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时间:2023-04-26 12:33:56 兆波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中班教案范文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中班教案范文15篇

  中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木木鸭想要有个妈妈的愿望。

  2、感受拥有妈妈的爱是多么幸福。

  【活动准备】

  1、《世上只有妈妈好》音乐。

  2、课件《想要妈妈的木木鸭》。

  3、木质和毛绒小鸡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认识木木鸭。

  1、放一段哭声,让幼儿猜猜谁在哭,引出今天的课题。

  2、请幼儿观看大屏幕:问幼儿:小朋友看它是谁?是用什么做的?

  3、你们知道木头做的鸭子为什么会哭?让幼儿猜猜木木鸭为什哭?木木鸭看到朋友都有妈妈,木木鸭心里是怎么想的?

  二、木木鸭没有妈妈。

  1、教师用生动的讲故事第一次,让幼儿体会木木鸭想要一个妈妈的迫切心情。

  2、故事讲完提问问题:故事里有谁?故事里说了什么?木木鸭想要什么?

  三、木木鸭想要一个妈妈。

  1、教师边利用课件,边分段讲述故事。提问:木木鸭的朋友是谁?为什么小黄鸭和小花鸭要急急忙忙回家去?

  2、木木鸭为什么也想打喷嚏?

  3、木木鸭看到小黄鸭的妈妈在给小黄鸭擦雨水,心里怎么想?

  4、木木鸭看到小花鸭的妈妈在给小花鸭盖毯子,心里怎么想?

  5、后来它遇见了谁?小姑娘为它做了些什么?它最后有妈妈了吗?

  四、游戏“我给小鸡当妈妈”。

  1、出示玩具小鸡。告诉孩子小鸡也没有妈妈,你们愿意当它们的妈妈吗?

  2、幼儿说说怎样照顾好玩具小鸡,如给它违犯,带它一起打滑梯,轻轻地抚摸它,等等。

  3、幼儿轮流拥抱玩具小鸡,教师肯定那些对待小鸡动作轻柔、富有爱心的幼儿。

  五、有妈妈多幸福。

  1、小朋友你们都有一个疼你们、爱你们的好妈妈是不是很幸福。(是)

  2、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结束今天的活动。

  【活动延伸】

  1、制作一些桌面教具放在语言角里,供幼儿讲故事。

  2、让孩子明白父母为抚养他们付出了很多心血,教育孩子们在家也要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反思】

  《想要妈妈的木木鸭鸭》是一节中班语言活动,孩子们对这节活动很感兴趣,故事生动形象的'表现木木鸭想要妈妈的渴望。活动以“将心比心”的方式展开情节,幼儿便随之进入了母子亲情的话题,营造了“有妈妈的孩子像块宝”的体验环境。

  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孩子们基本了解,但我感觉我班有很多孩子懂得故事的意思,就是无法用完整的言语表达自己想要的的意思。都是断断续续的,这可能是中班幼儿所要加强培养的。在以后的日常活动中,我要给每个孩子创造一个敢说而又能用较完美的语言表达自己感情的宽松舞台。

  中班教案 2

  一、活动背景:

  植树节即将来临,植物的气息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迈进,幼儿对植树节只是略懂,个个幼儿都在讨论植树节要种树,在班级开展“植物的小手”美术主题活动,让孩子知道不同的植物,植物的“小手”也不同;幼儿个个都画了自己喜欢的植物“小手”,孩子个个都在讨论自己的美术作品,孩子们似乎对此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于是我们就在植树节前一天开展《绿色的朋友》的语言课,让幼儿过一个快乐充实的植树节,享受植树的成就感。

  二、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更多的植物名称以及初步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及简单的生长过程。

  2、初步培养幼儿耐心地倾听同伴的谈话内容,能在集体面前用较连贯的语句大方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激发幼儿关心照料植物的情感,培养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爱护植物的良好习惯。

  三、活动准备:

  a、让每个幼儿从家里带一盆盆栽植物;

  b、准备一个“植物从种子到参天大树的'生长过程”图片;

  c、准备一些不同植物的标本。

  四、活动过程:

  问候: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是星期几啊?几月几号?明天是什么节?

  热身:我们一起唱一首熟悉的儿歌 :《腊梅花》

  创设情景,引出话题:老师想考考小朋友,看谁最聪明,老师就从背后拿出一张植物的标本;

  老师:瞧!谁知道这是什么啊?

  老师课前把一些植物生长的图片贴在黑板的另一面(不要让幼儿看见);

  老师:让我们看看黑板哥哥的肚子里装了什么?(把黑板转过来,黑板上贴了一副大自然的图片)

  咦!我看见好多东西哦,小朋友们,你们看见什么啊?

  老师:谁认识这些植物宝宝的名字啊?谁又知道植物生长的时候需要什么啊?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大树爷爷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生日的时候拍的照片;

  老师:现在,我们拿出自己带来的小盆栽出来,哇!每个小朋友的植物都好漂亮哦!我们来看看,谁是勇敢的小战士啊?谁想出来告诉大家自己带来的植物宝宝的名字、植物宝宝的样子、植物宝宝优点?

  老师:现在我们知道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以后要怎样做啊?

  围绕主题开展活动:

  教师引导:今天老师来幼儿园的时候发现了幼儿园里的植物宝宝都穿上了绿色的 衣服,你们发现了吗?

  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春天植物宝宝喜欢穿绿色的衣服,那么秋天的时候,植物宝宝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啊?还有夏天呢?冬天呢?

  幼儿自由交谈:分组交谈,老师巡视过程中引导幼儿;交谈结束后,老师请小朋友出来讲。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放学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植物宝宝是有生命的,植物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看看自己家里有没有不同的植物宝宝?

  中班教案 3

  活动目标:

  1.练习向上跳触摸物品。

  2.喜欢参加点鞭炮的体育活动。

  3.能够遵守点鞭炮的游戏规则。

  活动重点:

  帮助幼儿正确掌握前脚掌蹬地跳跃,并能轻轻落地。

  活动难点:

  能够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大"鞭炮"一个,悬挂的小"鞭炮"若干;彩纸碎片;

  活动过程:

  1.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来到草地上运动吧!做热身操,主要活动身体的下肢部分。

  2.教师提问:你见过鞭炮吗?什么时候人们需要放鞭炮?

  3.游戏:点鞭炮。

  (1)个人"点鞭炮":每名幼儿站在老师的"鞭炮"下,一个个轮流向上跳触摸"点鞭炮",并随着自己点鞭炮的同时,嘴里发出"啪啪"的鞭炮声,增加游戏氛围。(引导幼儿练习向上跳触摸物品的动作。)

  (2)集体"点鞭炮":在教师的口令声中,幼儿集体向上跳触摸"点鞭炮",并集体发出很大的"啪啪"鞭炮声。强化喜庆的时候放鞭炮的认识,每次放鞭炮前请幼儿说说,这次是为什么事放鞭炮?

  4.说喜事,撒彩纸。说一说,还有什么事值得高兴?让我们共同撒彩纸来庆贺吧。

  活动延伸:

  平时在户外活动中,也可以设计这种游戏,最好有一串鞭炮,老师可以自由变高,这样就可以满足有挑战性的孩子了。

  活动反思:

  孩子们喜欢参加点鞭炮的体育活动,我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去学会双脚并拢前脚掌蹬地向上跳然后轻轻地落地。孩子们都能够遵守点鞭炮的.游戏规则练习向上跳触摸物品。活动中也存在了不足之处,小鞭炮投放得不够多,以至于孩子们等待的时间太长,影响了活动的连续性和孩子的活动兴趣。鞭炮投放的高度不够灵活,应该循序渐进提升高度,对于跳跃能力很强的幼儿才有挑战性。我会吸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

  中班教案 4

  活动目标

  1.从不同角度对虫子进行分类,了解虫子与人们及植物的关系,知道要保护益虫,消灭害虫。

  2.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能与同伴进行自然交流。

  活动准备

  1.带幼儿捕捉虫子并制成标本。

  2.有关虫子的多媒体课件、动物音乐会伴奏带、自制的各种虫子头饰(每人一个),益虫和害虫字卡、磁性操作图片。

  3.草丛、树林、花园、陆地(含有泥土、水)的背景图各一幅。

  活动过程

  1.出示虫子标本,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是谁捉来的?同伴之间互相介绍,哪些虫子是自己捉(找)到的?在哪儿捉(找)到的?看看它们长得什么样子?

  2.幼儿观看大屏幕上的虫子,同伴间互相交流并分类。

  (1)播放课件:以不同的动画方式一一出示常见的虫子。

  (2)同伴间互相交流:说说自己认识的虫子,它们长的样子,生活的地方,喜欢吃的食物,是益虫还是害虫,等等。提问举手的幼儿。

  (3)尝试分类:将幼儿分成三组,教师事先有目的地为每组分好虫子图片,请各组幼儿共同想办法将虫子分到两个房间(可用鞋盒盖等代替),相互交流分类依据,并阐述各类虫子的共同特征。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互相合作,适时回答幼儿的问题并鼓励表扬爱动脑的幼儿。提问后总结分类方法,比如:有的小组按益虫和害虫分的;有的小组按是不是长翅膀分的,然后教师收回图片。

  3.帮助幼儿形成昆虫的概念。

  演示昆虫的课件,让幼儿细致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

  4.帮助幼儿形成益虫的概念。

  (1)利用课件出示螳螂的谜语,幼儿猜出后再以动画方式出示螳螂。

  师:对人类有好处,吃害虫保护庄稼、树木、花草的虫子,我们称它们为益虫。(课件画面上出现文字“益虫”)提问:小朋友还知道哪些是益虫?为什么?

  (2)课件演示:许多益虫。

  提问:这些都是益虫吗?为什么?

  5.帮助幼儿形成害虫的'概念。

  (1)课件出示苍蝇的谜语,幼儿猜出后以动画方式出示苍蝇。

  师:对人类有害处,损害庄稼、树木、花草的虫子,我们称它们为害虫。(课件画面上出现文字“害虫”)提问:小朋友还知道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2)课件演示:许多害虫。

  提问:这些都是害虫吗?为什么?

  6.巩固练习,加深对益虫和害虫的认识。

  教师将“益虫”和“害虫”字卡贴在磁性板上,请幼儿上来摸一张虫子图片,按益虫和害虫分类放到相应的字卡下面,然后请几名幼儿检查分类结果是否需要更改,并说出原因。

  7.角色游戏“虫子联欢会”。

  引导幼儿根据虫子的生活习性及特征,在音乐的伴奏下,创编各种动作。

  玩法:幼儿自选头饰扮演虫子,音乐起,各种虫子在舌乐的伴奏下做动作;音乐停,扮害虫的幼儿立即蹲下不动,扮益虫的幼儿就喊“苍蝇(蚊子、蟑螂),消灭它”。幼儿互换头饰,游戏继续进行。此游戏可做1―2遍,教师也可参与,游戏结束,放回头饰。

  8.虫子找家: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虫子有不同的家。

  (1)幼儿自选昆虫图片,相互介绍:它住在哪儿?

  (2)教师介绍一些新经验(可生成新的活动:会游的虫子)。

  (3)给虫子找家,请幼儿按不同的住所,将卡片上的虫子一一送回家(泥土、草丛、树林、花园、水中……)。

  9.总结评议:小朋友真聪明,认识了这么多虫子,还能分出益虫和害虫,并给虫子找到了家。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多搜集一些有关虫子的标本和图片;绘画自己喜爱的虫子并制作虫子画册。

  活动自评整个活动从观看虫子标本到利用课件观看各种各样的虫子,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们看到了许多无法捉到的虫子。再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动手、动脑、观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突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活动导人到师生互动的开放性提问,再到幼儿讨论交流、个别回答,幼儿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乐于观察、思考和探索,初步养成了爱护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中班教案 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知道7添上1是8,并能用语言加以描述。

  2、培养幼儿按要求操作的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贴绒教具小鸭8只,小鱼8条 ,小虾8只,字卡1——8。

  学具:雪花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7以内的形成。

  1、拍手游戏。

  2、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1——7,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动作)

  3、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

  二、学习8的形成

  1、出示贴绒教具(7只小鸭)提问“图上来了什么小动物?有几只?你

  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可继续引导幼儿运用先看大数后接着数的方法进行目测数群)。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它们的.数量?(数字7)

  2、教师打开遮着的那只小鸭,问: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小鸭了?是怎么变成8只小鸭的?(引导幼儿说出7只小鸭添上1只小鸭是8只小鸭)3

  3、创设情景,进一步学习8的形成

  1)变雪花片:请小朋友先拿7个雪花片,想想怎样变成8个,(要求幼儿边操作边讲述“7个雪花片添上1个是8个雪花片)

  2)(教师出示7条小鱼)有几条小鱼?要让每只小鸭都能吃到小鱼怎么办?(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幼儿集体检查、描述操作结果)

  3)、用同样的方法把7只虾成8只虾。

  三、初步认识数字8

  小朋友,8只小鸭、8条小鱼、8只小虾、8个雪花片可以用数字几来示它们的数量?(圆点,数字)、

  四、小结

  1、请小朋友下了课找一找教室里、家里,都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2、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中班教案 6

  有益的学习经验:

  1.体验水的重要。

  2.知道节约用水。

  准备:

  录音片断:小水滴的话。

  活动与指导:

  1.创设情景;停水了。引起幼儿对水重要性的关注。

  教师请幼儿在户外玩手脚着地爬的游戏,回到教室打算洗手,结果发现停水了。(事先请保育员关掉阀门)。这可怎么办呀?

  2.教师请幼儿说说水的重要性,水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没有水真不行。

  3.正在这时,录音机响了,里边传出小水滴的话:“我是小水滴。这些天,我看见总有小朋友不关紧水笼头,叫我们白白流到下水道里去浪费掉,我很生气,就叫我家里人别来了,于是,你们就没水用了。要知道,我们水的用处可大呢,可以给人喝,可以让植物生长,可以帮助生产。没有我们,你们人类就不能生存。可是我们是有限的,在地球上能用的`水很少很少,都像你们这么浪费,总有一天,水会流光的,我看你们怎么办?只要你们能爱护我,会节约用水,我会回来的。”

  4.小朋友知道错了,教师引导幼儿说说怎么才能节约用水呢?(关紧水笼头,洗手时开小点、不玩水)”

  5.老师说:“大家都知道节约用水了,我们看看小水滴回来了吗?”带领幼儿去盥洗间,发现来了水了。

  中班教案 7

  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不同的图形,并进行组合,拼成各式各样的楼房。

  2、通过提供的圆形模具,探索圆形和半圆形的变化方法。

  3、迁移对比色经验,选择对比色块进行装饰。

  4、体验小组合作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建筑的'图片,并在前期进行过欣赏。

  2、楼房图片两幅:一幅色彩对比强烈,一幅色彩相近。

  3、幼儿用书:《美丽的家园》

  活动过程:

  (一)出示色彩对比强烈的楼房图片,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画面上有什么?这些楼房都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

  (二)重点引导幼儿探索圆形的半圆形变化方法。

  教师:你们会剪哪种形状?

  (三)再出示色彩较相近的楼房图片,引导幼儿对比观察。

  1、引导幼儿观察楼房的色块对比效果。

  教师:这两幅楼房的形状是一模一样的,还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些颜色搭配在一起,这给你造成什么感觉?

  2、教师简单小结。

  教师:靠在一起的楼房颜色要有区别、窗户、房顶的颜色要和楼房呈明显对比。

  (四)幼儿在桌上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幼儿分小组,先商量楼房的布局,再与同伴分工。

  (五)展览幼儿作品,鼓励幼儿向大家介绍画面中有特色的房子。

  活动延伸:

  将此活动放入美术活动区,让幼儿继续感受对比色,用图形进行拼贴活动。

  中班教案 8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初步学会朗诵诗歌。

  2、能合理想象,运用诗歌中的句式仿编诗句。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积累了有关春天特征的经验。

  材料准备:PPT课件,小花、小草、小鱼、小蝌蚪等相关的动植物操作卡片。

  活动过程:

  一、倾听雨声,模仿雨声。

  播放小雨的'音频,引导幼儿倾听并模仿下雨的声音。

  二、借助PPT课件,学习诗歌。

  1、欣赏教师朗诵的课件,整体感受诗歌。

  提问:诗歌的名称是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诗歌里有谁在说话?

  (2)引导幼儿边朗诵诗歌边自主表演动作。

  三、结合卡片,仿编诗句。

  1、启发幼儿想象:春雨还会落在谁的身上,会说什么?

  2、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卡片,仿编诗句。

  3、组织幼儿在音乐中,拿着卡片自由组合,交流仿编的诗句。

  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家园共育、领域渗透。

  中班教案 9

  活动目标:

  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知道一切事物都在变的道理,并且了解变化了的事物是以另外一种物质或状态存在着。

  活动准备:

  照片、瓜子、笔、书、气球、皮筋、蜡烛。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分析讨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1、 人的变化。出示照片,通过对比发现人在不断的由小变大。

  2、 动物的变化。

  a、 出示鸡蛋的图片,说说它如何变化。

  b、 想一想,还有什么动物会变?怎么变?

  c、 说一说有没有不变的动物?

  3、 植物的变化。

  a、 出示瓜子,问:它会不会变?怎么变?

  b、 还有什么植物会变?(花、草、树)

  4、 事物的变化。

  出示笔、橡皮、图书、纸、橡皮泥等,问:它们会不会变?还有什么东西是会变的呢?讨论桌子会不会变?

  讨论:有没有不变的东西?请幼儿用一句话说出什么事情在变。

  (一切事物都在变,只是有的变的快,有的变的慢,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

  二、 通过操作,了解变化了的事物是以另外一种物质或状态存在的。

  1、 出示气球、皮筋、橡皮泥,让幼儿说一说,它们能不能变?怎么变?变了以后能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

  小结:有些东西变化了以后还能变回原来的样子。

  2、 讨论: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变回原样。

  a、 和幼儿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吹出了什么?泡泡跑哪里去了?泡泡破了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用手接住,看会留下什么?

  b、 实验:烧纸。纸燃烧之后,还能变回原样吗?

  小结:有些物体变化以后,变不回原样,而是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

  三、 教师总结一节教学活动。

  1、 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有的变化改变了样子,而不是消失了,是变成了另一种东西。

  2、 告诉幼儿平时要多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是“在观察周围事物变化的过程中,发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并且了解变化了的'事物是会以另一种物质或状态存在的。”幼儿每天往返于幼儿园和家庭之间,过着似乎一成不变的日子,所以我选择了这个目标,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唤起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而且中班的孩子开始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他们喜欢说喜欢问。

  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一切事物都在变的道理,以此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活动重点是通过观察发现一切事物都在变的道理,难点是了解变化后的事物是以另一种物质或状态存在着。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观察法、操作法,让幼儿的手、眼、大脑一齐动起来,以观察发现事物会变,以操作了解事物怎样变,最后得出结论:一切事物都在变,只是变的方法和形式有所不同,让幼儿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发现。

  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观察、游戏、操作贯穿整个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幼儿身边生活经验出发,延伸到整个活动。活动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与幼儿分析讨论一切事物都在变,这其中又包括人、动物、植物的变化。第二部分是在知道变的基础上分析变化后的不同结果,有的会恢复原样,而有的变化后则以另一种状态存在。第三部分是进行集体归纳,并鼓励幼儿多探索,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我觉得这节活动适合我班的孩子们,有3个孩子没有注意,可能是我的教具不够吸引他们。

  中班教案 10

  活动目的:

  “五一节”通过慰问计生办工作人员,为了表示对卫生院工作人员平时对我园卫生保健工作的支持,每年对我园幼儿进行免费体检,慰问环卫工人,为了表示对环卫工每天及时清理幼儿园及街道的垃圾对他们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让孩子们从小懂得感恩和付出。

  了解节日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节日。

  活动时间:20xx年4月27日

  活动地点:xxxxxxxxxx

  参加对象:xx幼儿园中班小朋友及六名老师

  活动内容:

  1、送鲜花和礼物

  活动准备:

  1、购买康乃馨鲜花

  2、毛巾、香皂、水杯。

  3、老师给献爱心的孩子穿园服及帽子。

  注意事项:

  1、在来回行程中,能遵守纪律,不得出现打闹杂乱现象。

  2、不乱扔垃圾

  人员安排:

  1、园长负责总指挥

  2、各班老师负责孩子的安全。

  3、郑老师负责 照相留资料。

  4、王老师负责发视频到幼儿园朋友圈做宣传。

  教学反思: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春天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通过开展这一活动,让学生知道5月1日是劳动节,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中班教案 11

  设计意图:

  用儿童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诗歌里,小鸟对大树有说不完的话,电闪雷鸣仿佛在做游戏,在儿童的眼中,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童心是敏感的`,更是需要关爱的。设计本次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让朋友的关爱、亲人的关爱、师长的关爱,在童心里萌芽,在童心里开花,在童心里结出爱的果实。

  活动目的:

  1、初步理解诗歌,感受作品中朋友之间快乐与关爱之情。

  2、发挥幼儿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初步接触重点字词:围着、讲、乌云、轰隆、雷公、温柔。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了解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幼儿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物质准备:

  挂图、大字卡、诗歌读本、画纸、画笔若干。

  活动重难点:感受作品中朋友之间快乐与关爱之情。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好。

  2、音乐游戏:找朋友。

  二、感知活动:

  1、教师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刚才找谁做自己的朋友,为什么?

  2、逐步出示树、乌云、小朋友的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它们的朋友是谁?(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出示挂图,朗诵诗歌,请幼儿欣赏感知。

  三、理解活动:

  1、师:今天,蒋老师带来一首《朋友》的诗歌,请小朋友认真听,诗歌里谁和谁是好朋友?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请幼儿仔细听听

  2、教师第二次完整地朗诵诗歌,取出相应的大字卡,贴在挂图相应位置。提问:

  (1)小鸟和大树在干什么?

  (2)雷公和乌云为什么是好朋友?它们在一起干什么?

  (3)为什么说老师是我们的好朋友?

  四、引导幼儿尝试进行简单的诗歌仿编,为第二次活动做准备。

  五、幼儿跟念儿歌。

  六、活动延伸:让幼儿找好朋友,找到的便记录下来,尝试仿编诗歌。

  中班教案 12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 2/4 拍的歌曲,歌词形象生动,特别是疑问句“吊起了什么?”和象声词的加入,

  极易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高低音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大吊车吊卸货物的情景。活动在感受和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根据乐曲中高低音的变化,创造性地表现大吊车工作的情景, 在活动中获得快乐体验。

  活动目标:

  1.了解大吊车的外形特点和用途,感受歌曲的有趣,唱好疑问词“什么”。

  2.初步感知乐曲中的'高低音,能用创造性地表演大吊车吊卸货物的情景。

  3.体验与同伴一起扮演角色演唱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吊车挂图、音乐

  活动建议 :

  1.观察大吊车的图片,了解大吊车的外形特点及用途。

  2.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的有趣。

  (1)教师示范歌曲,从开头“吱-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并引导幼儿唱好疑问词。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请你问一问、唱一唱大吊车吊起了什么?

  (2)教师完整范唱歌曲。

  提问:大吊车到底吊起了什么?

  (3)引导幼儿辨别乐曲中的高低音。

  提问:请你说一说高低音时大吊车分别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高低变化,用肢体动作模仿大吊车吊卸货物的情景。

  3.幼儿整首学唱歌曲。

  (1)请幼儿整首跟唱歌曲,并把想吊上的不同货物唱到歌词里,提高演唱的趣味性。

  4.听歌曲录音,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1)幼儿个别表演,如,能根据吊到的货物大小、做出相应幅度力度的动作。

  (2)幼儿分角色表演,如,教师扮演大吊车,幼儿扮演货物,乐曲部分教师根据音乐的高低变化吊卸货物;也可以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大吊车和货物进行表演。

  中班教案 13

  活动目标:

  1、认识扫把的外形特征,体验工具的无穷魅力

  2、能大胆想象,创作各种扫把,尝试合理安排画面

  活动准备:

  PPT,作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整体观察

  1、这是什么?有什么用?

  2、(PPT)扫把是有什么组成的?

  3、你们看见的扫把是什么样的?每一个面都一样吗?

  二、示范点拨

  1、让我也来画一把扫把,我这把扫把这里这样的…

  2、看看这些小朋友的靠椅,都是什么样的。

  三、幼儿作画

  要求:

  1、把你看到的靠椅画下来,注意线条的`粗细搭配。

  2、画的时候不说话,不能打扰别人;画完盖好笔盖放回盒子

  3、自己把学号写在画纸上,不会写的请老师帮忙

  4、听到钢琴声后自己把画钉在KT板上,画和画要并拢

  四、启发想象

  1、这次把我们的扫把大变身。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品,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

  2、把扫把转一转,你觉得它像什么?会出现在什么地方?旁边还可以再添加些什么让它更像?

  五、二次作画

  1、老师的这一把扫把倒过来像一颗椰子树,它长在美丽的沙滩上,旁边还有很多海鸥…

  2、你们也来把扫把变身吧!

  六、互动评价

  1、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扫把的故事

  2、你觉得哪一幅作品最有意思,猜猜它的故事

  总结:哇,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每个人的扫把都变成了特别有趣的东西。

  中班教案 14

  活动目标:

  1、能有节奏的念儿歌

  2、尝试用动作表演儿歌

  3、进行合理创编

  活动准备:

  麦苗、梨树、小朋友、种子的图片和下雨的图片个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

  教师:"前两天我们一起寻找了春天,春天来了,你们发现了什么呀?你们知道什么发芽了?什么开花了?什么长大了?"小朋友自由发表意见。

  幼儿1说:"小草长高了,小树发芽了。"

  幼儿2说:"我看到桃树开花了。"

  幼儿3说:"小蝌蚪游出来了。"【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教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种子发芽了,梨树开花了,麦苗长大了。""本来种子、梨树、麦苗都在冬眠的,被一场春雨吵醒了,你们听到的春雨声是怎样的呢?"

  教师说,(滴答、滴答)教师让小朋友学一学春雨的动作。"滴答、滴答下小雨了,种子说了什么?"

  教师说,让幼儿学说种子的话。让幼儿做做发芽的动作。(出示图片和字卡)"滴答、滴答下小雨了,梨树说了什么?"

  教师说,让幼儿学说梨树的话。让幼儿做做开花的动作。(出示图片和字卡)"滴答、滴答下小雨了,麦苗说了什么?"

  教师说,让幼儿学说麦苗的话。让幼儿做做长大的动作。(出示图片和字卡)"下小雨了,小朋友会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儿歌《春雨》"。

  一、欣赏儿歌《春雨》,感知儿歌的内容。

  1、教师说"老师把这些图片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幼儿完整的欣赏儿歌《春雨》一遍。

  2、老师围绕儿歌提问,让幼儿再次熟悉儿歌内容。

  教师:"滴答,滴答,谁来了?小雨是怎么来的?"

  幼儿说:"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教师说:"种子是怎么说的?"

  幼儿说:"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教师说:"梨树怎么说的?"

  幼儿说:"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教师说:"麦苗怎么说的'?"

  幼儿说:"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教师说:"小朋友怎么说的?"

  幼儿说:"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3、教师用等待的方法引导幼儿集体学习儿歌《春雨》。

  4、引题。教师:"这么好听的儿歌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引出《春雨》的题目。

  三、角色表演儿歌《春雨》。

  1、集体分角色表演儿歌。

  2、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上台表演儿歌。

  四、创编儿歌《春雨》。

  教师:"春雨这么好,那么还有谁愿意春雨来到呢?我们到外面找一找,并编一编好听的儿歌。"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设计总的来看很好,但是我觉得有些环节还是要亲自试验过才能知道行不行。比如:开始时问到幼儿现在是什么季节?这个问题有时连中班或是大班部分幼儿都一时说不上,当然也要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还有我觉得小班的孩子可能更易理解图画内容,为何不事先制作关于春天信息的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幼儿欣赏呢,他们会更感兴趣。而且后面的表演,幼儿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要他们表演出来,就对他们诗歌的掌握要求很高了。最后我认为或许带领幼儿去外面参观春天会让幼儿感受更深。对目标的实现会更有帮助。

  中班教案 15

  设计思路

  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本次活动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以故事"小兔做客"为主线,围绕小兔去好朋友小熊家做客而展开,在"小兔去做客"的路上,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各种公共设施的作用(电话亭、废物箱等),拓展和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在"小兔回家迷路了"的情节中,引导幼儿学习解读路线图,鼓励幼儿尝试用逆向思维思考,帮助小兔找到回家的路线。这既是对幼儿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学习方法的挑战。

  活动目标

  1、观察并记住小兔做客的路线,尝试逆向排序,帮助小兔找到回家的路。

  2、大胆表达,进一步了解各种公共设施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周围常见的公共设施有初步的了解。

  2、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小兔回家的路线图、各种公共设施的小图)。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话题秋天到了,小熊家的苹果丰收了,小熊想和好朋友小兔一起分享,于是就打电话给小兔:"喂喂喂,小兔你好,我家的苹果丰收啦,我想请你来做客。"小兔高兴极了:"谢谢小熊,可是我不认识你家,怎么去呢?"小熊说:"从你家出发,经过废物箱、超市、电话亭,很快就能到我家了。"小兔牢牢地记住小熊的话,很快到了小熊的家,两个好朋友玩得真高兴。(出示PPT)小兔为什么这么高兴?小兔去小熊家的路上会经过哪些地方?(幼儿说不出的话,可出示第三张PPT提醒他)

  二、讲述故事,理解情节,拓展经验

  1、了解电话亭的作用。

  (1)时间过得真快,太阳下山了,小兔要回家了。可是它忘记了小熊的话,有点迷路了。小兔走呀走,先经过了哪里,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活中你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电话亭?

  (2)小兔给小熊打电话会说什么?

  小兔在电话亭里打电话给小熊:"小熊小熊,我迷路了,我在电话亭里,接下来再怎么走呢?"小熊说:"笔直往前走。"什么是笔直往前走?小熊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超市、废物箱的作用。

  (1)小兔听了小熊的话,来到了哪里呢?

  (2)你们认识上面的字吗?"世纪联华"是什么地方?超市里有什么?你到超市去买过什么东西?走了那么久,你猜猜看小兔可能会进去买什么?

  (3)小兔喝完了水,空瓶子该怎么办呢(点击画面,出现"废物箱")?

  3、了解人行横道、红绿灯的作用。

  (1)小兔现在经过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停下来?

  (2)马路上为什么要有红绿灯?

  (3)小兔什么时候才能过马路?

  (重点引导幼儿讨论黄灯的作用。)

  4、了解车站路牌的作用。

  小兔来到了哪里,应该坐哪一辆公交车呢?(疑问:PPT上好像没有车站?)

  三、人人操作,集体验证

  1、继续讲述故事,回忆情节。

  (1)小兔要回家了。小兔为什么不高兴?

  (2)小兔去小熊家的`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

  2、师生共同解读画面(操作材料)。

  (1)图片上有什么?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2)操作要求:小兔从小熊家出发,沿着箭头的方向前进,她先经过哪里,再经过哪里,最后回到自己的家。请你按照箭头指示的方向有顺序地为小兔做一张路线图。

  3、幼儿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操作时,多媒体上可以出示小兔去做客的路线图,帮助幼儿记忆路线——逆向思维。

  4、分享交流,集体验证。

  交流:小兔按照箭头的提示回到了自己的家,说说她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小兔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家,谢谢你们的帮忙。原来,只要记住出发时的路线,动动脑筋,反过来想一想,就能找到回家的路线。(小结再斟酌一下。)

  反思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明确、适宜,体现较好的价值取向整个活动在关注幼儿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指向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连接,即"进一步了解各种公共设施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注重幼儿能力的发展,即"观察并记忆小兔做客的路线,尝试进行逆向排序";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即体验做客的快乐和帮助小兔找到回家路线(助人为乐)的快乐;同时,还感受到了思维活动的乐趣。本次活动体现了目标与内容的"整合性""发展性"。

  二、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双主体性"整个活动教师能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为幼儿提供了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帮助小兔回家"的情景中动手操作、自主建构。在活动中,教师能适度采用角色扮演、及时小结、操作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积极迁移生活经验、拓展认知经验,尤其是最后环节通过个别指导与集体验证的两种方式,使不同能力的幼儿在个体操作与集体交流中感知、运用"逆向思维"的排序方法。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03-01

中班教案[精选]07-29

【经典】中班教案07-24

中班教案【精选】07-24

(精选)中班教案07-25

[精选]中班教案08-01

中班教案[经典]08-19

中班教案(经典)08-27

(精选)中班教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