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9 10:46:0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汇总5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练习写好8个汉字。

  2.学习课文,了解海浪花变成镜子后的见闻和感受,能复述故事,能仿照课文进行续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了解海浪花变成镜子后的奇遇,理解为什么海浪花期盼再当一次镜子。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并作好书面记录。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游戏检测认字情况。

  蹦蹦跳跳瞧一瞧丑陋野蛮骄横焦急

  2.强调多音字“横”的两种读音,针对易错的字集体想办法识记。

  3.检查读文。

  ①指名分段读文,要求做到“四不”。

  ②评议读文情况并正音。

  ③同桌两人相互检测读文。

  三、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练习写字。

  涨惯柔闻

  1.学生观察字形,谈发现。

  2.观察田字格中的这几个字,与同桌交流如何写好这几个字。

  3.教师重点指导写:“惯、柔”。

  4.学生练写,评议。

  五、作业:

  1.练习写好本课中其他的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组词、扩句。

  2.练写品字结构的字(“晶”)。

  二、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你喜欢这朵海浪花吗?为什么?边读边画记有关句段,还可在旁边写上批注。

  2.汇报交流。

  ①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句段(带着惊喜之情)。

  ②交流批注。

  ③赛读。

  3.说一说:海浪花变成镜子后,他是怎样照出女孩的美丽,男孩的健壮和螃蟹的善良的?

  4.引读全文,体会感情。

  5.同桌合作朗读。

  6.讨论:海浪花为什么期盼着有一天还能留在海滩上,当一次明亮的镜子?

  三、续编故事。

  海浪花的'愿望实现了吗?这一次他来到海滩又有什么奇遇呢?请你编一个故事。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3.续编故事,题目自拟。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涨潮习惯亮晶晶粗大

  见闻焦急温柔企盼

  二、总结全文。

  1.同桌两人朗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说一说: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

  三、仿例续写。

  (见《语文乐园三》的“仿例续写”。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词句,读懂课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用词的准确。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四、教具:挂图、投影片、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的引入。

  你也许观赏过大海,游览过公园,却没想到在我们河北省赵县的河上还有一座建造独特的石拱桥,它就是赵州桥。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观赏这座雄伟、坚固、美观的赵州桥。

  (一)出示挂图,借助配乐范读课文。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3、标出课文的自然段,想一想每段的主要内容。

  (三)指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四)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以字带词,指生读。

  2、指生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读读写写课后3题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1、出示生字卡片,指生读一读。

  2、指生分段朗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句、段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1、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出示投影)

  问:①“创举”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一个创举?(提示:赵州桥建造7xx年后,在法国太克河上有人造过类似的石拱桥,早已倒塌了)

  ②这种设计指的是什么?

  ③指生读一读这部分课文,看谁读得最准确。

  2、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出示投影)

  问:①坚固、美观各是什么意思?

  ②哪些语句写了赵州桥的.坚固,谁读一读?

  ③赵州桥的美观表现在哪里,谁再读一读?

  ④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像活的一样。(出示投影)

  ①理解“缠绕”、“抵”、“回首遥望”的意思。

  ②指生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突出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

  ③照样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说一句话。

  4、讨论: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学生再读课文,举几处用词准确的地方多读几遍。

  (四)课堂小结:(思想教育)

  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该为我们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勇于发明创造的精神,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三课时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回答课后第1题的问题。

  (二)1、学生试着复述课文。

  2、指导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3、听写生字、词语。

  (三)作业:观察一处有特色的建筑物,用一段话有顺序地写下来。

  板书设计:

  9、赵州桥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㈠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㈢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㈣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 “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㈤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默写《峨眉山月歌》。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听写

  听写词语: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三个听写词语在课文中的句子。

  2、读这三个句子,这三句分别在每一小节中是什么句?(师提出:学习总起句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3、这三句话能否变成一句话。

  4、读到这三句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概有:山里的孩子长得怎样结实?山里的孩子怎样热情?山里的孩子有哪些幻想?)

  5、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里看出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朗读课文,小组讨论。

  6、学生回答:从哪里看出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

  7、用“山里的孩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话。

  8、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如:想当山里的孩子……)

  9、师:用这样的想法读读这一小节,指名读,评价。

  10、还从哪里看出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

  (熟悉每一种鸟叫……喜欢每一朵野花)

  播放鸟鸣声,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叫声?

  师:你们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可是山里的孩子却知道,说明……

  朗读这句话,评议。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带着第二段中的问题,朗读课文。

  2、山里的孩子怎样热情招待客人?

  3、谁能代表山里的孩子给大家说一句欢迎词呢?

  4、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山里的孩子热情?(歇歇脚)

  5、谁能代表山里的孩子叫大家歇歇脚?

  6、不从哪里看出山里的孩子热情?(递凉茶)

  7、这几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凉茶为什么甜到心窝里?这句话美吗,谁能读出来,背下来?

  8、齐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带着“山里的孩子有多少幻想?”这个问题自由读第三段,小组讨论。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3、如果四季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天天开满鲜花又会怎样呢?

  如果小草永远翠绿又会怎样呢?小溪永远欢跳又将是怎样的呢?大山里的动物住上自己的家又将是怎样呢?

  4、你们有自己的幻想吗?用下面的句式说说,

  (1)我也像山里的孩子充满幻想,我想像着()

  (2)我也像山里的孩子充满幻想,我想象着让(),让()。

  5、山里的孩子这些美好的幻想都是给谁的?如果这些幻想实现,大山将会怎样?山里的孩子为什么把这些幻想给大山呢?

  五、学习第四段

  1、读这一段。

  2、读了这段,你觉得大山像孩子们什么?

  所以说山里的孩子在大山的怀抱里成长。

  六、师生朗读全文(师读总起句)

  学生选择一段背诵。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

  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鸟是人类的朋友,它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老师从家乡云南带来一组图片,请欣赏。

  生:观看。

  师: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生:灰椋鸟。

  师:你很会观察,有一双锐利的眼睛。

  2、师生共写课题。

  3、指名读。评价:读的婉转。齐读。

  评价:导入自然,评价及时而富有个性。

  二、读文分析字词,理解文意(展示读书情况,教师及时指导)

  1、生自由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教师及时指导点评。

  例:杉、毯

  评价:读得流利正确。

  3、师:想看看“刺槐林”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看看教材134页插图吧!

  生:细心观图,然后女生读文字。

  师:读的很轻巧,“怀”字读正确了,再读自信点会更好,重叠词

  “郁郁葱葱”也读好了。

  生:翘(qiáo)首

  师:老师要表扬你,你把这个多音字读对了,还有一个读音?

  生:qiào 翘翘板,一二组同学读一读。

  师:同桌互相读,推荐你同桌读的同学把手举高点。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果然名不虚传,慧眼识英雄啊,读得十分自信。

  评价语言丰富,具有激励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指导“棱”的读写。

  师: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有马上扑楞楞地飞起。

  你觉得这个句子哪个词最难读?

  生:“扑棱棱”反复练读。

  师:评价,读得正确,自信。

  指导书写“棱”字,说说怎么记住它。

  生:鸟的家园是“木”它们凌晨时飞出家园。

  师:范写“棱”

  身正、肩平、背开、足安(强调写字姿势)

  生:描红。

  师:巡视(写得工整、漂亮、写字姿势正确)

  男生:读好“扑棱棱”有力的.拍打声。

  评价:重视难写字的写法与习惯的培养。

  5、指导“叽叽啾啾”的读法。

  师:读得再有力些,轻柔点,再热烈点,再响亮点。

  生:读好带有“叽叽啾啾”词语的这段话。

  师:什么是“深涧”。

  生:齐读。

  6、过渡语

  刚才,同学们读好了字、词句,思考一下作者对灰椋鸟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默读,标画词语。

  评价:默读有助于思考,注重读书习惯的培养。

  三、品读析文、升华感情(精读归林时的场景)

  (一)交流

  生:讨厌——喜欢,从课文第4—6自然段知道的。

  归林时的壮观,从课文第1自然段知道的。

  生连读:我……我们……我……(4—6自然段)

  师:让我们翘首遥望,凝神注视,盼着、等着,灰椋鸟赶快归林吧!

  (二)课件:“归林情景”

  1—4 归林场面

  5—最后 问候场面

  1、指导、理解“排空而至”

  采用联想和观察会场人们的方法。

  2、练读(读出精彩)

  它们……有的……有的……

  师生共读“叽叽啾啾”

  3、归林(拿出手中的鸟让它们归林)创设情境,感受归林之美。

  贴在图画上,体会“排空而至”的感受。

  让学生体会做一只“灰椋鸟”,教师配音说文。

  4、拓展延伸,练习说话(课件)

  我情不自禁地对同伴说 ……

  生:归林壮观、发现美、我很丑,但我很可爱,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5、练习读“归林”句子。

  生:反复读。

  师:读的深沉,读的有力量,震撼人心。读的动容、动情,还动心呢!

  生:齐读。

  过渡自然,语言精练。

  (三)学习“问候的场面”

  1、师:你觉得前面的场景是壮观,现在的场景是什么呢?

  生:和谐、激动。

  2、创设情景:大鸟会对小鸟说什么?

  学生扮演,练习说话。

  培养学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渗透写法。(注重了读书结合)

  师:这样一个温馨、和谐、快乐的场景,作者是用一个什么样的写法写出来的呢?

  生:比喻。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不同意,应是想象。

  师:这就是人与鸟的和谐美,你还认为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生:拟人,更活灵活现。

  4、读好“问候场景”的句子。

  5、教师小结,再指导读一遍。

  四、回顾总结全文

  课文很长,要学的内容还很多,比如第4、5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一会儿老师还会带你们继续学习,谢谢大家!

  感悟:经过反复观摩这节课,我感受到课堂的高效,教师语言的精炼,以及巧妙的引导、点拨,指导学生有读不好到读好,不理解到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等等,都让我为之震撼。特别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潘老师确实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确实是学习的主人、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努力学习,取别人的优点,认真扎实研究课标、教材,多关注学生。争取是我的课堂成为优质而高效的课。

  五、板书设计

  25 灰 椋 鸟

  壮观 和谐

  想象 拟人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5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0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0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8-10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3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3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0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11

小学语文阅读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