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7 08:03:4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话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钱锺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

  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1.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

  2.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

  3.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教案 篇2

  学情分析

  对于这篇语句优美,情感炙热抒情散文,学生一定会有朗读的兴趣,完全能够通过朗读,捕捉到作者对白桦林眷恋以及对看林人的崇敬赞美之情。只是,学生对白桦林和看林人没有什么具体的认识,教学时可以通过补充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解读。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感动自己的段落,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看林人崇敬与热爱。

  2、学习看林人胸怀崇高理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3、自主质疑,合作交流,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词语,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句。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的精神。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学了《白桦林的低语》,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白桦林,现在还想去看看那美丽的景色吗?(想),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二、复习旧知识,加强巩固

  Media show:图片+音乐+老师的范读第3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师:同学们,白桦林的确非常美丽,作者渴望再一次回到大森林中去,仅仅是因为这美景吗?(不是)

  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原因呢?你能从文中找一句话来回答吗?

  预设:“从大兴安岭回来以后,我一直怀念着你”

  “你”指谁?(看林人),一直说明什么?(每时每刻都在怀念)

  板书:看林人

  (2)课件:

  从大兴安岭回来以后,作者为什么一直怀念着看林人?

  学习导航:

  1、自读课文第2-7自然段,从文中划出体会深刻的语句,找出关键词,并在旁边作批注。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理解课文。

  3、在全班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读中感悟(先总后分)

  1、预设:“林业工人那颗纯洁的心,却永远涤荡着我灵魂中的浮躁与狂妄。”

  “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励自己要有你那样的胸怀,你那样的目光……”回到课文中,具体从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

  分:

  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你有烟瘾,但在岗位上,你的口袋里绝没有一撮烟草,一根火柴棒。(守林人为了保护森林,强忍着烟瘾)

  资料插入:

  1987年5月6日-6月2日,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损失最严重的森林火灾,火烧面积101万公顷,其中有林区面积近70%,烧毁贮木场和林场的木材80多万立方米,受灾群众5万多人,死亡193人。

  每年,春秋两季,大兴安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火灾,防火形势非常严峻,所以,大兴安岭绝不容许有一撮烟草,一根火柴棒。

  ②“不错,你怀里揣着一小瓶酒,但你给自己规定,每两小时喝一口,绝不违章。”

  (守林人为了森林,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严格控制酒量,绝不多喝一口)

  资料插入:

  大兴安岭冬季漫长而寒冷,一年中积雪期长达七个月之久,最冷时气温可降至摄氏零下45度左右。不错,你怀里揣着一小瓶酒,这一小瓶酒可以给你驱寒,可以帮你取暖,但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你给自己规定-------(生)“每两小时喝一口,绝不违章”。

  ③“你不带书报,不是你不爱看,而是你的双眼必须注意四周的情况----哪怕是一缕淡淡的细烟,也不能忽略轻放!”

  (守林人为了森林,瞪圆了自己的双眼,心系森林)

  插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金粟米,但你为了森林,把这一切都抛之脑后,都无睱顾及,双眼随时都注意四周---哪怕是一缕淡淡的细烟,也不能忽略轻放!

  ④你带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但除了收听天气预报,你甚至不去收听你最喜爱的歌曲,因为你的双耳必须随时捕捉远近异常的音响---哪怕有人偷代一棵小树,你也不能将他原谅!

  (守林人,为了森林,宁愿让自己无聊,也不愿去收听歌曲,因为听歌曲就没办法捕捉远近异常的音响,偷林人就会乘虚而入!)

  师:同学们,在森林里工作的人就仅仅受这些苦吗?他还会遇到哪些困扰呢?哪些危险呢?

  小结:同学们,森林工人为了守护森林,在岗位上绝不吸烟,控制酒量,不看书报,不听音乐,还要受到蚊虫的叮咬,野兽的侵袭。孩子们,看林人具有什么样的高尚品质?

  板书:坚守岗位,默默奉献

  师:为了大森林,他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何等的高尚,何等的伟大啊?此时此刻,你愿意把你最感动的地方读一读吗?(配乐抽生单个读1-3个)

  师:读得真好!老师从你们的读中体会到了你对看林人是多么地敬佩,多么地赞美啊!

  孩子们,我们来设想一下:

  假如没有了这些看林人,后果将会怎么样?

  生谈。

  师:正如你们所说:(课件提示)

  (师)假如没有这些看林人,(生)火灾频繁发生,大量的树木被滥砍滥伐,鸟儿也失去了家园,飞不上蓝天;森林面积锐减,随之带来的是水土流失,沙漠面积增大,各种物种灭绝,大自然正向人类发出警示!

  师:是啊,没有看林人,大森林也将不复存在了,为了真诚地感谢看林人,我们再读一读第五自然段,那让人感动的语句。板书:感激

  课件:

  为了坚守岗位,你有烟瘾,但在岗位上…..

  为了坚守岗位,你怀里揣着一小瓶酒…..

  为了坚守岗位,你不带书报,不是你不爱看…..

  为了坚守岗位,你带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小结: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真实地折射出看林人那颗纯洁的心,正如一根杠杆,虽然很小,但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星星之火可以撩原…..

  2、学习第6自然段

  师:没有烟抽,没有酒喝,没有书看,没有歌听的日子,如果让我们来过,坚持一年也还行,那如果是10年?20年?甚至更长呢?这样的日子可真难熬啊!

  我问他:“寂寞吗?”他是怎么回答的?请自己读一读第6自然段。你能抓住这段文字里的最主要的那个字来回答吗?

  生:笑

  师:笑说明什么?生:他热爱工作,以苦为乐。

  师:一个“笑”字,酸甜苦辣,人生五味尽含其中,一个“笑”字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给了我们最好的证明。从他爽朗豪迈的笑声中,我们听到了责任,感到了希望。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他具有以苦为乐的精神,怎么来以苦为乐呢?

  生:你教我以……

  你教我以……

  你对我说:“森林是大地的绿毯,我们要把这厚厚的绿毯,一直铺到北京城的边上!”这是森林人对工作的热爱,这是看林人坚定的信念,这是看林人豪迈的誓言。

  “尊敬的守林人啊,让我再听听这美好的祝愿吧!”

  女生读“森林……”

  “勇敢的看林人啊,让我再听听这豪迈的誓言吧!”

  男生读“森林……”

  师:森林是大地的绿毯,这厚厚的绿毯,不仅会一直铺到北京城边上,还会铺到……

  师:是啊,愿这绿毯,早一日铺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世界每一个角落!正因为这豪迈的誓言,所以……(回读第一自然段)

  正是由于看林人的默默奉献,坚守岗位,乐观豪迈,才献给了我们这份宝贵的礼物。

  课件陪图朗读第3自然段:

  师:低吟浅唱是什么意思?你能从书上找到和低吟浅唱意思差不多的词语吗?他们悄悄地会说些什么呢?

  师:我们再来读一遍题目,(生读)白桦林的低语

  师:那高高的山岗,那塔亭般的瞭望楼,那浓浓的绿浪,如此美景,白桦林可以作证,白桦林的低语即是召唤!

  课件:

  在白桦林的低语中,愿你听到我的声音---我还要到大兴安岭去,如一滴雨,如一片雪,充满渴望地投向森林和你们的胸膛!

  师:什么是平凡而伟大,什么是淳朴而可爱,白桦林可以作证,白桦林的低语即是回答。

  课件:

  在白桦林的低语中---愿你听到我的声音----我还要到大兴安岭去,如一滴雨,如一片雪,充满渴望地投向森林和你们的胸膛!

语文教案 篇3

  【导学目标】

  1、 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 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 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4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难点】

  ①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②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领先一步

  1、走进作者

  朱泳燚,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2. 背景助读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3、给加点的字注音。

  朱泳燚(yì)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一刹(chà)那 一瞬(shùn)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4、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 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

  5、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文题中的“看”和“识”各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主要是介绍如何通过观察天上的云来预测、识别可能出现的天气。“看”是观察;“识”是预测、识别。

  二、课堂小试身手

  问题一、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问题二、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 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问题三、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 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 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问题四、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请设计几个表格来说明。

语文教案 篇4

  1、什么鸟飞得最高

  不同的鸟飞的高度不一样。啄木鸟飞的高度一般不超过大树的高度;麻雀一般不超过10米;老鹰可在100米高空翱翔盘旋;候鸟大多飞翔在500米左右的高空;而飞得最高的鸟,恐怕要算大型水禽疣鼻天鹅和斑头雁了。它们能飞越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达9000米。

  2、什么鸟最凶悍

  鸟类中最凶悍的动物是猛禽。它们以哺乳动物、鱼、昆虫、蛇和其他鸟类为食。猛禽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猫头鹰,它们在夜间独自出来觅食;另一类是鹰隼,它们在白天打猎。当然,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它们都各有各的绝招。

  3、什么鸟的`眼力最好

  鸟类中眼力最好的也是猛禽,其中的冠军当属金鹰。金鹰的眼睛和我们人类差不多大小,但它的视力是我们的8倍,如果背景反差明显的话,它可以看清3200米远处的一只野兔。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本班孩子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爱表现自己,让孩子们在感兴趣的语言活动中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表现自己,提高表达能力,我为孩子们选取了富童话色彩的故事《小老鼠和大彩笔》,以小老鼠要求大彩笔画画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活动感受有趣的情节,给自己带来愉悦,激发孩子和老师一起说说故事中小老鼠的趣事,达到开心、开口、开窍的目的。

  活动目标:

  1、 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由想象,大胆发言,并培养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2、 让孩子们能完整说话并模仿大彩笔说话。

  3、 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给故事编出结尾。

  活动准备:

  动画幻灯片,画板、画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 展示幻灯片,引起幼儿听童话故事的愿望。

  二、 边听故事边进行想象活动。

  (边讲故事边操作幻灯片)

  1、 (展示两个三角形)你会想象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大彩笔会怎么对小老鼠说?

  2、 (展示一个圆形)这是什么好玩的东西?大彩笔要怎么介绍,小老鼠才可能会喜欢?请你表演一下。

  3、 (展示一个“云朵”形)这是什么好用的东西?如果你是大彩笔,你会怎么跟小老鼠说呢?请你和你的好朋友扮演大彩笔和小老鼠表演一下。

  4、 你觉得这小老鼠怎么样?你愿意想出好办法帮助大彩笔脱险吗?

  三、 给故事编出结尾。

  1、 请幼儿快速画出“办法”并讨论故事结尾。

  2、 请部分幼儿在集体面前编讲故事结尾。

  附故事:《小老鼠和大彩笔》

  有一天,天气真好,小老鼠出来玩,玩着玩着,它觉得有点饿了,想找东西吃。它找呀找,看见了一只大彩笔,小老鼠想要把它吃掉。

  大彩笔说:“老鼠先生,你不要吃我,我不好吃,只要你答应不吃我,我给你变出好吃的东西来。好吗?”。

  小老鼠眯着小眼睛说:“有好吃的东西?那还不快点给我。快,快。要不我就把你吃掉。”。

  大彩笔用它的身体一转,就画出两个三角形。小老鼠一看,就开心地说:“唔,那是我喜欢吃的甜甜的、软绵绵的糕点。”小老鼠刚说完,就一口把糕点吞掉了,可是它摸摸圆鼓鼓的肚子说:“饱是饱了,但是我现在想要好玩的东西,快点给我,要不我就把你吃掉!”

  。

  大彩笔只好又把身体一转,就画出一个圆形。小老鼠一看,说:“我知道这是溜溜球,可以甩出去、收回来,可以带它散步,可以把它当钟摆晃来晃去,嘻嘻,好玩!好玩!”可是它小眼睛一转,还是说:“好玩是好玩,可是我家里还欠一样好用的东西,快给我,要不我就把你吃掉!”。

  大彩笔没办法,只好又把身体一转,就画出一个云朵的形状。小老鼠一看,说:“唔,多柔软的枕头呀,如果枕着它睡觉,肯定会作个好梦!”可是贪心的小老鼠还是说:“不够,不够,还要,还要,我还要好看的衣服!还要漂亮的房子!还要你把我变得比猫还要威风!还要…还要…”

  大彩笔心想,贪心的家伙永远都不会满足的,我得想个办法才行。于是它身体一转…

  小朋友,你猜这一次,大彩笔变出了什么东西呢?小老鼠会怎么样呢?大彩笔有没有脱险呢?你们也帮大彩笔想出一个好办法吧。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中“上”、“法”、“故”、“表”、“益”等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试图通过语法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几个文言虚字和领会一般文言句式的结构和意义。

  2.理解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论点,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及逐层推进引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师生结合讲析课文,启发学生多思考、多练习。

  2.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讲析课文1─3段。

  (一)板书课题、解题:

  察今《吕氏春秋》

  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今本分12纪、8览、5论,共26卷,约20万言。(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二节:“《吕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课文节选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三节:“文章……关系弄清楚。”)

  (二)字音释词:

  1.读准字音

  弗(fú)损益要(yào)于时

  一脟(luán)肉一镬(hu)之味

  一鼎之调(tiáo)澭(yōng)水

  悖(bèi)乱殇(shāng)子

  镆(m)铘(yé)骥(jì)骜(ào)

  遽(jù)契(qì)时已徙(xǐ)矣

  2.确切理解词义(包括实词和虚词)

  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掌握书上的注释,再适当作些补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三)讲析课文第1─3段。

  1.教师领读课文第1─3段。

  2.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第1、2自然段。

  明确:“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是一句并列复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强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词,代“上”(国君)。“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法”字后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宾语“之”。“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是让步转折复句,修辞作用是欲擒先纵,纵是为了更好地擒。“虽……犹若……”是“即使……还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是设问句。“之”,结构助词,嵌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所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应特别注意。①“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缘故”等;②“所以……”等于“……的东西”、“……的根据”、“……的方法”、“用来……的”等。这里作“……的根据”讲。“察己则可以知人”的“则”,连

  词,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承,相当于“就”。“可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词,相当于“凭借”,后省略代词“之”。“人与我同耳”的“耳”,助词,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

  3.引导学生分析1、2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明确:文章一开头,通过设问设答,提出论点: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论据是什么?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论据之一)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损益。

  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末经损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着指出: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这是为什么?

  文章说: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论据之二)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显然,这第二个论据比第一个论据更为重要。因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于是得出结论: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接着,作者通过设问设答,阐明先王制订法令制度的根据。意思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的人着想。

  那么,今天制订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无疑义,就得从当今的人出发,为当今的人着想。由此可见,明察当今的人是制订法令制度的前提,这很重要。

  文章接着说,“而己亦人也”,“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为什么?“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以上是从正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制订的。古今时代不同,所以制订法令制度应该详细了解当今的实际情况,以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而不应该墨守成规,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课文第3段。

  明确:“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y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的“向”,时间词,跟“今”构成一对反义词。句中的“也”,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尚犹”,同义副词复用,起强调作用。“此”,是主语,复指它前面的转折复句。“所以”,这里作“……的缘故”讲。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5.提问学生这一段所讲的“荆人袭宋”寓言故事有什么寓义?它与第一段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关系?

  明确:“荆人袭宋”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办任何事情,包括制订国家法令制度在内,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简言之,必须察今,不能泥古。这是作者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论点。

  6.师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书面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检查订正作业,让学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实词的不同用法。2、讲析课文4─6自然段。

  (一)师生研究订正书面作业: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

  明确: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

  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陈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做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

  (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总的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

  (二)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翻译最后两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笔答“思考和练习”五。

  附:“思考和练习”五、二参考答案

  五、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作“的根据”讲)

  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作“的根据”讲)

  3.此其所以败也(作“的原因”讲)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义也(作“的原因”讲)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缘故”讲)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用来……的”讲)

  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讲)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作“的原因”讲)

  二、1.刻舟求剑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以后,他就从船上刚才刻着记号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剑。船已经行走了,但剑并没有(随着船)行走。像这样找剑,不也太涂糊了吗?

  2.引婴儿投江

  有个在江边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牵拉着婴儿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问这是什么缘故。他说:“这(是因为)婴儿的父亲善于游泳。”婴儿的父亲即使善于游泳,那婴儿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办法处理事物,必然是谬误的了。荆国治理政治,与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语文教案 篇7

  读交际要求

  1、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2、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

  三、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教师巡视。

  1、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2、小组评价,评出本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挑选几名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给全班同学讲故事。

  3、师生评议

  五、畅谈感想

  1、谈话:听了组内同学和 “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

  3、教师小结

  1、学生畅谈感想。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要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2、要写值得写的事,并能从这件事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明确任务,选材构思

  1、指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要求要求:

  板书:

  ① 写熟悉的人。

  ② 语句要通顺。

  ③ 用一件事来写。

  ④ 抓住人物的特点。

  2、 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

  (1)要准确概括人物特点

  ⑵ 要写清楚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

  ⑶ 写人物时要写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板书:神情、动作、心理、语言

  1、自己读读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2、教生交流,并总结归纳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2、小组讨论:

  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

  3、集体交流:

  三、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1、指导拟定题目:

  孩子们,好的题目就是的眼睛,你准备为你的起一个什么名字?

  2、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优秀习作的旁边做标记,争取将每个学生的习作情况了然于胸。

  1、相互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拟题。

  2、起草动笔,开始自己的习作。

  四、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评价、修改。

  1、刚才习作本上老师做标记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

  2、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品。

  五、与人分享习作乐趣

  1、将自己的作文读给所写的人、或者爸爸妈妈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修改后的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欣赏佳作

  1、出示学生的一篇优秀作品:

  2、交流归纳:

  1、作者朗读作品,其他同学边看、边听、边思考: ⑴ 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⑵ 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⑶ 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中的得意处。

  二、修改问题较多的习作一篇

  1、投影展示习作。

  1、评议:

  ⑴ 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⑵ 师生共同修改,体验修改的好处和乐趣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将修改后的自豪地读给伙伴听听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2、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3、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我的发现

  1、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幻灯片,。

  2、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个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发现

  ⑴ 指名读句子。

  ⑵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谈话: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3、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1、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3、齐读巩固

  4、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谈话: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3、小结

  1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2、再读故事。

  3、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作业设计

  继续交流名人故事

  板书设计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语句通顺

  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课后反思

  一直以来,都觉得语文园地难上,这节课我课前让学生找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学生或许用心去做了,上课时都想把自己找到的说给同学听,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在上“我的发现”时,我先把书上的三句话分开讲,同学们掌握得较好;接着照书上仿写也可以;最后,解释什么是提示语及其作用是:可以更形象具体地表达说话者的语气、神态、动作等,知道提示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如: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提示语在后等多种形式。通过拓展延伸,如,设想考试第一,爸爸拿到试卷后与你的一段对话,进一步巩固这三种形式。但学生鹦鹉学舌的多,自主创新的少,有待加强训练。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辨析组词。

  2、 练习搭配数量词。

  3、 学会有礼貌地向别人提问。

  4、 进一步学习正确的默读的方式。

  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三字经》节选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半---伴朋----棚兰----拦 代---袋当---挡召---招 干---赶人---认方----坊

  1、前四组字有什么特点?(前四组生字读音完全相同。)

  2、后五组字有什么特点?(后五组生字读音相近,字形不同。)

  3、从每一组的二个生字中,你又发现了什么?(每一组的第二个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偏旁表示意思,声旁表示它的读音。)

  4、 能举出声旁表音的形声字吗? (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这一特点自主识字,自由阅读。)

  二、填一填,读一读。

  1、 请给数量词搭配上合适的词语。

  2、 学生汇报,注意“一只”和“一支”的区别。 (学会使用数量词,在口语表达中正确选用。)

  三、学习提问

  1、 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怎么办?

  2、 怎样向别人提问呢?请教时要注意什么?你能依照例子,向别人提问吗?

  3、 学生读例句,依照例句提问。

  4、 你在什么时候有礼貌提出过问题,能介绍一下吗?

  四、学会默读

  1、 复习:以前,咱们教过默读的方法,回忆一下,默读时要做到什么?(默读不出声;默读是用眼睛快速看,脑子迅速想;默读时加快速度,唇动或暂用手指也是允许的。)

  2、 请迅速默读《爷爷学英语》,教师相机检查。 (养成默读的习惯,让学生通过默读积累更多的语言。)

  五、读一读,背一背

  1、 教师简介《三字经》

  2、 请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3、 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自主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科属于看图读韵文识字,它吸收了传统识字教材的编写经验,将描写桂林风光和民族风情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图和词语。共有五幅插图。文中精美的插图与图下描写桂林风光、特点的词语是一一对应的。这样的安排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借助图画识字,学词,认识事物,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第二部分是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和2个只识不写的生字。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借助课文插图和多媒体情境,了解词语意思,欣赏如画的壮乡山水,感受如诗的壮族风情。

  3.诵读课文,培养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并能按笔画在田字格中写端正、写匀称。课前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下载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1、熟字带生字法。2、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初步感知

  1.导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在我国南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那里山奇水秀,景色迷人,想跟老师到壮族之乡去看看吗?

  2.(多媒体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如画的风景。)

  3.指名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板书课题:识字2),会是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词

  I.学生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要求看音节,读准字音,读顺词语。

  2.指名分行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再读课文,对照画面,想想课文描写了什么?

  4.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图文对照,探究学习,理解词义

  1.指导学习第一行。

  (1)多媒体显示一组秀峰倒影图,学生看图后说说画面中的景物。

  (2)媒体画面对应处相机出现词语:碧水、秀峰、倒影。

  (3)学生有感情朗读。

  2.指导学习第二行。

  (1)多媒体播放一段对歌,听这是什么声音?接着显示壮乡青年男女榕树下对歌的画面。对歌,是壮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也有这样的风俗吗?

  (2)学生说这两个青年在什么地方对歌。教师边叙述边出示相应词语:对歌、榕树、壮乡。

  (3)画面特写,认识榕树。

  有感情朗读第二行。

  3.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山水姿态各异,形象万千,想不想细细欣赏一下它的奇特?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卷,接着显示一组画面,学生说说它们的样子。

  (2)教师相机出示对应的词语:象鼻、骆驼、笔架。指名齐读词语。

  (3)再来欣赏漓江的水,多媒体显示江上景象,指导学生看图认识画面景物。

  (4)教师相机出示词语:竹筏、鸬鹚。读好这两个词。

  (5)看到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你有什么感受?相机出示词语:画廊。读好这个词。

  (6)连贯朗读第三、四行。

  四、反复诵读,巩固识字,运用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联想画面景象。

  2.指名朗读课文,读出情趣。

  3.多媒体显示词语(不带拼音),学生认读后显示画面景象,看看读得对不对。

  4.逐步出示每行词串,学生诵读后串词成句,练习说话。

  5.配乐朗读课文。

  6.你还知道我国哪些风景名胜?

  五,指导写字,写好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读课后生字表,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媒体相机出示,学生说说结构比例。

  3.媒体出示”碧”和“架”,学生观察后说注意点,两字下部的横画用红色显示。

  4.重点指导“鼻”和“廊”;

  “鼻”:先看清结构特点,再看教师示范,然后在书上描红。“鼻”也作偏旁,读作鼻字旁。

  “廊”:注意里面的”郎”部,下面只有一点。看教师范写,再在书上描红。

  六、练习设计

  学生在课本上描红、仿影、临写。

  七、反馈与小结

  连起来读读韵文,想想每排说的是什么?

  八、作业设计

  画一画桂林山水。

  写一写描写桂林山水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碧水秀峰倒影

  对歌秀峰壮乡

  象鼻骆驼笔架

  竹筏鸬鹚画廊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3、体会作者从女儿身上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著名女作家程乃珊的,写的是自已逐渐长大、成熟的女儿,事情很简单,写得却很情致。小时候,女儿曾一度让自己失望,她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种淑女,不愿看书,不愿弹钢琴,作文不及格还振振有词,还有绘声绘色的"女儿经"。但是,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女儿长大了,她写的信生动有形,她已经能弹出很好的曲子,而且读书范围之广已令"我"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女儿成了我的朋友"。就是这样一个女儿,作者从她身上看到了什么呢?同学们是否也有同作者的女儿相同的经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检查预习。

  幻灯显示:

  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①才华出众--②天生丽质--

  ③面目全非--④稚拙--

  ⑤大言不惭--(6)七窍生烟--

  (7)振振有词--(8)抱怨--

  (9)绘声绘色--(10)亦师亦友--

  (11)有条不紊--(12)有灵犀一点通--

  (13)声情并茂--(14)刮目相看--

  ⒂娴熟

  四、指名(2-3人)朗读课文。

  五、讨论以下问题,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作者的女儿有哪些特点?明确:有属于少年人的纯洁、坦荡、率真。

  2.作者说"我一度对女儿很失望",为什么?后来她觉得女儿"一下子长大了","长大了"有哪些表现呢?作者通过女儿的成长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明确:因为她不是作者理想中的淑女,没有按作者所设计的道路走下去。

  没有人强迫,反而爱看书了,爱弹钢琴了,写的东西也很令人满意了。

  不要早早地为自己的子女设计他应该走的路,应该让他自由长成,只要生命是健康的又是向上的,就是美好的。

  3.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并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和看法。

  明确:"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健康而向上的,就是美的。"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口才和思辩能

  力。

  4.讨论并完成课后练习三。

  下边是从课文中摘出的"我"和女儿的`几个观点,可选择本班学生喜欢的一两个,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最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看法。

  ①"我"认为理想中的女儿应该是个淑女,懂音乐、爱好文学、弹得一手好钢琴……

  ②作文不及格,女儿还振振有词。

  ③女儿评价"我"写的《女儿经》:“没劲。……?”

  ④当代影坛歌坛的明星,女儿"永远比我娴熟。"

  明确:本题是开放性练习,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5、学生默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目标2)

  根据上下文,推断加点词语在句子当中的含义。

  ①女儿的文章其实很稚拙。

  很嫩,很朴拙,不像大家的文章。

  ②如果一定说有什么长处,那就是本色,如同她的为人。

  朴素,实在,有什么说什么,不虚假。

  ③理想中的女儿应该是个淑女……

  文文静静的女孩子。

  ④女儿经受不起闲话:"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懂得包涵。

  替别人掩饰,原谅别人。

  ⑤女儿还是我的背景材料的最佳资讯呢。

  提供材料、信息。

  六、总结全文。(目标3)

  这篇文章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作者女儿的成长经历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从女儿身上得到的启示,不仅能引起我们家长的深思,对同学们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A)

  2.完成补充练习。(B)

  ①下列词语写得有误的一组是( )

  A.稚绌 大言不渐 七窍生烟 振振有词

  B.抱怨 绘声绘色 声情并茂 刮目相看

  C.娴熟 有条不紊 天生丽质 才华出众

  D.资讯 面目全非 亦师亦友 心有灵犀一点通

  ②下列加点的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儿的文章其实很稚拙

  (很嫩,很朴拙,不像大家的文章)

  B.她就绘声绘色地开始把构思讲给我。

  (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

  C.我倒没想到,在对男人的审美上,我们母女俩倒没有代沟。

  (两代人之间的沟)

  D.最令我七窍生烟的是,有次她的作文竟然不及格。

  (形容气愤已极,好像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来。)

  参考答案:①A(绌一拙 渐一渐)C(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3、〈〈掌握语文〉〉(C)

  八、说课精要: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重点要求了解作者的女儿到底有哪些特点,想一想,她的这些特点是木是代表了相当一批和她有相同经历的年轻人。积累词语,理解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教学方法上采取讨论、点拨的方式。

  九、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精选)10-07

[精选]语文教案07-30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精选)08-20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01-03

语文教案01-03

语文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