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27 17:56:06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集合1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37~39页。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现实场景认识锐角和钝角,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会区分并在实物中找到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相关工具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学生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张、光盘。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小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老师,大家想见见她吗?

  2.新老师带我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看看。00:33播放光盘(游乐场),00:50暂停。让学生先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秘密。

  然后点名让学生说说。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02:00播放光盘,02:20暂停,

  你认识哪些角?学生回答。

  他说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请学生用三角板验证。

  4.生活中还有很多角。我们再到桥上去找找。05:25播放光盘,06:10暂停,你从中找出了些什么角?指名回答。

  电视机里的小朋友还找到哪些角?08:27播放光盘。

  5.这些角在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给这些角分类吗?09:35播放光盘,10:25暂停。小组合作,先分清每个人干什么。分类时可以请三角板来帮忙。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6.小组汇报分类情况。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电视机里的同学是怎么分的?播放光盘10:53,展示机内学生分类情况。

  7.小结分类情况。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1.我们刚才把这些角分成三类,直角已经有了名称,你能给这些角取个名字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我们来听听电视机里的同学取了什么样的名字。14:08播放光盘。

  小朋友说得真形象!数学上我们就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

  2.谁能再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指名说。

  3.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锐角和钝角。

  4.生活中还有很多锐角和钝角,你能找出来吗?

  16:03播放光盘

  课前游乐场中的角是什么角?18:58播放光盘,19:15暂停。让学生说一说。

  你在生活中见过锐角和钝角吗?让学生指一指。

  5.你会做一个角吗?请你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选择纸张、小棒、剪刀等材料)。

  说说你做的是什么角。

  学生汇报展示。

  还有不同的吗?

  6.你能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欣赏一下画的是什么角。

  7.接下来新老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好吗?24:05播放光盘,猜角,比比谁猜得又快又准。机内外互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和电视机里的同学都收获不少,下课以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说给家长听。

  机动活动:用三角板拼一拼,能拼出哪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小组合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教案《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平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

  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板书课题)

  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

  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

  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

  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 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

  ⑤教师小结。

  3、预测

  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

  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 ③小结 ④预测。

  到了2008年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 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导入

  (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调查

 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谁来说说看,你每天大约睡几个小时呢?(指名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并亲手制作统计图呢? 请看书本第88页的“小调查”:课前,我们已经调查、统计了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并完成了统计表。

  3、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水彩笔,独立完成书本上的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快!(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并进行汇报、交流。

  5、你们知道吗?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应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你觉得咱们班的同学是不是都有着充足的睡眠,如果没有,你想说些什么?(合理化建议)

  五、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来看看,看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得真好!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平面图形,你知道他的名字吗?(电脑出示)

  学生:五角星。

  教师:为什么定的名字叫五角星呢?

  学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教师:你太聪明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五个角好吗?

  学生:好!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总结。

  因为五角星上有5个角所以它的名字叫五角星。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个好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来认识一种新的图形——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走进生活——认识角

  1、认识角

  教师:有一位小朋友明明,他在自己的教室里寻找角,咱们赶紧去看看吧!仔细观察,这间教室里哪里有角?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

  学生:逐一汇报。

  教师:电脑揭示角,并评价。

  教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现在就让我们为这些角揭下美丽的外衣,看看他们到底长的什么样子。(电脑出示角)仔细观察这些角,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这些角,都有一些尖尖的点。

  教师:你是一个特别会观察的孩子,这些角除了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以外,还有什么?

  学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教师:你更了不起!发现了角除了有一个尖尖的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请看屏幕,通过咱们集体的力量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有一个尖尖的点,这个尖尖的点就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小朋友们仔细看这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学生:顶点。

  教师:你真棒!那两条线呢?

  学生:边。

  教师:太棒了,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上台指出,教师电脑出示。

  3、指角

  (1)指平面图形上的角

  教师:你们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认识了我们的好朋友角。那咱们一起来看一看,黑板上的这几个平面图形,哪几个平面图形上有角?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你们同意吗?(同意)看来圆形上没有角,咱们先把它请下来好吗?(好)

  你们很会观察,都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上有角,那你能指出这三个图形上的角在哪里吗?(能)

  这三个图形老师都把它们放在你桌子上的小信封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图形,指一指它的角吧!开始行动!

  教师:谁愿意到前面指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他指的这里是角吗?

  学生:是。

  教师:老师把他指到的地方搬到黑板上,再看看是角吗?

  教师板书

  教师:它是角吗?

  学生:不是,它只是角的顶点。

  教师:我很赞同你的观点。那究竟该怎样指角呢?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快把掌声送给他,指的多好呀!所以我们在指角的时候应该先指角的顶点,再指角的两条边,拿出你手中的平面图形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生共同指角。

  (2)指出身边的角

  教师;多好呀!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角,你再仔细看看,你的身边有角吗?(有)

  谁愿意指给大家看看一看

  学生争相指出。

  (3)欣赏生活中的.角

  教师:你们真是一群特能干的孩子,我们不仅在平面图形中找到了角,还在身边发现了角,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角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角吧!

  电脑播放图片。

  4、练习

  教师:说一说,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角,用手势告诉我们。

  三、动手画角

  教师:你们很棒,都认识了角。你能不能用你手中的笔画出美丽的角呢?(能)

  请看!教师边画边小结:画角的时候我们要先画角的顶点,要想把角画的更漂亮,我们还要借助一个数学工具——尺子来画角的两条边

  教师:你想画一个角吧?(想)那就画在作业纸上吧!

  学生动手画,教师展示。

  四、创造各种各样的角

  教师:咱们班的小朋友太厉害了,不仅认识了角,还学会了画角,你能创造一个角吗?(能)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放在课桌上的信封里,现在咱们就两人一组来创造角。

  学生合作创作角。

  1、展示角

  教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创造的角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2、蓝角和红角的故事

  教师:在角的王国里,有两个特别可爱的角,一个叫蓝角、另一个叫红角,他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为了一件事却争吵起来了,大家仔细听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

  电脑播放故事。

  教师: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呢?

  学生:因为他们俩争大小。

  教师:红角为什么认为自己大呢?

  学生:因为红角的边长。

  教师:你真是一位会倾听的孩子,那结果怎样呢?他们谁打谁小?

  学生:他俩一样大。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师:你们简直是一群天才儿童,在听故事中还学会了这么重要的知识:通过蓝角和红角的比较,我们知道了他俩一样大,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利用活动角做游戏

  教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那究竟和什么有关系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活动角,我们来做个好玩的游戏吧!这个角可是一个调皮的角,我们用它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听要求。

  教师提要求,学生具体做。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边叉开的大角就大,两边叉开的角小就小。

  教师:我们快把掌声送给这位会思考的孩子!

  (课件演示)通过我们玩活动角,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变大,角还可以变得更大,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五、练习

  教师:我们认识了角,你会数出图形上的角吗?(会)那我们来数一数下面图形上有几个角吧?

  六、全课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认识了角。

  教师:最后,咱们都来听一听角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6

  一、情境引入

  1、今天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的生日,想知道他是谁吗?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二、探究新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1)今天是几月几日?(10月16日)原来淘气是10月出生的,我们班有谁也是10月份出生的?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6)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现在你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了吗?从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三、拓展应用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7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为同行们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编排内容,作一些分析、说明。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五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广场”“月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近生活形式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1、关于乘除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的标题为“数一数与乘法”,第四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教材要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体验乘除法含义的设计思路。在学习乘法之前,教材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3个3个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可以用乘法表示的问题。而学生只学过用加法,将感受到用相同数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动物聚会”等情境,由几个几个地数,抽象出用乘法算式表示的模型,使学生具体地体验乘法的含义,而不是背诵乘法的结论。在学习除法之前,教材安排了三个“分一分”活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数目由小到大,突出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在大量的“平均分”活动中,抽象概括出除法算式。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验除法的含义。教材不要求学生背诵除法的结论,也不分“等分除”“包含除”。

  2、关于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趣工具。本册教材分两段进行,“乘法口诀(一)”是2~5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二)”是6~9的乘法口诀,共81句。教材采用“大九九”的形式(即,1~9中的每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9句),并分成两段展开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分散记忆的难度,由于2~5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小,相对好记一些,所以教材先安排熟记2~5的乘法口诀,然后再进行6~9乘法口诀的教学;6~9乘法口诀的数目虽然比较大,但是新学的口诀越来越少,而旧的口诀又得到相应的巩固。除此之外,教材在乘法口诀的设计上还有以下特点。

  (1)每一部分口诀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引入的

  例如,第10页创设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通过数奥运标志“五环图”的环数,引入编5的乘法口诀;第14页一双筷子2根,通过就餐摆筷子的情境引入编2的乘法口诀。这样安排,便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用连加算出得数,为编口诀做准备。

  (2)以5的乘法口诀作为起始内容进行编排

  因为每只手有5个手指,这是人人都有的学具;数数时,经常5个5个地数。这些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索规律,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口诀编制的方法。

  (3)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设计上,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

  在编制2~5的乘法口诀时,一般都安排实物情境图,填写相同数连加的得数,并先给出2~3句编制过程的范例。6~9的.乘法口诀则要求学生独立编制。这样安排,逐步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口诀编排设计上注意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以便于学生来记忆口诀。教材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

  例如,第16页学习3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引导学生找规律。第72页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安排了“想一想”的小栏目,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6×8=6×7+□=6×9-□,帮助学生找相邻的口诀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熟记口诀。

  另外,教材设计了新颖的富有童趣的练习,除了一般的题目和“对口令”等形式外,还安排了“小动物找新家”“谁射中的气球多”“找座位”等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表内乘除法,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3、关于表内乘除法的应用

  本册教材把表内乘除法的运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首先乘除法的认识都是从实际情境引入的,本身就是应用问题的学习,另外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加强乘除法知识的应用。

  (1)练习中配有富于童趣的、图文结合的、或有多种信息,有时答案不惟一的问题,有时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例如,第19页第3题,要想得出这辆玩具汽车多少钱,需要通过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小熊付给大象3张5元和1张10元,大象回答:“正好”,而得出这辆汽车25元)。第45页第4题图中呈现:有28人需要租车,大客车限乘客10人,小汽车限乘客4人,可以怎样租车?答案有多种。第56页第5题,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一张方桌围坐4人,2张方桌坐8人,而两张方桌拼在一起围坐6人,从而推想3张、4张、5张、6张桌子的情形,引导学生用列表找规律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以上问题都和传统的应用题呈现的形式和要求不一样,没有应用题的类型,不要求学生说程式化的语言,而立足于知识的应用,初步学会一些数学思考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2)通过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实践活动等栏目,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第17页数学故事,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沟通数学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22页数学游戏,要求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问题,本身就是数感的培养,进行回答时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教材中还安排了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和除法。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乘除法知识的实际应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并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解决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信息,提问选择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2、小兔安家的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白兔吗?好,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到小白兔的家里去看看(电脑出示小兔安家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有什么?

  生1:图中有大树、房子、许多小兔。

  生2:图中有12只小兔,他们正在快乐地做游戏。

  生3:一共有四间房子。

  通过创设小白兔安家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在情景中获取数学信息。

  问题探究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小白兔现在累了,要到后面的房子里去休息,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整理(重点解决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下面请同学们接着想办法,你喜欢解决哪些问题就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中小兔子?

  生2:如果12只小兔要住3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生3:如果12只小兔要住2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并把算式写下来。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体验感悟

  好,下面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 样列式的?

  隨着各组学生的回答,老师整理板书如下: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下面我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争着进行回答。

  各小组讨论汇报:

  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少,用的房子多;每间房子住的兔子少多,用的房子少。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一是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二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在小白兔只数不变的前提下,每间房子住兔子只数与房子的间数中相对的。

  实践应用

  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填 一填 ”请根据我们刚才说把这们表填 完整。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能住下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明确,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兔子,3间可以住15只小兔,而现在只有12只小兔,所以可以住下。

  1、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练一练第1题,同学们独立做在书 上,做完后组长负责检查下,全部做对的由小组长奖励一朵小红花。

  教师巡回指导。

  2、我们看第2题,请同学们把第2题做在书上,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好,下面谁愿意把你填 的结果读给大家听?

  3、电脑出示第85页第3题:

  二(1)班有36人参加体操比赛,请你们帮他们设计一下,怎样排队,请画出相应的图,并列出算式,看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一组一问一答。

  学生集体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完成在书上。

  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方案,并把图画下来,列出算式。

  一题多变拓展思维,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画一画,让学生亲自感悟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反馈,及时对讨论好的小组发放小红旗,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小结。

  4、请同学们打开书上85页,看第四题,谁得第一。小组之间展开比赛。

  5、电脑出示第85页的第5题,谁来说说图的意思。

  请同学们完成在书上,然后教师订正。

  教师小结。

  学生说图意

  板书设计: 小兔安家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3、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引导学生画角,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你能找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指名学生汇报。

  师:你能从图中找出角吗?

  指名学生汇报,课件闪动角。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角及各部分名称

  (1)出示三角尺,请大家摸一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角有尖尖,角的两条边直直的……)

  (2)谁来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一看?(有学生只摸到角的顶点处)

  学生小组内讨论并互相指指看。(学生会指着两条边)

  (3)观察对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过大家的想象和仔细观察,我们得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课件的演示,看看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想想,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一个顶点,两条边)

  我们指角的时候一定要把角的顶点和边准确的指出来。

  完成练习: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图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比一比,感知角的大小

  教师演示滑动角,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的这个角,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点击课件)

  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吸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吸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然后通过课件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学习画角

  (1)解决了那么多问题,那你能不能把角画出来呢?老师示范画一画,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从顶点起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

  (2)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指明学生说说怎么画的。

  (3)师:为了让学生能规范正确地操作,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画角时除了纸和笔还需要什么;强调直尺。②画角时要画些什么,进一步巩固角的特点。

  (4)用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交流画角的顺序:先画顶点再画边。运用动画的方式进一步强调画角时要用直尺。学生说画法,教师随之板演。学生练习画角,找出一些画得比较好的作品展示,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师:设计了数角的检测练习,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指一指图中哪里有角。

  2、找一找自己身边的物体中哪里有角。学生从自己身边不同的物体表面上找出角,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四、课堂总结,内化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谈收获,从而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 准备练习。

  1、 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 ( ) ( ) ( ) ( )

  110 、210、310、410、( ) ( ) (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309420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 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 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 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 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 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 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 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 找朋友。

  3。 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品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

  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一个大冬瓜重10()

  一头牛重420()小明体重28()

  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页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考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如果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吗?

  引导学生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一定相等.

  (2)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

  教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一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因为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一定一样).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2.1千克=()克1000克=()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克

  4.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xx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醒学生注意

  5.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注意问题的单位)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到现在你共学习了几个重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克与千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第44页第4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欣赏图片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表演、动手操作等形式进行探究,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探究、实验中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具:

  大镜子一面、小镜子每人一面。

  教学流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出示书中“倒影”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的景色:“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这些景色美吗?请大家再来看一遍,看看水上景物和水中景物的位置有什么关。

  生1:反过来了。

  生2:水上的山好象是往上长的,水下的山好象是往下长了。

  生3:水中的景物和水上的景物一模一样,可是水中的景物是倒过来的。

  师:所以,我们就把水中景物叫做水上景物的倒影,其实,平静的水面就是一面平放的大镜子。

  2.巧用情境,提出问题

  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生:镜子里。)

  师:你们想知道镜子里有哪些数学吗?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里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研究镜面对称。

  2、提出学习目标

  (1)照镜子,做各种动作(有关前后、上下、左右的动作,如往前走往后退、站立蹲下、刷牙等),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说镜面对称的特点。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展示

  (1)学生个人到大镜子前照一照,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归纳本组同学的发现。

  2、全班展示

  生1:我看到了镜子里也有一个我。

  师:你的小眼睛可真亮,可这是怎么回事?镜子里真的还有一个你吗?镜子里的不是真实的你,而是你的“像”。

  生2:我看到我做什么动作,镜子里的像也做一模一样的动作。

  生3:我发现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像也向前走一步;我向后退一步,镜子里的像也向后退一步。

  生4:我发现我把手举起来,镜子里的像也把手举起来;我把手放下去,镜子里的像也把手放下去。

  生5:我蹲下,镜中的像也蹲下,我站起来,镜中的像也站起来。

  生6:我发现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像也伸出左手。

  生7:不对,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像伸出的是右手。

  师:到底是左手还是右手呢?请生7当镜外的人,生6当镜内的像,表演给大家看看好吗?(并请生7边表演边向生6提问。)

  生7:我伸出的是左手,请问你伸出的是哪只手?生6:是右手。

  生7:如果我伸出右手呢?

  生6:我应该伸左手。

  生7:现在你知道自己错了吗?

  生6:知道了。

  三、模拟照镜子,体验特点,完成练习。

  1、进一步体验镜像的特点。

  (1)同桌之间,一个当镜子外的人,一个当镜子里的像,开始表演吧。(学生站起来自由地表演。)

  2、总结镜像的特点

  (前后、上下——不变)(左右——变)。

  3.完成练习

  第69页做一做和第71页第5题。

  四、拓展练习。

  师:人在镜子前是这样变化的,那么其他东西呢?请在纸上写一写或画一画你喜欢的东西,并用小镜子照一照,看看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写或画,再用小镜子照,发现特点。

  全班交流反馈:

  生1:我在纸上写了2、3、4这几个数字,在镜子里是反过来的。

  生2:我写了“数学”两个字,在镜子里也是反过来的。

  生3:我写了“b”,在镜子里变成了“d”;我写了“p”,在镜子里变成了“q”,也是反过来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2-01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0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7

小学数学教案11-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