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7 08:09: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合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掌握抓住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3、了解鲤鱼溪的奇妙,体会村民真挚的感情。懂得热爱、保护动物。

  教学重点:

  了解鲤鱼溪的奇妙,体会村民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6课 (师指,生读课题)

  2、师问:什么样的鲤鱼溪?为什么说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呢?你看到的鲤鱼溪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轻声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你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多)(板书) 哪个词更能体现出数量多呢?(六、七千)

  2、在一条长一公里的小溪中,宽仅有两三米的小溪中,竟然游着六、七千条鲤鱼,多不多啊?(多)学生读。

  3、你在这句话中,还能体会到什么?(颜色多)

  4、这么多颜色,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鲤鱼溪呢?用一个词概括(板书:积累词语) 六七千条………。。这么多的鲤鱼,你有什么感受啊(美),读一读。

  5、这条小溪这么与众不同,在这条清澈的小溪中,生活着六七千条鲤鱼,在阳光照耀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金光,这种景象是多么的奇妙啊!(课件:鲤鱼溪图片)请你试着把这种美,这种奇妙读出来。

  6、学生自读,指名读。

  过渡:这条溪还有更奇妙的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学生默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后回答:这条鲤鱼溪有什么奇妙之处?(课件:第二自然段内容)

  2、还有不怕人的鲤鱼呢,你从哪些词句能看出鲤鱼不怕人呢,请你快读一读。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3、随机处理“成群结队,游来游去,咬住,叼走、顽皮”等词语,(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4、在村民的面前,鲤鱼就象什么一样啊?(顽皮的小孩子)小鲤鱼在跟村民做什么呢?你在生活中喜欢跟谁开玩笑呢?说明鲤鱼跟村民就象亲人,朋友一样。他们从祖先一起生活,共同生活了7百年了。他们在一起,究竟是什么景象呢,咱们来表演一下好吗?(好)师读,学生表演。

  5、 在村民面前表现的就象小孩子一样的鲤鱼还有什么不怕人的地方呢?找一找,读一读。(游客)

  6、理解:驯顺。(板书 词语积累)如果你是小鲤鱼的话,当游客抚摸你时,你心里想到了什么?

  7、你想的真好,鲤鱼在村民面前这样的淘气顽皮,在游客面前又这样的`驯顺。在鲤鱼溪里面的小鲤鱼有时候被人抱起,它都不会逃走。多么可爱的鲤鱼啊?谁愿意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听。

  8、小鲤鱼在村民面前这样的淘气顽皮,在游客面前又这样的驯顺都说明小鲤鱼(不怕人)这些都是围绕着二自然段中的那句话写的啊?(溪中的鲤鱼不怕人)(课件:二段,重点句划线)我们就把这句话叫做这个自然段的重点句,请你用曲线画下来。

  9、生活中竟然真有不怕人的鲤鱼,老师真喜欢它们,你们呢?(喜欢)老师想跟大家一起读一读好吗?老师读第一句,男生读鲤鱼在村民面前的表现,女生读鲤鱼在游人面前的表现。

  过渡: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不怕人)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学生自读三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围绕这个那句话写的?请你用曲线画下来。

  2、请你读一读后面的句子,看一看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村民对鲤鱼的感情很深?

  3、随机处理:公约、鱼坟等词语

  4、为什么村民对鲤鱼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因为——,所以村民对鲤鱼的感情很深。)

  5、人和鱼之间拥有这么美好的感情,多么奇妙啊,请你来读一读。

  6、这篇课文学到这里,现在你能说说在福建省周宁县的鲤鱼溪为什么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了吗?(课件:因为——,所以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

  三、拓展升华

  (一) 学完着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大家,村民,游客,小鲤鱼说些什么呢?教师追问你喜欢这里的鲤鱼吗?

  (二)总结

  世世代代生活在鲤鱼溪的村民他们勤劳善良,他们就象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着小鲤鱼,我们就应该象他们一样把动物也当成亲人、朋友,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奇妙的世界,奇妙的鲤鱼溪。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习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① 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 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介绍。出示介绍

  ③ 聪明的孩子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 宁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介绍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什么意思?他的什么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 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 请同学自由练习,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 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近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语气亲切的散文,通过描写生活中细微的声音,品味声音中传递出的情味。告诉人们只要用心听,并且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就一定能听见这个奇妙无穷的有声世界。

  因此本文有两个教学重点:

  一是通过反复地朗读、涵咏,品味文章优美风趣、生动形象的文字。

  二是激发学生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感受有声世界的美好,并能把自己听到的与感受到的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

  围绕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六大板块,即无声篇、感声篇、读声篇、听声篇、述声篇、结声篇,来开展教学活动。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无声篇

  师:请同学们一起玩一个游戏:用力堵住耳朵,听不到声音最佳,合住嘴,不能发出任何声响。

  持续一分钟后,与学生交流感受:此时,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具体的声音没有了?你有什么感受?

  师:此时,生活中的笑声、歌声、读书声、说话声等各种声音都消失了,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感受不到丝毫生气,只是死一般的寂静、冷清。下面让我们回到有声世界,感受美妙动听的各种声音。(多媒体演示:流水声、笛声、铃声、鸟叫声等等多种自然界的声音。)引出课题: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感声篇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请学生谈谈听后感受。(可从课文的语言、主题、结构等多方面来谈)

  三、读声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指名朗读喜欢的语句,简单陈述理由,并请其他同学作评价。

  3、精彩段落赏析。

  (多媒体出示课文前三段)

  学生齐读、男女生分组读后,再请同学试就这三段文字来总结文章的语言特点。

  师:文章语言美,美在优美风趣、此文转自淘.教。案网活泼形象;美在用排比的句式,增强语气;美在不断地向读者提问,引发读者思考,使人倍感亲切。

  四、听声篇

  1、听音乐《苗岭的早晨》

  要求:

  ①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②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了音乐中的景象。

  2、学生听后,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发言。

  五、述声篇

  1、师: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被我们忽视的声音,请四人一组交流同学们在“找寻生活中的声音”中的收获,每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为我们再现他找寻的声音,并说说这声音带给你的感受。

  (课前布置学生找寻生活中那些带给自己不同感受的'声音,课内主要是交流、展示活动的成果)

  2、学生纷纷上台来再现声音,畅谈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和肯定。

  六、结声篇

  师:平时,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我们是否对周围奇妙无穷的声音已经麻木了呢?我们是否已经充耳不闻自己身边那充满爱意的声音了呢?我们又是否有着自己对声音的独特感悟呢?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心生活,你就一定能听见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你就会发现每一天对于我们来说都充满着新奇与惊喜。

  七、课外学习自助餐

  1、课文结尾处写了几种声音游戏,选择其中的一种,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2、模仿课文前三段的写法,观察、倾听生活中的声音,写一组排比段。

  3、收集古代诗词或其他文学作品中描写声音的佳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孙悟空"的神通广大。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听写生字。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感知"小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吧!

  二、走进"小孙悟空",感知它的神通广大

  1.指名读课文第5-11自然段。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用自己的话介绍-下这个"小孙悟空"。

  (2)"小孙悟空"是怎样帮爷爷治病的?

  3.学生自读自悟,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

  (1)"小孙悟空"像小蚂蚁似的,是个微型机器人,靠电脑控制。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1自然段。

  (学生用文中有关语句回答)

  5.学生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讨论:神话中的孙悟空和文中的孙悟空有什么不同?

  (1)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文中描写晓蒙心情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3)全班归纳、。

  三、全文,拓展延伸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2.说说"小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课后收集一些有关现代高科技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四、课堂

  1.学生之间互相质疑,解疑。

  2学生一下自己在学习中的方法和收获。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灶的用处,初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面条、外婆、锅盖、荷包蛋、太阳灶”等词之意。

  3、进步学会使用问号和叹号。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煮、婆、饿、揭、锅、忘”6个生字。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知道表示惊讶或其他感情强烈的句子一般使用感叹号,并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家里烧饭做菜都用的是什么?可你们知道吗?不用煤气、煤炉、柴火也能烧饭做菜。不信,我们学了(23.太阳公公煮面条),就会知道了。

  (2)出示课题:23.太阳公公煮面条。齐读课题。

  (3)教学“煮”。

  ①指名拼读,分析字形。

  ②齐读。

  ③口头组词。

  ④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口述目标。

  (1)听课文录音。想想课文中告诉我们是用什么来煮面条的?

  (2)口述本节课目标。(见(一)教学目标)

  3、再读课文,学习1、2自然段。

  (1)读课文1、2自然段,自学四个生字:“婆、饿、揭、锅、忘”。

  (2)字形难点:婆,上下结构,“女”的一横要写得长些,要注意摆好位置。

  锅,左右结构,右下是“内”,不是“内”,要注意区别。

  读音难点:“锅”是三拼音guo;,中间的介音“u”,不要漏掉。

  用换偏旁记:锅(窝-穴+ =锅)揭(喝-口+扌=揭)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汇报你学会了哪个字(字形);口头扩词。

  (4)星期天,玲玲到外婆家去玩,这天天气怎么样?什么样的天气称得上晴朗?

  课文写玲玲到外婆家去玩,为什么要写天气暗朗?

  (5)外婆为什么让玲玲和邻居小朋友去玩,而不陪地,说明外婆怎么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忙着收麦子)

  (6)读第1自然段。

  (7)指名读第2自然段。

  为什么玲玲会认为外婆忘了做饭?(锅于里空空的,外婆要收麦子,很忙。)

  (8)出示句子“呀,外婆忘了做饭!”

  ①“!”这个标点符号叫感叹号。

  ②为什么这一句开头用一个“呀”字,最后还用感叹号?

  ③师:表示惊讶或感情强烈的`句于用感叹号。

  ④指导读出惊讶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9)用惊讶的语气读第2自然段。

  4、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读卡片。

  (2)教师重点指导书写“锅”。

  5、作业。

  (1)学生书写生字“煮、婆、饿、揭、锅、忘”。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知道太阳灶的样于、好处。

  2、理解“更”的用法,及“面条、外婆、锅盖、荷包蛋、太阳灶”等词语的意思,学会剩下的8个生字。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1)比一比组词

  着( ) 波( ) 饿( ) 锅( )

  煮( ) 婆( ) 鹅( ) 窝( )

  (2)读课文1、2自然段。

  2、细读课文,学习3——9自然段。

  (1)自学8个生字。(字形难点:碗,不要写成“”。蛋:上面是“”。)

  (2)外婆真的忘了做饭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正在这时候”是指什么时候?“热气腾腾”是什么意思?

  (3)刚才玲玲明明见锅里是空的,怎么会烧出面条和荷包蛋呢?这让玲玲感到很奇怪。(同桌分角色渎4—7自然段,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

  (4)玲玲对外婆手里端着的鸡蛋面是从哪儿来的,感到很奇怪,现在外婆告诉她这面是太阳公公煮的,她就更奇怪了。

  ①比较句子:玲玲觉得很奇怪。

  玲玲觉得更奇怪了。

  a.两句话不同在哪里?

  b.“更”是什么意思?

  ②谁能用“更”说说话。

  (5)到底是谁煮的面条呢,玲玲来到后院,看到什么呢?指名读8、9两自然段。

  (6)出示太阳灶的投影片或挂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

  (7)课文上是怎么写的呢?自由读课文。写太阳灶样子的句子用“—”,写太阳灶作用的句子用“~~~~~”划出。为什么太阳灶能烧饭、烧莱呢,用“( )”标出,分别读有关句子。

  出示填空

  a.太阳灶远看像( ),朝着( )倒放在空地上,( )放着一只小锅于。近看那伞面是( )小镜子拼成的。

  b.太阳灶能把( )聚集到锅底,用太阳灶烧饭做菜,( )。

  (8)连读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恪⒆饔谩?/P>

  (可以看板书、投影片说)。

  3、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碗、蛋。

  4、作业

  (1)抄写生字(端、碗、蛋、撑、柄、银、拼、灶)。

  (2)朗读课文。

  (3)完成《课堂作业》2、3、4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作用。初步培养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学会使用问号、叹号。

  3、正确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听写字词

  (1)看拼音写词语。

  mian tiao、wai po、guo gai、he bao dan、tai yang zao

  ( ) ( ) ( ) ( ) ( )

  (2)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体会标点的用法。

  (1)自由朗读课文,找找哪几句话用“!”,哪几句话用“?”。

  (2)自己读读带“!”和“?”的句子,想想怎么读才对。

  (3)指名读,评议,齐读。

  (4)朗读全文。

  (5)完成课后第四题,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3、出示太阳灶的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用处。

  (1)四人小组说。

  (2)指名说,评议。

  (3)自由说。

  4、小结:人们学科学,用科学,利用太阳的光和热造出了太阳灶,为人们烧饭做莱。人们利用大自然为自己服务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能举出另外的例子来吗?(如用潮汐、风力、水力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

  5、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增长了什么知识?

  (2)我们从小要学好文化,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长大利用大

  自然来为人类服务,为建设祖国出力。

  6、作业。

  (1)完成作业本5、6题。

  (2)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1个生字,并能书写运用。

  2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 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北大荒的可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

  1找出描写草塘和小河景色的部分,体会其景色优美。

  2弄懂谚语的意思,从而体会其物产丰富。

  3 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

  教学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北大荒的资料。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从课题入手,弄懂草塘的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体会其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诵读有关的优美语句。

  学习过程:

  一. 整体感知全文。

  1. 学生谈对北大荒的了解情况。

  2. 激发兴趣,学生轻声快速读课文。

  3. 谈谈草塘给你留下的印象。

  二.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1. 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要求。

  2. 学生采用各自喜欢的方法开始自学。

  三. 汇报自读情况,领悟草塘的可爱

  本次教学研究的主题是探讨学生自读自悟学习方法的尝试,因此,不能和以往教学一样,学生按部就班的跟老师走,而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恰当点拨引导。学生汇报中,教师根据需要采取的引导作用如下::

  1.在汇报中指导朗读,以文章的第5、18自然段为朗读重点,体会出草塘的景美。

  2.在适当的时候出示挂图,帮助理解内容,把形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的画面。

  3.在汇报中可要求背一两句优美语句。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塘可爱的两个方面:景色优美 物产丰富及作者的心情。

  四.整体回顾,与作者产生共鸣

  1.置身于大海般的绿色草塘中,享受着风儿的轻摇,倾听着小丽的介绍,欣赏着清凌凌的小河,此时此刻的你想干什么?

  2.小结:是啊,美丽的景色人人爱,但我们更要注意保护身边的美好环境。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灵活机动的处理)。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拓展阅读:《丝绸之路》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天地包括十个部分,前五部分是基础知识部分,第六部分是古诗联系,后面是开放性的知识联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

  3、掌握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本好书。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读一读本题的要求,指名分析生字的注意事项。

  二、让学生写一写容易混淆的生字,并抄一抄本单元的重点生字。

  三、同位互相读一读著名格言。指名说一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四、在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 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五、读一读,背一背这首古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开卷有益: 自读《书本里的蚂蚁》然后小组讨论学习,最后汇报交流。

  布置作业: 自学一下笔下生花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理解“珍贵”、“诚实”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一、二节。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课文理解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亲爱的孩子们,当新年的脚步向我们走近,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你是不是也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向大家诉说?你是否也有许多美好的祝福带给大家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年,聆听诗人徐鲁的诗歌《你好!新年》。

  用手机上的配乐朗读《你好!新年》。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孩子,课堂上最美妙的是书声琅琅,请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字字入眼,读得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没有字音容易读错的生字?(提醒注意“淙”是平舌音,“草垛”的“垛”是四声,“雪橇”的“橇”右边是三个毛字,把学生提出的生词写在卡片上。)

  3、现在请孩子们读读这些生词。(淙淙、流淌、草垛、雪橇、滑翔等)

  4、孩子,书是读出来的。请孩子们再读读课文,朗读的美感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悦耳,让琅琅的书声在教室里回荡。

  三、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三小节。

  1、读读第一、二、三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2、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新年来了?(抓住“冰河”、“燕子”、“冬末”、“草垛”等词语)

  3、新年美吗?让我从你的声音、表情中感觉出来吧。

  4、请推荐一位你们心目中读得最好的同学示范一下。

  5、有他的示范,我们都可以把课文读好。朗读接力赛,女士优先。(女生读)

  6、男孩子,不甘示弱。(男生读)

  7、春雪初融,燕子归来,杨柳新枝,鲜花满园,让我也来感受新年到来时的喜悦吧(师范读)。

  8、孩子,最高境界的朗读是能与作者心心相通。这些文字出自我的口,外在表现是把对文章的理解写在脸上,写在眼睛里。

  9、学生齐读第一、二、三小节。

  10、这么美的一段话,让我们把它记在心中。(学生练习背诵第一、二小节,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小节。

  1、朗读第四小节。

  2、说说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3、孩子,让我们共同欢呼新年的到来。

  4、孩子,此时此刻,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让我们双手合十,默默地许下心中的愿望。(停半分钟)

  5、孩子,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一年里,一切都是新的。孩子,把你刚才在心里默默盘算的计划或者许下的愿望,写一写,画一画,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学生分组交流)

  6、汇报

  二、学习最后一节。

  1、朗读第五小节。出示:

  三百六十五片叶子,叶叶青翠,

  请你把第一片珍贵的叶子捧在手上;

  三百六十五里路,路正漫长,

  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

  2、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3、“三百六十五片叶子”指什么?(三百六十五天)“珍贵”是什么意思?谁能用“珍贵”说句话?你觉得“第一片珍贵的叶子”会是什么?

  4、“诚实”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5、你是怎么理解“三百六十五里路,路正漫长,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这句话的?

  6、孩子,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诚实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请看,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关诚实的名言警句: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我的座右铭是:第一是诚实,第二是勤勉,第三是专心工作。

  ——卡耐基

  没有一种遗产能像诚实那样丰富的了。

  ——莎士比亚

  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和别人,就能具备最伟大才华的最高贵品质。

  ——歌德

  诚实,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未来的教育学家赵苹

  7、孩子,你一定也能像老师一样,写上一两句。把它当做新年的礼物,送给你最想送的人,你也可以制作成新年卡片。

  8、学生汇报。

  四、小结

  孩子,今天,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我们用最虔诚的心在这里写下自己的心愿。请将这页纸夹在书中,等新的日历撕下第365页时,回头再瞧,一年里的努力是否让自己满意,自己双手捧着的是否与今天的期望相同。孩子,祝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心想事成!

  板书设计

  1、你好!新年

  新年(蓝图) 新的希望

  新的起点 诚实\勇敢(现实)

  新的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的教案03-07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教案(精选)10-07

语文教案[精选]09-22

[经典]语文教案09-16

语文教案(经典)10-11

语文教案【经典】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