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2 09:27:0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一类、二类生字词,会正确书写一类生字词,能够结合图文字典理解生字词语和部分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美的独特感受,体会作者语言的美妙。

  3、有感情朗读,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4、培养按顺序观察的能力,学习描绘水果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优美语句,知道作者介绍石榴的`顺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出课文

  1、猜谜语

  黄瓷瓶,

  口儿小,

  打破瓷瓶口,

  挖出红珠宝。(打一水果)

  2、看实物或图片,认识“石榴”。

  3、读课题,说说“石榴”的“榴”字怎样记住它,要注意的地方。

  4、你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自由交流课前对石榴的了解)

  二、在检查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抽出枝条 仿佛 甚至 肚皮 扒开 喜讯

  石榴 枣 咧开嘴 甜津津

  驰名中外 郁郁葱葱 玛瑙 嚼 依偎

  剥开外皮 红白相间

  1、检查正确认读以上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和部分词语的理解。

  驰名中外:驰,传播。名,名声。中,中国。外,外国。(好名声传播到中国和外国,指全世界都很有名气。)

  在教师帮助下,学生自己查字典完成以下词语。

  郁郁葱葱:郁,(草木)茂盛。葱,青绿色。(草木青翠茂盛。)

  喜讯:讯,消息,信息。(好消息。)

  偎依:偎,依靠。依,依靠。(依靠)

  3、利用《新华字典》,学习多音字。

  剥 bāo 去掉外面的皮或壳

  bō 用于合成词 剥削 剥落

  实践练习:剥葡萄皮 剥蚀 剥夺 盘剥 剥笋

  间 jiān 中间,空间,时间,房间。

  jiàn 空隙,隔阂,隔开,不相连,挑拨使人不和,去掉多余的苗。

  实践练习:晚间新闻 间断 字里行间 红白相间

  三、 初读课文,感知结构。

  1、 读了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理解“驰名中外”概括全文的作用。

  有感情朗读。

  2、接下去读课文,思考:你喜欢石榴吗?喜欢石榴的什么?为什么喜欢?

  3、自由交流,随机板书,梳理课文结构。

  【板书: 花 果 子 】

  四、精读课文,体味特点。

  花

  1、石榴 为什么惹人喜爱?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石榴花开得(热闹)【 板书 热闹 】

  (出示课文片段)

  ① 圈出“嫩绿”“火红”同学们可以体会到石榴花开时颜色鲜艳。(有感情朗读)

  ② 圈出“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了”同学们可以体会到石榴花开时生机勃勃。(有感情朗读)

  ③ 圈出“活泼的小喇叭”“鼓着劲儿”同学们可以体会到石榴花开时令人觉得十分活泼热闹。(有感情朗读)

  ④ 连起来有感情朗读。

  【如果学生先找到“热闹”一词,教师就让学生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花开得热闹。如果学生先找出具体表现热闹的词句,教师就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哪一个词语概括地写出了石榴花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正反随机】

  果

  2、要想享受语言的乐趣,就要这样细细品味,下面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自己尝试学习第3小节。思考石榴 为什么惹人喜爱?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①自己读课文,在书上做记号。

  ②学生交流,老师指导

  圈出“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体会石榴果的什么特点?(颜色变幻)

  圈出“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急切地扒开”“张望”体会到石榴果的什么特点?(十分可爱)【板书 可爱 】

  ③ ※为什么人们会把石榴想象成惹人喜爱的小娃娃,那么高兴,那么急切地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因为石榴果带给人们快乐和希望。)

  ④连起来有感情朗读。

  3、自己学习第四小节,思考并讨论

  子

  石榴 为什么惹人喜爱?

  ①学生自学讨论

  (晶莹透亮 )( 酸甜可口)【 板书 味美 】

  ②连起来有感情朗读

  五、学习书写生字。

  本课9个生字,其中书写时需要注意笔画顺序的是:

  甚 讯 甜 佛

  在习字贴上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尽自己所能当父母的小助手,为父母分担的意识以及能力。

  2、能将自己为父母做的一两件事情清楚地记叙下来,写清自己的感受。

  3、继续培养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将自己为父母做的一两件事清楚地记叙下来,写清自己的感受。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从小到现在,我们的爸爸妈妈给过我们许多无微不至的关怀,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我们应该怎样关心他们呢?

  二、板书课题

  做爸爸、妈妈的小榜手。

  三、教师引导

  教师读《在帮妈妈洗头》,请学生说说感受,想一想,我们都可以帮爸爸、妈妈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四、教师动员

  我们班现在就开展一个“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活动,希望我们班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这项活动当中,在家里为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五、小组讨论

  请学生在组内讨论一下:自己想做哪个岗位?

  看看大家怎样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的`?

  六、作业设计选定自己的劳动岗位,做家长的好帮手。

  第二课时

  一、叙述岗位

  简单说说你们都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

  二、交流体验

  1、组内交流。

  具体说一说你关心、帮助爸爸、妈妈的事,注意说爸爸、妈妈有什么反应,你在这个过程有什么感受?

  2、代表汇报。

  三、作业设计能不能用你手中的笔画出来?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读全诗,体会诗的风格。

  重点难点:

  1.朗诵全诗,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体味语言特点。。

  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学会分析诗歌

  2.品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学法指导:

  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字词注音,解释成语:

  田圃( ) 喧嚷( ) 洗礼( )

  温声细雨:

  润如油膏:

  2.积累——古诗中的春雨:

  (1) ,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

  (2) ,客舍清清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出西》

  (3)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郭张十八元外》

  (4) ,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 ,吹风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3.熟读课文,概括每一小节内容:

  4.思考:雨“说”的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5.副标题为什么取为“为生活在中同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6.、朗读指导

  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对春雨的企盼之情;

  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达“雨”的关爱;

  第五节应读得欢快,传达喜悦之情;

  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第九节应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出全诗之品;

  学习研讨:

  练习延伸:

  1.仿照画曲线的句式和修辞,仍以“她”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 ;她 。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中的童真童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同能力目标)

  学习设想:课文是作者多自己童年往事的追忆,有无穷的孩童生活趣味,针对这一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细,有整体到局部,从故事内容、主题到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生勾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从而达到情感升华。

  教学用具:电视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课件展示童年情景

  2、 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3、 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4、 作者简介(课件)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合作探究)

  1、散读课文 。(阅读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都讲了哪些童年往事?

  3、试着概括一下这一幕幕趣味盎然的童年故事,并给它们加上小标题。

  4、作者想我们展示她的童年生活,蕴含着什么思想感情?

  5、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抽学生汇报。

  明确:

  (2)装扮布娃娃、初学识字、自扎小辫、和表妹比唱歌、洗地板、帮妹妹退敌、夏天度假、春天怕梅雨……

  (3)玩具风波、多彩童年、可爱玩伴、四季感受

  (4)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

  三、重难点探究

  (一)对比手法的的理解

  1、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有今昔对比,有自己感受与他人态度的对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分析一下。

  2、 明确

  (1)第1段与第3段,鲜明的对比留给人不尽的深思。

  (2)第4段与第7段,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现在的孩子生活的单调枯燥形成鲜明的对比。

  (3)第11段与第3段,写自己童年没有雨鞋而在梅雨季节的`痛苦状况与今天的儿子给他买雨鞋进行“撅嘴跺脚”对比。

  (4) 第5段,刚识几个字的我读精装英汉大字典的自我陶醉与行人的捂嘴而校;自己梳妆打扮觉得漂亮极了与妈妈等人的“前俯后仰”“差点背过气去”。这里将自己的感受与旁观者的反应对比,更突出我的稚憨可爱。

  (二)幽默生动的语言

  1、本文语调诙谐,真切地写出了童年心情,充满童趣,请从文中找出来。

  2、结合课本38页练习分析。

  四、思路拓展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对他今后有何影响?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五、布置作业

  1、配套练习

  2、小作文 《童年往事》

  六、板书设计

  一、玩耍的乐趣

  二、自豪的往事

  三、可爱的玩伴

  四、四季的感受

  【教学总结】

  记叙怎样做到生动,特别是在叙事时怎样做到生动,这是我们时常思考的问题。我们时常说,一个好故事让有的人一讲,就变得了无趣味,没有生动可言,这大约是不会叙事的缘故。

  我们先来读一读舒婷《童年絮味》中的第一段:

  “童年的玩具只有一个布娃娃,她的塑胶面具很快就损坏剥落,剩下一个光秃秃扁平的布脑袋。我只好用铅笔、纲笔、彩笔为它整容,随心所欲描绘鬈曲的睫毛、整齐的刘海、鲜红的樱桃小口。我怀中的宠物因此面目常新。我还搜遍外婆的针线箧,寻出碎布头,做小帽子做超短裙,甚到做了一件游泳衣。我的妹妹羡慕极了,她也有一个极不成形的小布娃,为央救我也给打扮打扮,主动勤奋地给我的洋娃娃洗澡。结果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真正成了一个湿漉漉的.细糠,吊在晾衣绳上晃荡。那几天妹妹畏畏缩缩小老鼠一样,我脸上自然是雷霆万钧。”

  这里是回忆性地叙述儿时为玩具——布娃娃“整容”的事儿。作者为了使简单的叙述摇曳多姿,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首先是从自己的视角去叙述如何地给布娃娃打扮,然后是从妹妹的视角写妹妹求她为自己的的洋娃娃进行整容,而“主动勤奋地给我的洋娃娃洗澡。结果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真正成了一个湿漉漉的细糠”。写同样的事,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写,就让故事丰满起来。所以,我们叙述同样一个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写,那远比只从一个角度叙述丰富得多。由此看来,叙述角度选择是让故事丰满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或是技法。

  为给布娃娃“整容”是很多小姑娘所做的事儿,在这“整容”的过程里,多半反映出小姑娘的玩皮与天真,爱好与情趣,似乎也从中看出小姑娘的审美观来。一个简单的很差劲的布娃娃,如果小姑娘对它很鄙视,这当然也是一种情感态度,也是真实的态度。如果仅是这样去写,就没有什么趣味可言。本来,对简单的差劲的布娃娃的鄙视,是一种常态的情感。然而,作者却对它表现出具大的兴趣与偏好,没有嫌弃它,反而是十分地爱惜它,而且还认真地为它整容。这样写来,就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我倒要看看你是如何为这布娃娃整容的。我们叙事时叙什么,从哪个方面叙述它,这是一个选材的问题。我们常说选材要新,或是从不新的材中创出新来,读了这一段文字是或许有某些启示的。

  要做到叙述的有味,有可读性,当然是要靠语言了。叙述的语言是要具体生动形象的。这一段文字的语言就很有特色。“我”为布娃娃“整容”,这是相当严肃的事情,可是“我”做起来却是“随心所欲”;既是“整容”,那就是为它修饰容貌,把布娃娃打扮得相当好看,可是“随心所欲”地把它打扮得“面目常新”,只能说布娃娃的美是符合儿时的审美趣味了。本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在自己的专注态度中却是“随心所欲”地做着,一个“损坏剥落”的布娃娃,却如此随意地打扮得“面目常新”,读起来不人不让人觉得有味。这味从哪里来呢?来自于作者的语言使用。一般地看来,这几个词很有“用词不当”之嫌,但是就是在这用词不当中使二者形成极度的反差。本是这样做事是很随意的,却用很庄重的语言,就形成了荒谬,而这种荒谬里便隐藏着诙谐的趣味。对于这一点,我们从妹妹“主动勤奋”地给洋娃洗澡,却把它变成了“一袋湿漉漉的细糠”也可以看出来。

  使描绘语言有味,生动、具体、形象是必不可少的。你看,“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洋娃娃——变成了“一袋湿漉漉的细糠,吊在晾衣绳上晃荡”,这多形象呀。而“主动勤奋”地把事做坏后的妹妹几天都“畏畏缩缩”跟小老鼠一样,“我”又是“雷霆万钧”的样子,这又多形象呀。看来,要使描绘的语有味,非在生动、具体、形象方面下功夫不可,而这种功夫重又在语言的使用上。用反差强烈的词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

  【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

  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

  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

  生上台书写。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

  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

  【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

  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

  生背。

  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想。

  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

  生跃跃欲试。

  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平长仄短。(板书:平长仄短) 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平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

  生读得有模有样。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

  生练读。

  师: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字里。

  生再次练习。

  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平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

  学整体练读。

  【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功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

  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

  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

  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仿佛笼罩着一层青蓝色的烟雾。亭子里,须发花白的诗人王维正动情地举杯劝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这一去,那头可没有老头子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师:谁来评评,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个词语表达。

  生:诗情画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体生动,感人肺腑。

  师:语言真美,评价真美!同学们,在这个柳色留人的早晨,在这个依依不舍的早晨。诗人王维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劝着元二。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别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维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劝酒呢?

  生:他喜欢喝酒。

  生:他觉得酒最能表达友情。

  师:学古诗,有时候需要知人诗论,需要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图文)阳关以西,满眼荒漠,无尽荆棘。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天的陕西渭河以北,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长达三千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生惊讶万分。

  师: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将远行,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说: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会说: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总是想替对方再想周全一点,再周全一点。

  生:我会对他潇洒地挥挥手,说:去吧,建功立业,我在这里替你祝福!

  生:我会对他唱一首歌:《朋友》。

  师:《朋友》创作得晚了点,需要穿越。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即使元二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来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没是——

  生:两年;三年……

  师:黄沙漫漫,旅途艰险。异地他乡,凄冷孤单。人生无常,不要以为人与人的缘分很长,有时候,简单的分别就是一辈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渭城送别,生离即为死别。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轻雨渭城,走进新柳渭城,走进诗人不舍的心里,真诚吟诵。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生互读。

  指名试读,再配上《阳关三叠》,师生共同吟诵全诗。

  【赏析】读出诗心,体悟诗情,是古诗学习学得诗味的重要策略。诗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诗歌需要解,抓住诗眼探究个明白,这都是古诗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环节五:比较研究,探究送别诗歌

  师:同学们,古人与人送别,除了用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还会用哪些方式?

  生:《赠汪伦》……

  师:积累真丰富。还有吗?

  生沉默。

  师:(呈现《别董大》《赠汪伦》)。瞧,它们来了,请自由选择一首。结合下面的注解,吟诵吟诵!

  师:今天,辛老师和你们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咱们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诗句来表达,你准备送给辛老师怎样的句子?

  生:劝君再上一节课,大同学生最聪明。

  ……

  师:创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学生最聪明。下课!

  【赏析】从一首诗走进一类诗;从一首诗走进一类文化;从理解感悟走向创意运用。课堂也有了一波三折,别有洞天的味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经典]08-09

语文教案(精选)08-20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经典)08-26

语文教案【精选】08-10

【经典】语文教案08-10

(经典)语文教案09-09

[经典]语文教案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