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说课稿>高二物理说课稿

高二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3-01-15 18:59: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物理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物理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物理说课稿

高二物理说课稿1

  一、教学理念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指出:"创造性就象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可见,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我们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设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主动地运用探究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新时期物理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可以这样概括:建构主义风行全球,素质教育传遍神州,研究性学习方兴未艾、网络教学日渐盛行、洋思模式备受亲睐。

  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有序构建。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又是电磁感应、楞次定律、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右手定则等知识的进一步具体应用,跟生产和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是学生综合应用电磁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物理情景。

  本节内容相对于直流电而言,特点就是"变",对于变化的物理量学生往往会感到困难,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的新名词,如:交变电流、正弦式电流、中性面、瞬时值、峰值等,如何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这些概念,掌握交流电的变化规律,是处理好这节课的关键。

  2、学生分析

  学生的认知结构示意图公式、图像交变电流的波形

  正弦交流电的.变化规律

  交变电流的产生

  矩形线圈在磁场中匀速转动

  直流电欧姆定律电磁感应知识楞次定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电磁学知识,观察直流电发光和发电机的模型,说出什么是交变电流和产生交变电流的原因。

  2、给定条件,结合实物模型,应用电磁感应的知识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探索交变电流变化的规律。

  3、学会用公式和图象来表示交变电流。

  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5、了解两种交流发电机的构造和优缺点。

  教学重点:

  1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2交变电流的图象及表达式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策略

  1、利用实验,提出问题,激发探究_。在课堂的开始,用学生的设计实验,提出课题,透过现象,用已有的知识提出新概念,点出课题。

  2、利用电脑模拟,配合实物模型,降低研究的难度和台阶。

  3、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将直观的现象展示给学生,提高兴趣。

  4、倡导协作,分小组讨论,并加以旧知识的提示,降低难度。

  5合理的运用数学知识突破物理难点和目标。

  6、设计开放性问题,激活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拓展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效果

  1、从整体上讲,本节课所设计的流程基本上完成,由于上课推迟了几分钟,实际上课时间只有43分钟,如果是45分钟,不会很匆忙。

  2、从学生的角度讲,本节课设计的起点很高,在概念本身难度很高的情形下,学生还是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推导出了相应的一些公式,弥补了课本上的表述,"理论研究表明".

  3、下午的时间,学生很困,思维不是很活跃,有部分学生没有在探究过程中让头脑处于"激发态"

  4、在课堂语言表述上,担心学生的基础,提示过多,语言有重复。

高二物理说课稿2

  本课题选自高二选修本,第十四章第八节。

  本说课分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与作用

  《电容器、电容》是高考的热点,是电场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学完匀强电场后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交流电路(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和电子线路(电磁振荡)的预备知识,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从知识上要求学生了解电容器的构造、作用,明确电容器的两种工作方式,掌握电容的概念,并会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空间想象、动手、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⒊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确定电容公式的建立、理解与应用为本节的重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所用的教材确定冲、放电的过程的建立为难点。

  (二)教材处理

  新教材中《电容器、电容》一节把电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电容器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形成两个重点,课堂容量大,难点集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差、能力低、空间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下,大胆进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内容《平行板电容器》放到了下一节进行, 从而使本节内容紧凑、容量适中、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对电容器带电量与两极间电压成正比这一结论,教材是直接硬灌给学生的,不宜于学生接受,我从网上下载了冲放电模拟演示实验,弥补了教材的不足,让学生通过描点,画线,亲自探索出电量与电压的关系,顺其自然引入电容的概念,从而掌握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不仅易于消化,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对电容器的冲放电过程教材说的过于简单,加上内容抽象,微观运动又无法演示,学生接受困难;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后面学习电磁振荡的基础,为突破难点,不仅用实物演示,还采用了计算机模拟,让学生亲眼看到了电子的运动过程为后面教学铺平了道路。

  对电容器的构造教学,让学生亲手扒开电容器,使学生感到可信,通过动手实验,本来不易于接受的较为陌生的电容器构造,一下变清楚了,使学生认识到就是前面讲过的两块平行金属板,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使动态的微观世界真的动了起来,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教育心理理论,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动静结合。利用演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来调动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即为“动态”。教师适时设疑使学生静心思考,即为“静态”。整节课始终处于一种动静交替的节奏之中。

  2>教学方法采用了教师启发点拨与学生探索分析想结合。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对电容器电容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自己探索电量与电压的关系,教师引导得出电容器的公式,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仑兹力演示仪传统教学手段,又用了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两种教学手段并用,既激发了兴趣,又增大了课堂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通过演示感应起电机演示,使学生观察到两种不同的放电情况,教师顺势指出:“出现这两种情况与这两个大瓶子有关,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它就是莱顿瓶,是一种存储电荷的装置,现在叫电容器”这正是学生脑海中想问的问题,教师顺其自然导入新课。为激发学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机电机教具展示有无电容器电机启动情况的不同(无电容器电动机不转,只有用手推才可转动,而电容器加上后动机可以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确电容器的重要作用,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首先,学生动手实验,把开电容器展示电容器的构造,

  2)演示电容器的作用,引导学生得出“电容器可以充当电源。”从而建立电容器具有存储电荷的作用。

高二物理说课稿3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磁场》一章讲述电磁关系中基本概念之一的磁场以及磁场与带电物体之间的力学联系,是高二电磁部分的重点章节之一,而本节课则又是此章的重中之重,在历届高考命题中特别是综合计算题部分屡次出现,是本章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大纲中“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为B级要求,“质谱仪”为A级要求。本节课的理论基础是力学部分曲线运动知识尤其是匀速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相关内容以及前一节洛仑兹力概念和特点等内容。因此这一节既是力学部分和电磁学部分旧知识的回忆复习,又是将这两部分有机整合进行全新理论的构建过程。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一方面加强了洛仑兹力作用特点的认识以及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概念的把握,另一方面将两者结合最终得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物理知识的联系性和规律性,这不光有助于他们学会知识,而且使他们会学知识,学好本节内容将增强学生科学素质,能为今后进一步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理解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时,做匀速圆周运动

  ②会推导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并会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③知道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

  ①通过回忆洛仑兹力方向与观察演示实验——带电粒子轨迹特点相结合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内在本质联系的洞察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向心力与洛仑兹力等量关系使其自行推导周期半径公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质谱仪将基本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规律直接推至科研最前沿——同位素的分析测定,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物理知识对于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这将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在科学海洋中畅游。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作何种运动,以及此运动特点和产生原因

  ②半径与周期公式在处理问题中的运用

  ③质谱仪工作原理

  难点:

  本节难点为①确定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中的带电粒子运动是垂直磁场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②半径公式与周期公式和粒子动量、能量等结合应用。其原因主要是①中,学生对向心力与匀速圆周运动认识的生疏遗忘以及缺乏左手定则与空间想象力的结合能力;在②中,动量与能量关系本身就是学生感到繁复的知识点,再与本节课的新知识相结合,更加成为学生难以掌握的一道坎。

  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法:本节课从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情况与磁场中运动情况对比入手,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发现法想结合,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得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情况,并辅以直观演示法与分析归纳法等综合教学方法,使学生建立猜想——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应用这一学习流程。

  学法:对学生进行科学发现流程化的学法指导,使他们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体系

  教学程序设计

  1.课题引入

  a.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所受洛仑兹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大小F洛=qvB,方向则根据左手定则判断(始终垂直于速度方向)。

  b.设计两种情况下带电粒子运动轨迹:①垂直进入匀强电场②垂直进入匀强磁场,比较各自运动情况

  多数学生等很快从旧知识中得出在①情况下,粒子做类似于平抛运动,而对于情况②,部分学生根据则根据“洛仑兹力方向垂直于v方向”的结论立刻回答②中粒子也做类似平抛运动,另一部分学生则表现为犹豫不决。教师在此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应马上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最终推翻原来学生错误结论。但留下疑问,②中粒子究竟应该如何运动?

  2.观察演示实验: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洛仑兹力演示仪

  当没有磁场作用时,电子轨迹为一直线,而一旦加上垂直于电子速度方向的磁场时,发现电子轨迹为圆形。由此解答了学生刚才在情形②中所留问题。但接下来就是解决为何轨迹为圆形的问题。本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应注意为便于学生观察,必须要降低周围环境光线,对于实物投影仪等设备要加以利用,这能有助于多数学生观察到明显现象。

  3.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a.轨迹问题

  先设计下列一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①F洛在什么平面内?它与v的方向关系如何?

  先提醒学生利用左手定则回答,并要求考虑在一系列连续的'变化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情况,最后教师用受力分析和几何作图详细阐明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化解此出难点

  ②F洛对运动电荷是否做功

  提醒学生利用做功知识来考虑

  ③F洛对运动电荷起何作用

  提醒学生在回答时将此作用与向心力对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起的作用进行类比

  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具有什么特点

  提醒学生利用向心力与匀速圆周运动知识来回答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这一重点就在教师精心设计引导下由学生自行解决

  b.半径公式与周期公式

  设问: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什么力作为向心力

  学生答:F向=F洛=qvB

  设问:向心力与速度、半径关系

  学生答:F向=mv2/r

  继续推导得出:qvB=mv2/r→r=mv/qB,即半径公式,鼓励学生试着推导周期公式,结合前面已得的半径公式,学生不难得出T=2πm/qB,即周期公式。半径公式与周期公式的实际问题应用可设计下列几点讨论①质量不同电量相同的带电粒子,若以大小相等的动量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它们的轨道半径关系如何?②质量不同电量相同的带电粒子,若以大小相等的能量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它们的轨道半径关系如何?③在同一磁场中做半径相等的圆周运动的氢、氦原子核,哪个运动速度大?④同一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当它的速率增大时,其周期怎样改变?通过上述讨论可在加速学生对于两个公式应用的熟练掌握同时解决能量和动量在其中的应用关系。

  c.质谱仪

  先安排课本P155例题作为学生过渡性练习,再介绍例题中所示仪器即为质谱仪,分析其工作原理,再举一例:当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以相同的速度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如图4,求它们的轨道半径比

  以此例帮助学生加深对质谱仪原理和功用的认识。

  4.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本堂课安排两道习题进行巩固练习,课堂练习的的安排应遵循由易及难,循序渐进的的教学原则。例1,一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运动周期为2π×10-5s.已知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0.8T,则该粒子的质量与其电量的比值为多少?

  例2,

  如下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范围内,有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电子各以不同的速率,都从a点沿ab方向垂直磁场方向射入磁场,其中速率为v1的电子从c点沿bc射出,速率为v2的电子从d点沿cd方向射出。不计重力,两电子()

  (A)速率之比v1/v2=2

  (B)在磁场中运行的周期之比T1/T2=1/2

  (C)在磁场中运行的时间之比t1/t2=1/2

  (D)动量大小之比p1/

  p2=1

  其中例1是对周期公式的简单应用,目的在于熟练运用相关知识,例2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较复杂的粒子偏转的平面几何知识与周期公式和半径公式相结合,使学生思维想纵深化发展。

  5.总结与布置作业

  总结本堂课三大重点,其过程可由学生自己操作,布置作业:课本第十六章练习四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说课稿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质谱仪》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高二物理说课稿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是司南版必修1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章从最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入手,讲述运动学的重要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科学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2.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理想化方法比较重力与空气阻力的大小,识别自由落体运动。

  2.通过探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一样。

  4.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5.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对理论的推导普遍感到困惑;并且严重受(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前概念的影响。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教学的难点是: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无关。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示实验和科学的辨析,认识自由落体的规律,通过对其研究,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实验观察法+合理推理+实验验证+归纳、总结的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轻、重的物体,哪个下落的快?)、引导学生思考、勤于动手,引导学生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识——巩固深化”的学法。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提出问题(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物体下落的快慢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可能回答:重的物体下落的快;体积小的物体下落的快等)。

  2.新课教学:(大约35分钟的时间)

  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下落的快的印象很深,为了克服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创设物理情景,通过演示实验(比较硬币与纸团的下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用牛顿管实验进一步探究,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如果处于真空环境,物体就会同时落地。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教师提出新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并引导学生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速度公式

  平均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位移速度关系

  推论

  同时给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让学生阅读教材47页的信息窗,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同。培养学生推导能力。最后,教师让学生阅读49-51页;通过伽利略的悖论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逐步体会伽利略的“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二物理说课稿5

  一、教学内容:

  1、本部分内容包括的知识点,它们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包括的知识点有:

  (1)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

  (2)根据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本节介绍了高中物理中重要的基本测量仪器——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它不仅是高考、会考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测量工具。本实验是在学生具有的初中知识和实验技能,在高中学习的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的加深理解,也是对它们的巩固和应用。通过实验能使学生熟悉常用电学仪器的使用和读数,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路的基本知识和掌握电学实验的基本技能都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学实验的电路设计和器材的选择。

  2、知识内容反映的技能、能力及思想方法

  本课为学生分组实验课,通过实验能反映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实验的基本技能。比如对常用电学仪器的使用和读数、实物电路的连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螺旋测微器的正确使用和读数;在实验中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利用实验室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严紧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本课时的重点有:

  (1)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原理;

  (2)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

  (3)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

  本课时的难点有:

  (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2)实验中的重要注意事项。

  确定重点的依据:

  (1)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是本节课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对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理解的检测、应用和巩固;

  (2)螺旋测微器是一种重要的测量工具,其使用和读数是高、会考的热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3)本节课为学生分组实验课,所以把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也列入重点,因为在指导过程中有利于发现学生在实验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同时也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进行教学,适时个别指导,有利于整体学生实验素质的提高。

  确定难点的.依据:螺旋测微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具体、丰富,对螺旋测微器的间接放大作用不熟悉,而且学生在读数时经常容易在半毫米刻度处和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处出错。

  二、教学目标:

  1、教学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2、教学目标及其层次关系:

  (1)知识目标:

  ①初步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接触电路和器材的选择。

  ②熟练掌握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③掌握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原理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学会使用常用电学仪器及正确读数,学会根据原理电路连接实物电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学会正确使用螺旋测微器。

  ③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整体学生的实验素质。

  (3)情感目标:

  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实验器材和设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严紧求实的科学态度。

  3、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条件和不利因素:

  达到目标的有效教学条件:学生已具备本实验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初中培养的电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生在实验前已对本实验进行了预习;实验室提供了32组实验器材和一些实验模型、投影设备及自制的投影胶片等。

  达到目标的不利因素:由于实验室的配备还不能进行多媒体教学,给讲授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和读数时带来一定的不便。本实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在一课时内完成时间很紧张,因而可在实验前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原理、使用和读数。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学校的实际教学状况及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等。

  本课时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同时又有实验原理和螺旋测微器的原理、使用及读数等到理论知识。授课班级学生的基础中等偏上,学校实验室的配备情况较好。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讲授与实验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之以提问、讨论、练习等,在电教手段的运用上主要以投影仪为主,多媒体手段只能在课前或课后作补充。突出以讲授、分组实验和教师的巡回指导为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素质为目标。

  2、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各种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在还在对学生实验的指导,有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实施教学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教材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析,错误让学生议,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培养和锻练了各种实验技能,又学会了许多方法。

  3、教具、实验与教学手段:

  教具:投影仪、自制胶片,螺母与螺栓模型,自制螺旋测微器放大模型等。

  实验:教师的引导示范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

  教学手段:投影仪的使用,课前用多媒体课件介绍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原理、使用和读数。

  4、双基、能力及反馈评价的落实:

  实验课是落实双基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验既能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实验课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验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学会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和实验器材。实验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和求实的科学态度等。

  实验课中反馈评价的落实:主要通过提问、讨论、学生上黑板、练习、报告实验测量数据、教师巡回查看和实验报告中来实现。

  四、教学程序:

  1、复习提问,检查实验的准备情况:

  教师通过提出三个与本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及预习情况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对螺旋测微器有关的内容掌握的程度,为本实验的展开作铺垫。

  2、新课教学:

  (1)介绍并板书实验目的: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

  (2)介绍实验原理:分两个方面:

  ①测金属电阻率的实验原理:利用复习提问中讲到的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公式,引导学生推导得出求电阻率的公式ρ=Rs/L,再由此公式引导学生归纳须测量的物理量及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并请学生上黑板画本实验的原理电路,再让全体学生评点与纠正,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掌握电路的正确画法,最后用投影仪展示规范的电路,并介绍作图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以上的处理,很好地突出了本实验的重点之一,最后学生在操作时均能按原理电路顺利连接实物电路,这是突破重点的很好证实。

  ②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原理、使用和读数:为突破这一重点,且又是难点的问题,课前已用多媒体课件作了介绍,课堂上又用螺母与螺栓这一学生熟悉的模型加深学生对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和原理的理解。接着用自制的放大模型介绍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并用实物进行示范操作,讲解注意事项。用投影仪出示读数图形,引导学生分析、读数,再举例巩固,让学生实测读数,教师巡回指导。

  (3)介绍实验器材:要求学生对照原理电路和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来叙述归纳器材,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在教学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4)投影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投影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后,带领学生复述一次,着重指出其中的注意事项。

高二物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为高二物理选修3—2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教材是在初中磁场知识和对电磁感应简单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高中已学过的知识,较为深入的研究磁转化为电的规律,研究电场、磁场的统一性。这些内容,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二物理楞次定律说课稿教材的问题大多数都涉及到三维空间,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极为有益。实验方法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罗列或初步总结,而是实验和推理结合起来,得出比较抽象的结论,在这里,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智能目标: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相符合。

  ③会用楞次定律解答简单的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注重实验和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

  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和感应电流所激发的磁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对这一定律的应用是这一节课难点。

  二、说教学法

  教学对象分析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已能解决感应电流的大小问题。

  ②学生通过立体几何和磁场部分的学习,对三维空间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尚不能熟练掌握。

  ③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说教法

  ①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②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模拟把假象的磁感线生动具体的表现出来,极大的克服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定律。

  ③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④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说学法

  学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课结合教法,学生可按以下学法进行学习。

  ①实验探索法:本课创设了丰富的电脑动画和有趣的物理实验,反复思考物理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②比较总结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比较、总结出物理规律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③反馈定位法:本课通过实例解析和练习反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准确定位和正确思维的形成。

  三、说过程

  1、复习提问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2、列举能使右图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

  3、你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吗?如何判断其方向呢?

  (学生集体回答引出实验)

  2、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四种情况中:

  ①线圈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为什么?

  ②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

  ③检流计的偏转方向是否一致?

  ④在每一种情况中检流计的偏转方向总是保持一定的方向。

高二物理说课稿7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地位及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

  处理方法:虽然3—5要求低,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3—5的最重要内容,做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切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是矢量,

  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培养守恒思想。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会用它解决问题。在讲解例题2时和学生探讨一下车辆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4、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等。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是动量守恒条件的确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学生交流展示,学生提出疑问,在自主学习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再进行达标训练起到巩固的效果。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碰撞动画)、实物展示台(供学生展示用)、学案(课前要求预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流程

  1)整体设计

  安排“知识键接(创设情景)————展示目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训练——课后巩固训练”进行,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地位。

  2)环节设计(主要是知识键接引入和重难点突破)

  情景键接导入,通过两小球的一维碰撞,V2>V1,发生碰撞,问碰撞后有几种可能情况?并思考碰撞中遵循怎样的规律?(从不变量引入守恒并导出了动量的概念)

  重点(1)讨论动量概念,我设计如下知识点填空,可以概括其要点。

  1、定义;

  2、表达式;

  3、单位;

  4、方向;

  5、动量变化。

  这些内容在引入动量概念后可以轻松自主解决。

  重点、难点(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及条件

  自学问题:

  1、什么是系统?什么是内力和外力?

  2、分析上节课两球碰撞得出的结论的条件。两球碰撞时除了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系统的内力)外,还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们彼此平衡。气垫导轨与两滑块间的摩擦可以不计,所以说m1和m2系统不受外力,或说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3、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4、表达式

  5、适用条件

  在例题2的分析中可设计如下问题:

  1、是否满足守恒条件;

  2、选择正方向;

  3、碰前动量;

  4、碰后动量;

  5、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式计算。

  1)学生活动:

  讨论(—)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学生在讨论中遇到问题询问老师、老师汇总

  展示交流(1)教学把巡视中遇到的问题和重点问题提出来,先让或者引导其他小组会的同学给与解答,不会的教师才再给与解答。然后教师给与延伸(例题分析)

  2)当堂达标训练(10分钟)学生展示答案与标准答案比较。解答有异议的问题。

  3)课后设计专门的巩固训练

  总结语:应及时说明:这是课前的设计,还有待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并且将在具体实施中结合课堂实际及时应变调整。

高二物理说课稿8

  教材分析:

  本章前两节是电学基本概念,也是整个电学的基础,第一节介绍电源和电流,第二节电动势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电源,同时也为第七节欧姆定律做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学会自主学习,经历收集信息,归纳整合有效信息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电动势的概念

  本节主要介绍电动势,因此必然是重点。而非静电力比较抽象,电动势更加抽象,而且电动势的单位和电压的单位一样,定义式也类似,它们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电路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识基础,同时,由于知识层次的局限,电源一直是初中避而不谈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元件,这是学生第一次较深入的了解电源内部,电源对学生而言还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可以利用这种兴趣,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的整合进学生已有的知识中。

  教法:

  演示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将电路中电荷运动情况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变。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一定的认知基础上提出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讲授法:对于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电动势的概念运用讲授法,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

  学法:

  自主学习法:通过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整理与电池相关的知识探究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设想,并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归纳法:根据已经了解到的电源的相关知识,归纳出电动势的'定义

  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演示水果电池,引入本节课课题。

  设计意图:

  学生已有部分电路知识,对电源一直了解不多,却也有兴趣,利用水果电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

  2.非静电力

  分析电源内外的电场分布,结合电源内部电荷运动的方向,及受到的电场力,提出你可能存在的疑惑。

  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他们发现电源中存在的问题,在电源内部正电荷怎么从电源负极运动到正极?并得到合理的推想即电源内部存在非静电力,非静电力做功将正电荷从负极搬到正极使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教师:演示原电池

  学生:得出结论,这种电池中的非静电力就是化学作用

  教师:思考电源中的能量哪里来的

  学生很容易的说化学能转化而来的,在这里不容易建立做功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可以通过重力做功类比引导学生得出非静电力做功使化学能转化为电势能的结论。

  加深认识:多媒体演示电源及电源的类似模型,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非静电力的效果。

  根据以上的铺垫,让学生归纳出电源的作用即电源就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设计意图:

  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非静电力的存在,让他们体验探索、发现的快感。

  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逐步形成理性思维。

  3.电动势

  教师:展示不同的电池,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不一样,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也不相同,引入描述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本领强弱的物理量即电动势。在电源内部将一定量的正电荷从负极移到电源正极非静电力做功越多,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越强,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将单位电量的正点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

  W非静电力Eq

  单位:与电压单位相同——v伏特。

  对比电源外部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

  W静电力U= q

  比较两个表达式的异同。

  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越强,电动势就越大,能够提供给外电路的电压就越大。

  学生:结合以上信息,归纳电动势的定义、物理意义。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联系已有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电源内阻

  电源内部(内电路)也是由导体组成,所以也有电阻,这个电阻叫做电源的内电阻。

  5.生活中的电池

  阅读科学漫步思考一下问题

  电动势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池的容量怎么计算?

  旧的1号电池和新的1号电池的电动势是否相同?内阻是否相同?

  常见的电池有哪些?

  观察你身边的电池,看看上面有哪些信息,并加以解释。

  课堂巩固练习。

  例1下面是对电源电动势概念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同一电源接入不同的电路,电动势就会发生变化

  B.1号干电池比7号干电池大,但电动势相同

  C.电源电动势表征了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越多,电动势就越大

  D.电动势、电压和电势差虽名称不同,但物理意义相同,所以单位也相同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交流合作

  根据同学们课前做得调查,请同学就某一个方面来简单谈一谈你调查的结果。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7.小结本节课内容,作业布置课本45页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电动势

  1.非静电力

  2.电动势E

  3.内阻r

  =W非静电力q

高二物理说课稿9

  高二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力的分解》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来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为后面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准备。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分力、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正交分解;力的分解的应用。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理解力的分解要以该力作用的实际效果为根据

  3、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计算分力

  4、掌握力的正交分解

  5、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力的分解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的难点是:力的分解方法及其应用。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合成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给出实例。扩展到力的正交分解;通过作图法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讨论法、归纳总结和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复习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分解的概念,强调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进而让学生探究力该怎样分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作图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利用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手提箱子、两人提一桶水等)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进行复习力的合成等有关知识,并进行对比,引出分力与力的分解的概念。

  2、新课教学:

  通过引入,教师讲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使学生对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力的分解中,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由一个已知力求它的分力,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限制,可以得到无数组解。通过一个迷你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指出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一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根据一个力实际产生的两个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是帮助他们掌握力的分解的关键。因此,要多举例(如图5—17),多演示来帮助学生强化这一思想。

  选择力的正交分解作为实例,并结合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分析正交分解后的分力与原来的力的关系,并用三角函数表示出来。教师举例:用作图法进行力的分解,作图的原则与力的合成相同。学生作图,教师指导、分析,使学生更加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课本87页的例题,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解,并结合平行四边形定则,注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解本节的内容。

  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力的分解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结合本节知识,让学生讨论、举例生活中有关力的分解的应用。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二物理说课稿10

  一、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地位:本节知识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七章第五节,即第七章动量的最后一节。知识的结构相对简单,但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总结和复习,尤其是对动量守恒定律知识的复习。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具体的知识—动量及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对一些物理模型进行简单的解题,但一旦涉及到具体的问题,难免会束手无策。所以本节知识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节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具体的生活中的问题以及一些高科技知识;加之目前高考正面向能力测试,更多的接近生活接近科技前沿的问题考题的出现,使得本节知识显得尤为的重要了。虽然教学大纲规定为A档,即了解知道;而且从前物理老师总是把本课作为学生自学或占用少量时间讲解的内容,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本节的知识必成为教学的重点。综上原因,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设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生活中的反冲运动,更要学会利用动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本课的根本目的。

  二、教学内容

  1、教学的重点:

  (1)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反冲运动和火箭原理

  (3)了解反冲运动的应用

  (4)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

  2、教学难点:

  (1)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反冲运动和火箭原理

  3、重点难点确定分析:在目的要求部分我已经说明,本节的知识关键在于对前面知识的总结和应用,而动量守恒定律知识更是重要的重要,而且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应用才刚刚接触,熟悉程度不够。所以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反冲运动和火箭则是对反冲运动的具体应用,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极为重要的。了解反冲运动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一方面使学生把具体的生活知识和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并通过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爱国热忱,因此,二者的地位同样非常重要。

  4、教材分析及设计:教材中,对于反冲运动的原理仅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使用的动量守恒定律并没有进行数学上的推理,针对这方面,我在教学中加入了这部分知识,并由学生进行推理、说明。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了反冲运动的原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在反冲运动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反冲运动的事例除了书上的'之外,还引入了其他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对于火箭部分的知识,除了书上的知识之外还通过书籍加入了一些常识性知识和图片,使知识更加系统、形象,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例题的设计,主要针对动量守恒定律在反冲现象中的应用,首先是两道较为简单的选择题,容易理解。作为后面难题的铺垫。

  接下来是有关火箭和大炮的发射原理的两道计算题,这两道题主要注重思路上的理解,数据较为简单,容易计算,能够大量的提高课堂的容量。最后利用段时间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并讲解。进一步理解动量守恒定率在反冲运动中的应用。试验设计出发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限,对现实生活观察不细致,所以设计了三个有趣的试验,并在课堂开始就进行,这样从课堂刚刚开始学生就充满了兴趣,带着解决具体问题的想法走进课堂,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

【高二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01-09

物理说课稿范文03-29

初中物理说课稿12-04

关于物理说课稿07-28

高二物理教学总结11-04

高二物理教学教案03-02

高二物理的教学反思11-18

高二物理教案12-28

高二物理教学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