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时间:2023-04-18 18:58:31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1

  科学都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包含有这种存在者(人)的存在方式。在存在论中就用此在这个术语来代表人。

  此在与众不同,其他存在者仅仅是存在着,但是此在却与存在本身发生交涉。它的存在是随着它的存在并通过它的存在而对它本身开展出来的。对存在有所领会地存在着,这是此在的特点。此在的存在我们称之为生存。此在不是现成存在着的,而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存在。此在总是从它本身的可能性来领会自己本身。此在或者自己挑选了这些可能性,或者陷入了这些可能性,或者本来就已经在这些可能性中成长起来了。只有此在自己决定着自己的生存。追问生存的存在论结构,目的是要解析什么东西组建生存。

  各种学科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凡是以不具备此在式的存在特性的存在者为课题的各种存在论都植根于此在自身的存在者层次上的结构。因而其他一切存在论所源出的基础存在论必须在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来寻找。

  由此可见此在具有几层优先地位:一是存在者层次上的,二是存在论上的,三是它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层次上及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

  之前亚里士多德就谈到了类似的意思。

  那么事情就明显了:对存在的存在论的分析工作本身就构成基础存在论,因而此在所充任的就是原则上首须问及其存在的存在者。

  如果这门学科的任务是阐释存在的意义,那么此在不仅是首须问及的存在者;更进一步此在还是在其存在中向来已经对这个问题之所问有所交涉的存在者。所以,追问存在问题就是对此在本身所包含的存在倾向刨根问底,对先于存在论的'存在领会盘根问底。

  读者案:我们哲学无非是追求存在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这些问题,海德格尔建立了一个学科——存在论,是严谨科学的,首先指出这个问题最首要的是问问题的人本身,在存在论中用了此在这个术语,表明是以可能性来存在的存在者,是区别其他仅仅现成存在的物体的。而且又定义了此在的存在方式即是生存,整个这本书要表明的视野就展示出来了。用这些术语和词汇,以及选用的来龙去脉就在第一章中做了一个概括,不仅论述了从前的哲学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还表明了自己建立这门学科的缘由和依据。说了这么多,我们似乎只要掌握了“此在”和“生存”两个术语就可以了! 看似大的部头,往往是哲学家严谨认真思考的轨迹,真正需要我们明了的,慢慢就变成一些我们将来可以讲述的一些陈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扩大了自己思维理解的自明域,对自己在学术论文中活得的判断和结论就有着自己基本的观点了。再怎样繁琐,不是更加透彻的阐释,怎能让我们对这些严肃问题有基本满意的解答呢?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2

  海德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源性”的思考,极富“原创性”。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思想看作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枢纽”:清理传统,深入本源,奠定基础,面向未来。

  1、“存在”问题的提出

  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典哲学并没有解决存在问题。因为依赖于认识论的本体论受到主客二元式认识框架的限制,实际是将存在当作存在物来认识的。他称形而上学史是“在的遗忘”的历史。

  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种能够使存在得以显现的在者,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人就是此在。分析存在问题必须从人入论。对此在的分析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海氏因此称之为基础本体论。

  2、人作为在者的不同之处

  人这种存在者不是现成的已成定型的存在物,而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存在者。换言之,认识一种“活”的存在者,因而存在就有可能通过人这种存在者这里“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一方面人这种存在者乃是存在得以显现的“境域”;另一方面亦意味着人这种存在者怎样理解或领悟自己的存在,他就怎样存在,而存在也就怎样存在出来。他说:“我们怎样理解自己的存在,我们就怎样存在。”

  在他那里:人的存在——生存(依是否真正操心自己的生存)——人的生存状态两种方式:本真的与非本真的——人的整个现实存在。

  3、关于“烦”

  人总是生下来就在世界中的,海德格尔称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结构为此在在世界中的机制。人不仅在“在手状态”和“上手状态”中与世界打交道,人还与其他的人共同生活,与此在共同存在的是隐匿着的常人,这个共在的常人左右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不仅要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烦,而且还要经常为他人而烦。人们陷入闲谈、好奇、模棱两可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沉沦的状态反映了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情况,也即当他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就不得不处在这个世界之上,生存与日常生活之中。此在的“烦”不是心理上的焦虑,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人最基本的生存状况。

  他不是烦忙而是烦忙向他压来。他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根本的反应是情绪性的。

  4、关于“死亡”

  面对死亡,人或者烦忙于日常的生活不去管它,坐以待毙;或者可以突然领悟到自己的生存,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死亡使人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死亡提供给人一种自由,面向自己真正地生活的可能性。死亡促使生命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庸庸碌碌的东西。

  然而死亡并不是人们愿意直接面对的。人们以各种方式回归对死亡的领悟。然而在沉默中,在畏惧中,人总能听到来自死亡的声音,这种声音要求人面对自己的生存本身。海德格尔称这种来自烦的呼唤为良知,而把对自己生存的本真的可能性的承担成为罪责。

  人不能逃避罪责。因为不选择或逃避也是一种选择。这里不是说人生来就有某种到的缺陷或宗教上的原罪,而是说人必须去选择。选择使人丧失了可能性。

  但是良知可以不断地唤起人的罪责和行为能力,使人能不断地认识到自己当下的实践,不断地有所策划,面对自己未来生存的不确定状态,这就是人的良知和决心了。人只有在这种状态中,在这种对自己死亡的清醒意识中才能顿悟到自己生存的本真的境域。因为日常的生活状态提供给我们的是常人的态度,不是孤独中,而是在原有良知的决心中,此在才进入自己本真的生存。

  5、关于“时间性”

  (1)曾在、现在与将在

  人的生存是时间性的。时间能建立人的存在的种种意义。人的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上的情况属于曾在,人的当前化的处身于境况中是人的现在,而人的面向死亡,有所策划地生存是人的将在。而只有面向死亡地存在才能使人的三种时间状态显示出来。

  (2)传统形而上学存在与时间的悖论

  其实在此在身上最源始地解释存在的境域,就是“时间”。

  形而上学的产生就根源于人类精神要求超越时间的理想,故形而上学的对象总是超越的,但由于我们自己毕竟是有限的即生活在时间中的存在者,因而在“时间性的”存在者与“超时间的”永恒者之间有一道鸿沟,形而上学便竭尽全力谋求为二者“搭桥”,寻求由此及彼的“通道”,这即引出海德格尔的主题:存在与时间。

  (3)有限的时间性

  真正的时间性是有限的时间性,就是此在本身。时间性不是一种东西,时间性是从人的生存中涌出的',我们把这种此在的时间性成为源始的时间性,它最重要的维度是将来。

  真正的时间性是就时间性和生存论的此在相关的意义来说的,它并不否认时间像河一样流淌,这使一种有限的时间性成为可能。而非真正的时间性则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序列。

  唯有人能领会时间性,他在自身有限的必死的生存中发现了生存的时间性,这是一种使人的现实生存具有意义的时间性。虽然公共的时间属于每一个人,而有限的真正的时间性属于某一个人,即此在。

  (4)人存在于历史之中

  历史并不是已经过去的事物,因为完全过去的东西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

  真正的历史性的东西必须在曾在中揭示出种种生存的可能性。它必须是解释学的,和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通过对非本身的文献史和博物馆式的历史学的批判,解释学的历史将展示曾在的生存的可能性,将那些过去的生活经验展示出来。

  本真的历史学将人带入生存的核心,使人领悟自己生存的可能性和共在生存的命运。所以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不是客观的,封锁在书本中的故事和文物。人正是先行具有决心,进入本真的发生着的历史之中,人才生活在一个不仅有活着的人,而且还包括死去了的人共同拥有的世界和民族之中。

  历史给人以意义,历史也从人处获得其本真性的源泉。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

  书中第一章的题目是: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这个题目好像和马列的唯物论差不多。套一句话说,就是物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物质和存在有多少相似性?为什么海德格尔不说物质性?唯物主义说物质是存在的,这个存在是海德格尔说的存在吗?其实,唯物主义说到了存在,却不在证明如何存在。和历史所有哲学一样,物质就在那里,我们都看见了,物质不灭。

  唯物主义的存在因该是指物质的状态,即存在的状态。海德格尔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生存和其之外的所有黑箱----而不是指人的认识思维对象,是规定具体个存在的最高的存在。思维和物质的这样一对范畴,在海德格尔来看,是抛弃了存在,是以族类存在代替了真正的.最高概念的存在,认识与对象还是一对具体的存在概念。物质概念所反映的应该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是此在面临生存的状态,是人的一种具体的存在。人可以通过这个状态体验存在,但这不是存在。先瞎猜到这里吧。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4

  1、海德格尔在“此在的存在论分析”一节中说:“应当在此在的平均的日常状态中显示这个存在者。我们就日常状态提供出来的东西不应是某些任意的偶然的结构,而应是本质的结构。”

  文学理解:现实诸多作家及日趋炽热的新闻行业,致力于追踪日常状态下的非常存在,譬如:吸纳存在者——人的眼球的灰色新闻、新奇事件,没有时间把捉存在者存在方式的平均日常状态。特别是80后的文学创作者,借多元化文学趋势,意造出诸多凭空的脱离存在者平均日常状态下诸多存在的存在事件,借以猎奇,换取人的脱离日常状态下的思维方式。诚然,倘若臆断出《蜘蛛侠》似的科幻伦理道德,仍然值得赞赏。《诛仙》有种科幻成分,只可惜平均日常状态的成人描述化匮乏了一些,只能限于一种特殊人群阅读。存在者存在的细节,即自古统一的平均日常状态的关系,被褥夺了,只留下了“面向事情本身”的假象、病理现相、单纯现相。存在者此在的细节结构锻造,理应是文学创作家们极端关注的平均日常状态的周围世界。无论在什么场境下,平均日常状态的细节描述,势必成为一部文学作品或者说一部小说中至关重要的,也就是海德可尔所说的“本质结构”。

  2、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样解释:“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某些别具一格的存在领域曾映入眼帘并在此后主导着问题的提法(笛卡尔的我思、主体、我、精神、人格);但同时,与始终耽搁了存在问题的情况相适应,人们从没有就它们的存在及其存在结构发问。”“就笛卡尔来说,事情还不止限于耽搁了此事因而使(思执,无论其为心智还是精灵)在存在论上陷入全无规定之境。”

  哲学理解:“我思故我在”着重强调“我思”的主宰性,将存在的导因,划入“我思”这个唯质、唯一的循环之中,唯心成为存在的全部核质。就此在而言,此在物的发现这一事实在哲学上已经一无所获。而就哲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而言,更是糟糕透顶,“我思故我在”,“在”的目的论被扼杀,“在”的对象、方式以及场境再现的周围世界,全然被“思”给遮蔽掉,此在的时间概念、此在的形体将是一无所有的虚幻物,作为存在者存在的人的本体此在需求不知何踪,依此存在者内在的本质特性存在,亦被“思”遮蔽,也就是说,“人性”一词,全被“我思”遮蔽掉。倘若这种理性的命题,一旦沾上统治者驾驭的政治、道德、阶级化的锁链,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亦被幻化为一种工具。我统治、我道德、我善、我恶,皆由“我思”套上一道美丽的诱人光环。一切真实的谎言,也就有了真实的理论的依据。

  3、海德格尔在“在周围世界中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一节中,使用了“上手状态”一词,他拿“用具”作为参照物,“用具的整体性一向先于人别用具就被揭示了”。他说:“上手状态乃是在世界内首先揭示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甚至证明上手状态对纯粹在手状态的源始性。”

  哲学理解:海德格尔所说的“上手状态的源始性”,事实上就是哲学家们所说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譬如其“整体性”,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人、房子,人、房子作为人的首先上手状态,继而联想:人的衣物、头发、皮肤,联想到人体结构内的五脏六腑。房子是首先印入眼帘的,房子里的家具,家具内的饰物等等,均会形成一种上手状态的链条存在。我们使用锤子敲打石头,锤子是首先的上手状态物,锤把,锤把所需的木头,依此类推,一些隐藏的上手状态了然一胸。如此说来,海德格尔继承了这样一种哲学基础命题,那就是:世界是相互联系、通达、牵绊的,由此及彼,关系是存在的核心。这个命题的存在,从意义上说,人的存在有着其相互牵绊的存在物,有着系列牵绊的存在链条,抽掉其中一部分,将成为断裂的日常状态,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的每一个过程的存在,都要相互联系的上手状态存在,打乱一个环节,其它的均会可能断裂。那么作为人的存在、活着,为其“整体性”活着,就是一个积极的命题了。对于文学创作,亦然,创作中产生一种存在的上手状态,就必须为其准备系列的隐藏的随时让读者可观的可思的上手状态存在着。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5

  第一讲:“存在”与“此在”的定义

  为什么海德格尔强调人与事物间的操劳关系? 海 德格尔对人、死亡、本真性问题的讨论十分独特,而这种独特的原因在于海德格尔对所运用的哲学方法的革新,这种方法就是形式显示。正是运用这种方法,海德格尔恰当地对人的存在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也就对人的死亡以及人的本真的生存状态做出了生存论的把握。

  通过形式显示的这一方法再回过头来看传统形而上学的方法,我们就能看出传统形而上学为什么错失人的本真生存的这一系列问题。

  从方法上来说,传统形而上学使用的是总体化和形式化的方法,它们抓住的就只是事物的内容意义和关联意义。而海德格尔运用形式显示的方法则抓住了更深层次的实行意义,尤其是到时意义这一个实行意义的突出方面。从到时意义这一方面就能看到正是死亡这一种突出的到时方式提供了人的本真的生存。

  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没有人,所有的问题都没有意义,所以他主张研究事物,不能只看事物本身,而是要从它与人的关系研究。

  比如电视机,电视机外部是由金属材料或者塑料,还有液晶材料组成,内部由硅材料组成,但是这样研究并没有意义,而是要把它作为一个可供人吸收资讯和娱乐的设备来研究。

  第二讲:世界与认识世界

  请再举一个类似锤子的例子,分析说明我们与世间上手之物的关系。

  一个苹果放在那里,如果我孤立的、静止的去思考苹果这个事物,那么我的认知总是单一的、片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拿起来,然后吃一口,完成上手之物这一步,才能对苹果有更本质的认识。

  以我对海德格尔目前最简单的了解,他可能认为:这个世界,不是模块化的如电脑的每个模块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互相没有嵌入和勾连而是耦合化的,即此在与存在是共生共存的,互为因变量,一如人的五脏六腑。

  船,载人渡水的工具。远古的先人看到木头可以漂浮在水中,就想到把木头中间挖空,形成了早期的船独木舟,使人可以在水中航行。

  随着人对世界认知的加深,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公式,动力系统的不断迭代,使船越造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人与货物被装载得更多。材料的升级换代,甚至造出了钢船。我们持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我们生活越来越美好。

  第三讲:共在与沉沦

  今天我引了两段海德格尔的原话,请谈谈你对第二段原话中“从未有其人”的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对于事物的理解,首先是通过对于他们的使用而认识他们的各种属性。类似的,此在对于Das Man 的理解,是通过此在与之的关系。此在处于弱小时,希望能够和群;此在处于强势时,希望能够卓尔不群。有点类似于在量子物理里被观测到的粒子,“被观测”这个条件会改变粒子的位置和行径路线。

  此在与Das Man的的关系会影响实在的心理和举动。所以说此在的特质是共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事情,并不是因为此在的本真做出的。

  “不曾有此人“,如同印象派画像里,用模糊的线条,界线不明的色块表达的“某个对象“,极力的把个人标签给抹去,就留下一大块“群体“我不用知道某个“具体“的人,就直接说“他人“就好。比如:我不用说具体某个人,我直接说“90后“是正常人。又比如:把一段音频在极小处放大,我们发现是“波峰“与“波谷“,但是再拉回到一长段时间上,这一段音频仅仅是一条“平滑“的曲线,“波峰““波谷“就是“不曾有此人“。

  第四讲:进入本真生存

  海德格尔说:“我们是如此地有限,乃至我们简直无法靠自己的决定和意愿把自己带到无面前。”你认为海德格尔说的“有限”包含几层意思呢?

  我认为可以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具体境遇的“有限”,“此在”总是沉沦在世界中,经历有限的体验,体验片面的存在,只要在时空之内,就必然在种种关系与限制的纠葛之中。身在红尘的此在,有几人能够历经那当头的棒喝,体悟到过分超脱于现实生活的“无”呢? 第二层是认知与境界的“有限”,这层有限是基于第一层的,因为若没有生命情境的铺陈,人们又如何获得高维的认知与超脱的境界?海德格尔希望通过“畏”而通达的“无”,本身就带有终极的抽象性,带有一种性灵的感知,这需要一些哲学素养,或者说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性,更需要一种超脱的.精神气质,一种出离的心灵感召。

  第三层是基于不确定性的“有限”,即便前两层的限制不足为限制,有人意愿追求本真的存在,淋漓的追求“畏”的降临,决定面对那终极的“无”,但“为道日损”,恍惚幽明的“道”不是仅凭努力而能够体悟的,甚至过于明确的追求会使人更加远离。似乎在做好一切准备后,我们也只能依靠那难能可贵的契机。

  螺闹耳朵

  有限,既体现在身体上的有限,也体现在人类认知上的有限。我们的身体没有办法跳出所在的时空与规律去感知世界,而我们的认知也会因为理性的局限性,而产生很多的悖论,这就是认知上局限的体现。

  此外,在精神上也是有限的,通过借灵魂和神灵等代表无限本真的有限表达,来寄托我们的精神,给精神世界赋予意义,而且这只能由我们自己去完成,这里面有着每一个人独特性的孤独在里面,不可言说。

  在有限里,通过“畏”启示无、启示本真,当本真来临的时候,有限的我们只能感到空无本真带来的畏,对身体、认知乃至精神上都是有限的人类来说,这“畏”便成为了一种敬畏! 第五讲:时间是探究存在的地平线

  你怎么理解“死亡既限制了也决定了此在的可能性”这句话。

  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点,所以时间每过一刻人就离死前进一刻,每过去一秒,人就离死贴近一秒。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一点点死去。

  时间就是人生的资本,而死亡就是投资。资本不用来投资,就跟海底的一块石头一样没有价值。同样的,时间如果静止不动,人生也就没有意义。所以死也就是时间的实现,如何运用时间,也就是选择去死的每一个时刻,也就构成我们人生的全部意义。

  如果用金钱来打比方,此在承担着曾在,金钱不是凭空出现的,必然包含着过往的付出。如果金钱是无限的,人也就不会珍惜钱财,必然会挥霍无度。只有人认识到钱财是有限的,才回去珍惜。但是钱财又是为花掉而存在的,金钱在流动中成为它自己。钱只有在决定花掉的那一刻,才真正具有意义。故此,说死限制又决定的此在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就是:资本约束了我的投资,而投资决定了我的发展。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6

  得益于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拜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深有感触。在过去的两年大学岁月里,一直忙于参加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结交各个圈子的朋友,去图书馆也只是为各种考试复习,竟没有静坐下来认认真真品一本书。在这些白驹过隙的时光中,我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这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代表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就是这本《存在与时间》,它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它之所以享誉于世,是因为它在现代西方社会这个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是海德格尔的巨大贡献。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在西方引起极大关注,与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史和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西方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尤其是近代科学哲学革命以来,理性一直是一面高扬的旗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判才能谋求自己的合法生存权。

  在读海德格尔之前自己所理解的“存在”,就是单纯的存在,例如:“存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整部《存在与时间》只关心一个问题:存在的意义问题。但是海德格尔用“存在”这个词意指什么呢?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存在意指什么呢?“存在即合理”在《小逻辑》43页原文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而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这种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所接纳的东西;当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的时候,一切现实的存在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为现实的条件。而现实中存在的现在,因为已经存在,自然而然的获得了理性的支撑,它是合理的。跳出自己的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由于存在而存在,这让我想起了唯心主义最核心的命题“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存在的前提是思考,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所以世界因为认识而存在,缺乏了认识那么就构不成构成世界的要素,因为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存在,意即思考才是世界的本源,这样的思考和海德格尔的命题有很大的相似处。我思故我在,我的思考铸就了我这个人,推广开来就是思考创造了所有的像。这种思想虽然我们经常去批判,但是不无道理,在没有更合适的道理替代这个道理之前这就是最合理的解释。但是这样想下去,我因为不断地思考而存在,我不思考就是走向终极的毁灭。但是这不能解释我的疑惑,因为可能没有真正地悟懂。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无论一个人于存在者处把握到的是什么,这种把握总已经包含了对存在的某种领悟。”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种的普遍性。如果存在者在概念上是依照种和属来区分和联系的话,那么“存在”却并不是对存在者的最高领域的界定:存在不是种。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种的普遍性。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在一切认识中、一切陈述中,在对存在者的一切关联举止中,在对本身一切关联举止中,都用得着“存在”。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行止里面,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存在里面,都先天的有一个谜。

  我们不知道“存在”说的是什么,然而当我们问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的某种领悟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这个“是”意味着什么。我们一直还未认出该从哪一境域出发来把握和确定存在的意义,但这种通常而模糊的存在之领悟是一种实际情形。

  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病背离了它最本几的意图。 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根植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如何根植于这种时间现象。存在有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这是由于此在根本是由向来我属着一点来规定的。但是,此在的非本真状态并不意味着“较少”存在或“较低”存在。非本真状态反而可以按照此在的最充分的具体化情况而在此在的忙碌、激动、兴致、嗜好中规定此在。

  无论对世界之内的存在者是从存在者状态上加以描写也好,还是对这种存在者从存在论上加以阐释也好,这样的做法中随便哪一种都不着“世界”现象的边际。 “世界之为世界”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指的是“在世界之中”的一个组建环节的结构。而我们把在世认作此在的生存论规定性。由此看来,世界之为世界本身是一个生存论环节。“世界”在存在论上绝非那种在本质上并不是此在的存在者的规定,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

  海德格尔说:“求助于自明性确实是一种可疑的方法。”这个结论这以这样解释,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种属性,在人类尚未了解到存在时就已经将存在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来研究其他事物,这将是一个空中楼阁。因此,在研究人之前,似乎应该先知道存在是什么。

  我认为海德格尔在理解存在的意义的时候,从“此在”出发。所谓“此在”一般来说指我们人类现在的存在,而提问这种存在也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我们因为此时在存在,此时在想而证实我们现在存在着,而我现在发问,因为我现在会存在,因而会发问。海德格尔认为应

  在世界,作出这样存在样态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之三种环节中考察世界存在。在《存在与时间》中依次讨论了这几个环节,并在各个环节中找出下位的各种构成环节。虽然有些术语不懂,但是存在的构成中,三个环节很有道理,因为环环相扣才能符合人类思考的逻辑性,即使我们知道难以理解,但是因为逻辑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因为复杂难以认识所以为我们所追求,人不在追求未知世界么,未知世界不就是为感悟的嘛。未感悟就意味着我们处于昏昏沉沉的境界。

  此刻存在的我为什么会觉醒,反思自己,那是因为作为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担心着什么,畏惧之心时刻有之。造成埋头于日常的此在发生动摇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对象。担心能否在这个世界内存在。我们在不断复苏自己的思维状态中,不断地,不愿意按部就班,对于存在的意义,自身的价值的拷问为什么会动摇,因为我们总在担心一些东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们因为畏惧而操心。海德格尔认为正在被展开和发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实性的本源现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实就是使自己与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相关联。甚至自己最后的死的关联。为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完结,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亲身经历这种事。此在对于自身来说终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对于此在来说,决不可能作为现实的东西亲历。人生在世考虑两个极点,生和死。听天由命转变为人定胜天,对于生我们亲历过,但是对于死作为存在状态的终结,是无法体验到的,那要到另外一个境界了,这是我们所说的来生,循环,还是只是人的肉体形式化为物质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东西,畏死,我们考虑生的意义价值。为了连续生与死我们有了时间,时间就成了一种纽带。 虽然读起来很晦涩,但后来又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其他人关于此书的见解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存在与时间》给了我许多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思索:时间是无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作为具体的人,要用有限的生命去验证无限时间的存在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浪费的不是时间而是生命,我们节省的不是时间也是自己的生命,时间是无意义的,而生命就是要在这种无意义中,创造出有意义,赋予这种无意义于意义,打断无限为无数个有限。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7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无论一个人于存在者处把握到的是什么,这种把握总已经包含了对存在的某种领悟。”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种的普遍性。如果存在者在概念上是依照种和属来区分和联系的话,那么“存在”却并不是对存在者的最高领域的界定:存在不是种。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种的普遍性。(第4—5页)

  “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这是从它的最高普遍性推论出来的。这话有道理——既然定义来自最近的种加属差。确是不能把“存在”理解为存在者,令存在者归属于存在并不能使“存在”得到规定。“存在”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不取消存在的意义问题。(第5-6页)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在一切认识中、一切陈述中,在对存在者的一切关联举止中,在对本身一切关联举止中,都用得着“存在”。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行止里面,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

  何存在里面,都先天的有一个谜。(第6页)

  我们不知道“存在”说的是什么,然而当我们问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的某种领悟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这个“是”意味着什么。我们一直还未认出该从哪一境域出发来把握和确定存在的意义,但这种通常而模糊的存在之领悟是一种实际情形。(第8页)

  问之所问是存在——使存在者之被规定为存在者的就是这个存在;无论我们怎样讨论存在者,存在者总已经是在存在已先被领会的基础上才会得到领会的。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不是一种存在者。只要问之所问是存在,而存在又总意味着存在的存在,那么,在存在问题中,被问及的东西恰就是存在者本身。(第8-9页)

  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病背离了它最本几的意图。(第15页)

  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并不仅仅是置于众存在者之中的一种存在者。从存在者状态上来看,这个存在者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存在者为它的存在本身而存在。(第15页)

  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根植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如何根植于这种时间现象。(第24页)

  存在有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这是由于此在根本是由向来我属着一点来规定的。但是,此在的非本真状态并不意味着“较少”存在或“较低”存在。非本真状态反而可以按照此在的最充分的.具体化情况而在此在的忙碌、激动、兴致、嗜好中规定此在。(第53-54页)

  此在总是从它所是的一种可能性、从它在它的存在中随便怎样领会到的一种可能性来规定自身为存在者。这就是此在的生存机制的形式上的意义。(第54页)

  生物学作为“生命的科学”奠基于此在的存在论,,尽管它不仅只奠基于此在的存在论上。生命是一种本己的存在方式,但本质上只有在此在中才能通达它。(第62页)

  通过人类学可以在经验上识知此在的原始阶段,而就此在的日常状态来阐释此在同描述此在的原始阶段却不是一回事。日常状态同原始状态不相涵盖。即使当甚至恰恰当此在活动于某种高度发达的和业已分化的文化之中时,日常状态仍是此在的存在样式。另一方面,原始此在也有它的非日常存在的可能性,有它自己的特殊日常状态。(第63页)

  在某个现成东西“之中”现成存在,在某种确定的处所关系的意义上同某种具有相同存在方式的东西共同现成存在,我们把这些存在论性质称为范畴性质,它们属于不具有此在式的存在方式的存在者。(第67页)

  此在的实际状态是:此在的在世向来已经分散在乃至解体在“在之中”的某些确定方式中。“在之中”的这些方式都具有烦忙的方式。在这部探索中“烦忙”一词是作为存在论术语加以使用的,它标识着在世的可能存在方式。(第71页)

  在指向某某东西之际,在把捉之际,此在并非要从它早先被囚闭于其中的内在范围出去,相反倒是:按照它本来的存在方式,此在一向已经“在外”,一向滞留于属于已被揭示的世界的照面着的存在者。(第77页)

  无论对世界之内的存在者是从存在者状态上加以描写也好,还是对这种存在者从存在论上加以阐释也好,这样的做法中随便哪一种都不着“世界”现象的边际。(第79页)

  “世界之为世界”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指的是“在世界之中”的一个组建环节的结构。而我们把在世认作此在的生存论规定性。由此看来,世界之为世界本身是一个生存论环节。“世界”在存在论上

  绝非那种在本质上并不是此在的存在者的规定,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第80页)

  “实践的”活动并非在盲然无视的意义上是“非理论的”,它同理论活动的区别也不仅仅在于这里是考察那里的行动,或者行动为了不至耽于盲目而要运用理论知识。其实行动源始地有它自己视,考察也同样源始地是一种烦忙。(第86页)

  世界本身不是一种内在存在者。但世界对世内存在者起决定性的规定作用,从而唯当“有”世界,世内存在者才能来照面,才能显现为就它的存在得到揭示的存在者。(第89页)

  标志不是一种同另一物具有显示关系的物。它是一种用具,这种用具把某种用具整体明确地收入寻视,从上手的东西的合世界性便随之呈报出来了。(第98-99页)

  标志是一种存在者状态上上到手头的东西,它既是一种这样确定的用具,同时又具有着指点出上手状态、指引整体性与世界、之为世界的存在论结构的功能。(第102页)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02-15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02-17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02-05

《暗时间》读书笔记02-02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03-07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1篇02-16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5篇02-17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5篇)03-06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5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