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2 18:02: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时的教学完了,对于自己设计的这一课时教学,走下讲台的我想谈谈本课时教学的得失成败。

  教学设计:

  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原则,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与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课伊始,趣伊生”,虽然本课时已经是第二课时了,但是我还采用了由音乐导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在课的开始就将学生带到优美的乐曲中,培养学生赏析能力。接下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老人的图片和统领文章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整体把握写人文章的特点做好铺垫。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时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借读者的口说出来,从而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接下来引导学生提升情感,以一个我的成功源自老人的鼓励、帮助,是不是缺少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辅线,提升文章的人文情感。课结束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写人的文章,深化关爱的情感,并将本单元写人的习作前提,降低习作的难度。

  自我评价:

  我认为本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关爱;从学生的朗读和课上情绪,可以看出学生感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美;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写作意识等得到良好的.培养。

  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劫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两个字—关爱,所以,载客的实施过程中,我每一次的小结中都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感情,板书中体现出来。

  通过分组学习,将两条线索向前推进。

  课堂反思:

  虽有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有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换,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朗读的量还不够,朗读的质还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第三单元的专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真诚无私的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本人教学的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老人与作者的几次交流。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老教授的言行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激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学习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反思本课教学,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预习,做到不上不预习的课

  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汇报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又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自学能力。为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奠定基础。

  二、大胆放手,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生学习浏览今天的导课谈话导入,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学生带进文本,而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生经历了初读与精读,朗读与浏览,自悟与交流,感知内容与领悟情感,理解句子和积累语言的过程。尤其体现年段特点的是教学生学会浏览,通过浏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并说说“你是怎样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生学会总结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作者在一位真诚无私的音乐教授的帮助下,鼓励下,由一位音乐白痴成长为出色的小提琴手,领悟了爱幼尊老的情感.

  三、品词析句,学会研读课文

  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准切入点,形成对比,设置悬念,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而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重点学习2至8自然段,抓住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引导学生上接下连,组织学生品词析句,充分而有效地读,从而感悟老妇人对我的鼓励、关爱以及良苦用心,做到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同时在读中训练语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去实践感受体验作者的心理活动的变化,符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果你就是这位初学小提琴的人,在这时候听到这样鼓励的话,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能联系实际,平时受到表扬、鼓励时的心情,尽情畅想、畅所欲言,体会了作者当时的感受。这样拓展延伸文本,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感悟和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阅读质量。

  五、课堂上把音乐引进课堂,体现学科整合

  课前的小提琴乐曲创造了优雅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小夜曲的境界中,感受小提琴的柔美,也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我专门挑选了《月光奏鸣曲》来作背景音乐,让学生能在优美的乐曲中,积极主动去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体现学科整合。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虽然重视学生的朗读,但学生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虽然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朗读的面不够广,学生的朗读训练还不够。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 篇3

  上一周,我上了一节第三单元的课文《唯一的听众》,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自己设计的“生词听写”、“串词连句”、“根据板书提出问题”、“读写结合”、“朗读欣赏”等环节的精巧特别、独具匠心,教学语言优美给人美的享受,教学流程清晰流畅,自然连贯。但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

  1、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

  对于这点,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做得不错的,因为在这点上我经常地提醒着自己要贴近学生,话语要亲切,态度要和蔼,方法要以生为本,循而导学,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要忽视每个学生的存在。但是细想这一节课,课上虽不曾高高在上,却也不经意地流露出师者的姿态,话语似乎总是比学生要高明一些,要出彩一些,于是学生便多少多了一份敬意,多了一份依赖与冗懒,少了一份严谨治学与批判的精神去参与学习,因此当老师出现了过失也浑然没有察觉。

  有一点不足我自己也是很清楚的,课上,为了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少生枝节,内心会情不自禁地希望学生能顺利解决问题便过了,缺少了对更多的学生足够的关注:其他的同学都会了吗?他们参与学习的活跃度、专注度够了吗?我有没有更为明智的,能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的教学手段,像魏书生式的,如叙家常般的平等、自然的对话,调侃,拉进与他们的距离,从而消融内心存在的那些许的或紧张、羞涩,或事不关我,由他人言说的倦意?我觉得自己在这点组织管理,心理调适方面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发现描写老人神态的三个句子中都写到了老人“平静地望着我”。我布置学生自由朗读完后,仅有5、6个学生举起手表示有所发现,看来情况还不够理想,我又让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把三个句子读了一遍,这次发现的有十几个了,这样我便满足了。事实上还可以让个别有感受的孩子再把句子好好读一读,用他们的感受去感染更多的孩子,这样下来相信会有更多的同学会有所发现的。不仅如此,事实上在这过程中,体现的是老师对还没有发现的同学的期待、耐心与信任,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课堂的投入度会得到极大的焕发,可惜我错过了这个机会,张老师的提醒,让我意外的发现了这其中的一点奥秘。

  2、教学用语还需推敲,使准确明了,指向明确

  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为了使学生能尽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了解老人,感受老人对“我”的真诚无私的爱护和帮助。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提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一段“人物简介”。当时只是考虑到这样概括简单扼要,只要学生读懂了课文,抓住自己所了解的人物特点去写就可以了,不给具体的要求也就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新名词却一下子把学生给弄糊涂了,因为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没有出现过“人物简介”,反而造成了思维的障碍。在巡视中,发现不少同学不知从何下笔,我做了一些补充说明才恍然大悟。这个环节如果这样设计会更直截了当一些:默读课文,了解老人,写写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可以从老人的外貌、性格、品质等方面去写。

  还有一个地方,我在让学生朗读了关于老人说的话后,提出:“老人的这些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本是希望学生读了这些话有什么想法就说什么,是比较开放性的一个提问,是希望学生能各抒己见的。可事实上是学生一下子无语言对。现在反思一下,若这个问题问我自己,我会怎样应对呢?确实会有思维一下子找不到落脚点的感觉。因为老人说的四次话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说的,那么听了老人的每一次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合在一起发问:“老人的这些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那就不好说了。可以改为:假如你就是那位拉小提琴的,当你觉得自己拉床脚般的琴声干扰了老人的时候,老人的话给你怎样的感觉?当你信心不足的时候,老人的话给你怎样的感觉?当你的坚持,琴技有了一点进步的时候,听到老人的话,你又会想些什么呢?然后也不急于让学生马上作答,而是代入角色再次读读课文,体会体会。然后才让学生有所选择地谈感受,这样谈感受就着边了。

  二

  1、教材解读还需全面深刻

  一篇文章要学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运用,《唯一的听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行为心理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抓住老人这条线索展开的,从课题“唯一的听众”入手,走进了这位老人,然后以写促读,认识这位老人,接着抓住描写老人语言和神态的句子,边读边体会,进一步体会老人无私相助的品质。这样的教学固然条理清晰、流畅,但深度不够,发展性不强。表现在这样处理使得“我”与老人之间的关系结合得还不够紧密,“我”如何在老人言行态度的影响下,在情感、行为上产生微妙的变化的?课文用了独特,含蓄的句子去表现,例如;“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他慈祥的眼神平静的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教学中若把描写老人的语言神态的语句与体现我内心变化的这些句子结合起来,会更能表现老人为什么在我心中是如此可亲可敬,如此难忘的“唯一的听众”。

  2、语文味不足

  我认为这堂课最欠缺的还是语文味,作为高年级的语文课,要加强语文元素的教学,要有构篇技能的训练,例如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伏笔照应等表现手法。语文的内容要比低年级丰富,教师解读教材时不要只看到文章所承载的内涵(即思想情感),没有看到文章的本体。

  应该说在我的这节课上也还是有这方面的训练的,例如由题目的分析比较感受到悬念的作用;串词连句进行了造句训练;小练笔的插入把读写结合在一起了;抓住重点语句的朗读,抓关键词的品读、品味培养了语感;在朗读老人的话时渗透了直接表述和间接表述的表达方式的复习……这些应该是语文味的啊!那为什么还会语文味不足呢?

  我想,不是没有,而是表现得还不够充分和到位,现在想想,还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的。例如,虽然有小练笔的插入,但是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个写的作用仅达到理解老人的作用。可以在评点小练笔时,不仅评价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准确了没有,是否认识独特,还应该评价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这个小练笔的结构如何?抓住了什么典型的事例?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用词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评价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有导向作用的。还有就是:在出示老人的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前,可以透过教师的过度语去强化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上的认识。可以这样说:“从同学们的小练笔中,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一位真诚、无私帮助青年人的可敬的老人。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去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然后再引出老人的语言和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感受的句子开展朗读、品味。这样强调相信更能引起学生对文章写法的重视。

  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情感体会有机融合在一起,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语文工具性的具体表现落到实处,还需要今后好好研究。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还欠充分

  我的这节课总的来说还处于导读课的状态,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欠缺充分。这点我也感觉到,虽然课堂上也不乏学生的举手,回答者也尚属精彩。但是这个参与面确实还不够大,除了因为未能充分关注学生外,与自己的教学行为习惯和教学的设计是有关系的。老师发表的见解多了,学生讲一句老师可能就评价了好些,似乎不讲便体现不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另外,教学中只有师生的互动对话,却没有生生间的交流,没有唤起多维多层的互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应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实践、体验、理解、感悟、积累,让学生多读、多写、多思、多问。

  课后,我特意再上网学习了什么叫语文味,当然关于语文味的理解,语文界莫衷一是,我对以下这两段话比较赞同:

  1、 “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2、“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然而,有人把语文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味“出味”?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句方面做些探讨。“出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循循善诱理解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趣盎然。”

  这么看来,“语文味”要求教学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但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城县,需要有机地融合,还需要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通过本次反思,促进了我的自我剖析和学习,把语文课上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味”是我努力的方向。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原则,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与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让学生体会到老人对作者的鼓励,所以上课伊始我也鼓励我的`学生充满信心。(同学们,你们都是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班级因为有了你们每一个人而更加精彩,我相信这节课上你们的表现必须会更加靓丽!)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资料时,我先从首尾两段入手,因为这两段不仅仅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音乐方面的表现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当我板书到黑板上时,这一比较就越发鲜明起来。于是我顺势问学生:“应对这样鲜明的比较,此时此刻你最想明白什么?”学生们立刻就提出了本文的主题:老妇人是怎样帮忙“我”的,才让我有了这样大的变化?看着学生们简便地切入了文章的`主题,我不仅仅简便,也很兴奋,看来只要我们教师巧妙设计,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并不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用到的知识是前人总结的,需要的技能是前人积累的;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却需要批判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

  在本节课上,我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关爱;另外在本节课的末尾,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得知实情后的震撼,扮演作者想象当时的情景写小练笔,学生不仅仅想象合理,并且情感真切,不仅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本事,从而也在必须程度上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可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可是对主角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主角。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教师是引导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预设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仅有真正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才能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进取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 篇5

  1.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配合默契,讨论积极。

  2.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

  不足之处:

  1.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2.朗读形式较少。学生们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对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所以朗读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有些重点词句,学生读出来了,但我未及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美美的感悟。

  3.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整改措施:

  虽然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它能让我思考的东西却很多:

  1.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2.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时,经常会时间到了,课还没有结束的现象。如何做就能达到轻负高效?它是我现在仍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蜻蜓点水。希望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朝着轻负高效的课堂迈进!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 篇6

  在我校听评课活动中,我执教了《唯一的听众》一课。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虽谈不上行云流水却也一帆风顺善始善终,学生表现也基本令人满意。但是,教后反思自己的课堂,依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内容仍然点多面广

  近年来,我逐渐接受了“语文教学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教学思想,平时的教学也在努力践行,可是,执教公开课时却又难以割舍了。不可否认,家常课与公开课是有区别的,家常课备课简单,仅依据教材、教参和手中的教辅资料撰写教案,着眼于问题解决;执教公开课,既网上搜集资料、查阅名师教案也观摩名师课堂实录和视频资源,资料多了,思路广了,就难以取舍了。

  执教《唯一的听众》,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并存,两点都该抓,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与神态描写对“老教授的平静”的关注都是教学重点,两点都做了,却做得不够扎实。在40分钟的课堂上能抓住一点训练扎实就很不容易了,两者兼顾实在勉为其难。训练不扎实,以后学习另一篇课文时还会都抓都训练,依然不扎实,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就变得在轻浮中行走了。

  其实,本单元的导语中提出“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却并非每篇课文都抓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而是学习本单元四篇课文时各有所侧重,这样就会减轻教学每一篇课文时的压力,也就不至于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了。鉴于此,单元备课乃至学期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做好单元规划乃至学期规划,才能明确学习每一篇课文时到底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

  二、以文带文过渡桥好难找

  引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外阅读走进语文课堂,不仅学生阅读量加大,还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多个课型结构同时冲击传统教学模式,迫使语文教学不断变革。为了运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在众多语文主题学习课型中,运用最多的当属以文带文课,今天我执教的《唯一的听众》就是一节以文带文课。

  学习《唯一的听众》,同时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金色的沙子》和《知遇之恩》。当然,学习后两篇文章仅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花费时间并不多。但是,以文带文课中的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并非毫无关联,学习《金色的沙子》是因为学习了《唯一的听众》的环境描写,再用《金色的沙子》训练,看学生是否明白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知遇之恩》是借年级组长说的三种人,让学生体会《唯一的听众》中老教授属于哪种人,借以表现对老教授的赞美与敬仰之情。

  以文带文课中的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必须有联系才行吗?是的。若没有联系,生硬拿来,课堂教学结构就显得不伦不类,也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了。不但阅读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也会慢慢失去读书兴趣。那么,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的过渡“桥”是什么?目前,大家倾向于语言文字训练,在课文中学习语言文字,在所带文章中训练语言文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人文主题也可以当作“桥”,知识归类也可以用作“桥”,如借用《知遇之恩》中的三类人来表现《唯一的听众》中的老教授对青年人的无私帮助。

  三、课堂评价还是有意为之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一直是我的短板,不知不觉就会忘记。因此,执教公开课时,总会设计几句评价语,用以增添课堂的亮色。今天执教《唯一的听众》,设计了表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读书广博,同时针对老教授的神态描写设计了能回答出老教师平静背后的心理活动的同学的激励性语言。尽管在课堂上都用上了,效果也不错,但我深知鼓励性评价若没有到信手拈来的程度,课堂就很难有光彩夺目的精彩。

  课堂即时评价既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全班学生的引导,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为什么难以“习惯成自然”呢?仔细想来,除了教学理念没有彻底转变外,还有对学生也就是儿童的认知没有弄懂弄透。课堂教学是表扬的艺术,并非仅是口号,更是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小学生需要在鼓励中成长,这是学情,是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把理念转变为实践是艰难的,因为我们对儿童的认知不全面甚至于把学生当作成年人,因此,“挑毛病”的课堂才会司空见惯。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意为之并非不对,但更需要从心底里认可“儿童需要鼓励”的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慢慢地转变为无意为之,直至习惯成自然。

  四、依据学情关注学生进步

  尽管我努力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烂熟于胸,有时却不得不回味一下前后教学环节的联系,此时便失去了对学生的关注。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应该在学生的`表现与成长上,不应该在教案上。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时,却发现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有时甚至于差强人意。

  为什么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进步?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同时关注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上游学生无所事事、下游学生听不懂成为多年来的难题。因此,在魏书生老师的课堂上,下游学生写词语,不用听课。其次是学生性格各异,听课与不听课并存,看似听其实不听者有之,看似做小动作其实在听课者也有不少,这并非“一二三坐端正”就能解决的。因此,把握学情就要照顾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这不是所有教师的所有课堂都能做到的。最后,老师找不到针对不同性格特点孩子的教育方法,虽然希望能促进孩子成长进步却束手无策,因此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把握学情,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练成者着实不多。

  反观我执教的《唯一的听众》,因为是一节公开课,总想呈现一节完整的课堂,“赶进度”的情形依然存在。赶进度时,心里想的是“进度”,也就难以关注学生。毕竟,即使让学生读课文有进步也需要跟进指导反复诵读才行。

  执教一节校内公开课,虽经过精心准备却依然没有达到理想境界。尽管这几年始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却依然是问题多多,下次公开课才会更加精彩。当然,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好在,我一直在路上。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 篇7

  上罢课,才感觉到空气是如此清鲜。也许是上课时太紧张的缘故吧!这也是久不经沙场之故啊。

  选这篇课文,也属偶然,因为教材已经上完了,答应学生给他们上几堂人教版十一册的课文,上次已经上了一堂《草虫的村落》,学生被文章当中所写奇妙的昆虫世界所吸引。因此,想着这学期的公开课,就用这一册的教材吧!

  看到《唯一的听众》,我被老教授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所折服,她那无声的语言胜似千言万语,老教授隐瞒真实身份,装作聋子,这种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的。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

  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两条主线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引导学生以老人为主,以“我”的变化为辅,这样一主一次,一明一暗,既突出了重点,又无遗漏,学生也有的放矢,汇报起来也就颇为精彩。

  文章由两条线索交替行文,一条是老妇人的言语和神态对作者的鼓励,另一条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改变。利用这两条线索,牵引出整个故事,让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走个来回,则是我设计教学过程的一个出发的。于是,我抓住老妇人的语言描写为主线,穿插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和我有什么变化?这两个问题作牵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其次,由于老妇人隐瞒了身份,装作了一个聋子,直到有一天,妹妹才告诉我事情的真相,由此,我震惊震撼,我百感交集,在原文中,作者还是继续隐瞒了这个秘密,继续面对这唯一的听众演奏着动人的曲子,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回报老妇人的.教导。因此,事情的真相的揭示,同样会给同学们一个震撼,足以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因此,我也改编了教材,期望在课堂上出现那令人震惊的效果。

  回顾课堂的四十分钟,我自己觉得在以下方面还可圈可点。

  1、围绕着主线,紧紧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两者一主一次,一暗一明,学生在发言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品词析句中老妇人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2、其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伊始,在悠扬的《月光奏鸣曲》伴奏下,揭题。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自读课文时,给与充分的时间朗读,同时写写批注。在巡回时,我发现有些同学的批注还是相当精彩。在课堂上,限于时间,也因为事先未预设好而未亮相,现在想来真是一大遗憾。有的针对文章当中的环境描写,写道:环境的优雅,为我能鼓起勇气练琴作了铺垫。有的针对文末“耳聋”的老妇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为什么这儿要加上引号?难道老妇人不是真正的耳聋?”通过阅读,学生很敏感地感受到老妇人不是真正的耳聋,而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有的对“平静的望着”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平静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现在回想一下,课堂应该是展示学生学习心得的舞台,课堂上未展示这一点,实在有些遗憾。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 篇8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忙。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述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梦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主要抓住这些句子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一样,学生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体性把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学生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资料显得单调、空洞。并且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主角”,导致课堂气氛不梦想,略显沉闷;拖堂的问题一向是我的顽症,在35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提高。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 篇9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忙。结合备课中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即:学法自动化;朗读多样化;理解多元化;问题焦点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人的基本方法。所以,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述,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我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最终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有学者风范。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四、着力使学生在质疑中明确主旨:

  我备课一贯以学生的预习本上的'问题作为调查学生学情的重要凭据,也就是要摸清学生的阅读起点、疑点。经过统计,本课书,学生共提了31个问题,在其中我筛选了4个有代表性的问题。2个直接融入备课,2个作为课堂相机处理。这两个问题便成为了本课的焦点问题:

  ①我为什么不揭穿这个谎言?

  ②我为什么总会想起这个唯一的听众?使学生的阅读逐渐深入,有了明确的方向,解决了他们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在课上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还是较为满意的,可是,第二个问题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挖掘不够深入,成为本课的遗憾。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导致课堂气氛不梦想,拖堂的问题一向是我的教材,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提高。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六(上)册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它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课文写了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接到学校给我的上课任务时,我的心是七上八下的,一是对教材熟悉不够,不用说新教材的六年级,就是老教材的六年级也没接触过,一直在一、二、三年段循环,造成在教材的理解上产生了断层,这样的断层是不可能靠短时间的学习补上来的';二是对学生不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文本理解能力?什么是学生能够自己感悟的?什么是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的?什么又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延伸?这些是最基本的问题我都不能明白,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把握不好,两次试教下来,效果一点都不好,我觉得自己就像课文里那位小伙子,沮丧到了极点,甚至想到了放弃,但是半途而废毕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不是符合我的性格,于是就一次一次的试教,虽然每次都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一样,感觉总是很糟糕,但是凭着那股“屡败屡战”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也还是有点进步了。 都说教学是门艺术,看来我缺少这方面的艺术细胞,回顾自己的课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缺少大局的理念,所提的问题缺少深度。好的问题总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我的问题提出较细碎,这就造成了问答式的课堂模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缺少自我的观点,常常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沈大安老师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我的课堂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眼中没有学生,只有课件和教案,不会俯下身看学生。因此当我再度回学校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学生互动的真实性,学会去关注学生学习反馈,看看学生到底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服务,把自己定位在服务员的角色上。

  二、朗读品读缺少层次和有效地引导,有时只是为了读而读,而且读的方式单一,没有层次,朗读中缺乏个性的评价。都说词不离句,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并没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回读句子,虽然个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处理上总缺乏艺术和技巧。

  三、课堂节奏过于快,总想着自己的教案,而不善于捕捉学生的感悟,抓着课堂的生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也足以说明自己在课堂上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还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在平时课堂中的弊病,我在反思这堂课的同时,更在反思的自己的课堂,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我“台下”的功夫没练好,所以“上台”时,就漏洞百出,我想,在常态课上下功夫是我今后必须做的功课。

  课上得不成功,但是收获很大,特别是关于略读教学的,以前总认为略读教学等同于选学课文,有时间就上多一点,没时间就让学生自己看看。听了阙老师的评课,才明白略读的含义,它不是“忽略”的略,而是“精略”的略。略读课文应该做到精中有略,略中有精,它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运用,就像阙老师说的是学生学习的训练场,从这个角度讲,略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更为重要。由己及人,可能很多老师对略读教学存在很多的误解,特别是我们学校,大家课务多,很多高年级的老师都没来参加活动,因此,我们很必要在学校开展一次略读课文的专题教研活动,一来是为了使培训面更广,二是为了使自己对略读教学有更深刻的教学。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磨练使人痛苦,更使人成长。教学就像是永无止境的攀登过程,在这个过程也许要付出很多的汗水,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这个过程我也领略到别人所没有的那份魅力和那份沉甸甸的感动。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4-11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7-15

《唯一的听众》优秀教学反思04-19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04-11

六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3-30

唯一的听众教案02-26

唯一的听众的教案02-20

唯一的听众教案09-26

《唯一的听众》教案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