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4 10:28:2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54页“能被2、5整除的数”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

  2、认识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研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偶数及奇数。

  四、教学难点:

  正确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预设伏笔

  师:我听说四年四班的同学们很聪明,特别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想和四年四班的同学们交个朋友,我们在这里共同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欢迎不欢迎?

  生:……

  师:好,现在我们是朋友了,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吉,同学们叫我吉老师好了。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大家认识你,在课堂上,看谁表现的最好,看谁发现的问题最多,看谁回答问题最响亮,好不好?

  生:……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同学们会报数吗?

  生:……

  师:好,现在我们从第一排这位同学开始报数,第一排最后一位同学报完后,第二排的第一位同学要接着第一排最后一位同学的.数接着往下报,第二排最后一位同学报完后,第三排的第一位同学要接着第二排最后一位同学的数接着往下报,这样一直报到最后,听懂了吗?

  生:……

  师:别的同学报数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并且要记住自己的号码。现在听我口令:报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 引导观察。

  谈话:下面是某新华书店销售的三种图书的价格。

  出示:

  书 名

  每本书的价钱(元)

  《数学故事》

  12

  《成语故事》

  15

  《科幻故事》

  18

  提问:观察表格,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买一本《数学故事》和一本《成语故事》要用多少元?买三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买3本《数学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2. 解决问题。

  提问: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你想解答哪些问题?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想一想才能怎样比较快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解决自己所选择的问题,教师巡视。

  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计算的?(着重交流是怎样运用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

  板书:12 + 15 + 18 12 3 5

  12 + 18 + 15 12 5 3

  比较:观察上面的两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3. 揭示课题。

  谈话: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你想怎样复习?通过复习达到什么要求?

  [说明:从现实情境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注意对复习方法进行指导,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 合作交流,知识梳理

  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过的运算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你整理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整理方法有:举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组活动: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请把你整理的结果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分享,并讨论一下,能把你们小组同学的各种方法整理在一张表格里吗?试一试。

  组织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整理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举 例

  文字描 述

  字母表示

  加

  法

  交换律

  结合律

  乘

  法

  交换律

  结合律

  [说明:让学生自己整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便于学生加深对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同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 填一填。

  出示题目:

  下面的计算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在括号里填一填。

  86 + 35 = 35 + 86( )

  72 + 57 + 43 = 72 + (57 + 43)( )

  76 40 25 = 76 (40 25)( )

  125 67 8 = 125 8 67( )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 辨一辨。

  出示题目:

  先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再连一连。

  81 + ( ) = 0 + 81 乘法交换律

  16 4 25 = 16 ( )加法交换律

  184 + 168 + 32 = 184 + ( )乘法结合律

  a 56 b = ( ) 56 加法结合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 比一比。

  下面每组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1) 88 + (24 + 12) (2) 28 15

  (88 + 12) + 24 7 (4 15)

  (3) 856 - (656 + 120) (4) 540 45

  856 - 656 - 120 540 9 5

  要求: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 算一算。

  出示题目:

  你能分别算出三角形、正方形中几个数的和,圆中几个数的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算法,并说一说怎样算比较快。

  [说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填一填、辨一辨、比一比、算一算等数学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地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为灵活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四、 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 下面是某校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根据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求出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分组汇报怎样算比较快。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2. 下面是四(2)班马小平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问:怎样分别求出每本课外书一共有多少页呢?怎样算比较快?自己先想一想,再独立解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

  师生共同评价各种算法,并总结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方法。

  [说明:本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问题中没有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学生通过分析题中的数据,会发现这些题具备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特征,通过计算、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运算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五、 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学生交流,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表现。

  [说明:让学生适时反思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所得,及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学习行为、态度,大胆地说出遇到的困惑或困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六、 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95 + 996 + 997 + 998 + 999 125 (17 8) 4

  1 + 2 + 3 + 4 + 5 + 95 + 96 + 97 + 98 + 99

  25 32 125

  [说明:课后安排富有挑战性的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本课学习内容,更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29+38=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

  什么顺序计算的?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第2题哪错了?

  3. 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1~4 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

  3.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游戏的图片、学生准备小棍若干、录音机。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评析

  复习准备

  以开火车形式背口诀。口算(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候念口诀)。

  5×2 5×4 5×5 5×1 3×5 1×5

  2×5 5×3

  看图填空。

  ☆☆ ☆☆ ◆◆◆ ◆◆◆

  ( )个( )是( ) ( )个( )是( )

  ( )×( ) ( )×( )

  一、创设情境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习知识时,看那位小朋友最肯动脑筋?老师有奖品发给你。

  二、新课

  1.师:用3根小棒,看你能摆出一个什么汉字?可以小组商量。

  生1:我摆了一个“工”

  生2:我摆了一个“个”

  生3:我摆了一个“干”

  生4:我摆了一个“大”

  师:不管你摆的是什么?都是用了3根,那么你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吗?

  生1:1×3

  生2:3×1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一个字用了3根。

  师:你能用口诀表示吗?

  生:一三得三

  师:有关三的乘法口诀,同学们能猜出有几句吗?

  生:有3句,这三句是: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师:说得真好,奖励你一颗“智慧星”!

  (智慧星图片)

  能不能根据这些口诀写出乘法算式吗?

  生1:2×3 3×2

  生2:3×3

  生3:1×3

  生4:3×1

  2.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3的乘法口诀,总结得很好,现在我们是不是分小组再来总结2和4的乘法口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快、最好。

  (几分钟过后)

  反馈:小组1:2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两句,4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4句。

  小组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2的口诀是一二得二、二二得四,4的口诀是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小精灵非常欣赏你们成功的合作!

  (给说的好的小组发放“合作奖”)

  想一想在编口诀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1:2的乘法口诀有2句;3的乘法口诀有3句……几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生2:都是从1开始的。

  生3:最后的一句口诀两个数都一样。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小精灵要送你一个大拇指!

  (大拇指图片)

  师: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问大家,1的乘法口诀怎么说?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一一得一 因为就一个一

  师接话说:是啊!一个一当然就是一了。

  三、练习反馈

  刚才你们学得很好,小精灵很高兴,小精灵要带你们去玩一玩,上哪儿去了?注意听。(放音乐)

  小精灵带你们来到小树林,小动物们都兴高采烈地参加动脑筋爷爷组织的有奖大赛,你们愿意参加吗?

  (l)口算:(卡片出示15道题) (2)投篮比赛:(说明:每人分一张卡片)

  师:小白兔和小花鹿进行投篮比赛,看谁投得准,投得快。

  (给做的快得同学发“优胜奖”)

  (3)游戏:“捉鼠比赛”

  说明:头饰上标有算式得数,卡片上有算式。

  黑猫队,3人;白猫队,3人。(戴头饰)

  师:看哪一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所有的算式卡片。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估算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三。

  教学方法

  引导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小明家到学校有504米,约是( )米。 我校二年级有288人,约是( )人。养鸡场昨天收蛋192个,约是( )个。 电风扇售价235元,约是( )元。

  2.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二(3)班这个月收集牛奶纸盒情况。出示统计表:

  收集牛奶纸盒情况

  第一周 195个

  第二周 328个

  第三周 217个

  第四周 286个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这个月大约一共收集了几个牛奶纸盒?

  2.列式:195+328+217+286=

  独立进行估算,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3.汇报讨论结果。

  (1)老师板书学生的估算过程。

  (2)老师肯定学生合理的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提出: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的数。

  4.师:那么二年级6个班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那么全校6个年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全校学生在一个月里能收集这么多的牛奶纸盒,你有什么想法呢?

  5.书上P98例5。

  (1)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汇报时说说估算过程。

  (2)如果每收集500个送一次,那么大约再收集几个,又可以送一次了?学生集体交流。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计:第一周和第二周大约收集了几个?

  二(1)班一个月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出估算的过程和想法。

  2.练习二十第5题。

  3.练习二十第6、7、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汇报答案,并交流思考方法: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四、小结

  布置作业《练习3》

  练习三

  1、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85+356= 326-243 =

  683-415 = 495+474 =

  2、估算:

  480-196 ≈ 185+379 ≈

  607-494 ≈ 526-389 ≈

  1890+890 ≈ 503-315 ≈

  683-415 ≈ 495 +474 ≈

  285 +306 ≈ 616-293 ≈

  285+89+816 ≈ 1503-488-305≈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 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线绳,你觉得哪根长一点呢?

  师: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有根据的说出哪根长点,哪根短点?

  (引出尺子)

  师:非常好,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啊,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样用尺子量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 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

  ■ 刻度线有长有短。

  ■ 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

  2、认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食指的宽度吗?把你们食指摁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

  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1厘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l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多长。互相看一下,计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4、用厘米量

  师:刚才上课时,老师展示的2根线绳,到底哪一根长一点呢?现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两根线绳各自多长,然后在测量比较一下,好吗?

  师:结果是哪根线绳长一点呢?能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吗?

  三、 知识拓展

  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好吗?

  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长度单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码、里、海里

  4、《买鞋》的故事

  四、 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啊?这些知识有些吗?我们能不能象那个“买鞋的”一样啊,为什么啊?

  五、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个完整的教案包括以下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教案格式要求:

  目标明确流程清晰预设充分意图明显行文严谨回顾全面

  ⑴教学内容。

  要写明所教学的内容是哪个版本第几单元(第几信息窗)第几页。

  ⑵教材简析。

  要写明本节教材的来龙去脉,即本节的知识基础和为哪些后续知识做准备(即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信息窗所呈现的素材意图。

  ⑶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都要兼顾,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⑷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要找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

  (5)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要清楚明白。每一个大环节、每一个大环节中的每一个小环节都要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2.重要知识不要遗漏,尤其要注意练习环节。以前老师们往往不注重练习环节的设计,只是呈现练习题的内容,而对于练习过程的预设、练习题的处理没有一一写明。现在要求要把练习的的每一个环节呈现出来,要充分预设。

  3.要注意和教学实录的区别。教学实录的形式一般是师:生:,教案撰写则要运用诸如谈话、引导、提问、小结等用语。

  4.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设计意图,即这一环节你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注意,设计意图不是教学环节。

  5.预设要充分。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这个环节会出现什么情况,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分别应采取什么措施,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这样就会达到心中有学生的境界。(教案右侧,有专门写预设与设计意图的地方,写的时候请注明预设:设计意图:几个字)

  6.回顾要全面。课堂“总结回顾”时,不能走过场草草了事,也要充分预设,要引导学生对全课的所学知识点、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进行梳理归纳,在交流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进行前后的联系,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提升。

  7.撰写教案时行文要严谨。包括教案的的格式、字号、大小标题的序号写法、标点符号等等都要非常规范。

  教案撰写的水平,体现了老师理解教材的水平以及灵活调控课堂

  的能力,从而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钢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

  学具:格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它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对了,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量一量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2、提问引入。

  看看谁有超强的记忆力,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一起拿出格尺,看看除了厘米外,还有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尺子上还有1小格1小格,仅有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是显然不够的,在测量或表示物体长度的时候,有时还需要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有时也需要更大的单位,你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二、动手实践,小组合作。

  1、估一估。

  (1)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课前老师都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枝铅笔,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

  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枝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里。

  (设计意图:教师课前富有神秘感的设计安排,学生会感到新奇有趣,估算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给予学生独立观察估计的时间和空间.)

  (2)交流、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

  生:我的手从拇指到中指大约是10厘米,我的铅笔有两个这样子的

  长,所以我估计这根铅笔20厘米长。

  生:我估计这根铅笔的.一半是10厘米,所以我估计我根铅笔有20

  厘米长。

  生:老师,我是用中指估计的,我的中指大约有6厘米,这根铅笔大

  约有3个这样的长还多一点,所以我觉得这根铅笔有19厘米长。

  生:老师,我看了看,这么长(他用手比了比),我就觉得铅笔大约是

  20厘米。

  生:1厘米是这么长,我看这根铅笔这么长,应该有18个这样的1

  厘米,我也觉得这根铅笔大约有18厘米长。

  (设计意图:学生意见可能会不统一,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只要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会针对别人的发言补充自己的意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枝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好办法吗?这们大家就不会再有争论了。(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大家都把尺子拿出来,量一量,并把结果填在书中

  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

  (4)说一说你估计的跟你量出来的数据相差多少,以后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测来看看估测验结果,让学生感受测量的过程、思想和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说一说。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比给老师看一下。

  老师告诉大家,你们用手比出来的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认识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你知道吗?

  (学生质疑。)

  生:我知道,我看书本的,是dm。

  生:老师,分米是什么呢?

  生:分米要怎么量呢?

  师介绍。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知道怎么表示吗?

  生:1分米=10厘米。(还有的的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还知道3分米是30厘米。

  生:我也知道70厘米是7分米。

  生:我想1米=100厘米,那1米=10分米,老师你说对吗?

  生:老师,我看到10厘米是1分米,10分米是1米,我想厘米满10向分米进1,要是分米满10就向米进1。那米满10要向什么进1?

  师:你们能把这些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吗?

  板书:米 分米 厘米

  10 10

  全班齐读公式。

  (3)实践活动。

  A、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生:从1-10。

  生:我有意见,应该是从1-11,这样才是10厘米。

  生:我是从3数到13的。

  B、让我们用分米作单位量一量教室里物体的长度。

  D、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在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分米和厘米间进率关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结合测量具体物体的实践,体验出1分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师:你们有橡皮吗,请你用尺子量一量橡皮有多长?

  生汇报。

  生:我量出来,比2厘米还多一点点。

  生:我也是,我量出来不是刚好4厘米,还多一些。

  师小结: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小的物体,有时不是整厘米数,这样子量出来就得不到准确的结果了。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 一议。

  i.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作中获得这些知识吧。(出示表格)

  观察刻度 厘米数 中间小格个数 每小格长度 共有几毫米

  0-1

  4-5

  9-8

  ii. 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师生共同完成1组,再让学生自己实践。

  生:我发现,从4-5也是1厘米,所以就跟第一行一样了。

  生:我也发现了,从0-1、4-5、9-8相减一下,就全都是1

  厘米了,也就全部一样了。

  3、说一说。

  师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用手比一比。

  生:就像两个手指的那条缝。

  师: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

  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b)量一量。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学生汇报。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c)想一想。

  师:再想一想生活中,什么东西也是1毫米。

  生:扣子的厚度。本子的厚度。鸡蛋的厚度。铅笔中间那根铅。指

  甲的厚度。衣服的厚度。玻璃

  (设计意图:认识毫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操作,针对操作中的存疑,而进行巧妙的设颖,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动力,向未知领域探索、冲击。)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小学数学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