个小节。

  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他们亲手摆放物体,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在教学时,我尽量抓住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做游戏的活动,运用游戏的`方法促进他们学习,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时,学生出现了以下问题:在教学数格子变方向时,有的同学数不清格子,其实开始的动物的格子不算,最后实物的格子算,比如说再格子里画图说蚂蚁向上走几格再想左走几格可以吃到苹果。这道题有一部分学生容易出错,在教学时,如果让学生走一格标一格数,转方向是从1开始重新标数,实践证明学生也易于接受。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教学已接近尾声,但练习反馈,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细细思量,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而且去问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烦”,“很烦”,“太麻烦了”。

  在了解了学生的感受以后,我又重新通过练习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

  (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

  (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

  ①两个不同的素数;

  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

  ③1和任何自然数。

  另外,我又结合教材后面的“你知道吗?”,指导了一下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完成练习时,让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

  想来想去,还是真得很怀念旧教材上的“短除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是学生在学习分数、小数的意义和分数、小数的读写法后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不仅可以沟通分数和小数的联系,深刻理解分数、小数的意义,而且为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打好基础。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学习小数的意义时,已经知道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因此,我在设计上体现“从学生的设计出发,为学生的发展而预设”的原则,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方法,知识运用”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出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体会分数和小数互化的必要性

  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常常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教学中,通过简单情境的创设与一组小数和分数的大小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会遇到这样比较分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体会分数和小数互化的必要性。

  二、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逐步把学生引入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制造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并在知识的升华处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研究中找到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实现自主学习。教学中,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都采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分数化小数采用男女大比拼的形式,既激活了气氛,又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领悟到男女赛题的不公平,因为男同学的赛题是分母是10、 100、1000…的分数和分母是10、100、1000…的因数,而女同学有些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学生在尝试中发现不同的方法,并使学生体会根据具体分数的.不同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转化。

  三、选择多种方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逻辑结构系统,而不是一个个概念、一块块知识的简单堆砌。当学生能将数学知识构建成网络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刻且牢固。数学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课中,教师多次通过图示、数线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相等关系,沟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教学中,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沟通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既使学生对已学的数学知识加深了理解,也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这一辩证法的观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找规律》这节课教材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在课堂我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开始给出了一幅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景图,装饰的彩花和彩旗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学生男女间隔成圆圈跳舞,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排列的规律。

  1、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智慧星的颜色,一组是“红黄红黄红黄??”有规律的出现,另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出现,通过对比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2、让学生多角度观察,找出规律

  在教学例题时,引导学生规律可以从左往右看,还可以从右往左看;规律可以从图形观察,还可以从颜色,数量观察。比如,学生说出灯笼有规律后,我不仅让学生说说接下来应该是什么颜色,还让学生说说如果把灯笼往前摆,又是什么颜色呢?还有,教材中对彩花的出示只是简单的红绿红绿红绿,将原课本中的规律改为两绿三红的排列,让学生明白数量也是有规律的,同时也为以后数字规律教学做铺垫。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学习,互相发现自身的不足;创造规律时,我也是让学生先同桌商量一下,摆一条什么样的规律,哪组摆的又快又有创意,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同桌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达到要求。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

  多媒体展示欣赏一张张图片的出现,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本课的最后,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规律美,进一步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5、注重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正处于起步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本节课中,注重培养让学生把话说规范的习惯,学生在认识颜色变化的规律时,先由老师“扶”着说出,是几个图形为一组,每组是按什么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说,使学生的语言逐步达到用词准确,表达完整,思维清晰。

  但是,在我的实际操作与我的设想有一定的距离,存在很多的不足。同时,我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比如: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仍有不足,课堂中还应注意让生,中等生,后进生的语言表达,要注重让学生自己说。课堂纪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何让学生的课堂纪律与教学质量成正比。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时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在第一次教学之后,学校组织县级教学能手选拨赛时候第二次上,可以说是“一课两上”。我在第二次备课时完全从另一个角度来处理教材,收获颇丰。下面我就本节课前后两次上课反思如下:

  第一次上课我是让学生圈出100以内3的倍数,去观察3的倍数的特征,由此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实际应用,巩固练习。效果一般。而第二次上课时我是这样做的: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在学习2、5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是不是3的倍数的特征也要去看数的个位呢,进而产生新的探索欲望,让后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的特征,接着借助学生熟悉的计数器进行两个实验,实验一:验证3的倍数的特诊,实验二:验证不是3的倍数的的数的`特征。最后实践应用,课堂检测。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对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在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反思、归纳的数学活动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也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精神,注重设计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个性才能充分发展。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我觉得在每个环节的过渡上要做的更加自然、一气呵成会更好。由于本节课按照赛教要求只有30分钟,时间的把握做的还不够恰到好处。总之,教无定法,学海无涯,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本单元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能够明确列行的概念,能够用正确的格式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做题的正确率在90%以上。

  个别学生摘书写格式上出现错误,有的没写小括号,有的在列和行之间没有用逗号隔开,目前还没有发现列和行颠倒位置的现象。

  在处理练习三的题目时,第1~5题学生可以轻松解决,第6题灵活性较大,答案多样,有的学生不仅按要求完成了鲜花和绿色植物的摆放,而且做到了美观、合理,这就体现出了一个学生智力的多元化,对这一题的要求,我就没有仅仅局限在“对”上,我还要求学生要“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都大有好处。在这方面狄雨柔、周苗、孔祥梦等几名细心的'女同学表现比较好,设计比较美观,新颖。体现出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但也有几名学生敷衍了事,没有体现出“设计”的要求,这样学生普遍是缺少学习数学的热情,缺乏主动性,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主要从学生自身的自主意识入手,一旦他自己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愿意去学了,相信他一定会表现的很出色。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本单元内容分为三小节,其逻辑联系性强。先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相同单位的分数相加减的算理,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转换的思想方法,即将异分母分数转换成同分母分数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法运算能力;最后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分数,提高分数运算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本单元的教学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分数单位的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的算理”。让学生经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培养数感。

  2、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虽内容较少,但无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更能省时、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

  3、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

  本单元中涉及的分数分子、分母都较小,应提倡学生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计算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

  4、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从而确定运算顺序,重视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且会进行通分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而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通分、求最小公倍数的有关知识,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

  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另一组分数加法的特点,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在教学2/5 +3/8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2/5+3/8的答案呢?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或者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再或者把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有的进行操作,有的进行计算,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请了两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或者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

  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只不过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只适合能除尽的分数,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如: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猜一猜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

  在学生自主探究2/5 +3/8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利用正方形纸,通过涂一涂、折一折,看看2/5 +3/8=?但是就没有下文了,其实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的基础上交流折纸的方法,并让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观察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了,它们才能直接向加减。

  总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在工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社会经济的应用更加广泛,是现代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之一。统计知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去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统计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新课标、新理念,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从第一册起每学期都由浅入深的安排有关统计内容。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教材第三册统计教学第一课时,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方块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结合教材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初步感知简单的方块统计图及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要尊重大多数同学的意见。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教学内容生活化。

  2、教学过程活动化。

  3、师生关系民主化。

  反思统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

  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在汇报组内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时,有2个组出现了统计结果与组内人数不符的情况,因为统计数据不准确是统计中常见的错误,当时课上由我指出了出现的问题,并马上请这两组的同学当着全班同学再重新统计一遍,这样就使全班同学又经历了一次统计过程,使学生明确统计的数据应准确无误。可课后我想,当时教师不应急于下结论,当其中一组把调查记录显示出来(组内画了11个√)组长汇报本组有12名同学时,应先让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且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正确的理解。

  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21

大班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15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4-24

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4-1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11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4-07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2-1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