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29 08:06:08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8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8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和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和必要性,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习惯

  重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

  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他们之间的进率

  课前准备

  课件、电子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游戏:测一测(师生测)

  (1)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看到过小数?

  (2)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找的小数。(出示课件1、2)

  2、揭示小数的产生:

  师:像这些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时我们通常用小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性质。(板书)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课件展示第3张幻灯片)

  二、探索新知

  (一)教授新知:认识小数表示的性质

  1、师出示三个正方体,现在老师想把它平均分成若干分。请看一看,想一想有多少等分?

  2、课件展示把正方体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和1000份。(课件上要展示出分的过程),边分边问: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3、现在老师再将每个正方体其中的.某些部分涂上颜色。请讨论可以用哪三个小数表示这三幅图中的阴影部分,他们都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4、刚才我们总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你认为什么是小数呢?

  5、师总结小数的性质。

  (二)认识计数单位

  (三)整理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三、课堂活动(口答)

  完成课堂活动第1、4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一一对应思想。

  3、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怎样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即(列数,行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师谈话引出问题。

  不仅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看图时我们也要确定位置。这张动物园图很清楚地表示了每个场馆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个场馆分成了几行几列吗?(0表示列和行的起始)

  (3)用数对表示位置。

  (4)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出示飞禽馆(1,1),学生说明位置后,再在图上标出位置。

  学生独立标出猩猩馆(0,3),狮虎山(4,3)的位置,然后再投影订正。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数对,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不同?

  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3、适时练习: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4、小结:想一想: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先找出数对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然后在列数与行数相交处描点,标上名称。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会根据题目中所给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三、课堂总结

  谈谈今天你的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设计说明

  本复习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应用、拓展知识的过程。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整合知识,总结学习方法,而且能在由易到难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本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所学知识,散落的知识经过小组的梳理与全班的交流基本上连成了线,学生基本上清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经过应用与拓展,这些连成线的“知识珍珠”被穿了起来,这些闪亮的小珍珠足以显示学生的思维魅力。

  2、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复习不是简单地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整理、学会归纳。通过把知识用情境的形式或者习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系统化的整理归纳。

  3、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在综合运用中体会数学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提高。

  4、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这个新的收获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本课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要把知识连成线、形成串,便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轴对称和平移。

  引导学生按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梳理:

  (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如何利用平移和轴对称设计图案?

  (4)完成教材111页3题。(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经历轴对称和平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先想一想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再借助方格纸,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与图①面积相等的图形。

  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了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3、复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2)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①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②将图形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形的特点,将整个图形分割为若干规则的小图形,通过求小图形的面积,得出整个图形的面积。

  ③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图形的面积。

  4、复习底和高。

  先让学生在纸上分别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然后边画高边总结方法。

  (1)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复习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

  ②从这一点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但把高画在底边延长线上在小学阶段暂不要求。

  (3)复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4)复习用三角尺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

  ②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

  (5)复习梯形的底和高。

  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圆,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于工具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2、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应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圆、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用工具画圆。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大圆规、课件、1张圆纸片学生:小圆规、剪刀、4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感受认识

  1、课件出示一枚硬币。

  (1)提问:硬币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板书课题:圆

  (2)出示图片问:你能从里面找到圆吗?

  2、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圆。

  问: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形

  空中画圆

  二、自主画圆

  1、师:如果要你画一个圆,你准备怎么画?

  解释:“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

  选择一种方式动手画圆。

  2、提问:用什么工具能画一个标准的圆?

  (1)第一次用圆规画圆,感受圆规画圆的技巧

  (2)(视频演示)再次用圆规画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技巧

  师:用圆规画圆有哪些步骤?

  生:……

  画圆1

  生:圆规

  画圆2、3

  生:……(剪圆)

  三、寻找特征

  1、认识圆心

  (1)指出: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板书:圆心

  (2)圆心的作用

  师在黑板上随处点一个点问:我把圆心点在这里,你觉得这个圆会画在哪里?点在那里呢?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标圆心

  生:圆心位置决定圆的位置

  2、认识直径

  (1)把圆对折1次打开描出折痕,看有什么发现?

  指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板书:直径

  (2)探寻直径的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问是不是直径

  ②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

  生:折痕都通过圆心

  画直径并测量

  3、认识半径

  (1)在圆中画出一条半径问学生:是直径吗?

  指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板书:半径

  (2)探寻半径的特征

  (3)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

  画半径并测量

  画圆4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探索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出示:刚才我们研究了直径和半径的的各自特征,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用字母式子表示:板书:d=2r或者r=d÷2

  (3)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你准备怎么画?

  (4)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2、了解“方”的具体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成“横截面的面积乘长”。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思。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有关内容,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是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1:让学生读题,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师介绍“方”,让学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课件出示例题及拦河坝的和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为什么这样计算?使学生知道: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应用:

  (1)试一试帮助学生弄清图意,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2)练一练第1、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独立完成。

  第3、4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要解决问题,先要求出什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材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教学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学生分组准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咨询科学教师得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发豆芽。

  二、讨论交流,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后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情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方便观察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学生进行发豆芽实验。

  时间大约是6天。教师对各组实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及时督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交流,感受价值

  交流发豆芽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记录、分析

  1.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好总结。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情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

  5+4.8=

  6.9-0.5=

  5.4+3.6=

  7.72-6.52=

  3.6+2.1=

  9.1-1.1=

  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二)比较练习。

  1.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三)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四)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91页《三角形的面积》,92页例2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体会转化的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各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复习铺垫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环节,对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猜谜语:一块布料三角样,颜色鲜红真漂亮。少先队员才能有,每天佩戴不要忘。学生猜谜。

  3、创设情境:要想做这样的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呢?也就是计算什么?

  4、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猜谜,以及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活动一: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要求:请你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图形,快来试一试吧!小组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活动二:观察讨论,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1、三角形的底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3、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X( ),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小组活动,然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推理、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顺利实现原有数学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新知结构的建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例2:学校计划做的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做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既解决了课前的问题,还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能够方便生活,有效的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巩固应用,举一反三。

  第一关: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关: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说出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单位:厘米)

  第三关:制作两个这样的交通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第四关:求出下图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智慧闯关的形式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课件出示: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4)我还想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我评价,接着让学生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分析:

  简易方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后教学的,在解方程式,学生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四种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3、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难点的值,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部分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巩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数学第九册教材P27页例7和例8

  教学要求:

  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计法。

  教学重点:

  循环小数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计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景中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4、重点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5、难点能熟练掌握并养成最后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的习惯。

  教学过程

  创境激疑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你能举了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板书两个分数:看着这两个分数,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分数知识?(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复习的很全面,我们再具体做个练习好吗?

  合作探究二、新课讲授,总结规律:

  1、学习例题1:

  师:刚才的复习告诉我,大家对分数知识掌握的很好。还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分数的计算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教师板书课题。

  A、创设情境,出示题目:

  B、出示例题1

  师:请说出图上有什么信息?

  (1)学生分析读题,列式,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含义

  (2)你能大胆的猜测一下计算结果吗?学生说出得数。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得数是正确的。同桌或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3)方法展示:

  图示法、线段法、数分数单位法。

  2、学习例题2

  师:刚刚学习了同分母的加法,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同分母的减法。

  A、教师板书两个分数、

  (1)师:你能用这两个分数编一道减法应用题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2)师:老师也用这两个分数编了一道减法应用题,想看吗?

  B、出示例题2:为什么用减法呢?小数减法的含义和整数减法的含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分数的认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将为后面的分数的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引导学生从现实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合作,与人分享收获,并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原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制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学法上谈一谈。

  教学教法:

  我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探究体验、参与合作、互动讨论。

  教学学法:

  引导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小明和小红在手工课上折纸鹤)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提问,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引出算式1/2+1/4(板书算式)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成本节课的问题,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怎样计算让学生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在生活中确实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因猜想而紧张的沉思,从而达到风起云生的效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投石问路

  在提出1/2+1/4得多少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己的通过画图、折纸、探索计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曲径通幽

  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交流——水到渠成

  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其他还有别的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请况

  1/2+1/4=1/6

  1/2+1/4=2/6

  1/2+1/4=2/4+1/4=3/4

  不管是哪这种想法,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抛回去:请同学们想想,你同意那种意见为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

  出示提出的`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学生独立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小结计算方法

  观察算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吗引导学生总结提醒大家注意的事项。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讨论,让学生探究有实效,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汇报交流抓住知识的突破点,以求达到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我会设计基本练习(课本练一练1—3题)、提高练习(练一练第4题)、综合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先看清题意,再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关注有什么不一样的或是不对的

  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学到的知识,还有情感体验。

  此环节抓住新知识增长点,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深刻地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

  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请注意听下面的声音。

  师:同学们,如果老师一直播放下去会怎么样?

  生:永远放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放不完。

  师:同学们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放不完呢?

  生:因为都是不断重复那几句话。

  板书:不断重复

  师:我们生活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吗

  生:有啊,白天到黑夜,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星期一到星期天,一年十二个月等等

  师:说得非常好,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就叫它循环。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有没有这样的循环现象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循环小数。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可能发现。

  1、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2、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3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黑板上写出计算过程,边写边说)继续除看看,无论除到哪一位,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后面还有很多个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商呢?我们这时就可以用个省略符号表示它了。下面同学们再试着再列竖式算一道题目,看跟这道有什么区别。

  生:商是从小数点第二位开始出现的,并且重复出现两个数字。

  二,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课件,像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引出循环小数的定义。(在黑板上板出还可以这样简写)

  师:请同学们计算再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7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⑴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⑵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⑶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⑷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⑸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概括归纳就是⑴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⑵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⑷培养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本节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

  学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方程的知识后,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本节内容的作用:

  ⑴进一步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发展学生利用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

  本班共有18名同学,学习基础较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学占到全班的33℅,学习基础薄弱,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学占到39℅,其他同学学习水平中等偏下。

  2、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分析:

  大多数同学对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掌握,对于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解答。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等量关系,学会解形如(a+x)b=c这样的新方程。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先扶着学生走,再让学生试着走,最后让学生独立走”的教学策略。

  3、学生认知的障碍点:

  ①如何去分析、找出数量间存在的等量关系,然后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②如何解形如(a+x)b=c这样的新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②会把方程中含有小括号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求解的思路和方法。③使学生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数学思考:

  学生能够正确地审题、分析题意,思考、分析找出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②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与态度:

  在观察、思考、探究、交流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

  1、我们已经掌握了约数、倍数的意义,谁能根据整除的意义判断这几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

  2、导入:你们通过笔算都能判断出哪个数能被2整除,哪个数能被5整除。想不想不用笔算就判断出一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的。特征.

  3、反馈练习:大家检验具有这种特征的.数是不是能被5整除。

  4、判断: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思考:哪些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呢?(60 130)

  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的特征是今后学习通分、约分、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希望同学们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四、课后作业

  用5、6、8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2的倍数;再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5的倍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26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29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09

初二上册数学教案10-14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02-10

二年上册数学教案03-0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4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