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12 11:35:1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汇总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能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交流与动手中探究、解决问题;能搜集、了解各种资料信息;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比较。

  2.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敢于挑战,大胆设想,勇于改革创新,善于观察,愿意合作交流。

  3.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史,知道自行车中用到了简单机械的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发现自行车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

  【器木才准备】

  1、教室外选择好场地一块,并为每一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必用,可让骑车的.同学准备)

  2、螺丝刀、钳子、锤子、扳手等若干。(供学生选用)

  3、自行车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前一周布置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上各部件名称和应用到的机械原理。

  一、引入

  1 .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简单的机械类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2 .对自行车初步认识。

  ·阅读:自行车的发展史。

  ·统计:我们班会骑自行车的同学有哪些?

  ·教师介绍:我国是全球自行车最多的国家。

  ·出示自行车图片:

  ·说一说:自行车各个部分的名称。

  ·议一议:骑自行车比起开汽车有哪些好处?

  自行车是城乡使用最广泛的工具。

  自行车不需要能源,没有污染。

  ·想一想: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二、观察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原理。

  自行车上面究竟有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对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

  1 .讨论:如何观察研究自行车?观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A .小组内要分工

  B .观察要有顺序

  C .可以动手操作

  D .要有观察记录

  E . 要注意安全

  2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师下发记录表格。

  应用机械的位置 应用机械的类型 应用的机械起什么作用 我的其他发现

  龙头(车把) 轮轴 轻松地控制方向

  3 .学生到指定场地对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并把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现场巡回指导。

  4 .交流、整理观察结果。

  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投影出示记录表格。

  其他各小组补充记录别人发现而本组没有发现的内容。

  三、小结延伸

  1 .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2 .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课外继续研究自行车上自己感兴趣的机械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3、分组实验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三、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3、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4、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讨论蚁蚕的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干毛笔、纸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一块丝绸,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们知道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

  3、蚕是怎样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养蚕,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乐趣。

  二、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1、关于养蚕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谁养过蚕?能告诉大家养蚕要注意什么吗?没养过蚕的同学也可以说说,你准备养蚕了,你将要做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5、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三、观察蚕卵

  1、要养蚕首先要了解蚕卵是什么样的。你知道蚕卵长什么样的?

  2、下面我们来观察蚕卵(出示蚕卵并分发给各组)。

  3、小组观察: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把你看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用尺子量一量蚕卵有多长?

  4、汇报: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

  5、关于蚕卵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6、师生讨论解决办法。

  四、观察蚁蚕

  1、蚕宝宝出世了,你们看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将刚出生的蚁蚕分发给学生)?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给刚出生的蚕宝宝起名字。

  3、告诉学生刚出生的蚕的名字,让学生比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们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细观察蚁蚕,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度并做记录(可以写,也可以画下来)。

  5、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6、指导学生做好第一篇养蚕日记

  7、面对可爱的蚁蚕宝宝,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五、情感教育

  教育学生要爱护蚕宝宝,珍爱小生命。

  板书设计:

  1、我们来养蚕

  蚕的一生:蚕卵—蚁蚕-蚕-蚕蛹-蚕鹅

科学教案 篇4

  重点:

  笛福和《鲁滨孙飘流记》、雨果和《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马克·吐温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音乐家贝多芬。

  难点: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绘画的艺术风格及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世界近代历史的三、四百年的时间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促使自然科学取得了空前成就的同时,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杰出的文学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同当时东方的灿烂的文化成就交相辉映,成为人类文化宝贵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首先展示文学作品简表

  提问学生:在上述表格中你读过或了解哪些作品,请学生谈。然后老师对每部作品的时代及内容作简要介绍,重点作品分析两部,让学生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角度和方法。概要如下:

  一、近代文学

  1.17世纪文学:

  (1)法国莫里哀,代表作《吝啬鬼》,人物形象:阿尔巴贡。

  (2)他以辛辣之笔、巧妙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安排,让人们在笑声中去认识封建贵族的腐朽和教会的虚伪,反映了法国的社会现实。(3)现实意义:国王为加强王权,采取了拉拢资产阶级,打击封建贵族割据势力的策略,从而使法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得到相应的提高,使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2.18世纪文学:

  (1)笛福和《鲁宾孙漂流记》:j著名的英国小说家笛福真可谓是“大器晚成”,《鲁滨孙飘流记》就是他在59岁时才开始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在1719年发表之后,立即受到英国社会的广泛欢迎,从而成为笛福的代表作,奠定了笛福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k结合时代特点讲清笛作品受欢迎的原因。

  (2)简要介绍歌德和《浮士德》和席勒的剧作《阴谋与爱情》。

  3.19世纪文学

  (1)雨果和《巴黎圣母院》。介绍写作背景;雨果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他极力宣扬和推崇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认为人道主义所表现出来的“爱情”和“仁慈”可以改变社会,创造世界,同时,雨果在这部作品中尽情地抨击了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丑恶。《悲惨世界》,可作为学生课后阅读作品。

  (2)作家巴尔扎克及其《人间喜剧》。①介绍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②《人间喜剧》的文学地位和社会价值: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人间喜剧》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现实主义精神不仅在于它正确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阶级力量的对比和矛盾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对资产阶级的自私和贪得无厌的剥削本性的揭示,即使当时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对于社会发展有着相当的积极作用,它的剥削阶级本性也已经表现得相当充分,这种剥削阶级的本性在巴尔扎克的笔下被展示的淋漓尽致,毫发毕露。③了解几部最出色的小说,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④简单介绍巴尔扎克文学文学创作的基本特点。

  (3)简要介绍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

  (4)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者,他的诗歌吹响了反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号角。

  (5)果戈里和《钦差大臣》。时代背景: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时代,一方面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理论的俄国封建专制在拼命地苟延残喘,一方面基于缓慢但是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革命民主主义,使得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现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的曙光。代表作品:《钦差大臣》,无情地嘲笑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的.丑态的著名讽刺喜剧。

  (6)列夫·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地位: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战争与和平》的内容:是一部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巨著,描写1812年拿破仑入侵时期俄罗斯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他的另外两部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7)泰戈尔和《戈拉》:他是闻名世界的优秀作家和诗人,《戈拉》广泛反映了近代印度的社会生活。

  (8)马克吐温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地位: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他写了大量作品,以幽默讽刺的笔触,广泛地描写了美国黑暗现实。《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描写“文明”和“礼法”的白人少年哈克和逃亡黑奴吉姆之间的深厚友谊,最后经过激烈斗争,帮助吉姆获得自由。它是马克·吐温创作高峰的标志。

  二、近代艺术

  1.近代绘画:(讲解每个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及特点)

  2.近代音乐:请学生列举著名的近代音乐家及代表作品,教师对音乐家的贡献及特点略加说明。

  3.近代建筑;(1)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讲明近代宗教建筑的风格和特点。(2)以凡尔赛宫为例讲述文艺复兴后的宫室建筑。(3)以泰姬陵为例讲述东方国家的建筑。

  三、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课后的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在活动课的时间向全班同学做以介绍。

科学教案 篇5

  探究活动分析:

  1.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 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 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5.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 揭示学习课题。

  二、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古诗《西湖二首》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大明湖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才学情分析: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湖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学方法: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西湖二首》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蓬瀛、桴、槎、旷荡”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济南大明湖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大明湖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埀影入晴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影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1、使幼儿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2、教幼儿学习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经验准备:听过故事〈小熊拔牙〉,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大胆、合理的进行讲述。

  材料准备:

  1。小熊头饰一个,并请一位老师扮演小熊。

  2.牙齿模型、牙膏、杯子、镜子、每人各一个,牙刷每人两把。

  3.老师:抹上黑芝麻糊的牙齿模型两个,牙刷两把、牙膏和水杯各一个。

  4.录音机、磁带、音乐〈刷牙歌〉

  过程:

  一. 老师:“你们听过“小熊拔牙”的故事吗?今天老师为你们请来了可爱的小熊。(小熊出场,和幼儿打招呼并坐在幼儿中间。

  二. 引导幼儿讨论,不保护牙齿的害处。

  1.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熊的牙齿为什么被拔掉?不保护牙齿有哪些坏处?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3.请小朋友用小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牙齿,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坏牙齿,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没有坏牙齿,谈谈是怎样保护的)

  4.老师对幼儿的见解给予肯定并小结。

  三.1.小熊说:我现在知道要保护自己的牙齿,不乱吃零食,每天早上、睡前坚持刷牙,牙齿就会很健康,可是我不会刷牙怎麽办?请小朋友快来帮帮我。

  2.老师和小熊一起走到幼儿中间参加讨论:正确刷牙的方法。

  提问:

  (1) 刷牙时先要做什麽?

  (2) 牙膏应挤多少?

  (3) 你平时是怎样刷牙的?(幼儿有可能会出现横着刷,也可能出现竖着刷,老师引导幼儿做一个小试验)

  (4) 老师做实验:咱两个牙齿模型上分别粘满黑芝麻糊,在分别用横刷和竖刷的方法刷牙,请小朋友得出结论那种方法最好。

  (5) 刷牙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刷牙会牙刷应该怎样摆放?

  3.老师总结并和幼儿一起利用牙齿模型练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四.幼儿听着《刷牙歌》自己练习刷牙,教师巡回指导刷牙方法。

  五.结束:刚才大家都刷过牙齿了,小熊要检查一下你们的牙齿干不干净和你们牙刷摆放的对不对。

  设计思路:幼儿对牙齿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我园夜托班老师及家长的反映,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刷牙,即使刷也很随意。缺乏保护牙齿的意识,不能很好的掌握刷牙的正确方法,我想通过此次活动让幼儿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课题选自教育科学版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科学语言的准确描述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三、目标预设:

  1、科学探究:让学生采用观察、假设、测量、实验等方式,经历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探究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3、科学知识:认识几种常见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理解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获得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与人类等知识的直接认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理解植物巧妙地利用不同的方法把自己的种子传播到远处;

  教学难点:猜想和推测不同的植物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

  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架构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演绎验证结论的活动过程中经历观察、交流、比较、重组的科学思维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做中学”的学习乐趣。同时,从中央电教馆远程教育资源中心下载多媒体资源,并重新进行了整合。图片资源,用于展现、演示植物种子和果实情况,猜想、推测其散播方式;视频资源,用于学生欣赏、了解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

  五、流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生谈话:“孩子长大了,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飞鸟有翅,而遍布世界的植物要把生命的种子传播到大地的各个角落,靠的是什么办法呢?

  (二)观察分析,自主探究:

  出示蒲公英种子的图片,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猜一猜、说一说蒲公英的种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会怎样散播出去?并把观察、交流中的发现,记录在《学习卡》上。

  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会发现:蒲公英的种子很轻,并长有绒毛,会随风飞行。

  再让学生做一做:用嘴轻轻一吹,或用手扇一扇,种子会随风飞到空中,飘来飘去,最后落到地上。

  然后,让学生欣赏相关图片,并给像蒲公英这样散播种子的方式取名字,学生通过讨论,自然总结出:像蒲公英这样散播种子的方式为风力传播。

  (三)设计方案,验证实验:

  1、探究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先观察油菜种子的图片,联系油菜果荚的结构特征,让学生讨论,让油菜种子散播出去的设计方案。

  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会发现:扭转或砸打油菜的果荚,果荚就会突然爆裂,从而弹射出油菜种子。

  然后,安排一个游戏活动:用手捏着油菜果荚,使它裂开,和你的同学比一比,看谁的油菜种子跳得远!

  (三)设计方案,验证实验:

  1、探究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先观察油菜种子的图片,联系油菜果荚的结构特征,让学生讨论,让油菜种子散播出去的设计方案。

  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会发现:扭转或砸打油菜的果荚,果荚就会突然爆裂,从而弹射出油菜种子。

  然后,安排一个游戏活动:用手捏着油菜果荚,使它裂开,和你的同学比一比,看谁的油菜种子跳得远!

  通过对油菜果荚外部特征和油菜果荚的炸裂情况的观察,认识油菜种子散播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总结出:油菜种子的传播方式为弹射传播。

  2、探究栗树散播种子的方式:

  先观察栗子果实和种子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并猜测:挂在树上的栗子成熟后,它会怎样?你估计会掉到什么地方?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能测量栗子落地情况的实验方案,在指定的场地进行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表。让学生们发现: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和它的形状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运用测量的方法,证明栗子是通过跳动和滚动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这是比观察更能说明问题、证明推测的一种方法。

  (四)阅读欣赏,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欣赏视频课件,了解不常见植物牛蒡、海豆、喷瓜的种子散播方式,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然后,安排了一个推理判断的练习活动,让学生依次观察苍耳、樱桃、草莓、莲藕等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图片,分别猜测、思考其传播方式,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享受成功探究的喜悦。

  进而,借助图片,提出探究话题:塔上的植物是谁播种的?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总结出: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种子的特点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同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可能有好几种方式。

  六、小结评价:

  从中央电教馆远程教育资源中心下载的课程资源简洁、实用,学生在图片、视频等视听环境中真实感受植物的多样性。设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索、讨论中寻找解决方案,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体验“做中学”的学习乐趣。学生不仅是资源的赏析者,而且可以成为资源的使用者和创造者。

  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轻、带翅或绒毛——风力传播

  炸裂 弹射 ——弹射传播

  圆形 散落 ——跳动传播(滚动传播)

  水力传播

  动物传播

科学教案 篇9

  重点

  月食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

  难点

  月食的成因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日食、月食图片

  教学器材:灯泡、小球、大球、月食成因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有可能出现日食的情况。今天我们来研究月食。

  (讲解)月相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出现一半亮、一半暗,由于地球上的观察者不同,因此月亮明亮部分的形状也不同。月食是另一种情况,明明应该是满月的时候,却突然缺了一部分,甚至全部变暗,过了一会后,才又逐渐明亮起来,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日、月、地三天体的位置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做教材月食成因的实验,从灯的方向观察,画出小球被阴影遮掩的部分并与“月全食过程示意图”对照。

  (教师提问)灯泡、小球和大球,在月食中分别代表了什么星体?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月食发生时,月亮转到了地球的阴影中,三星体的位置关系是日——地——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教材的“月食形成示意图”,教师讲述月食的类型有月偏食和月全食。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地球阴影的形状(圆锥体形)。当月亮通过圆锥阴影的位置不同时,就会出现偏食和全食的现象。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的讲解,同学们对教材的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讨论1、2、3进行思考,并说己的想法。教师讲述月食发生时,可以观察的地区比日食要大;只有在农历的满月时期,才能发生月食。

  (学生活动)当堂做教材的练习第4、5题。

  列表比较日食和月食。

  发生时间

  类型

  日月地位置

  可观察范围

  日食

  月食

  教案点评: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体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完全了解这样的位置关系,本段落设计了多个活动;因此,将这些活动组织好是本课成功的关键。从前面的月相知识引出三天体彼此掩映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验和绘图,是学生对日食、月食有直观的体会。最后,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将学生的直观体会升华到理论高度。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经典)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4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精选】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