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书笔记>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时间:2023-12-23 07:08:0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1

  《第七天》是七天的故事,由大大小小环环相扣的故事拼凑的,是以另一个世界的角度对于现世的折射。主角杨飞更像是一条主线,从他身上延伸的婚姻、身世和现实故事才是真正的主角。

  我坐在225页纸上,摇摇欲坠。

  下笔前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去豆瓣搜索了一下书评,谩骂和抨击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立刻关掉,我不知道这会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我,可我想说的都是我感受到的。

  对于很多像我一样浅薄的读者,读书,尤其是名家名作,是不会质疑的,尤其是在它还打动了你的情况下。

  余华的文字真的悲,或者说作者真的很会讲感情,读到第二篇我就开始泣不成声了,接下来的几章就像是几大碗烈酒,干了之后,你一边流泪,一边发着酒疯,可还是难受,还是醉。

  “所以你来了。”

  “是的,我走了很远的路。”

  这是杨飞和前妻李青在另一个世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时的情景,前世的怨并没有越过生与死的边境线。不知怎么“我走了很远的路”突然变得浪漫起来,李青说她有些后悔,杨飞也没再见过李青这般女人。相似的是,两世相遇的最后的对话都是:

  “我依然爱你。”

  “我永远爱你。”

  杨飞真的有一个很伟大的父亲,当然我指的是他的养父杨金彪。

  他捡到他时才二十一岁,这是这般大的我们想都不敢想的责任。杨金彪在心仪的大辫子姑娘和来历不明的孩子的取舍间痛苦万分,毫无疑问,最后还是选择了杨飞,而原本打算丢下他的小树林的青石,却成了这位父亲至死的绊。

  不得不说,杨飞和杨金彪的父子感情是这本书最大的催泪点,从开头就埋下伏笔,到结尾的.呼应,不过是平凡且“死脑筋”的父亲,却好的那么不造作,那么真实。

  “我不怕死,一点也不怕,我怕的是再也见不到你。”

  【关于用词】

  读书读得越多,就越不喜欢堆砌着的华丽的辞藻,显得用力过猛,但直白往往成了许多人诟病余华的理由。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结束了应试教育,我便不会再去大段大段地背诵名家名句,更多的时候,我想体会的的是作者用字的逻辑,和字本身带给我的感情。

  【关于现象】

  如果你看过余华的另一本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你就会发觉作家比想象的更食人间烟火。这本书从头至尾,明着的,暗着的,叙述了太多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包括墓地价格昂贵、强拆、女性职场歧视等等。

  很多人抨击艺术和现实脱节,但心里却比其他人把艺术看得更飘渺,等到真正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出现,他们又失望了。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对于读者如此,对于作家也是如此。作家选择写或者不写,你可以选择看或者不看。

  人生而孤独,死后亦是孑孓。

  平淡最好,无须经历这些荒诞的故事;珍惜身边人,来世要走很多路才能见到;生而不平等,走吧,去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2

  《第七天》不像余华的其他作品,给人绵长的感慨和悲伤,但让人有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据说这部书饱受争议,有人批判说像热点新闻的拼凑。

  我没有能力去评价这书的文学价值。但是作者确实是为社会底层苦难的人们发声,用自己的影响力让人们关注现实中的无奈、痛苦和不公。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

  主人公杨飞一开始就死了。死后的他因为没有墓地,因此灵魂无法安息,只能在生死两个世界游荡。在这游荡七天里,他通过回忆寻找,重新体验了人世间还存有执念的亲情和爱情。在死后世界他遇见了新闻热点里的很多人,了解了他们背后的凄惨故事。最后,杨飞找到了自己的父亲,最终留在一个美好的“死无葬身之地”。

  杨飞遇到的每个人生前都各有艰辛,但杨飞的人生最能触动我们,可能是他让我们太能“感同身受”。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他的生活里有诸多无奈和不尽人意。他收获过爱情,有过不错的工作,有爱他入骨的父亲。但是他也最终离了婚,错过了按揭买得起的房子,父亲生病他不得已辞了职,最后父亲病重离家出走,他也死于一场意外。

  杨飞的出生自带黑色幽默。他的母亲在火车的厕所生下他,出生之后他就掉入了火车轨道,恰好被21岁的铁路扳道工杨金彪收养。由于他的生母生了他就昏了过去,再醒来的时候火车开出老远,以致她都不知道孩子被生在了哪一站。杨飞与杨金彪相依为命,长大成人。

  在火车驶过都会震动的房子里,杨飞说他有一个如笑声般快乐的童年。婴儿时,杨金彪把杨飞放在胸前的布兜里,他可以准确辨别她是饿了还是渴了,是不是拉了。后来他学会了织毛衣,经常背着杨飞一边走一边织,熟练到不用低头看。杨金彪曾经也有相好过的姑娘,那姑娘并不嫌弃杨飞的存在,但因为她说过应该把杨飞送到孤儿院这种话,杨金彪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最后决定放弃对婚姻的追求。“我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闯进他的生活,而且完全挤满他的`生活,他本来应有的幸福一点也挤不进来了。”

  杨飞还有一个心里的母亲,她是杨金彪同事的老婆李月珍。杨金彪捡到杨飞的时候,李月珍刚生了女儿三天,她给了杨飞人生中第一口奶。杨飞记忆里李月珍是个很瘦的女人,杨金彪说她原来很胖,是被杨飞吃瘦了。“李月珍几乎每天来到我们铁路旁的小屋子给我喂奶,她对杨金彪说,奶粉哪有母乳好。” 后来李月珍的女儿在美国定居,打算接他们老两口去美国养老。在幸福的气氛里,余华让这个善良的中国传统妇女死于一场诡异的车祸。

  杨飞的生母来找他了,在他大四的时候。她在杨飞刚出生那会儿就去找过他,但是并无音讯,后来就放弃了。直到她退休后,通过电视和报纸找来,最终与杨飞相认。杨金彪还为了让杨飞穿得体面一点,第一次走进气派的购物中心,斥巨资(后来知道还借了李月珍的钱)给他买了一套西装。杨飞的生父是个小官,他希望趁着自己还未退休让杨飞去他们城市,给他安排个工作。但是杨飞在新家庭只生活了27天就回去了。因为家里同时住着哥哥和姐姐一家,他们都希望杨飞搬出去住,家里争吵声不断。杨飞像是一件失而复得而又无法安置的商品。后来杨飞与他们也少有往来,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杨飞死了。

  杨飞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他的前妻李青既漂亮又能干。为了更高的人生追求,她离开了杨飞,选择了与她志同道合的男人结婚。他们分手的时候,李青说“我仍然爱你”,杨飞说“我永远爱你”,后来的李青因为事业的成功经常出现在电视上。李飞好像没有再与她见过面,直到他们死去。那天杨飞在餐馆吃饭,看到新闻上李青自杀的消息,沉浸于此的他没有注意到餐馆着火。因为没来得及逃跑,他死于餐馆爆炸。死的时候,李飞41岁。

  杨金彪退休后第二年就得了癌。为了照顾父亲,杨飞辞掉了工作,卖掉了铁路旁边的宿舍,在医院附近买了个小店铺,住在店铺里。杨金彪没有因为自己生病难过,反而担心杨飞以后的生活“房子没有了,工作没有了,你以后怎么办?”后来有一天,他的父亲为了不拖累他,不辞而别。

  李飞死后,一直在那个世界找寻父亲,最后终于在殡仪馆找到杨金彪。他骨瘦如柴,身穿破烂衣服,戴副白手套,在殡仪馆侯烧大厅做接待工作。杨金彪看到杨飞,空洞的眼睛里惊喜和恐惧此起彼伏。他哀伤的重复地说:“你这么快就来了”,他说“我在这里每天都想见到你,可是我不想这么快就见到你。”杨金彪喜欢现在的工作,他没有与杨飞离开,而是将杨飞给自己戴的黑布戴到了自己的袖管上。“我看见他空洞的眼睛里流出两颗泪珠。虽然他早我来到这里,仍然流下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眼泪。”

  杨飞回到了“死无葬身之地”。他说“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3

  这部小说,作者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作者用无比直白赤裸不加修饰的手法和语言展现给了读者。

  总的来说就是描写了一个官僚腐化、官民对立、贫富分化、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执法、食品安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城市鼠族等等这些现象盛行的荒诞的世界。

  让我了解到“死无葬身之地”的另一层意思,原来生活除了正能量积极一面,还有一层层阴暗面!反映着我们现实的生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文章描述孩子和父亲之间那段亲情,特别感动,孩子是捡来的,但是父亲完全当作自己亲生儿子对待,为了孩子的幸福选择一生未婚,虽然孩子生活不算大富大贵,却给了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把一切最好的最好的都给了孩子。

  当孩子长大成人,找到了亲生父母,那边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这个父亲很无私的送孩子到车站,和孩子告别,让他去亲生父母的城市去生活,力求更好的发展。

  当然这个养子生活了不久,就回来了!和这个养育他的父亲生活在一起!

  这位父亲一生任劳任怨的照顾孩子,抚养孩子长大成人,却不求回报,临终前得了重病,为了不拖累孩子自己选择离家出走!自生自灭!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但是只要亲情在,人间还是会有爱有温暖!在南方渐冷的天气里,窝在家里,坐在床前,看这样一本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4

  对于一部作品,除了语言结构等基本功以外,我们经常使用的“好小说的标准”是:打动人的内心和作家的社会意识。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说。感伤悲苦是这部小说的根本,杨飞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魂魄,生前努力地存在,死后努力地寻找。在一个强势纷杂的外部世界中,小人物的挣扎努力无疑是令人同情的。作品营造的“死无葬身之地”里熙熙攘攘的无处安息的灵魂,更是给人荒凉之感。活在世上的小人物,生命是最终的底线,也是最慷慨的代价,任何一个看似偶然的小的变动,就能要了他们的命。突然被砸死的自己,自杀的前妻,因为一个山寨手机跳楼的鼠妹,车祸丧生的年轻人,被唤作医疗垃圾的二十七个婴儿……反倒是父亲,因为癌症而死,稍微给这些死亡增添了一些伦常的必然。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是余华一贯的坚持。《活着》是零度写历史,是个体在历史中的挣扎;《第七天》是零距离地写现实,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挣扎。只是这一次,他站到现实中间来了。也许是因为太近了,满篇都是现实发生过的激烈事件,人们才会说他“用新闻串烧来弥补素材不足”。

  在我看来却是作家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解读现实。当然,我们不能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也不能将余华比肩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他不是那种可以用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来批判现实的作家,但他是余华,是用《活着》的艺术灵感来创作《第七天》的余华。他曾说:“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灵魂的诉说和新闻事件的密集,也许恰是对现实的一种荒诞表达。()以前的生活和时代都朴素而单一,现实往往没有作家想象出来的生活更新鲜精彩。但是近几年,社会的巨变让我们惊叹:生活早就超越了想象。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生活中处处都是突如其来的荒诞。

  再说题材,小人物在现实中的挣扎,虽然并不新鲜,但却是传统写作最为关注、也是最容易上手的题材。同样的挣扎,在前几年的作品中,多少能让人看到些希望,比如福贵,虽然遭受了所有的灾难,他还活着。到了《第七天》,这些挣扎的'尽头,都是绝望。杨飞,这个生不逢时、死亦不逢时的魂灵,在横向的社会层面遭遇、见证了所有极端的苦难。他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草根,都生活在惶恐中。小说中最无争议的部分,是作者对父子感情的建构,这不仅是作品最大的情感支撑,也是被各方声音肯定的亮点。淋漓尽致地写父子情深,在历来的作品中,除了朱自清的《背影》,就数这对父子了。如果杨飞的生活中还有一点亮色,那就是父亲对他的爱。小说里满是对父子情深的各种描述,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我乘坐的火车驶离车站时,他站在那里看着离去的火车挥手,虽然站台上有很多人在来去,可是我觉得他是孤单一人站在那里。”“第二天我父亲不辞而别,他走得无声无息,连一张纸条也没有留下,拖着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离我远去。”

  从对父子关系的建构上,也能看出余华不再是当年那个先锋派的旗手了,因为当年先锋创作中很重要的母题是:杀死父亲。如今几十年过去,父子讲和了。这些都显示了余华创作中温暖的内核,虽然满目疮痍,但坚信人性良善或者说是希望还在。

  读《第七天》,让我总忍不住想到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作品弥漫的也是同样的悲伤、压抑而绝望。小说结尾处写着:涂自强从未松懈,却也从未得到。这句话不只点了方方自己小说的题,也点了《第七天》的题,更点中了这个时代小人物命运的题。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余华《活着》的读书笔记07-06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11-16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7-01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7-06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通用09-18

活着余华读书心得04-18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02-18

余华的《活着》读书心得04-06

读余华《活着》有感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