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5 12:26:2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0篇[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10篇[优秀]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p27倒数的认识,练习六全部习题。

  教材简析:这个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突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互相依存的特点。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用汉字作比喻引入

  1、师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1/7倒过来呢?(7/1也就是7)这叫做倒数,随即板书课题。

  2、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

  二、新知探索:

  1、研究倒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看书p27第3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学生自学后,问:有没有疑问?

  师引导学生说出: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学生自主举例,推敲方法:

  (1)师:下面,请大家各自举例加以说明。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a、以真分数为例;如:5/8的倒数是8/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

  (b、以假分数为例;8/5的倒数是5/8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c、以带分数为例;带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d、以小数为例;分两种情况:纯小数和带小数,纯小数相当于真分数,带小数相当于假分数)

  (e、以整数为例;整数相当于分母是1的假分数)

  学生举例的过程同时将如何寻找倒数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3、讨论0、1的情况: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因为1与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数是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总结方法:(除了0以外)你认为怎样可以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看看书上是这样写的吗?(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自己说的居然和书上的意思一样)

  三、反馈巩固: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问:8的倒数是几?

  2、练习六5(判断)

  3、补充判断:

  a、a是自然数,a的倒数是1/a。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掌握了“”多“少”“最多”“最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小朋友们,你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买什么?今天是小红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课件出示)

  2、 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 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1、 小红将蛋糕切成了3块,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那一块最大,哪块最小。

  2、 接着观察主题图,你发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不同?

  (1)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

  (2) 分别往3个杯子中倒上水,3杯水的高度一致。

  (3) 你现在能一眼看出哪杯装得最多吗?

  A、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B、 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C、 教师小结

  3、 动手操作,比较多少

  (1)4人小组,每组两个不同的瓶子;

  (2)提问:请你猜一猜那个瓶子里装的饮料多。

  (3)动手试一试。

  (4)各组演示比较的方法,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看到的一些东西。

  学生观察后,说出谁最大,谁最小。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

  小组演示汇报。

  三、 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1、 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 出示教材p19第4题

  (1) 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淘气学习什么。

  (2) 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

  3、 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试一试,集体评讲。

  四、 全课总结

  通过小红的生日聚会,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板书设计:

  过生日

  比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渗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为正式学习文字应用题做准备,加深理解“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

  3.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9以内的加减法。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请一组同学来算,其他同学当裁判。

  (2)学生抢答。

  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出示教材50页的牵牛花图(不注明条件和问题)

  师:你能结合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6+3=9 9-3=6

  3+6=9 9-6=3

  问:这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左边的6朵牵牛花和右边的3朵牵牛花合并起来,一共是9朵。)

  这两道减法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9-3=6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右边的3朵,就是左边的6朵。)

  (9-6=3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左边的6朵,就是右边的3朵。)

  师:如果题中标明了条件和问题(板书:6朵、大括号和?朵),这幅图该怎样理解呢?

  二、探索新知

  1.看牵牛花图,自己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说。(左边有6朵,右边有3朵,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

  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集体订正。板书:6+3=9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就要把6朵和3朵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2.出示小鹿图。

  学生互相说图意,然后指名说。(草地上一共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几只?)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板书:9-3=6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原来的9只里面去掉跑了的3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3.做一做

  投影出示50页的鱼图。

  师:你能自己看懂图意吗?请你独立完成。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订正,板书:9-1=8

  问:谁说说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质疑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做图画应用题一定要看清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只有弄清了数量关系,才能正确地解答.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解答教材53页的第15题.

  出示53页的两组企鹅图,集体订正.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问:为什么第1题用减法,第二题用加法?

  如果把第1题的“?只”移到右边来,怎么列式?

  2.投影出示58页的萝卜冬瓜图(图中一部分被盖住,不能数出来的).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听题列式解答

  老师口述题目,学生举手回答.

  (1)街道两边各种了3棵树,一共种了几棵树?

  (2)小明叠飞机,先用了3张纸,又用了6张纸,小明一共用了几张纸?

  (3)小红要写9行字,已经写了5行,还要写几行?

  (4)妈妈买来4个苹果,买来的梨和苹果同样多,妈妈一共买来多少个水果?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线的认识(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指出各个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初步进行物体与其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间的相互转换。

  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简单描述看到的形状。比较几个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或上视图)。

  本单元教材安排一道例题和一次想想做做,都是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一道思考题里观察的物体要复杂得多。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观察了由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的物体,初步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描述物体各个面的形状,这些都是继续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从3个小正方体的拼摆至4个小正方体的拼摆,数量上仅多了1个小正方体,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得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物体形状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物体时数学思考的水平都能得到一次发展。例题出示三个都是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由大卡通引导学生先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再从侧面和上面看,也分别比比形状,这些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要求。

  用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不只例题中的三个,还有许多。因此,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继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并且画一画。这些要求既与例题自然衔接,又比例题适当提高。摆一摆让学生整体感知物体的特征,先摆再看便于学生理解物体某个方向的形状。例题和各道想想做做都有先摆一摆的要求,教学时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摆的物质条件,绝不能图省事以看教材里的实物图代替看摆出的'实物。把看到的图形画出来,是表达观察、思考结果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画图的要求不宜过高,能画出草图并基本正确就可以了。

  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依据视图摆出物体,其中第(1)题的摆法各只有一种,第(2)、(3)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要鼓励学生摆出既符合视图要求,形状又不相同的各个物体。引导他们经历研究视图的结构想一想应该怎样搭动手拼搭验证搭成的物体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发展空间观念,也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进行第(2)、(3)题的拼摆时,可以分步进行。如先拿2个或3个正方体放成一排,再把其余的正方体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想想有几种放法并检查摆出的各个物体的视图是否符合题意。第5题是第6题的铺垫,每个楼房模型都只要4个正方体就能搭出。学生在搭的时候,会自觉体会其中某个正方体被遮着,不容易看到甚至看不到,能理解那个看不到的正方体事实存在,也是空间观念的反映。第6题左边物体中的各个小正方体都能清楚地看到;中间物体中的个别小正方体不容易看到;右边物体中有个别小正方体被遮着,不能直接看到。说出三个物体各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难度不同,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数、怎样想的。

  思考题是从前、后、左、右分别观察由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供教学选用。要注意的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由4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

  2.使学生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的同时能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用简炼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 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 420×5=2100(元).

  板书:①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小黑板出示

  14+5954-2316×5230×4

  168÷830×20xx×1050×80

  2.完成复习的第1题

  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二、估算

  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23×58

  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

  完成复习的第3题

  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

  三、笔算

  小黑板出示:

  43×2125×2356×7863×80

  并要求第一二小题进行验算。

  集体反馈时,要注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

  要注意强调,乘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调换两个乘法的位置即可。

  四、填表找规律

  完成复习的第3题

  集体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引导与板书,让学生初步发展,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几倍。

  五、解决问题。

  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

  六、课堂作业。

  复习第2、4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6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