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心得体会>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3-10-22 09:25:4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教育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1

  教育应该教人“求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现行教育充斥着虚假,这将会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当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判断力的少年时,教育中、生活中的种.种虚假和丑恶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所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们将会比“狼来了”这个寓言中的成人更加地感到空虚无望和无所适从。而作为干“良心活”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真实的生活、了解真实的人,可这有多难啊!因为,我们教师作为普通人,谁又敢说自己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呢?我不奢望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言必真,行必果,但我希望教师都能成为不自欺欺人的人。

  教育应该教人“求善。”心中常存感恩、怜悯之情即为“善”。教育应该让人常存感恩、怜悯之心。我坚信,一个常存怜悯之心的民族,才是最伟大、最强盛的民族。日本经济发达,可野心昭昭,为其不改,永远也不会强盛。因为一心想称霸的人,其实内心是懦弱的、可怜的。教师教学生求善,当让学生对生命万物常存怜悯之意;对父母、师长常存感恩之心;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教育应该教人“求美”。赏心悦目谓之“美”。广义的“美”应该是“真”和“善”的完美结合。作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求真、求善,那么让学生悟出何为“美”就会水到渠成。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现在这样苍白无力了。我常想,试图以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是南辕北辙。因为很多学生看透了虚假,又怎能相信书上的“崇高”的谎言?惟有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圣人境界。这可真是奢求啊!

  教育最后才是教人“求知”。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做好了,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将追求知识的掌握做到了极至。其实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真正的求知,是学会学习,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时髦的说法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不是像现在大行其道并被多数老师屡试不爽的对学生强行的“硬灌”“死揪”“填鸭式”的“知识轰炸”。须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乃是至理名言啊!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教育让人真正“求知”的路还很遥远、漫长。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同时也是纸上谈兵,惟望能警醒同仁,抛砖引玉,则愿足矣!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2

  再次捧起《教育学》,读到《教师与学生》这一节,感触很多,具体如下:

  一、学生虽然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学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虽然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师的工作中,前一点往往比较重视,后一点却重视得很不够。

  二、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时代,从入小学到中学毕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比较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个体发展的早期,更多的是受自然属性的制约。进入学校后,社会性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则逐渐加大。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完成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在活动中,个体不断作用于客观现实,日益深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关系,形成一定的发展水平。客观现实也不断作用于个体,对个体突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转变为个体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同样需要通过个体自身的活动即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因此,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客观环境的刺激,诸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要求、学校各方面的生活,能否引起学生的精神需要,并对这些需要作出积极的反应产生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能否产生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结果,与教师、学校如何安排、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有极大的关系。

  四、学生是具体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正因为学生的不成熟性,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由于他们的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即一种盲目信任教师的特点。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常具有先在天然的权威性。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陈旧的、错误的。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但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挫败学生的发展。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3

  教育应该教人“求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现行教育充斥着虚假,这将会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当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判断力的少年时,教育中、生活中的种种虚假和丑恶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所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们将会比“狼来了”这个寓言中的.成人更加地感到空虚无望和无所适从。而作为干“良心活”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真实的生活、了解真实的人,可这有多难啊!因为,我们教师作为普通人,谁又敢说自己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呢?我不奢望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言必真,行必果,但我希望教师都能成为不自欺欺人的人。

  教育应该教人“求善。”心中常存感恩、怜悯之情即为“善”。教育应该让人常存感恩、怜悯之心。我坚信,一个常存怜悯之心的民族,才是最伟大、最强盛的民族。日本经济发达,可野心昭昭,为其不改,永远也不会强盛。因为一心想称霸的人,其实内心是懦弱的、可怜的。教师教学生求善,当让学生对生命万物常存怜悯之意;对父母、师长常存感恩之心;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教育应该教人“求美”。赏心悦目谓之“美”。广义的“美”应该是“真”和“善”的完美结合。作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求真、求善,那么让学生悟出何为“美”就会水到渠成。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现在这样苍白无力了。我常想,试图以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是南辕北辙。因为很多学生看透了虚假,又怎能相信书上的“崇高”的谎言?惟有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圣人境界。这可真是奢求啊!

  教育最后才是教人“求知”。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做好了,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将追求知识的掌握做到了极至。其实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真正的求知,是学会学习,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时髦的说法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不是像现在大行其道并被多数老师屡试不

  爽的对学生强行的“硬灌”“死揪”“填鸭式”的“知识轰炸”。须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乃是至理名言啊!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教育让人真正“求知”的路还很遥远、漫长。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同时也是纸上谈兵,惟望能警醒同仁,抛砖引玉,则愿足矣!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育学心得体会03-19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04-14

学前教育学心得体会04-17

师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4-03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3-28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集锦05-15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4-29

安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12-28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