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时间:2023-12-22 10:36: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忏悔录读后感14篇(必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忏悔录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忏悔录读后感14篇(必备)

  忏悔录读后感 篇1

  我继续以级大的耐心来读卢梭的《忏悔录》。

  我觉着自己从来都没有象现在这样认认真真的去读一本书。而且是绕有兴趣的去读。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来读。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这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送我这本书的冯哥,是他的原因,让我喜欢上的阅读。再有就是谷哥,是他的关于介绍卢梭的文字,让我喜欢上了卢梭,并如此认真的阅读他的作品。

  我继续跟在伟大的卢梭身后,用一双敬佩的眼睛观察着他的生活。书中介绍的他的朋友们,以及他赖以生存的.达官显贵们,他们的名字希奇古怪,我真的记不住,我只记住了他所爱的一个人瓦朗夫人。

  瓦朗夫人一如继往的爱着卢梭,她在卢梭的生活中办演了很多的角色。母亲,伴侣,情人,保护者。可是她不是卢梭唯一的拥有者。这上他痛苦着矛盾着。他几次出走,想靠自己的本事生活,想在外面的世界里闯出一片新天地,从而能够更好保护他的这位妈妈,可是他的本性又遇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导致他连连的失败,不但没有帮助她的妈妈瓦朗夫人,反而让她浪费了大量的钱财。他终于被现实击倒了,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几乎断送了性命。

  最后,他还是下定了决心,离开了瓦朗夫人,只身去闯天下。可是他总是碰壁,他所有的才能与付出在此时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报。他心地善良,尽心尽力的做事,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他非常努力的去做他热爱的事业,可是他付出了很多,却丝毫看不到光明。这让他一度崩溃。比如,他研究了用数字来记录音乐的方法,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简谱。他做了论证,出书,可是并没有得到认可。他写歌剧,却换不来他想要的银子。他替伏尔泰改写歌剧,可成功后却没有他的属名。他做大使馆大使的秘书,竭尽全力的唯护他的地位,却遭到大使的妒忌,最后离开的时候连工资也没拿到。

  他不是个很有天赋的人,可是他有那种执着的,不懈的追求的精神,他内心是无比坚强的。他始终坚守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准则。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我想,这句话也很适用于卢梭。

  忏悔录读后感 篇2

  书名忏悔录,卢梭在忏悔什么呢?少年时代的偷窃?诬陷一位女子?两次改换宗教?到处留情?遗弃五个孩子?从人性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实际上,卢梭是借忏悔之名,行控诉之实,他在替当时的社会忏悔。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卢梭对自身遭遇不公的强烈愤慨,对所谓上流社会、名流阶层的虚伪、阴暗极为鄙视。他的潜台词似乎是,该忏悔的是你们,看看这帮伪君子!

  卢梭一生命运多舛,遭遇令人唏嘘。自小体弱多病,家境贫寒,更兼幼年丧母,少年漂泊,从此居无定所,寄人篱下。即便中年成名以后,得到权势人物照顾,也不过是所寄的篱“高级”一点而已。他向往宁静的、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可始终未能如意,每次好不容易找到满意的居所,没多久命运必定让他搬走,一生竟未曾有过自己真正的居所。期间多次被驱逐,在恐惧中仓皇出走。然而就是在这种境遇里,卢梭通过勤奋自学,加以天分发挥,居然在音乐、文学、哲学、教育等领域均取得可观成就,死后还被法国人请进先贤祠。以此称之为天才也不为过。

  卢梭成就的取得,与他丰富癫狂的想象力、敏锐细腻的情感、注重内心忽视外界不无关系。他的情感冲动,使他的文字充满激情;他的赤子之心,使他的思想有了深度;他的高度自我,使他的哲学见前人所未见。但是,也正是这些特质,让卢梭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他情商不高,人情世故一概不讲究,疑心病重,甚至有迫害妄想症嫌疑。他是纯真坦诚的,所以他希望别人也同样纯真坦诚。这让他难以忍受人性中的弱点,可俗世间谁又没有弱点呢?朋友们渐渐疏远他,支持他的人转而冷落他,有的甚至与他反目成仇,不得不说,这样的结果卢梭本人得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忏悔录》篇幅较长,卢梭把五十年的经历尽情铺展。通过卢梭的铺展,我们可以了解法国大革命前期的欧洲社会风貌。或许是为了交待清楚前因后果,卢梭事无巨细都写进了书里,造成部分章节的琐碎;心理描写和感情宣泄很多,让人感觉有絮叨之嫌。卢梭思想的深刻,在书中多有体现,金句不断出现,既发人深省,也提供了阅读快感。

  忏悔录读后感 篇3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对女人的胸十分迷恋。

  他在自我的《忏悔录》中证明了对胸部有缺陷的女性——埃皮奈夫人始终毫无兴趣。他说:“她很瘦,脸色很苍白,胸部一平如掌。单是这一个缺陷就使我凉了半截;我的心灵和我的感官是从来都不晓得把一个没有乳峰的女人看作一个女人的”。他向来觉得徐丽埃坦是一个“最美妙的人儿”;但是当他发现她有一只奶头是瘪的时,他立刻改变了看法:“最美妙的人儿”一下子转而变成了“一个畸形的怪物,只是大自然的次品”。

  在卢梭看来,女性胸部的美对于女性自身的完美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胸部的美,就如同画龙未曾点睛,一个女人,就没有了女人的的鲜活和味道。

  读罢卢梭的文字,余等心深有戚戚焉!看来先贤之所以如此伟大,就是因为与我等草民想到一块了!

  正在对卢梭的这一思想如醍醐灌顶之时。

  又见网站有如下一条,说是美国著名调查机构PEW在一个“胸围与幸福指数”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女性胸围A杯的离婚率为37%,胸围B杯的离婚率为16。3%,胸围C杯的离婚率为4%,而胸围达D杯的女性离婚率1%都不到。

  话外音:怪不得《让子弹飞》的女主角赵铭,成为多少男人的.梦中情人,导致多少家庭不和,就因为赵铭的是F杯。

  而又更据说马云在看到这条信息后,如获至宝,立即调查了淘宝网各种罩杯的销售量,而后以PEW的离婚率为关键指数,辅以多种经济数学模型,迅速推演出离婚、再婚对于新房购买、装修、大宗电器采购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最后逐渐扩展出一份沉甸甸的报告——《淘宝宏观经济前瞻》,真真堪称为:中国最“胸”狠的宏观经济预测报告!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浮云!再也不敢当号称为经济动向的晴雨表。

  马云的研究成果尚不细表,话题已经跑得远啦。

  且说就是偶等小民,竟然也由此突然一拍大腿,灵光乍现,茅塞顿开,(顺便提醒一下,偶的这等智慧,往往就是存储于大腿之中,所以偶尔痴人疯语,偏差事实,能够不予理会,当然这是后话)。

  偶生生于马云的经济学干扰中,得出一条已被困惑许久的“男女异性交往,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友谊”这一命题的真正结论,偶最后在伟大的民主思想家卢梭的醒示下,得出了答案。

  先感激,后涕零,礼数是必须得有的。

  忏悔录读后感 篇4

  昨日躺在床上读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托尔斯泰最终在寻求人生的意义中转向了他一度丢弃的宗教。他试图用理性去探寻人生的意义,“人生有什么意义?如何处理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时间的反差所带来的苦闷?”——“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非理性的,应该抛弃。”他不满这样的答案,认为一定是哪个地方出错了。后来,在一段苦闷和绝望之后,他意识到通过理性去寻求人生的意义是错误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就好像当我们在解一道方程,然而最终却得出了“0=0”“生命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恒等式。意义是自己赋予的,而他又重新回到了宗教里,即使他逼迫自己去相信上帝的存在——而我也怀疑经过如此一番宗教是否真的能让他赋予自己人生以意义。

  最初在他的生活圈子里,那些所谓宣称自己信教的人往往却最没有信徒应该具有的谦卑、善良的气质,托尔斯泰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信徒们的生活方式与他们的信仰的截然对立,然而当他将目光转向劳动阶层,渐渐将自己从独处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融入到劳动阶层中,他却发现劳动阶层的人们用他们的全部生活去验证他们的信仰并赋予他们生活以意义,那些劳动的人们的生活大多充满了贫困、病痛和不幸,然而依然笃信福祉,笃信上帝。他发现自己是如此的狂妄,“竟然轻易否定了人类所有的努力,妄图单枪匹马,以我自己的方式推倒一切重来。”在托尔斯泰看来,劳动阶层、那些创造了生命的人的活动,成了唯一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而寄生虫如他,不仅没有通过劳作去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一直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他渐渐意识到只有劳动人民的生活才可以去阐释、验证他们所赋予的意义,而他如今所寄生的这个阶级,“我们赖以生活的奢华使我们根本无法了解生活。我知道,要想真正理解生活,必须了解的不是我们这些少数寄生虫的生活,而是朴素的劳动阶层的生活,以及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

  并非所有的劳动阶级都如托尔斯泰所言那般虔信宗教,在苦难、贫穷、病痛中保持一颗平静祥和祈福的心,更多的时候,至少在我看来,却是一种坚忍,即使日子实在困难捉襟见肘,强忍着苦难依旧生活。是的,在穷人的生活中,除了每天劳累归来之后有家人体贴妻儿同桌的短暂温馨,大多数时候是无尽的劳作和汗水。如何赋予生活以意义是极为私人的内在行为,其中的艰辛苦涩并非如此简单概述的。

  忏悔录读后感 篇5

  这次在书城没有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

  正如卢梭自己所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恶。我既没隐藏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卢梭确实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胆的,他是敢于剖析自己的人,对自己动手术刀。我自己的感觉是,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其实他不必忏悔,我已原谅他了。

  卢梭少时读书的积累《宗教与帝国史》《名人传》等,这为后来打下基础,文中多处提到书,自己当学徒时,也是为了摆脱孤独吧,“除了阅读,什么也不再干了,包括偷窃”,可以看出,读书有多重要,自己以后会趁大二时间丰富,多读书,读好书。偷窃,卢梭没有掩盖事实,也透露了一种犯罪心理,“我觉得挨打是对偷窃的一种补偿,让我有权继续偷。”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当小偷处置,就是允许我当小偷。”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们就是一种破罐子破摔,无所谓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过我哆哆嗦嗦地递给她的信”,与其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情妇,倒不如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半个母亲,或者反过来说,卢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卢梭笔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卢梭顶礼膜拜的。即使后来卢梭几乎被抛弃,他都没有贬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卢梭从小失去母亲,卢梭缺少母爱,在我眼中,或许卢梭把瓦朗夫人当做自己的母亲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弥补了自己心中关于母亲的空白,所以卢梭才会死心塌地吧。

  卢梭对父亲,对一般人来说,如果对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恶吧,但卢梭对自己的父亲多得是崇敬,“他还是以为好父亲”,这一点是很令人赞赏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没沦陷,就会还有做人的底线,就是个好人。

  在读这篇著作时,自己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就是对教会,天主教和新教不了解,读起来有点吃力,自己以后会了解一下西方的宗教。而且说实在的,我搞不懂卢梭到底在忏悔什么,他像是在写自传,人生中谁不犯一些错误呢,有的错误也是外在的条件造成的,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可以不必那样地自我忏悔,甚至可以把名字改成卢梭反省录,甚至回忆录。不管怎样说,这种自我反省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需要不断反省自身,完善自身。

  忏悔录读后感 篇6

  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如故冲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文雅龌龊的,就写我的文雅龌龊;当时我是仁慈淘气、道德崇高的就写我的仁慈淘气和道德崇高。全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纯粹表披露来了,和你亲身看到的纯粹1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犯错而呻吟,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而后,让他们每1个人在您的宝座后背,异样朴拙地流露自我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1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歹意诽谤1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即也许打她。结果,众人1个个丢下石头,低首拜别。卢梭的为人历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活力奔放而又十分痴钝,大悲大喜咄咄逼人,不够自制力。正是这些彼此斗嘴的本色让他更像1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然则也活得随便,他孤高然则也卑微,他坦诚然则也有戳穿。

  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1个年轻时犯的舛错。有1次他偷了主人家1颗珍贵的`纽扣,把变乱赖在1个他喜欢的小使女身上,是以使谁人无辜的使女承受了耻辱。因为卢梭的自暴保密,1些过后的哲学家包括罗素以至认为卢梭根蒂谈不上是个哲家。而我却认为卢梭波及了哲学的本质题目—他首先用自我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1次粗浅的寻找。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感情历来不认为然。实在罗素本人也不是1个岑寂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3番5次闹离婚,不会倡导性监禁,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制止讲学,不会信赖社会主义,不会列入反战运动以至弄到要下狱。感情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感情与理智比较是促进历史的1种更首要的实力。卢梭是法国第1个最大胆的布衣思维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期耐久处于奴仆位置。罗素如许的贵族后代诚然不会去偷纽扣,罗素的子弟诚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1个位置高贵的女婢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1番精力分析,寄义是卢梭仅有在下贱的姑娘扑面才干得到1种纯粹的自信。我对罗素1向敬仰,但这1次我感受罗素发言不免厚道了1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品级的婚姻是不被准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连弗成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应允。

  忏悔录读后感 篇7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极其孱弱。要想获得幸福,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记忆和期待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待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待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奥古斯丁当然不是德尔图良那样的非理性主义者,然而理性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确实不是最高的原则,它必须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时间中的人,只有在回忆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现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忏悔录读后感 篇8

  无论如何,书中的这种影像都不能使我忘却: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青年,独自走在欧洲哪条不知名的小路上,身前身后空无一人,只有风景的陪伴和偶遇的欢喜。

  我敢说,我从来没像一个人走路旅行的时候想得那么多,生活得那么丰富多彩,那么有趣,那么全面地表现了自己。步行的时候,有一种东西在启发和刺激我的想象力。田野的风光、连绵的美丽景色、新鲜的空气、步行增进了的食欲与健壮、小酒馆的无拘无束、离开我所依靠的一切惬意、离开让我想起我的境地的一切快乐,都在解放我的心灵,给予我大胆的想象。

  我热爱自由,我憎恨压迫、烦恼和受制于人。只要我钱袋里的钱足以保证我的独立,就可以了,就用不着再花心思去弄更多的钱了。我平生最怕需要用钱而没有钱用的窘境,所以我千方百计不要把自己弄得身无分文。我们手中的钱,是保障自由的工具,而贪婪得来的钱,则是使自己遭受奴役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只把自己手中的钱攥得很紧,而不去追逐多余的钱。而是由于今天我去寻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不是当年遇到好人的社会阶层了。

  离开博赛以后,我还是头一次窗前呈现出一片绿色。我始终被墙壁遮挡着,面前不是房顶就是灰蒙蒙的大街。这清新的景色让我感动、感到舒畅!它让我深深地倾心于柔情。

  从那以后,我就始终孤独一人。大家随后会多次看见它奇特的后果,也正是这种表面上极为愤世嫉俗、极为忧郁的天性,事实上源于一颗太强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因为没有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心,而只好沉浸在空想中。

  我非常清楚父亲的'温柔与品质,他这样做让我对自己进行反省,对我保持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我从中知道了一个特别大的道德准则,或许是可以用在现实中的唯一准则。那就是,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我确信,一个人处于这样情况的时候,不设法避免,那就不管他的心地多么善良和公正,迟早会不知不觉地衰颓下去,事实上会变成邪恶的和不公正的。

  我坚决地这样做了,可是我并不否认,不禁有所哀叹。不过内心却怀着我生平等第一次品尝到的满意思忖道:“我是自尊自重的,知道将责任看得重于欢乐。”这是我由书本中获得的头一个真真正正的恩惠。是书本教给我怎样思索,怎样对比。

  忏悔录读后感 篇9

  本来,追求学问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奥古斯汀在上述人生历史中形成的学问观念却对他认识基督带来了障碍偏差。这些偏差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奥古斯汀一直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但是,学问带来的既得利益使他常常无法摆脱世俗幸福的引诱,并把其当作生活的目标,从而怠慢了对真理的追求。他自己承认∶大约十二年,我始终留连希冀於世俗的幸福,不致力於觅取另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不要说求而得之,即使仅仅寄以向往之心,亦已胜於获得任何宝藏......

  第二,对学问的喜爱以及由学问带来的满足使奥古斯汀有意无意地把他喜欢的学问和学者抬到最高的高度,而使他失去了尽早接近耶稣和圣经的机会。他承认自己对圣经的一度蔑视,他以为“圣经这本书和西塞罗的典雅文笔相较,真是瞠乎其後。”後来,他才醒悟,圣经正是真理的最高昭示。

  第三,奥古斯汀掌握了高深的学问和理性思维的.方法後,自然比一般人更能分析社会自然现象和规律,从而使他误以为通过理性分析就可以拿到取得绝对真理的钥匙。「因信称义」的门被他关上了。他说∶“我灵魂的病,本来只能靠信仰来治疗的。”但他却拒绝了。

  说到底,奥古斯汀对理性、学问的崇拜就是对自己的崇拜。他在批判自己曾经一度迷恋过的摩尼教时说∶“有人以意志的两面性为藉口,主张我们有两个灵魂,一善一恶,同时并存。他们不愿在主里面,而想在自己身内成为光明,以为灵魂的本体既是神的本体,这样更加深了他们的黑暗,他们由於这种滔天的傲慢,所以跟神照耀入世之人的真光距离更远了。”

  正因为奥古斯汀一直执著以知识和理性来寻求终极真理,所以当他听到蓬底希那讲了《神贫者》的故事後,大受震惊,对好友阿利比乌斯发生了这样的喊叫∶“我们等待什麽呢?你没听到吗?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起来攫取了天堂,我们呢?我们带著满腹学问,却毫无心肝,在血肉中打滚。”这个喊叫,既叫出了理性学问在寻求终极真理方面的苍白无力,也叫出了奥古斯汀对理性崇拜、学问崇拜的觉醒。

  忏悔录读后感 篇10

  “我们生来本不是为了在世上享受幸福的;灵魂与肉体,如果不是二者同时在受苦,其中必有一个在受苦,这一个的良好状态差不多总会对那一个有所不利。”——忏悔

  卢梭在《忏悔录》中仅以自己的名字为人所知,并不担心自己会受到伟大思想家的影响。

  这本自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卢梭去巴黎谋生时结束,讲述了他的童年和青春。卢梭诚实地叙述了他的小偷小摸恶习和他对华伦夫人的特殊感情。

  卢梭的坦率之所以对我如此重要,是因为在很多令人尴尬的事情,甚至盗窃,他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写出来给读者看。作为一名读者,我读下去会觉得很尴尬的事情,但他还是把它写了下来。

  卢梭对华伦夫人的特殊情感,在我看来,始终是一种源自幼年丧母的而来的恋母情结。同样令我惊讶的是,华伦夫人、阿奈和他的三人关系竟能保持如此和谐。

  在后来与乌德托夫人和圣朗拜尔的三人关系中,乌德托夫人对他的冷漠,我觉得是比较正常的.,但是谁能说他比当事人更了解他们的关系呢。

  第一部分对风景的描写是整个自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卢梭能把风景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到了第二部分,他也描述了他周围美丽的风景。无论是乡村还是峡谷岛,明亮清新的景色与之后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远离城市的生活更令人向往。

  无论他受到怎样的迫害,卢梭丰富的精神世界始终支撑着他。他的才华和思想令周围人羡慕和妒忌,由于各种各样的新思想,他被社会视为异端。

  从卢梭的软弱和优柔寡断的性格来看,他的善良和不去看周围的人最坏的一面一次又一次使他陷入困境。没有人是完美的,这个性格给他带来了灾难,也给他带来了站在他身边的朋友和妻子。

  如何判断卢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对他的看法,但就从这样一个自传来看,一个人可以被称为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为他的新想法,因为他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的生活有最美丽的有最黑暗的,

  朋友的背叛,世人的唾弃,被驱逐通缉。虽然晚年是不愉快的,但这种磕磕绊绊的生活还是照样下来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生来就不是为了享受这个世界上幸福的。

  忏悔录读后感 篇11

  这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思想的精华,一直是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也是文化传承的必修课。阅读后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项任务,不如说是与原作者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本专栏为您提供了许多有关阅读名著的信息。我希望你能找到同样的火花,并在那里进行更多的交流。

  卢梭的行为一直被人类的肮脏所困扰。他凶猛多变,热情奔放,极度敏感,喜怒无常,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矛盾的性格使他更像一个活人而不是一个神。他很聪明,但生活也很粗心。他骄傲但谦逊。他很诚实,但也有掩饰。在他的自传中,卢梭承认了他年轻时犯的一个错误。有一次,他从主人家偷了一枚贵重的纽扣,并把它归咎于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佣,这让这个无辜的女佣感到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我暴力和秘密”,包括罗素在内的一些后来的哲学家甚至认为卢梭根本不是哲学家。但我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他首先以自我为解剖标本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

  就气质而言,罗素和这些人是两种人。他一直对浪漫主义的活力漠不关心。事实上,罗素本人并不是一个冷静的学者。否则,他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离婚,主张性解放,反对宗教,被当局禁止讲课,信仰社会主义,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坐牢。每个人都有活力。拉塞尔还认为,活力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比理性更重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位也是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曾长期做奴隶。当然,像拉塞尔这样高贵的孩子不会偷纽扣,拉塞尔的孩子也不必去孤儿院。卢梭娶了一位地位低下的女侍者,罗素也用她做精神分析,这意味着卢梭只能在地位低下的女人面前获得完全的自信。我一直很佩服罗素,但这次我觉得罗素的演讲有点刻薄。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反向婚姻是不允许的,他与沃伦夫人的关系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中是不允许的。

  卢梭晚年孤独而不幸。由于埃米尔的出版被当局视为异端,最高法院决定烧毁所有出版的`埃米尔,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处理人际关系的不愉快,卢梭的精神状态近乎疯狂。他疑心重重,坐立不安——水果商人以低价卖给他蔬菜,并以慈善的方式羞辱他。马车转弯时差点把他撞死。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所以他写不出答辩书。甚至有人到处跟踪监视他。

  然而,上帝是公正的,卢梭的思想不会因岁月而黯淡。卢梭不仅在社会和政治思想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且在文学材料、风格和情绪上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一位法国评论家曾经说过:我们19世纪的人民来自卢梭的书。

  忏悔录读后感 篇12

  再一次回归假期生活,我从书架上取下了这本卢梭的《忏悔录》,书籍是上个假期时购买的,当时的我忙于其他事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如今已经忘记了初始购买它的想法,但脑海中仍记得作者下在开篇的那段话“看他敢不敢说‘我比这个人好’”。

  书中卢梭直面的剖析了自己,尽可能客观的回顾并且反思了自己从出身背景到晚年的一系列生活,不论是犯错或是骄傲。他将自己赤裸的展示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有些执着、有些无畏,就像他书中说的那样“没有可憎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在蜗居在家的这些日子里,我也反复的思考着这个观点,没有人不会犯错,没有人不会懒惰,没有人未曾出现过坏的想法,无论你是谁你都可能会出现过让你悔恨,让你痛苦,令你执着,放不下的事情。

  前天的时候,我追完了前段时间大火的一部剧《香蜜沉沉烬如霜》这部剧按照此书的想法来看的话会很有意思,剧中的各大主人公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犯错,但这个犯错只是相对的,相对于事态发展而背的,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的做自己,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其实前段时候,我常常会感到痛苦,痛苦于知晓自己为展现出的潜能而却无作为,仍旧一拖再拖的坏习惯,而实际上我一直都在逃避,逃避着面对自己的拖延,逃避着面对此后的责任,这件事情困惑了我很久,困惑到折磨,折磨成痛苦,后来我开始寻找外界的`帮助,但我性格或许是有些缺陷,或许是与他人不相仿。我很本能的排斥着向外诉说这个行为,并且我也很清楚,朋友的安慰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有效的举措,只会让我更加徒增负担。

  而后偶然的听到了两个观点,其中一个是说,人的每一个情感都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它是否被我压抑了,或是被我厌弃了、排斥着,它都是真实存在的,他都是会正常化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会可能出现的,无论什么情绪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接下来怎么看待它,解决它。

  第二个观点就更为重要,无论多么努力的一个人,感到疲惫都是真实的,没有人是永动机,在休息的时候。理应全部放心的躺下去,因为我知道、我坚信、并且我也可以做到,我在之后会更为充沛的力量再次站起,创造更多的价值。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不足,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远超过了书本本身的价值,让我开始重新看待真诚,我可以开始放下一些过去不知名不所谓的倔强与坚持,让我的未来,可以更加松弛且自信有思想的独立的活着。

  忏悔录读后感 篇13

  《忏悔录》是法国作家卢梭的个人传记。作者倾其思想,坦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他人生的点点滴滴与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带着一股巨大的热忱引你进入他内心世界。他用自己的语言渲泻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胆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

  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他的父亲伊萨克与他母亲苏萨娜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父亲自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找寻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拥抱幼小的他而泪眼朦胧。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特别喜欢读书。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拣出书来一段段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也许秉承了他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

  读到一些细腻而深刻的情节,感受他成长中的开心与苦恼,一个鲜活、丰满的卢梭形象跃然出纸而呈现在你眼前,是那样的真切、朴实而又厚深。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

  《忏悔录》是我接触过的最勇敢、最真诚、最“暴露隐私”的书。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

  忏悔录读后感 篇14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大致讲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做过的违背道德的事情。不是伪善者。这一章的景色描写很动人,发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过之后,心中有浓浓的满足感。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激情向来不以为然。其实罗素本人也不是一个冷静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三番五次闹离婚,不会提倡性解放,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禁止讲学,不会相信社会主义,不会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激情与理智相比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更主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代长期处于奴仆地位。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当然不会去偷钮扣,罗素的子女当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一个地位低贱的女侍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种完全的自信。我对罗素一向敬仰,但这一次我觉得罗素讲话未免刻薄了一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等级的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不可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许可。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眼则是这颗忏悔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我悲天悯人。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自己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但是却是自赞。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谎行的骗。

【忏悔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忏悔录》读后感04-11

忏悔录读后感03-05

忏悔录的读后感03-06

忏悔录读后感范文09-04

《忏悔录》读后感7篇04-18

忏悔录读后感8篇04-14

忏悔录读后感(8篇)04-14

忏悔录读后感 11篇03-21

读《忏悔录》有感04-28

读《 忏悔录》有感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