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0 10:57: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因此,我在下册的这节统计课上,首先以让学生齐动手操作、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回顾旧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到与新知识的衔接。随之,引用兔博士的话“还可以用下页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导入新知识。在新授知识时我采用的是悬念式,即“你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吗?”来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即我出示一张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再由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它,并让学生观察两个统计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异同,进一步深化知识。接着做课本的练习,以检测巩固。最后安排立一个课下调查活动,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

  考虑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将教材作了小小的改动,将调查中华小学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改成了调查我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我想进行与他们自身有关的学习活动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首先我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了一张绚丽多彩的彩虹图片来激发起孩子们兴趣,并导入到课题。“彩虹的七种颜色中一定有你们最喜欢的对不对?”“想不想知道咱班到底有多少人和你喜欢同一种颜色?”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热情高了。为了让孩子的热情保持住,我又采取了用“贴橡皮泥”的方法来计数,具体做法如下: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我呢,非常喜欢紫色,我就把紫色的橡皮泥粘在黑板写有‘紫’的地方,非常简单吧!”为了让孩子人人参与,但又为防止课堂纪律乱,我又采取分行的形式。通过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发现孩子确实愿意接受又乐于接受。

  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共同合作,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合作的力量。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这样做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如:自己动手完成象形统计图以及课本第52页的练一练,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

  同时又安排了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动脑想一想:用统计都可以调查(最想调查)什么?他们的想法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课下实施。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分数乘法(二),重点是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从学生认识过程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改编了教材的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根据呈现的已知条件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有几个苹果?淘气有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图形表示出“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再列出算式,最后尝试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这样把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

  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否则,会使学生陷入只背结论,不明道理的误区,这样的结果或造成学生出错率高,为了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动手操作,增加直观性。

  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很快说出了,“1除以2等于二分之一”的正确答案;

  2、问:这半张纸,也就是整张纸的二分之一,那么这张纸里有几个这样的二分之一呢?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了“1除以1/2等于2”的结论。我对学生的做法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3、再问:如果把整张纸每1/3一份,又可以分成多少份呢?每四分之一、每五分之一呢?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很快得出了“1除以1/3等于3,1除以1/4等于4的正确结论”,到了1除以1/5时,根本不用动手折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总结了“1除以几分之一,就等于几”规律。看着学生们兴奋的表情,我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观察以上的算式河的'书,你发现了什么?

  二、观察讨论,形成规律

  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终于发现了“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我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也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大部分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有个别学生在计算时有除号不变的现象。所以,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全部掌握计算方法。在解答方程时也不会出错,提高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一、介绍一下短除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直接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简单代替列举法。因为教学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求出10以内数的公倍数和50以内数的'公因数即可,不必人为提高要求,加重学生负担。

  教材副主审沈重予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教材里不安排互质、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内容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在标准里没有提出教学这些内容的要求。由于不教学分解质因数,因而不宜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关于现在教材中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应理解以下几点:

  1、无论是排列比较的方法还是大数翻倍的方法,都源于公因数、公倍数的意义。一方面从意义出发,理解和得出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意义的体验。

  2、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涉及的口算都已经掌握。

  3、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是为约分和通分服务的,从这点上说,学生只要直接说出就可以了,而且应该能够直接说出。

  4、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开始阶段,让学生选择教材中的某种方法,写出过程,以利于理解概念及方法。应逐步鼓励学生把过程想在脑中,直接说出结果。

  其它拓展内容,应引导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后进行探索,以适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一开始时,还不和学生说解方程,叫求未知数X。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在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不过,到了稍微复杂的方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节课把握好教学目标是关键,

  其目标有三:

  1.结合现实情景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节课内容新,知识抽象,练习多,因此要精讲,才能完成教学目标。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复习,巩固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并且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这点相当重要。还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学生列出的方程,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我觉得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在练习中,我把练习的重点放在找准数量关系式上。课堂上大量提问了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进一步进行了专项训练,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重点让学困生再说说关键句是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找出来的,(让学生找关键句)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去找,从而总结找相等的数量关系可以有这样几种策略:

  ①根据关键句思考等量关系。

  ②根据公式思考等量关系。

  ③根据总数思考等量关系。

  ④根据相差数思考等量关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

  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本单元例题的编排思想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进而从更高更宽的角度对统计图和统计量有新的认识,进一步地建立统计观念。

  2、提供丰富的联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功能。

  本单元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实际,一方面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设计了学生课外小组人数、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的玩具、学生体重等素材;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好奇和关心,因此素材的选择加强了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如设计了城乡人口、人均寿命、降水量等题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关心人口、健康和环保等社会问题。例题和习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从中更深入地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知识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

  3、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例题和习题的设计信息量大、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不局限于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而是发挥观察力和想像力,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发现更多的信息,进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我觉得本课设计最精彩之处在新授前“估一估”的环节。因为学生估计的结果都在25米左右,可实际计算出的平均值却与估计值有较大出入。正是因为这“出入”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去寻找其中的原因,并“创造”出新的统计量。

  本课最灵活之处在于引入计算器。虽然许多教师认为在考试中学生是无法使用计算器的,而计算作为基本技能必须加以强化训练,因此绝大多数教师不愿让学生带计算器进校园。可本课我大胆引入计算器,大大提高了课堂练习效率。因为求平均数并非今天的新知,且计算也并非今天的重点,引入计算器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在有限时间内更富实效。

  本课教学中学生最精彩的'生成之处在于他们主动质疑并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当教学完例4,学生初步了解到中位数的含义及其求法时,立即就有几名学生举手质疑 “当有偶数个数据时如何求中位数”。这反映出学生考虑问题全面,也体现出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强烈。在稍后例5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启发研讨,自己寻找到了偶数个数据中位数的求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小学数学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有用图画来揭示概念,有用描述的方法来揭示概念。“含有末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根据方程定义的需要,教学中先教学等式,再教学方程的意义。而所有的教学都离不开天平图,离不开天平平衡的具体情境,这是联系学生数学与生活的纽带。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课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由具体到抽象感受、理解,构建方程的意义。

  课后反馈:

  与马科长席谈,令我获益匪浅。马科长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并对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发言感到欣喜,对我班学生的小组合作习惯成效,训练有素甚是高兴。(说实在,一直在寻找小组合作的良方,上学期作了些尝试,不过技艺尚不够纯熟、多样),然而提出的以下三点更是让我深思。

  1、充分利用“组合拳”。比如说、写、动手操作等等。特写是写,不要满足于学生口头表达正确,其实有时写起来错误百出。是啊,举个小例子:有些汉字我们认识但一写起来,无从下笔,还有课堂上总归能得到正确答案,(不然老师不会放过)但它不表示,人人都知道正确答案,我们时常评讲过一个练习,或让学生重新订正完一份试卷,收上来一看,结果却差强人意,想必原因与此同理。我们的课上应让每个孩子动起来,让他们展示,小黑板、实物投影,十八般武艺,能用尽用上,而不是仅限于口说正确完毕。

  2、书本的运用。现在的课堂有一趋势,依赖课件多多,自主发挥创新多多,我也不例外。虽然新课标希望教师用自己的思考解读课本,但课本舍弃不得,它毕竟是优秀的学者的心血之作。是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挖掘教材价值,不放过一丁点的'利用价值,特别到高年级,可借助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啊。今后的教学,我定会多多注意。

  3、细节的处理还可再斟酌。比如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学。此环节什么时候出现?怎样出现?为什么出现?显然我的教学明显操之过急,其实,我也知道,只是上得兴起,太投入了,不自觉的就冒出来了,其实应该在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时讨论才好,并适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现在想起略显遗憾,好在我倒也淡定,因为此生遗憾的事太多了。不过我也要提醒自己:对教材,对学生,千万多思三个“W”即“what、when、 why”。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图形的运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上本节课时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课之初,我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俄罗斯方块”导入,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既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以此为指导,整堂课我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课堂练习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我会说、我会画、我会摆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我会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摆边说,合作完成,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浪费的时间较多。

  二、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提高业务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课上,在教授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跟着我说一些话“老师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一部分空间”,先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说一说类似的话,然后引出体积直接说出体积的概念。在教授容积的概念时,我也是先拿出两个透明的立方体盒子,分别装了24个和8个小立方体,让他们说一说“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24立方厘米体积。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8立方厘米的体积”,然后比一比哪个容器容纳的体积多,之后引出容积概念。当时我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让他们能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时体积的概念也好,容积的概念也罢,不但应联系生活实际,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而直观演示就是学生直接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老师动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西红柿和橙子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升高来理解西红柿占有空间,通过两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来理解西红柿和橙子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的过程,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把握重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抓住要点讲到点子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

  3、.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2、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分解质因数是五年级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中的内容,是在因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解质因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设计还算流畅,但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课后,经过听课教师的评议及个人总结,感觉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质因数概念揭示有些“蜻蜓点水”,落实得不够扎实到位。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将60写成几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这一环节后,让学生观察式子发现其中的特殊性,这些都引导的较为恰到好处。可之后就匆忙地揭示了质因数的.概念,开始进行下一环节了。这样一来学生对质因数的概念只是理论上的了解,而没有实质上的应用。所以,应将揭示质因数概念环节放到举例完成后再进行,让学生观察所有的式子,再说说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学生会说道:所有的式子中因数都是质数。此时再揭示质因数的概念,同时加入让学生找质因数的环节。在此,教师可先以“60”为例找出其质因数,说明2、2、3、5都是60的质因数,其中虽然“2”出现了两次,但不能只说一个。之后,再将举例环节中学生所举出的一些例子做为训练点,再让学生去找每个合数的质因数,这样学生对质因数的理解就更扎实到位了。

  二、在小组合作时,没有合理化的利用时间,有些拖沓。

  在小组合作举例说明时,本想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举例验证,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找到答案。由于所要求每组举例的个数有些多,班内学生又比较多,这样一来,无论是小组讨论环节还是汇报环节都耽误了不少时间,以至于后面的环节有些拥挤,甚而没有了更多练习的时间。在此应要求举3个例子即可,这样还可以均出时间给更多小组汇报的机会,以此来充实例子进行总结,效果会更好。

  三、没有利用好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去辅助教学。

  在小组合作举例环节,学生在汇报时式子中出现了合数,可教师却没有及时的发现,失去了一次实例教学的机会。如果当时能够及时发现,引导学生讨论,相信学生会对分解质因数的概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会对学生后期的应用练习起到警示的作用,就不会在后续的练习中屡屡出现有合数的现象了。

  四、教学短除法环节处理较好,引导到位。

  在教学短除法时,由于短除法是学生新接触的内容,而且只是一种特定方法而已,在未接触时学生是没有探究能力的,所以采取先由教师利用最简单的例子介绍讲解方法,再由学生探究难点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师先以“6”为例,讲解短除法,只除一步即可,之后写成式子。再举出“18”为例,让学生按刚刚所讲的方法来叙述,学生在叙述完这一步之后就出现了问题“商是9,是否停止?”让学生讨论明白:9是一个合数,还要象上面这样继续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为止。这样,学生对短除理解掌握就更深刻了。接着再紧跟练习,进行尝试训练,由此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再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教学。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突破了方法教学的难点,又让学生很自然的掌握了方法,效果较好。

  总体来说,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上环节清晰紧凑,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简练,评价到们,引导适度,但在重难点突破上有些急于求成,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有效、高效地教学,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教学中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与本节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要把把情境的创设、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引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显得自然朴实,真实有效。

  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进率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站在新的课程标准的高度,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同时,把课件的`演示、学具的观察与摆一摆,数一数紧密的结合,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注重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趣味引入,在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观察与计算中验证,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构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课件的使用简洁明了,体现了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因而我创设了“粉刷墙壁”的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对于粉刷墙壁,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使课堂生活化。接着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要粉刷教室的墙壁,需要调查哪些数据呢?”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接下来的学习,我把重点放在实施方案的策划和实际测量上。因为在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上,老师随便抛下一句:下面请同学合作学习,然后教室里便似炸开了锅,这样的轰轰烈烈场面表面现象,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可想而知。因此,在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时,我努力做到准备充分,关注细节,让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为了做到合作学习过程中“责任到人”,我让每个成员都享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力求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个人的价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先引起孩子们调查有关数据的兴趣,再让孩子们观察、讨论商量测量的方法,最后才动手进行实际测量,这样孩子们在操作时才会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操作活动才会有序有效。

  由于教室这个环境比较特殊,但是我尽量遵循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让孩子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思考、分析,灵活运用知识。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儿童是主动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作出理解,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操作时间,让孩子们作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智慧是无可估量的。只要我们教师给足孩子们一个宽大的施展舞台,孩子们表现出来的.会让我们惊喜无穷。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宽时,孩子们不光用卷尺量,还想出了量一块壁砖的长,然后数一共有多少块墙砖,最后再计算出教室的长和宽。在测量教室的高度时,由于卷尺太软,不太好使用,也不够高,于是孩子们充分开动脑筋,有些小组用硬的米尺分段量,有些小组找来棍子量,然后在量棍子的有多长,就得出了教室有多高等等。整节课孩子们都在一种民主、友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人际多边互动的学习活动,高高兴兴地感悟着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有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课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并感悟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这时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在教学中我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采用猜数游戏的方式进行巩固,让学生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目的在于把学生生活世界和数学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不仅如此,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游戏。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最后的练习时,我呈现一组数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分完后先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按什么来分的`?分成了哪几类?由于分的标准不同,必然导致分的结果不同。让学生说标准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到质数和合数的各自特征,体会到它们与奇数、偶数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进一步地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且交流中也有我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一个孩子提到偶数中除了2,其它的偶数都是合数。就此,我板书:偶数:2、4、6、8、10……让大家给偶数分家,并说出理由。在说的过程中一生板书又粗又长的分隔线,加深印象。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21

数学下册期末教学反思范文07-02

大班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8-1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11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4-07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2-13

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4-18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