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职场指南>职场资讯>非暴力沟

非暴力沟

时间:2023-09-23 12:13:11 职场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非暴力沟通15篇(热)

非暴力沟通1

  看过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我曾经无数次的跟自己讲过,我有多少多少问题,遇到棘手问题我都处理不好,我总是爱钻牛角尖,我处理不好这样,那样的问题,很真实,真的太多太多了……我几乎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把我的烦恼,忧郁等一些的负面情绪,带到了家庭中去,带到了工作中去,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看过这部分以后,我豁然开朗,仿佛有太阳的光芒穿过了乌云照到我心里来了。我理解了我的不完美,我是一个有意义的生命的存在,我尊重、爱护我自己。但我面对挫折、面对遗憾时,我可以把这当做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我专注于我的.需要,爱惜自己。以前,我跟我爱人交流时,总是争锋相对,我们总是在指责对方的我们自己认为的不足,几乎每一次交流都是不愉快的的收场。现在,我会去体会他的想法和体会他的想法后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我们的观点不一致,那么我可以从体会中学到什么,很不错的感受,现在我们可以沟通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当然,不能否认,还是会在一些问题上(比如孩子教育)有一些争执,但是好很多了。以前会认为这种行为叫做妥协,不,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这是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

  再说一下关于生气的理解。面对一件我不能认同,或者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时候,通常我会很愤怒,生气,用暴力的方式发泄。比如,这次孩子的周考很差,他爸爸已经很愤怒了,险些失去理智。因为孩子开学前两周还可以,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同寝室的孩子影响,注意力放在了打扮自己(这是我的猜想,孩子没有认同)上,不想做复习,整理。读后感·班主任也说的很严重,他的状态很浮躁,对老师的批评嗤之以鼻,一副很不在乎的样子,对老师的批评很不礼貌。按照我以前,我肯定会大喊大叫,拿出一大堆我认为对孩子好的道理来,最终换取的是孩子对抗,然后……恶性循环就开始了。我想了想,还是选择体会孩子的感受,体会老师的感受,体会我自己的感受。很奇怪,我的心里很平静。

  晚上,孩子做完作业,我尝试着运用倾听的方法,然后去和孩子一起分析整件事情,其实是有两个方面组成的。首先,是成绩的下降;然后,是面对下降的成绩的我们的感受。我们着重交流了一下第二方面,听听他生气的地方,感受一下我们和老师生气的地方。最后再谈他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我不能很有把握的说,对孩子起到了翻天覆地的作用,但是,我观察到,至少他也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情和我交流的。关于改进学习的方法,我们有了一些一致的想法。

  学的还是肤浅,多多学习,反复练习,功夫为王!

非暴力沟通2

  前言:8月新起点,本想要洗心革面潜心学术,到了自习室坐定,目光所及,看到这本《非暴力沟通》。再度偏离初衷,花了数小时读完本书。内容不见得多么精深,方法论色彩也没有很浓厚,但看完之后结合生活实际反观自我,多少习得些沟通技巧。这里摘录部分内容,如果能产生一丢丢的积极影响,也算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关于评价和比较: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直接说出我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归咎或指责他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比较也是一种批判,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而评论是主观的价值判断。将二者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现代社会,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世界不匹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非暴力沟通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而是主张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感中进行观察,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区分看法和感受:

  看法是对事物作出的价值评判,感受则是内心的情绪起伏变化。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示弱及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助于解决冲突。

  提出具体的请求:

  抽象的词汇无助于认识自我,我们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对他人的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社会文化的设定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然而,如果我们不重视自己的需要,别人也不可能会。直接地说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积极回应。在沟通中,明确谈话的目的,明确地提出要求而不是表达感受。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需求表达的越具体越清楚,我们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当对方给予反馈,我们应该表达感激;当对方不愿反馈,我们应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参加集体讨论时,一定要明确地说清楚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反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树立明确的.标杆,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

  充分表达愤怒:

  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在于我们对他人的评判与指责。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充分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对他人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清楚表达自身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学会倾听:

  不带任何成见地去感受变化,全身心去倾听。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他会觉得很惬意。当对方得到充分聆听,气氛将变得轻松,他会停止谈话。

  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别人时:1.体会自身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要为他人负责,要使他人快乐)-“面目可憎”(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贵)-生活的主人(为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感受负全责)

非暴力沟通3

  【梗概】

  “非暴力”一次来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到暴力,人们往往只联系到身体暴力,很少有人意识到精神暴力的存在 ,比如对一个人的指责,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隐蔽,而且后果也更加严重,因为身体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沟通认为作为人,我们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发生冲突时,要学会倾听,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进而建立一种彼此理解,互助友爱的关系。这种沟通方式不仅可以用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改善我们的自我关系,我们总以为是他人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内心的感受,其实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们产生情绪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可以静下心来静静体会自己内心的`需求,负面情绪就会逐渐得到缓解,自我了解了解也会更加深入。

  总而言之,非暴力沟通促使我们出于爱的目的发生改变,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力量。

  【评价】

  练习本书所讲的重点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达到有效沟通,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与自我的对话,进一步了解自身,减少负面情绪,缓解压力。

  【重点】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观察:描述真实发生的事,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区别于评论)

  她没有给我回消息(评论: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开心,难过,还是忧郁(区别于想法:我觉得……)

  我感到有点难过(想法:我觉得她应该及时回复我)

  3.需求:我们需要什么

  我需要得到对方的尊重

  4.请求:你想让对方做什么

  以后看到我发消息有空时及时回复

非暴力沟通4

  这本书由老师推荐的,其实我也只是看了序言和一则故事,但是却觉得格外值得阅读。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写的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说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希望在与他人接触时受到伤害;同时当今的社会关系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他人做出评判以此来确认他人是否值得信任;另外出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缺陷,在沟通时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在沟通中改变甚至缺失。以上的原因导致与人有效的进行沟通常常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非暴力沟通是增加与人沟通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就拿我之前经历的一件事情来说吧:学校组织了研学旅行,要出发时发现名单上并未出现我的名字,我焦急的'有点烦躁,负责人让我打电话联系老师,可我联系老师时,语气既不尊重又处处展现着“暴力”,可老师那时的声音听起来明显是被我吵醒,可我依旧得理不饶人,老师也依旧耐心指导我,帮助我。在我终于如愿以偿后,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当初的行为多么的不好,我就得老师和我说的一句话:“以后遇事要冷静点。”确实,我是个不太能冷静下来的人,我也后悔了,我为什么不能冷静坦然地去处理问题,为什么要对他人使用“语言暴力”,我很懊悔,倘若当时我可以理智一些,不使用“语言暴力”,那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

  《非暴力沟通》确实是一本值得我们仔细阅读的书,用非暴力来让爱融入世界。

非暴力沟通5

  《非暴力沟通》是我在过去的20xx年所读的书中最喜欢的一本,也认为,在读完第一遍后,它确实对于我个人产生了的影响和改变。它是我当初加入《妈妈你听》全国读书会大群读的第一本书,和其他群里的妈妈们每天读书打卡,每次阅读都能感受到收获良多。每天读书,也会特意留意观察自己与别人相处的日常,反思了自己与周围人的相处模式是不是有不妥的地方。

  慢慢懂得了,原来自己与别人的沟通并不是真正的沟通,因为最后的结果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使我们之间矛盾更加激烈化了。以前的'我们总以不是你输就是我赢,或是两败俱伤收场。

  把书读了第一遍后我懂得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是让非暴力沟通顺利进行的四个基本要素。我也把它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有时孩子无理取闹,我也多了一份耐心。

  有时候,有些话,从老人嘴里说出来,我在以前可能会不高兴立马反驳,但是我现在不会,因为他们说出的并不一定是事情的全部,或是他们说的不一定就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他们之所以感受到不满意或愤怒的言论,只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观察结果,给他们带来的评价而已。当初因为太喜欢它,迫不及待想更多的人分享它,所以在阅读完第一遍之后,就在参与的同城读书会中把它和其他人的书给交换了,目前它还是没有被交换回来。

  很高兴,在进精进小组后,我还能再次和大家再次阅读这本书,但我不想耽误进度,想跟上和大家一样的读书进程,我就再在网上买了一本新的。因为我认为,这本书它是值得反复去读,多读多领悟。

非暴力沟通6

  书中说:“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好好爱自己,这真的很重要!

  记得去年有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线上的时间管理践行社群,每天有五项打卡项目,我要求自己必须每天完成,再加上自己每天要练字一小段,还要百词斩背单词,还有其他一些要学的课程,另外自己也要上班工作,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的满满当当,感觉做完这件事永远有下一件事在等着我!连女儿都说:“妈妈,你怎么每天忙的一点娱乐的时间都没有?!”

  说实在话,看着自己好像每天都过的很充实,但其实忙忙碌碌下来,最后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我的.内心依然很焦虑很迷茫,总觉得这个是我应该要做的,那个也是我必须去做的,结果把自己搞的好累,而且还看不到成果!静下心来,我好好反思: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这么忙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是不是一直走在通往追求的路上?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多听听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我发现有些事情我真的可以选择不做,做了也没有太大意义,有些也不是我的爱好,会让我觉得很有压力等等。思量再三,我最终决定退出坚持了三个多月的践行社群,平常只保留了两三项自己喜欢的来做。

  说真的,退出后我觉得自己松了一大口气,当我不再把想做的事情当成任务来完成时,我发现自己更容易享受其中,也得益于其中,比如运动,比如阅读,偶尔写写自己的心情日记。

  好好爱自己!不苛求,少自责,用心去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主动根据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我们想过的生活,生活终将越来越美好!

非暴力沟通7

  读完《非暴力沟通》,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其一,马歇尔。卢森堡是个很聪明的人,他能通过无关或反面的语言了解说话的人背后的感受和需要,让对方有种遇到知音样的感觉,而人一旦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后面的事情就好说了。我们与人交流的时候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人与人之间随着年龄、阅历、立场的`不同,想法也会不同,但是哲学上说“别人也是另一个我”,也就是说人性有很多共通的东西,与人沟通时如果能站在对方立场上去想问题,可能就容易理解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言行。准确了解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其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和。当我们生气时,很容易把自己的愤怒情绪怪到别人身上,“都怪你,我都被你气死了!”这样的话我们可能都说过。这样的话一出口,对方要么是否认,心想“怎么能怪我呢?你就知道怪别人”,要么是自责、内疚,反正都是不舒服的感受。可见生气的时候少说话,减少语言伤害发生率。先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再心平气和地表达出来。生气的时候也少做决定,因为我们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差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可能完全相反。

  其三,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外国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沟通模式跟老外又有些不一样。老外沟通模式比较开放,有一说一,心里有想法会直接说出来,照章行事。而我们中国人常常心口不一,说是,可能是不是,说不是可能是是。我们比较含蓄,很少会把想法直接说出来,甚至一句话可能有好几个意思,中国人是最难琢磨的。我们还容易反驳别人,即使心思被对方猜中了,也要嘴硬说“不是”。据说国际上通用的重要文件都是用英文写的,不能用中文,因为中文一句话含义太多,有争议的时候不好解释。

  要知道我们是一个处处留余地的民族,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心里有对方,开心好说话,心情好的时候说什么都愿意听。愿我们成为心平气和的人,用和气的磁场去感染别人,有爱,有心,好好说话,开心工作,舒心生活。

非暴力沟通8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当我读到本书的相关章节时,不由自主地想起20xx年10月,一名女教师在家访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惨痛事件。在对学生丁某逃课去网吧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后,这位敬业负责、新学期刚调来的`优秀班主任还努力争取家庭的配合。因电话联系家长未果,她便骑自行车载着丁某一同家访。途中,17岁的丁某谎称父母不在家、只有爷爷在果园干活将毫无防备的老师骗至山上……(详见浙江频道10月28日《丽水缙云县一名中学班主任家访竟被学生杀害》等报道)用“隐蔽的暴力”分析不难看出,被充当“向导”的丁某对班主任会怎样向家人“告状”、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家法”有着难以预料的恐惧。同行中,源自身边这名女教师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在发酵、不断折磨着丁某的神经。终于,在即将到家、让自己颜面扫地的一幕出现之前,心理崩溃的丁某转而对“恐惧源”实施了暴力反抗。假如这位女教师懂得“隐蔽的暴力”的危害,惨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所谓大道至简。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模式并不复杂深奥,关键在于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依次运用好以下四个步骤:

  观察——明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方在干什么并客观加以陈述(比如,本周三次数学作业你两次没交也没有说明理由);

  感受——表达“难过”“开心”“气愤”“害怕”等基于观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满意);

  需要——告知那样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 比如,因为我需要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请求——明确告知希望对方怎么做(比如,请补交前两次的作业以后要按时完成)。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运用时则可以根据需要作出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借助这“四要素”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这一沟通模式学会倾听,用心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但不幸的是我们平常在沟通中往往将观察和评价(包括批评、归类、比较等)混为一谈。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主观评价、甚至武断地给对方贴“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

  比如:学生做错了2道题目。有的老师会说“这种题目还做错,真笨”。这样的表述并非是在指出学生的错误(观察),实际表达的是老师主观的感受(连不该错的都做错了,我很不满意)和评价(你是个笨家伙)。对观察结果的正确陈述是“这次布置的N道题,你做对了N-2道,做错了2道”。非暴力沟通模式并非要求我们不作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即使要评价也要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环境而不要绝对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层面上去。如果不能将评价从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中剥离出来、哪怕评价中包含着我们的需要和请求,那么对方将倾向于关注批评等评价性信息而可能对我们的需要和请求弃之不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摩提说得好:“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数人在不顺心时习惯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听到批评时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抗;在沟通中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非暴力沟通则非常强调通过观察和倾听体会双方的感受和需要。当别人批评、指责自己时,不是条件反射式地反驳对方,而是通过倾听,帮助对方从杂乱无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能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样,双方的真诚和爱就会自然流露,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和暴力。

  《非暴力沟通》还涉及到如何避免过分自责、合理地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自己遭受伤害、解决内心冲突以及正确表达感激等内容,视野广阔、论述独到。在作者看来,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法,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让爱融入生活”,让每个人实现既丰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赏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这也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非暴力沟通9

  随意查读者们的评论时,竟然看到不少人认为本书在弱肉强食的快节奏的商业等领域不适用。还有人说,普通人来读此书,想看到的是干货,是如何克制自己的脾气,和别人好好说话,而本书脱离中国社会举例不合适。

  恰恰相反的是,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具有如此局限性,我甚至觉得它是现在浮躁的中国社会极度需要的。即使在商业领域,也并不总意味着一定要强势才行。现在社会为了鼓吹效率,甚至赞同或默许命令、惩罚、说教等充斥着工作乃至家庭,这恰恰需要非暴力沟通,来敲醒我们。如果仅仅只是想要看到干货,那只是学习沟通技巧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还看到很多读书笔记,亦或思维导图,把重点放在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这仅仅是本书的前半部分。的确,这就像中国人学乘法都教背九九乘法表一样,直接、有效。但后面的部分就像,背会九九乘法表后,还要懂得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应用,这样才能将原理广泛运用。我花一个月时间,每次回顾后再续读,这样看完全书后,真的认为没有一个内容是可以略读快进的,我时常读着读着就发现自己被说中了。

  总之,千万不要被这本书的书名或者书评误导,以为这是部食之无味的工具书。

  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刷新我认知的点整理如下:

  一,先来看前文提到的“九九乘法表”,即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对她不做家务的儿子,使用非暴力沟通可以这样说:

  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

  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不懂这样客观地表达:

  1常常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如说,米奇花钱大手大脚,观察应该是,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

  2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如说,我觉得我吉他弹不好,这只是评价,但我们要表达的是感受,可以说,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失落、厌烦);

  3在感受表达完后没有表达与感受相关联的需要(如说,你无法来吃晚饭,我很难过。并要加上我难过是因为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为我本来想和你聊一聊);

  4提出的请求不够具体明确(如说,我希望你经常做晚饭,不如说,我希望你每周一晚上都可以做晚饭)

  二,但非暴力沟通,不仅仅只是谈话技巧。

  它真正指导的是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使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三,注意到第二点了吗?

  它说的是非暴力沟通的作用只限于表达自己和倾听尊重他人,不是我们用来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服务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更看中彼此的感情,而不是一味达到自己的目的。通过非暴力沟通,对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

  常听父母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这种方式看似温和,实则也是一种暴力,利用的是孩子感到内疚,调整行为来迎合父母。孩子变得努力学习,仅仅只是为了避免自己内疚,并不是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四,非暴力沟通非但不是用来改变他人的,而且往往首先被改变的还是自己。

  比如我们总以为我们的负面情绪是因为他人,但其实,是由于他人的某些行为导致某些结果使得我们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终归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第三点的例子,父母把不快乐归咎于孩子的行为。父母如果与自己非暴力沟通会发现,可能是孩子成绩差使他们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说明他们的教育方法未奏效,使得他们的信心受挫。了解到真实的感受与需要后,就能知道也许需要父母正视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五,我没想到,非暴力沟通并不是用来说服自己学着顺从什么。

  作者在35年前发现自己不喜欢写临床报告,他与自己用非暴力沟通,发现他不得不写临床报告是因为他想从中得到收入,了解了这一点,他居然就再也没写过一份临床报告!

  非暴力沟通是使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这样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作者不是苦口婆心地说服自己,接受去做“应该”做的事。因为他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不用写无数的临床报告,他自己本身将获得无法形容的快乐。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变成了好奴隶。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认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一旦认识到社会文化的局限性,我们就可能突破它的束缚。

  六,非暴力沟通,还能够治愈自我,学会不自责。

  非暴力沟通是让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更有可能从这样的自我评价中获益。反之,如果使用自责的自我评价,则是使我们羞愧并改变行为,我们也就允许自我憎恨来引导自己的成长和学习。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它使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愧疚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七,学会了爱自己,再学会如何用非暴力沟通对他人。

  比如面对他人嘲笑,不要仅仅看作是羞辱或攻击,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过于恼怒或害怕,而无法倾听对方。这时候应当停下来,可以换一个环境,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平静下来,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了解并体贴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表达前也可以试着倾听理解他人。记得要大声提出请求。

  八,没看这本书前,我不会知道,有效倾听就能解决问题。

  本书举了一些有效倾听竟然就能化险为夷的案例。那些非暴力沟通者之所以能成功使自己免于不可逆的伤害,正是因为他们用心体会即将施暴者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再主动表达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自己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我意识到我从前竟然不懂得什么叫全身心的倾听。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给予反馈,给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甚至是心理医生,都应该考虑学会倾听,用非暴力沟通代替诊断。

  我还学习到在生气的人面前,千万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开头。

  九,引发了我不少育儿方面的思考,比如惩罚的局限性。

  目前,至少中国社会认为需要适当的惩罚。作者再次给我敲响警钟:惩罚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

  很多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们有益的事,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但急于求成的父母,选择打骂孩子,这效果是立竿见影,但并不是唯一有效办法,只是家长懒才选择体罚的方式。孩子受到惩罚,想得更多的会是下次如何逃避惩罚,完全不是事情本身真正的意义。而且孩子会因为对体罚的恐惧而难以体会父母的爱,并同样学着父母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除了体罚外,指责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见的惩罚,比如如果孩子没有照家长的话去做,父母可能就会说他“自私”,“不尊重父母”等等。另外的惩罚是不给孩子某种好处,例如不给零花钱,在这种情形中变得冷漠,是一种强有力的威胁。

  在实施惩罚前,请想一想:我希望他基于什么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请试图用非暴力沟通来使对方认识自己的需要。

  总结: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需要用客观的表达方式。

  但非暴力沟通,不仅仅只是运用以上四点的谈话技巧。它真正指导的是我们转变 谈话 和 聆听

  的方式,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不是我们用来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对自己,并不是用来说服自己学着顺从什么,而是学会爱护自己,不再自责。对他人,全身心地倾听他人的需要,比急于分析判断来得有效。

  非暴力沟通知易行难,尤其育儿路上,要时刻提醒自己用非暴力沟通代替惩罚。

非暴力沟通10

  今天读到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的三个部分: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这让我想到我们读的第一本书中所说的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1、描述你所看到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就像一个升级版的方法,适用于家庭和人际交往。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充分表达感激,当别人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做到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不要让我们的赞扬成为实现某个目的的工具。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认真感悟书中的内容,让自己变得更好。

  关于惩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孩子的淘气而对她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有的时候是以暴制暴,也有否定他人的方式,目的性很强,就是要征服她。可事后常常后悔自责,事后看着她熟睡的样子如此酣甜,就像个天使,真后悔当初去体罚她。有时女儿没有照我的话去做,我会对她说不尊重父母而冷漠她,可是小家伙过一会主动过来抱我,真是一抱解怨气。

  这一点真要好好向她学习,想想自己很少会在有怨气的时候主动抱她而化解矛盾。都说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可是我们往往会在惩罚的时候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而陷于失败,导致深省自责,惩罚不仅会疏远彼此的关系还会适得其反,的确要慎用。

非暴力沟通11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体会对方,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

  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他人主动表达自己。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

  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来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

  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非暴力沟通12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这会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即“异化的沟通方式”。

  主要表现为:

  道德评判: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进行比较:回避责任!

  为什么要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受说不清楚的力量驱使)

  为什么喝酒?因为我是酒鬼。(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

  为什么要打小孩子?因为他跑到马路上去。(其他人的行为)

  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老板让我这样做。(上级的命令)

  为什么要打扫房间抽烟?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烟。(同伴压力)

  为什么要停别人的'职?因为你违规了,根据规定,我必须这么做。(机构的规章制度及政策)

  为什么必须做讨厌的工作?因为我是一个父亲,要养家。(性别角色、社会角色、年龄角色)

  为什么吃巧克力?因为吃巧克力的冲动征服了我。(无法控制的冲动)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应当”想法:有些行为应当奖励,另一些行为应当被惩罚。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非暴力沟通13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是一本讲如何沟通的书。暴力沟通不是指说着说着就打起来了的沟通,而是指语言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沟通。如果我们留意生活当中的说话方式,就会发现,言语上的嘲讽、否定、说教、拒不回应、随意打断都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创伤。作者提倡非暴力沟通,并且指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非暴力沟通的例子。妈妈对儿子说,房间里有3个袜子(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需要房间的整洁(需要),你能帮我把它们放进洗衣机吗(请求)?很好地对应到了这四要素。

  二、如何论证的?

  全书先总述非暴力沟通的意义,而后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章节叙述。各章节详细的介绍如何客观观察、准确的`体会和表达感受、正视自己的需要和具体的表达请求。每一章阐述观点的时候作者都会举例论证,当然举的例子也很接地气,章节末尾给出了所讨论主题的例子供读者练习。非暴力沟通四个要素中的前三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是请求的基础。其中,请求是指要提出具体的请求,必要时请别人确认。请求应该站在双方的角度,平等的请求不是命令,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让别人做什么,而是以诚实和倾听的方式与人联系,这样请求被拒绝了也不会有什么怨恨和尴尬。

  三、作者说的有道理吗

  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暴力沟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包括与父母的沟通、与伴侣的沟通以及与朋友的沟通,我们的话往往让别人痛苦、难堪。我们经常忽略了客观的观察,其实这一点非常重要。那种带有评论的观察一说出口就让别人很抗拒。比如,“你总是不记得收拾好衣服”和“你今天没收拾好衣服”这两句话,情绪上明显后者让人舒服的多。恰当的表达自己感受也非常重要。比如,你这样做我感觉有点难过;比如,我今天感觉不开心。适当的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四、生活中受到什么启发

  首先是应该客观的观察,不仅是观察自己,也要观察别人,观察应该基于看到的事实,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评价。其次应该用心的感受需要,包括自己和对方的。这一点我感触很深刻,当别人给我说它的困惑、难过的时候,有时候我太急于说教和给出自己的意见了,这样很不负责任。按照书中的做法,我应该耐心的听他说,并询问和确认对方的感受以及需要。只有他充分表达和释放了自己,我才能正确的给出建议。或者别人根本不需要建议,等他们充分的表达自己,已经有主意了。受到启发的第三点就是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让别人猜自己的想法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我们应该说出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如果别人拒绝了,那也没关系,因为我们的请求是站在双方的角度来考虑的。

  这本书整体较短,pdf只有109页,语言也很简单,读起来丝毫不费劲,但是其中的沟通事例在我们生活中却是很常见的,代入感很深。只是读一本书生活当然不会有改变,只有你真正认可了书中的方式并且按你认可的方式行动起来,改变才会发生。非暴力沟通也需要刻意的反复练习才能学会,行动起来吧!

非暴力沟通14

  原来合作是双向的,往往逼迫孩子去做我们想让他去做的事情,有时孩子很不情愿,遭到反抗,最后导致责骂,批评,这是我经常做的事情。应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能够正确的辨别孩子的需要,给他足够的帮助和关心。家长也有需要,还身有体会,当工作很忙,没时间放松时,会产生很大的负向情绪,对他喊叫和斥责。孩子觉得委屈时,只有调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静心面对孩子。现在通过学习,渐渐的学会了尊重孩子,多沟通,亲子关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很难陪孩子一起玩玩亲子游戏,畅所欲言,很多时候都是让他一个人玩,或是陪同的时候都是我捧着手机。孩子其实是需要大人一起相互的陪伴的。给孩子贴标签是自己最大的遗憾,往往会拿好的孩子和他对比,像好的学习什么,这其实是伤害他的自尊,时间长了会让他产生自卑。

  本章学习了养儿育女,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和孩子建立好合作关系,自己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才能帮孩子成长。孩子大了,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我往往把自己的想法硬逼给孩子,他有时候会反抗。现在学会了,要鼓励孩子做自己的选择,并从中学习经验。我们只要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他尝试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会帮我炒菜,有时候会帮我烧水。给孩子多点独立自主的能力。

  当孩子犯错时,正真需要的是倾听,接纳和理解他们。而不是去责骂他,这样他才会和你有更好的'沟通。就像今天张一凡把新买的铅笔盒丢在了传达室,回到家才发现,他哭着很小声的跟我说,我先没有听清楚,我知道此时,他是很害怕的,我并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的听他说清楚,之后陪他一起去寻找。在路上,我就跟他说:如果找不到了,我们就继续用旧的。这个时候跟他说道理是最有效的。所以说,孩子犯错了,不要第一时间去责骂他、惩罚他,而是去学会倾听然后去分析事情的严重性给他指导,孩子也更愿意和你把心打开。了解孩子背后的真正需要所在,才能有好的解决方案。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你对他的尊重,倾听他内心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扬长避短,鼓励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孩子建立真诚的联结,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兴趣的事。很巧,昨天晚上老公给我们开第一次家庭会议,我觉得挺好的,一家人畅所欲言,互相监督,提出意见,共同学习和改正错误。还说每周举行一次家庭会议。

  日常中我往往对孩子物质上给予,觉得给他买了什么礼物就是对他的爱。而忽视了语言上的给予才是最重要的。常常忽视了孩子对我的给予,孩子的给予是单纯的,可能是一个拥抱和一个亲吻。这是给我最好的礼物,而我有时候却嫌弃他,觉得长大黏人,这是对他的奉献造成了伤害。读书笔记.跟孩子沟通,语言真的很重要。学会长颈鹿的语言,去表达和倾听。就像书上说的,当我在打电话的时候,孩子在旁边吵闹、捣乱。我会用斥责的语气对他说:你这小孩怎么这么没素质呢。而书上现在教会了我如何回答。可以提出“可执行的”请求。这样孩子也更愿意去改变。

  孩子在成长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成长。同时和孩子建立起合作关系,遇到问题一起做决定,一起解决问题,培养他的合作能力,增强他的自信心。在成长中学会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帮助孩子满足他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坏情绪就会减少,和孩子就更加的亲近。解决冲突最好办法是,先要学会冷静,不能冲动,和对孩子大声指责,谩骂。自己学会成长了,孩子也就学会了成长。

  在家庭中多用长颈鹿的语言,少些豺狗的语言,夫妻就会少了些争吵。对孩子才就会有更多的爱。很多时候人与人的之间,就是因为说话语气和方式不对,带来了不必要的争吵。要有宽大的胸怀和远见,并且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接受家庭中每个人对你的爱,用感恩的心对待别人,收获会更多。长颈鹿的文化全面细致的介绍了,如何更好的去经营好家庭中的关系和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受益匪浅。

  学习如何把评判解读成需要,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的需要,还有感受自己的需要,这样才会和对方联结,和平。本节把产生愤怒的想法说的那么的细,以后可以参考,自己是因为什么而愤怒,而适当的调节或让他人做改变,这样才会和平相处。明确7把钥匙,一个一个的学习。

  通过了学习这么多,我感觉用倾听建立联结,效果是特别好,孩子需要更多的是感受他的需要,不是对他喋喋不休的批判。这样他才会愿意把心打开沟通。以前总是用“应该……”“必须……”,孩子应该有自己适当的选择。自己冲动想发火时,学会跟自己的感受联结。非暴力沟通给了我具体的技能,坏脾气也越来越少了,即使有也要学会控制了,以后会慢慢把学到的加以运用。

非暴力沟通15

  作为一名教师,沟通,我一直认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无论对于师生关系还是孩子们对于本学科的喜爱程度都是有许多益处的。可是该如何沟通,要通过沟通去解决问题是个技术活,而且是很难掌握的高深技术,但当我《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发现沟通是可以学会并运用的。

  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平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比如: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为什么不做作业?你上课为什么总是说话?你不好好学习,长大能干什么?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

  那么,我们发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从说话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进。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举个例子:一个母亲看到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房间里乱糟糟,如果直接指责儿子太懒惰就完全没用,但是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跟儿子说话:我看到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中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价或放进洗衣机?这样一来儿子就能注意到母亲的感受,知道该怎么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谁能做到时刻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呢?这很难的。我读到上面的方法时,一开始觉得挺好,后来觉得不对。我看过非暴力沟通,知道怎么表达,但还有很多人没看过,要是对方不好好说话怎么办,那我也是有脾气的,无法做到时刻冷静。作者也考虑到了我的疑问,我在书中也找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我会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那么好,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我们有时难免会批评学生,有时可能会因为言语互相伤害,我们便可以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思考自己为什么愤怒,第一层想法是我们感觉孩子不重视我们的意见,交流看法时很抵触;第二层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视自己的意见;第三层想法是,我们知道学生只是个孩子,所以觉得很着急希望能做点什么帮助他们。到这里我们可能就会想明白了,其实我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好好学习,所以我不再指责对方,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沟通会顺畅很多。

  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说话的工具书,只讲方法治标不治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沟通的精髓。从心底认同这个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沟通。所以我打算从自己做起,改变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尝试在自己的身边构建起一个有爱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非暴力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09-11

非暴力沟通【热】09-14

[优]非暴力沟通09-15

非暴力沟通【通用】09-14

【优秀】非暴力沟通09-13

非暴力沟通(精品)09-21

(热)非暴力沟通09-22

(热门)非暴力沟通09-23

非暴力沟通大全(15篇)09-14

非暴力沟通15篇【优】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