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职场指南>职场资讯>非暴力沟

非暴力沟

时间:2023-09-15 15:46:19 职场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非暴力沟通15篇【优】

非暴力沟通1

  非暴力沟通的中心词是“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因为90%的矛盾源于误会,90%的误会是因为欠缺沟通。沟通包括与自己内心的沟通和与他人的沟通。而暴力除了行动暴力,还有言语暴力和冷暴力,都是因为心有不满或愤怒而采取的并不理性的自我保护措施。

  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本事。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其实需要冷静下来寻找自己愤怒的原因,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我们都可以学会非暴力沟通的。

  良好的沟通需要认真的倾听,这需要我们放下成见认真的观察和感受,听对方把话说完,鼓励他表达清楚,为了避免引起误会我们还可以多问几个“是不是”“为什么”,在听的过程中去理解他的诉求,感受他的感受,不要急着下结论或者随意打断他,帮助他想办法等,因为很多人交谈的目的就只是倾诉。

  有效的沟通在明白了对方关注的焦点讲话的逻辑之后,还要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诉求,我们很多人习惯于把请求变成命令,虽然口头上说“请”,但对方如果不答应的话他会列出一大堆的理由去说服他,还把责任与良知加在人家身上,让人不得不勉为其难的答应,这其实为以后的矛盾爆发埋下了伏笔,属于软暴力沟通。真正的请求人家是有自由选择权利的,这是对人的尊重。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或许是因为从小到大,老师家长还有周围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大家都习惯于强势压人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如果达不成目的就感觉自己受了欺负,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深入骨髓,最终大家都是受害者。所以我们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还得先解放自己爱自己。

  良好的沟通并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纠纷息事宁人,没有原则的一味顺从别人做好好先生到最终会被众人遗弃。我们要在沟通时体会别人的感受,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很多时候我们犯了错就会莫名的陷入自责,甚至在心里辱骂自己,贬低自己,对自己失望,情绪低落,烦躁,恨自己不争气,长此以往,你怎么会可爱呢?你自己都不爱自己,别人又怎么会真的接纳你呢?所以我们要爱自己就要早日把自己从这种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

  解放自己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你就把自己从“应该”中解放出来,不要总用我“应该”去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因为内心的抗拒,就算你答应下来也会找各种借口拖拉搪塞,效果很不好对方不会满意,又影响彼此的心情和感情。我们可以把“我应该”改为“我选择”因为……按照这个方法,把近期你不太想做又非做不可的事儿一一列举出来,尽可能去找出这件事情的理由和动力,能说服自己的就去做,如果这样还是不能说服自己那干脆断然拒绝,那我们就积极的去做那些愿意做的事儿,把自己从“不得不”“必须”“应该”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并设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成就感,自信心,被尊重,被理解,关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等等,想要让自己的生活有乐趣,就不能老是为了逃避惩罚避免羞愧,被迫去做事情。

  那么这就需要你真正的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时候就得静下心来,很好的与自己的内心沟通,所以你不止不能轻易发怒,还要好好利用自己的愤怒,你愤怒源头也许就是你的症节所在。外界的诱因是不可改变的,而你不开心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是不够大度,也许是别人要求太高,也许是你最近心情不好,也许你的确太忙,或者仅仅是因为你表述不清别人误会了,你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深度思考提升自己,品味自己的内心里怒而未发时的内心中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理解并解决现实问题。佛家说“怒火烧了功德林”,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愤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所以真正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轻易发怒的。

  但是,谁都会犯错,无论谁犯了错都可以被原谅,我们要先接纳曾经的自己,然后陪着他一点点的成长成熟,这样才能让自己和他人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当我们把情绪稳定下来时,才能心平气和的告诉对方你的感受和决定,如果带着情绪你就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要求。若有一个朋友他老是失约或者不守时,那么我们就直接告诉他等五分钟之后就离开了,下次要找你的话他到了目的地再联系你,而且言出必行。

  沟通也就是说话的艺术,但并不是良言一句三冬暖那么简单,也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就万事大吉,面对一个情绪化甚至愤怒的人,你还能设身处地的走入对方的内心,认真的听他讲话,不作道德评判,不随意进行比较,也不回避责任,不强人所难,听出他背后的愤怒委屈里藏着的真实诉求,那么你就是一个沟通高手。

非暴力沟通2

  最近在读一本有关于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非常实用的。尤其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如何对亲近之人之间改善关系,如何化解彼此之间的冷暴力。我们可以简单的从两个方面来看,对外对其他的观察要客观,评论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事件,不要因为一个事而全面的否定一个人。而且对于他人的话语行为等要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情绪变化。所有的感受根源都是需求未得到满足,更应该关注的是底层的需求,还有就是对自己的请求要用明确的表述,让别人知道。书中有大量案例,很有实操价值!

  任何问题的发生都源于缺乏沟通或者说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1963年提出,在他幼年时,他家周围的公园中一起暴力事件引发了种族冲突,导致40多人遇害。冲突结束后,可人们心里埋下了愤怒、仇恨、埋怨种子,他在放学后被别的种族孩子摔倒在地上,拳打脚踢。于是,这段经历引发了他探求和平解决冲突方法的兴趣。

  语言是一种魔力,对同一件事情的表述,语调和顺序的转变,让说的人和听的人得到的情感信息都是不一样的。通过语言清楚客观的表达事实,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的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真是表达自己感受,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大部分人会把自己的评判当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喜怒哀乐,例如受伤、害怕、愤怒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例如你不爱我了,这不是感受这是你对待这件事的评判,一旦诚实地表达自己后,提出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达到我们的期望,这样对方比较容易接受你的建议。即作者建议在说话时的四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在这本书中讲了一个“非暴力沟通”一位母亲对处在青春期的儿子:“--,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袜子(观察),我不太高兴(表达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明确地请求),听完妈妈这段话,孩子感觉自己受到尊重,理解妈妈的感受,从而按照妈妈的意愿采取行动;而如果这位妈妈直接对儿子说“--,你怎么又把袜子扔到咖啡桌下,弄的我又要来收拾,你就不能改改你这坏毛病吗”这种对话只能是发泄不满,引起新的矛盾,从而导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倾听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书中谈到,全意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而不要分析,分析妨碍了倾听。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别人生气时,要倾听,不要说“但是”。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当然非暴力沟通最基础的就是爱自己和尊重他人,不随意评判他人,温柔而坚定的表述自己的需求,倾听共情他人言语,不含个人主观的发泄负面情绪。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在我们百转千回的亲密关系之中,非暴力沟通的存在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也像一道水,不去和石头相碰,而是去感触坚硬的存在,去感知天地间的缘由、沿岸与归宿。

非暴力沟通3

  读完《非暴力沟通》,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其一,马歇尔。卢森堡是个很聪明的人,他能通过无关或反面的语言了解说话的人背后的感受和需要,让对方有种遇到知音样的感觉,而人一旦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后面的事情就好说了。我们与人交流的时候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人与人之间随着年龄、阅历、立场的不同,想法也会不同,但是哲学上说“别人也是另一个我”,也就是说人性有很多共通的东西,与人沟通时如果能站在对方立场上去想问题,可能就容易理解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言行。准确了解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其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和。当我们生气时,很容易把自己的愤怒情绪怪到别人身上,“都怪你,我都被你气死了!”这样的.话我们可能都说过。这样的话一出口,对方要么是否认,心想“怎么能怪我呢?你就知道怪别人”,要么是自责、内疚,反正都是不舒服的感受。可见生气的时候少说话,减少语言伤害发生率。先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再心平气和地表达出来。生气的时候也少做决定,因为我们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差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可能完全相反。

  其三,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外国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沟通模式跟老外又有些不一样。老外沟通模式比较开放,有一说一,心里有想法会直接说出来,照章行事。而我们中国人常常心口不一,说是,可能是不是,说不是可能是是。我们比较含蓄,很少会把想法直接说出来,甚至一句话可能有好几个意思,中国人是最难琢磨的。我们还容易反驳别人,即使心思被对方猜中了,也要嘴硬说“不是”。据说国际上通用的重要文件都是用英文写的,不能用中文,因为中文一句话含义太多,有争议的时候不好解释。

  要知道我们是一个处处留余地的民族,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心里有对方,开心好说话,心情好的时候说什么都愿意听。愿我们成为心平气和的人,用和气的磁场去感染别人,有爱,有心,好好说话,开心工作,舒心生活。

非暴力沟通4

  与人沟通是一种实践的艺术,许多精妙之处也许是难以在纸上完全表达的。这也许是为什么阅读这本书,既觉得其中有非常闪光的点,又有些别扭。如果换一个场景,变成与卢森堡博士面对面,相信这感觉会完全不同。

  人的秉性和沟通的风格千差万别,这其中有些是先天,有些是后天习得。作者在书中提及他的祖母是和舅舅都是天生的非暴力沟通者,自己也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方式有奇效,再行推广,由此可见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而实践的源泉,也许是来自遗传,也许是来自文化传统,无论何者都是源远流长。因此,即使不能完全赞同理论的人,也应该可以从案例中受到有益的启发。这正好应了作者的一个观点:注意观察,不要判断。

  以下是阅读笔记:

  1.

  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人类的语言功能远远没有进化到完全适应文明社会人际关系的程度。)

  2.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暴力的种子无处不在。)

  3.

  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我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我们的日常语言在自然状态下就带有暴力性质。互相伤害很容易。参照书中实例,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暴力比想象中多得多,有些是有心,更多是无意。)

  (非暴力沟通的对立面,并非字面上的暴力沟通,恰恰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沟通方式)

  4.

  语言暴力可以逞一时之快,却通常达不到我们真正的目的。

  例如:

  a.当你看到事情还没做完,告诉我你感到失望。说我“不负责任”,并无法打动我。

  b.当我对你的请求说“不”,告诉我你感到受伤。说我“冷漠”,并不会增加你以后的机会。

  c.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是的,我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但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他们迟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

  (从谈判策略和危机处理的角度而言,非暴力沟通比自然语言更为高明,因为它最大程度上弱化对方的负面情绪。因为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如果感受到语言中的暴力,人们常常要么反唇相讥,要么拒人千里。沟通的链条就此断裂。)

  5

  在对别人不满时,如何表达自己、提出请求?

  沟通要素:

  a.我看到什么(力求就事论事、客观)

  b.我的情感反应(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对于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经理等职业的'人来说,尤为困难——表达感受与他们的职业形象相冲突。

  注意方式,例如要说我感到失望,而不是你让我失望)

  c.感情反应的内在原因(归结与自身的需求、价值观、愿望等,而非归结于外界环境,例如我爱整洁,而非你搞得很脏。)

  d.我的请求(请求而不是命令或强迫)

  (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方式,在说清楚问题同时巧妙地避免批评的语气。但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是很难的。)

  6

  当别人对你进行言语攻击时,如何回应?

  好好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既不反驳也不自责。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和(d)请求。

  (建议使用你的意思是xxx吗?之类的一般疑问句来回应他人,逐层深入对话,以传达出I care about you的态度以化解敌意。这部分更加抽象,更加反直觉,需要结合案例才能勉强理解。实践起来则更加困难,在被骂的时候更多是羞愧万分或火冒三丈,要克服如此强烈的情绪谈何容易。)

  7

  局限性与适用范畴

  (尽管书中没有提到,但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非常态的沟通模式,最明显的缺点是很费脑力和时间。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和每个人说话,估计自己也要发疯。我个人对其应用范畴的理解是,适用于维护重要关系、化解重要冲突。尤其是适用于家庭——语言暴力的重灾区,书中关系到家庭关系的案例都十分精彩。)

非暴力沟通5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他通过采用神奇而又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让人们获得爱、和谐与幸福,下面我来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1、非暴力沟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观察、表达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告知具体的请求。在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往往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十有八九是因为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对。如果你从刚开始的谈话中就就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与情绪,对方很可能不愿意对你展开心扉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区分评论和观察。

  2、批评往往暗含了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表达了我们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很可能获得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比较可能获得积极地回应。比如说我觉得你很差和我希望你努力变好带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3、学会倾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需要的。

  4、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这类的词。

  5、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尽量避免对自己说“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说“应该”只会使自己更加自责。相反,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怎样的满足,这样我们就可能从自我评价中受益,比如说比赛获得第二名,很多人都会说我“应该”再努力,都怪自己懈怠了,但是如果能从第二名中找到满足自己的`点,就不会产生自责的情绪,总有人要第二名,结果已经很不错了,下回再努力就好了。

  6、愤怒其实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就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不同的感受。对他人的指责就是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7、往往正确表达愤怒有四个步骤:①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②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③体会自己的需要④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生气就是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不然生气干嘛。

  我在读书的时候还摘抄了一些我比较喜欢的语录,跟大家分享一下:

  1、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2、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么没好啊。…每当我们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

  3、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这本书适合老师和父母阅读,在面对小孩子的调皮捣蛋时,如何控制情绪理性沟通,这需要我们慢慢地学习,也适合处理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6

  暴力!这个听起来就很暴力的词!

  沟通!这个社会交际必备的技能!

  理解中的暴力就是动不动就动手打架、大声吼叫,甚至是战争等等,总之就是不和谐,很不文明,让人很不舒服的行为方式!而用这种方式去与人沟通,那无疑是非常不好的一种方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她的不妥之处,但是,我们身边乃至于我们自身却经常如此,那些无情的语气话语即使不动手却伤人更深!唉,无比的'感慨!多少次,自己也陷入这个冷暴力的漩涡当中!

  幸好,幸好我是一个相对理性的,给自己点个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己都能够快速脱离这个冷暴力的氛围,然后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真的非常庆幸读到这本书,非暴力沟通真的是爱的语言!只要在沟通的时候注意规避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多现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用心去感受爱的语言,那么,沟通的效果势必会比想象中好很多,幸福指数也会提高不少!一定要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去深刻感受爱的根源并请求帮助,那么你就将成为非暴力沟通的高手!

  书中总结12个关键字——懂观察,讲感受,谈需要,提请求!营造好沟通的氛围,学会使用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7

  今天学习了《非暴力沟通》,首先了解到暴力沟通的类型和特点,告诉自己要引以为戒,更重要的是学习了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和操作步骤,可以让自己在人生路上更好地前行。

  观察事实

  表达感受

  讲述需求

  请求帮助

  这是非暴力沟通提供的沟通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对于生活中、工作中的我们都具有指导帮助意义,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虽然沟通效果要因人而异,但我觉得它确实能帮助我们创设良好的沟通氛围,而这良好的沟通氛围的创设应该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因为观察事实,表述事实,所以我们不会轻易给别人下定义,也就叫停了给别人贴标签这种会伤人使对方尤其是小孩子产生自我暗示的道德评判行为。让对方看到他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对我们可能不甚恰当的评判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导致沟通无法进行下去。这样也避免了评价的随意性,甚至是不自觉中流露出的嘲讽或指责等不好的情绪。比如,学生们不喜欢老师翻旧账,所以咱们可以也是应该做的是就事论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无可辩驳,以保证沟通的进行。

  清晰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会我们认真而负责任地审视自己的情感情绪,教会我们准确表达,有节制地表达,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有过激的成分或部分,是否会对对方造成伤害,尤其是在面对小孩子时,我们是否是在真诚沟通而非无能地宣泄自己不可控制的情绪。我们无形中也是在做出一种理性处理问题的表率,教会我们的孩子或学生学会认知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要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讲述需求,首先要做的就是反问自己:我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的需求就是前面提出的感受的根源。既然是在交流中,就要让自己的需求可以在太阳下曝光晾晒,而非不可告人的阴暗。《巴黎圣母院》中的弗洛罗,道貌岸然,阴暗、阴损,就是他的需求不可告人。久而久之,他自己给自己挖掘了坟墓。需求的提出先要经过自己理性的过滤,是否正当,是否合理,是否合情。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变得更加理智和成熟,会真正的成长。因为正确的需求应该是出于爱,出于帮助别人,让别人自由、快乐的,让孩子健康成长。

  请求帮助而不是命令对方。做久了老师,习惯了命令的说话方式。既然我们的初衷是希望人们包括我们所爱的家人、学生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那么我们就要让对方接受,进而做出改变,有所行动。所以我们表达的方式很重要,语气很重要,把请求表达得具体明确很重要。

  今天我是走近非暴力沟通,把这些理念和做法落到实际行动中尚需学习、实践、磨练,尚需不断反思、完善,也许过程漫长,但我至少接收到一种较好的思维模式,沟通方式,同时也学习一种做人的准则,体谅他人,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用爱去关注生命的成长。

非暴力沟通8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培养对自己的爱。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中。

  有一类人,他们对自己十分苛责,在取得成绩之后把其归因于运气好,失败后却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甚至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认为自己是全宇宙最差劲的人,无可救药。而这其实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暴力沟通。肯定自己在他们那里变成了最难的事,明明有闪光点,十分优秀,却仍然很自卑,不想被关注,害怕成为焦点,会对别人的肯定受之有愧。这类人,常常让人很心疼,而他们也想自救,而想要改变自己这种心态,他们需要培养对自己的爱,有个办法可以尝试,那便是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出现失误之后,如果陷入自我憎恨之中,这无法从中获得启发,但是如果运用非暴力沟通对待自己,理性地分析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需求,那么慢慢就不会苛责抱怨自己了。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吧,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是的,对人生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如果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意识地做出改变,我相信,最终一定都会有所改善的。每个人都有闪光之处,都有自己荣耀的时刻,我们都要自信呀,自信的模样是最美最帅的模样。

  同一件事,同一份工作,两种态度对待——热爱与被迫,结果截然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是幸运的,都能如愿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人世间也是无奈的,总会有一地鸡毛。生活中总有些事,是你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我们对待这类事情通常采用的是消极抱怨的态度。对此,《非暴力沟通》提出了一个主张: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用选择代替不得不,由被动变主动。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一定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这是给自己一个开心做事的.机会。如果大家理解:我选择是因为我需要。许多事情做起来就没那么烦躁了。

  班主任工作诸多琐碎,会占用很多的时间,消耗很多精力,以前同事间经常在办公室抱怨,吐槽吐槽,权当放松了。但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的行为很愚蠢,负能量聚集只会让我们的工作处于倦怠。希望新学期的我,能时刻明确自己的需要,我选择是因为我需要……我选择教育行业,是因为教育行业能带给我成就感,跟学生待在一起,我是开心的。如此,工作起来,就不会有那么多抱怨了,并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

非暴力沟通9

  文丨孙宁。本周读了体会和表达感受以及感受的根源,在这几章里能够深切的对比出,原来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都没有明确的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自己的需求。比如,孩子的房间很乱,我看到后很恼火,就会马上气冲冲地说:“你看看乱糟糟的,像什么样。能不能利索点啊。”孩子就会说:“哪样了?你怎么每次都这样说,你想让我怎么样啊?”我瞬间就崩溃了。

  当时确实感觉自己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现在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感受并没有清楚的表达出来,更没有说出具体的请求,让他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所以昨天我就试着书中的`样子说:“我看到你的房间有点不整齐,心里不舒服。真希望你能把被子叠好放在床的一边,再把枕头放在被子上,看完的书能够放在书橱里……”他说:“好的,老妈,画完画马上整理,行吗?”

  我心里有点小得意,原来可以这么简单的沟通啊!所以,这本书真的需要经常的拿出来读读,才能更好的沟通和提高。

非暴力沟通10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暴力指不同的团体或个人之间,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协调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制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没有犯罪记录的公民,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每次在责骂小孩后,孩子妈都会建议我去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她说我的言语给小孩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这应该也算是暴力的一种。

  当我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有两大方面的感受:

  一、关注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当发生一件事情,要求我们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要导致出现那样的感受,最后表达自己的请求——具体的、细化的请求,当中必须明确是请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老师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

  情境一:

  老师:“怎么次次迟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时到校,如若再迟到就把你移交学校处理!”

  情境二:

  老师:“你这个星期已经迟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兴。你的迟到行为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所以请你按时到校。”

  我国古籍《大学》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违背了非暴力沟通。但细想一下,绝大多数的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老师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该学生本周迟到的次数比上周少,老师也觉得他是经常迟到,似乎没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必须加强个人修养。

  二、对待愤怒与多角度思考

  作者认为,当人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指责他人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这就是我们的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过后,级长对我说:“你们班的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

  选择一:责备自己。我说:“是的,都怪我平时没有好好管理班级”。

  选择二:指责他人。我说:“这班学生太懒散了,平时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做作业和复习”。

  选择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说:“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但与上次考试对比,与年级总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缩小,说明有进步”。

  选择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级长对我说这事情,主要是关心我班成绩,希望我能制订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班级成绩。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责他人,只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差,而从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发,没有产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满着矛盾与误会,通过沟通,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误会。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复杂化。非暴力沟通可以提高人们沟通的品质,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他人交流。作者:李海峰

非暴力沟通11

  前言:8月新起点,本想要洗心革面潜心学术,到了自习室坐定,目光所及,看到这本《非暴力沟通》。再度偏离初衷,花了数小时读完本书。内容不见得多么精深,方法论色彩也没有很浓厚,但看完之后结合生活实际反观自我,多少习得些沟通技巧。这里摘录部分内容,如果能产生一丢丢的积极影响,也算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关于评价和比较: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直接说出我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归咎或指责他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比较也是一种批判,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而评论是主观的价值判断。将二者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现代社会,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世界不匹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非暴力沟通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而是主张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感中进行观察,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区分看法和感受:

  看法是对事物作出的价值评判,感受则是内心的情绪起伏变化。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示弱及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助于解决冲突。

  提出具体的请求:

  抽象的词汇无助于认识自我,我们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对他人的`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社会文化的设定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然而,如果我们不重视自己的需要,别人也不可能会。直接地说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积极回应。在沟通中,明确谈话的目的,明确地提出要求而不是表达感受。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需求表达的越具体越清楚,我们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当对方给予反馈,我们应该表达感激;当对方不愿反馈,我们应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参加集体讨论时,一定要明确地说清楚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反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树立明确的标杆,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

  充分表达愤怒:

  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在于我们对他人的评判与指责。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充分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对他人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清楚表达自身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学会倾听:

  不带任何成见地去感受变化,全身心去倾听。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他会觉得很惬意。当对方得到充分聆听,气氛将变得轻松,他会停止谈话。

  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别人时:1.体会自身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要为他人负责,要使他人快乐)-“面目可憎”(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贵)-生活的主人(为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感受负全责)

非暴力沟通12

  9月初的某个周末,我参与了阿肆专场的黑暗听歌会,在活动开始前,每个人需要推荐阿肆的一首歌,当时我推荐就是这首——致姗姗来迟的你,这首歌有一种潇洒的意味,和阿肆本人的气质也很像,自由自在。

  我很喜欢这首歌,因为我觉得这首歌传递理念的和我自己的秉持的一个理念是很像的:一个人在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之前,首先要有独处的能力,能和自己相处甚欢,当和自己建立了一个好的连接后,才更有可能与ta人建立亲密的连接。

  这次读到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第六章——请求帮助。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一大要素。书中开篇提出,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这也是我十分好奇的问题。

  书中提出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对方做什么,提出具体的请求。作者分享了一个自己参加电视辩论的故事,因为很紧张,作者只是提醒自己要避免出现什么,而没有提醒自己应该主动做些什么。

  结果在辩论开始后,作者努力控制自己不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回应,于是作者辩论的效果非常差,这次事情让作者明白了:如果我只是提醒自己要避免什么,而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会有怎样的后果。

  作者分享到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请求ta人采取具体的行动将揭示我们的动机。作者举了一个他为父亲和儿子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例子。在咨询过程中,这个父亲对年仅15岁的孩子说:“我只是希望你能有一点责任感。这个要求难道过分吗?”

  这时,作者请他说明怎样做才算是有责任感。于是,他就向我解释他对孩子的期待。最后,这位父亲说:“当我说我希望他能有点责任感时,我实际的意思是,他要听话,而不要固执己见。”

  作者相信,我们在和另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希望有所回应的。有可能,我们只是需要ta人的理解,希望ta人倾听并了解我们的处境;有时候我们期待对方如实的反馈;有时候我们希望ta人采取某种行动。当我们对自己认识的越深刻,表达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作者接下来提出在我们提出请求的过程中,请求对方的反馈是重要的,因为有时候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的我们传递的信息可能是不一致的。在对方给予反馈的.时候,我们需要表达我们的感激。

  那当我们通过请求反馈已经确认对方明白我们的意思后,我们还有可能会想关心对方的反应,主要内容通常分为这3类: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对方正在想什么;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作者在本章的最后分享了“请求”和“命令”的区别,之所以要分享这点,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请求会受到责罚,就会把这当成命令,读后感那人们就不会乐意满足我们的需求。作者是这样对请求和命令进行区分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这不由的让我想到了我和我妈在某些时候的相处状态。我妈,大概是我这辈子能最轻松地说出请求的人。记得有次我心情不好,我说:妈妈我心情不好,是因为什么什么,我想和你聊下。

  她同意了,然后她用觉得可以安慰我的方式在和我聊,但并没有让我感觉好起来,反而有种并没有被理解的感觉。我心情更差了,我记得当时我内心的观点是,你是我妈,你应该比其他人更懂我才行。那如今以非暴力沟通的观点来看,这时候我对她的请求其实就变成了一种要求,也没有尊重她的感受和需要。

  而这并非非暴力沟通倡导的。

  本章的最后,再一次重申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ta人来迎合我们,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非暴力沟通13

  1.整体感受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2.知识点

  2.1暴力与非暴力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与爱,既包括对对方的尊重与爱,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沟通,不仅仅是和别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很多时候,这来源于内心的恐惧。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2.2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斯那穆提

  “你太大方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评论。我们说话时常常只有评论,而忽略了引出评论的事实。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前半句是观察到的事实,后半句是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区分观察与评论并不容易,我发现,凡是带有形容词或副词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评论。观察的句子,则是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和“欧文在过去五场比赛中一球未进。”

  2.3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一个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

  表达感受的词,实际上很有限,作者建议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比如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感动、满足、放松、温暖等。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害怕、焦虑、沮丧、悲伤、厌烦、不满、孤独、惭愧、遗憾等。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表达感受,让对方感到真诚,降低敌对的心态,让沟通更容易、更顺畅。

  2.4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一是责备自己,二是指责他人,三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2.5请求越具体越好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区分请求与命令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不要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改变别人,也许,能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但是改变不了他们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倾听

  倾听别人并不容易,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带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2.7用非暴力沟通与自己对话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把“不得不”,替换成“我选择……是因为……”,这样我们会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2.8如何表达感激

  说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为什么沟通中总出现问题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传递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传达的很准确,实际上对方一头雾水。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底层逻辑是引导对方传递准确的信息,自我表达准确的信息(包括交流、表达愤怒、表达感激等)。

  3.对写作的启发

  周日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本书,十分顺畅,收获满满。这要感谢作者写得好,我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呢?

  3.1干货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研究透彻,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可以帮我们提升认识,改变错误的沟通习惯,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为心理学家和多年心理咨询师,拥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干货配上汤,口感才更佳。还发现一点,几乎所有例子,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事情从坏变好,满足人心中的善的愿望,读起来特别痛快。

  3.3练习题。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10道左右练习题,并予以解答。充分与读者产生互动,让读者有了参与感,也对知识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总结。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有本章知识点的总结,方便读者回忆知识点,也为速读的人提供方便。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真遗憾没有早点读到。

非暴力沟通14

  这几周参加读书会学习《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最开始想要学习这本书是因为老师在给我们做导读时,提到要了解对方内在的需求,你才能更好地与对方沟通,而这又是在工作生活中非常需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

  比如客户拿了一个图给你说:你帮我稍微修一下。其实他的需求是,你认真看一下,用心把图改好看。而我们经常理解成稍微改一下就好。这就容易导致需求与解决方案不一致,出来的效果会让客户不满意。当然更直接的例子就是现在常说的直男癌,这是需求的'发出与接收差距太大的典型。

  所以了解对方的真正需求是非常的重要,学习了这本书,我经常把“对方的需求是什么”挂在心上,从近期的效果看,给自己的工作带了比较多的帮助。

  上周刚从书上学到的另外一点沟通用语:观察与评价。

  我们往往喜欢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给人下定义,在定义中又很容易把对方的缺点放大,让人难以接受。

  如果我们的上司或者家人对我们说:你很不细心啊!这是对你的评价,我们听了会很难过。如果他们说:这周工作中你在这里,这里还有那里都做错了,你很不细心啊。这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羞愧,想一下确实不细心,心里就接受了,下次就不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了。只是换一种说法,给人带来的感受却是如此巨大的不同,因此学习非暴力沟通是多么有必要啊~

  学无止境,《非暴力沟通》确实是一本非常值得学习的好书,希望老师们一起参加,提升自我,让生活工作中的沟通更加顺畅。

非暴力沟通15

  为什么费尽心思教育孩子,却视你为“仇人”?

  我家女儿刚满一岁,亲戚朋友都夸她乖,不哭不闹很为父母着想。说这些的同时,还会列举自家孩子的各种不省心的行为,比如,要什么不给就大哭,一直要抱着做童车都不行等等。其实我想说,并不是我家女儿不哭,而是我了解她的需求,在她哭之前就满足了她。

  只要有孩子的父母聚在一起,总会聊一些孩子的话题,大多会抱怨孩子让自己生气的种种行为,常用形容孩子的词语也多是,皮的很、不听话、烦人等,归结一个词就是“熊孩子”。而孩子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反抗防御是常用的交流方式,仿佛和父母有仇一样,非要对着干。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熊孩子呢?我们的教育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

  1.单向“教育”

  很多父母认为育儿的主体应放在孩子身上,重在“教育”子女,要求孩子学习好、懂礼貌、多才多艺,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点——育儿的主体应该是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我们才是更应该关注的人,因为我们负责教。中国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又有身教远胜言教的说法,可见老祖宗早就参透了这个道理,只不过我们在继承的过程中变味了。想让孩子学习刻苦,首先父母要爱学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先让孩子培养兴趣,父母自己没有兴趣爱好,又不愿意花精力去培养,那么教育子女还有什么说服力。

  还有的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你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要逼孩子去做到?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使之产生逆反心理。

  2.一味认为孩子不听话

  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就说孩子不听话,却没有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当孩子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不是去询问倾听孩子的需求,而是批评孩子,久而久之会有两个结果:要么孩子什么都听你的,变得没有主见,要么不在和你说自己的想法,拿你的话当耳旁风。

  3.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孩子是老人在带,相对于父母而言,老人更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在他们的观念中,吃饱穿暖就是带孩子。而真实情况是孩子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情感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留守儿童会有心理问题,长时间的和父母分离,孩子没有归属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4.过分的娇惯

  现在,有一种新的情况出现了,父母太娇惯孩子,孩子说怎样就要怎样,不然就大哭大闹,父母显得很无奈。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某些行为好玩,不加以制止反而鼓励,形成了模式即使长大了也很难改过来。

  另一方面,孩子为什么喜欢哭?一个是他的需求没被满足;另一个是,他习惯了用哭的方式来让你满足他的需求。孩子很敏锐,在几个月的时候就能记住奏效的行为方式,一旦他觉得哭很有用,就会反复使用这一策略。

  5.暴力沟通方式

  看到很多家庭的沟通方式,没说几句话火药味就上来了,很多时候问题很小,但是沟通的结果很严重。那些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而想去的离婚的,多数是沟通出了问题。

  父母通常都有一个习惯,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比较,别人的孩子都是优秀的、聪明的、乖巧的,自家的总是笨的、不听话的、让人担心的。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和敏感的,你的比较、批评、责备和命令在达到目的的同时,也会引起孩子的反叛和自闭。

  正是父母的这些教育方法,让更多的“熊孩子”出现,是时候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了。《非暴力沟通—亲子篇》给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它提出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是尊重和合作,给出解决合作问题的七把钥匙,并分享了大量的故事。我是看过《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书里建议的沟通方式解决了我多年人际交往的问题,当我有了孩子之后就买下了《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这本书。它果然没让我失望,书里不仅有理论知识来端正我们的理念,还有方法剖析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和很多外文译书一样,它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工具,让父母们实践起来有章可循。难怪会被《正面管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非暴力沟通》三大畅销书作者同时推荐。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是由苏拉·哈特和维多利亚·霍德森合著的,两人从事了40多年的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写着本书之前,曾一起合著过《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两人一起合作写作了20多年,既是挚友又是合作伙伴。苏拉·哈特更是CNVC(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的认证培训师,为将非暴力沟通融入家庭和学校教育做除了重大的贡献。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来阐述理念,认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就是尊重和合作,并提出合作出现的问题;第二部分给出七把钥匙来解决合作的问题,这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第三部分是关于家庭合作的大量案例分享。修正观念提出问题、给出方法、案例证明,这样的内容安排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步一步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育儿解决方法。

  1、尊重和合作是根上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尊重”和“合作”的概念,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行动,如果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就会觉得孩子是错的、不好的,然后就使用父母的权利让孩子屈服。

  在小的时候,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常常会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现在我们不会很在意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小时候有这种想法是因为,那时我们常常被告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父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我们想法,更不会顾及我们的感受。“这是为你好”是最常见的说辞,以此来硬性塑造我们的是非观。所以,好坏就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这就是“控制型育儿方式”,父母长提出一些要求和命令,当孩子反抗时,就会使用威胁惩罚、奖励承诺的方式来让孩子服从。这种育儿方式没有尊重和合作,只有要求和命令,父母主导一切,带来的只有争吵、伤害。

  “合作”就是要一起完成某件事,强调一起而不是单方面的;“尊重”是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需求。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常用哭泣来传达他的需求,大孩子可以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他们的需求。但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这时候父母的耐心和关注是至关重要的。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事,让我重新认识了老人带孩子的弊端。一个大概2岁的小姑娘,在奶奶抱着进小推车时,脚踩在了小推车前面的扶手上,老人照着小姑娘的腿啪啪打了两巴掌,小姑娘疼的哇哇大哭。在老人眼里就是小孩不听话,为什么不好好坐,但对于孩子而言,她就是想用脚踩着玩一玩,本性使然她没有这么做不对的概念。如果时间紧,老人完全可以和她沟通要早点回家,或者重新抱着腿塞进去。这种打骂的方式,只会让她更想这么做。

  如果想让孩子和你“合作”,我们就需要更科学的育儿方式“赋权型育儿方式”。当父母提出的要求孩子不同意时,父母应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感受,找到孩子真正的需要,然后和他们一起寻求让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用这种方式让孩子融入进来,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学会解决问题、决策以及承担责任。这两种方式,“控制型育儿方式”短期内更有效,后期弊端较大;“赋权型育儿方式”前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2、摒弃坏习惯,非暴力沟通

  一天晚上,你正在看球赛,儿子在旁边玩。你正看得激动的时候,儿子也玩嗨了,各种叫唤你非常生气。

  “你该去睡觉了。”

  “不嘛,我再玩一会。”

  “那你小声一点,我听不见电视的声音了。”

  “好。”一会孩子又控制不住大叫起来。

  “已经很晚了,现在就去睡觉!”

  “你怎么不去睡觉,我就不。”儿子继续玩的起劲大叫。

  你抱起孩子就往卧室里送,孩子哇哇大哭,你错过了一个精彩进球,儿子也没有玩的成。

  换一种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你该去睡觉了。”

  “不嘛,我再玩一会。”

  “儿子,我知道你玩的正尽兴不想结束,我也想看电视,这场球赛对我很重要。所以可不可以想个办法让我们都能如愿。”

  “好吧,我同意你的提议。”

  “你再玩10分钟就去睡觉,或者去卧室玩,你觉得怎么样?”

  “嗯,那我我去卧室玩吧。”

  客厅清净了,你看到了喜欢的球赛,儿子玩到自己的玩具。

  这两种结果无疑你更喜欢第二种,这就是非暴力沟通。但是生活中我们常常按照第一种来行事,因为当别人与我们意见不一致时,我们会失去耐心被自己的情绪所操控。很多时候争吵,只是想证明别人的错误,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已经违背了沟通的初衷。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针对沟通问题,提出了两种语言“长颈鹿语言”和“豺狗语言”,两者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其中,长颈鹿语言就是基于尊重和关心每个人的需要的非暴力沟通语言。他强调先倾听对方的意愿,在了解对方需求后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请求,是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冲突的语言。

  长颈鹿语言: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举个例子,你的另一半最近经常出差,回到家不陪你和孩子还打游戏,你知道他这是在解压,但是你很气愤。这个时候为了不发生冲突,你可以用长颈鹿语言来表达。

  “亲爱的,非常开心你能回来,但当我看到你这么久回来后还在打游戏的时候,我很难过很孤独。因为我和孩子都需要你的陪伴。我希望你回到家可以多和我们交流,和我们在一起你同样可以缓解压力。”

  当你这样说的时候对方会有什么反应?想吵起来都难吧。

  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达的过程中要区别开“批判”和“观察”,“想法”和“感受”,“请求”和“要求”这几组概念。比如上面一个例子,如果在说感受的时候说成了“我觉得你很自私,一点也不顾及我和孩子的感受”结果会是怎样?对方一定会觉得受到了攻击,立马拉起防御系统并对你进行反击,以证明自己不自私,没有不顾及你们的感受。这时候只是情绪的碰撞,无法再解决问题了。在你提请求时,也不要提不明确的或无法执行的要求,这会阻碍你的目标。书中也给出了其他几组词语判断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03营造家庭氛围,善于利用工具

  有一天,我不满老公的一些做法,一直叨叨的抱怨他。有一瞬间,我感觉这个情形很熟悉,这是幼年时我妈妈对爸爸做的事。我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有这个习惯。可见,童年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你的潜意识。

  从孩子会模仿开始,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比起谆谆教导,孩子更容易受“父母做什么”影响。所以,很多长辈会给小辈们讲自己的经验教训,小辈们照着做的少之又少,反而会按照长辈的行为方式形式。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另外一个亮点就是给出了很多工具,家庭会议、长颈鹿和豺狗游戏、丰盈生命之体验等等,都是可供实践的。家庭会议是比较常见的一个工具,有些家庭每周都会举行一次,在会议上分享最近的成就或故事,提出问题,全家共同讨论解决方案等,是家人交流沟通的好机会。

  和《正面管教》类似,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记住就行了,都需要在生活中反复的练习和总结,如果不实践对亲子关系的现状并没有什么改变。所以,在书的最后分享了很多真实的故事,在故事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痕迹。

  很多朋友都有这么个现象,朋友都说他性格很好,但是和家人在一起就很暴躁,没有说几句话就要跳脚。这类朋友和家人生疏,和朋友亲密,把刺对着家人,把温柔给别人。这是因为在家里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只能转向外界寻求这方面需求的满足。父母自认为的好的物质环境、好的学校、优质的资源,却不能让孩子感到你对他的好。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告诉我们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也是家庭必要提供给孩子的,给与尊重,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共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责任、有爱的优秀孩子。

【非暴力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09-11

(热)非暴力沟通09-22

非暴力沟通(精品)09-21

(热门)非暴力沟通09-23

【优秀】非暴力沟通09-13

非暴力沟通【热】09-14

[优]非暴力沟通09-15

非暴力沟通【通用】09-14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2-16

非暴力沟通15篇(精华)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