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说课稿>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一等奖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2-12-30 08:33: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范例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范例一等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范例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范例一等奖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狼》,下面我从八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敬请各位指教!

  一、说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制约教学行为。在《狼》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以下教学理念:

  1、多读多诵,丰富文言积累。文言教学,诵读为本。通过诵读,让学生感悟文本、积累语言,做到文言并重。在本课教学中,“读”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2、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机械地串讲、死记硬背的做法,指导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3、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切实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说教材

  《狼》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这一单元以“动物”为主题,所选课文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动物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存轨迹。《狼》写的是一位屠夫与两只狼之间的一场生死较量。文笔简练,语言典范,寓意深刻,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很好的凭借。

  三、说目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文言文。学习本文,需要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文言语感,并积累一批新的文言词句,而且还要从故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做出积极的评价。基于以上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教学价值的解读,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自己解决生字难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

  (2)通过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的本性,分析屠夫形象。

  (3)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屠夫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2)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曲折的情节,揣摩简洁生动的语言。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阐释自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感受。

  五、说学情

  初中生的注意力较难长时间集中,对文言文艰涩难懂有些畏惧,但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扣人心弦的小故事,字词较易理解,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点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增进他们的学习信心。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设想: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我采用激趣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引申--拓展法。

  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朗读为主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

  (1)在诵读基础上,自主疏通课文时,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难词、难句,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加以点拔,从中悟出规律方法。

  (2)针对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本着朗读为主的原则,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时,先对狼既残酷又灵慧的神秘性进行虚实结合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出示狼追击猎物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狼的形象,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环节二:诵读课文,感知文意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通过诵读,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进而感知文意,是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分三步完成:

  ①听学生读课文,相机正其读音和句读。

  这一步,教师没有“先入为主”式的范读,而是让学生原生态的先读课文,这样可以发现学生在基本字词方面的不足,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及时对学生字音和句读不正确的地方予以纠正。

  ②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我认为,没有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的积累,学生是不可能形成较高的文言阅读能力的。由于古、今汉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必不可少。本文的课下注解很详细,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自主疏通文意。个人无法理解的,做好标记,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并对本文的多义词(如“意”“敌”)、通假字(如“止”)、古今异义词(如“顾”)、词类活用(如“犬”“洞”)作了归纳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理清故事情节,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出示学生讨论视频)

  ③口诵心惟,想象屠夫遇狼的情景,抓关键词分析屠夫的人物形象。

  这一步首先是引导学生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读出形象,读出感受,边读边想象屠夫遇狼的情景,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走进文本。

  紧接着教师提问: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夫的心理有些什么变化?面对狼的步步紧逼,屠夫怎么做?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的想法和做法?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最后按照“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我”,描述屠夫的心理变化(要求:在原文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细致描摹屠夫的心理过程,写成文字,全班交流)。

  环节三:变换角度,评演故事

  为了突出狼这一主角,我要求学生从狼的角度来评

  演故事,并设计了以下问题:

  狼的动作、神态有什么变化?它在想些什么?找出最能表现狼的本性的词语读一读,品一品,通过品析文中生动、凝练的文言词语,充分认识狼的贪婪、狡诈。然后尝试表演两狼“对话”。(出示学生表演视频)

  环节四: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由于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已经对狼的贪婪、凶狠、狡诈和屠夫的机智勇敢有了充分感受,所以这时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文章寓意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已经对文本相当的熟悉了,于是我要求学生试背全文,然后指名朗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矣”“而”“哉”“耳”这几个文言虚词,体味文言文语言含蓄、深刻的特点,领悟本文主旨。

  教师提问:作者想通过《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情绪高涨,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顺势帮助学生整合本节内容。(出示视频)

  环节五: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学习是为了生活,这个奇异的故事令人深思。面对困境我们该怎么办?我设置了以下拓展训练:

  据媒体报道,14岁的汕头市浮东小学六年级学生黄俊杰,在颅脑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浴血百米路,只身勇追偷车贼最终不支倒地。经过医生全力抢救,黄俊杰昏迷多时后苏醒。少年浴血擒贼的事迹一时间在当地广为传颂,人们在赞赏少年勇气可嘉的同时,围绕评价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讨论也热烈展开。结合屠夫智斗两狼的故事,谈谈你的看法。

  八、说教学检测与学生反馈

  教学检测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的主要依据。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一组练习。通过检测发现,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以读为主,文言并重”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将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重在鼓励,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朗读的指导如何更高效一些,怎样使课堂时间安排更科学合理些,这些问题都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努力。通过本课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无限,反思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和主角。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范例一等奖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

  《马》和《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狼》同属于第六单元。这个单元都是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布封的《马》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语言文字优美,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在无限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教材的处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特点,制订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品味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对比是写作的一大特色,其中“家马”与“野马”的对比贯穿文章始终。通过品读分析,得出“野马比家马更美”,并探究概括出两种马的特征。

  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可以感受到家马的苦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后半部分疑难重点句深入品读探究,进一步感受家马被人类摧残、劳役,沦为人类恶性的奴隶的悲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另外一处对比是描写“野马”外形美部分,作者把它和另外七种动物作了对比,盛赞马的高贵姿态,突出野马的外形的美,从而反衬人类扼杀了马的自然的天性的美,引人深思。在教学中,把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疑难句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做为本课的难点。采用一课时完成。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语言文辞优美,含义深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和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趣,听背景音乐二胡曲《赛马》,问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然后用幻灯片打出辽阔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出示课题及作者,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各方面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习的兴趣,为文章的感知理解打下基础。其次,感知文章,把握主题。第一步,在二胡曲《赛马》的背景音乐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第二步,然后检查学生预习(预习时要求学生读通文章,并画出自己喜欢语句,作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即采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疏通字词,生字词较多,须落实。这是读通课文的前提。第三步,接着课堂提问:①文中为我们介绍了几种马?②这两种马各有什么特征,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第四步,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读,主体思维,组织语言回答。

  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可点名让学生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较难,可提示学生从文章中找重点词句回答。因答题信息较广,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后共同汇总归纳的形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学生充分交流反馈后归纳,用幻灯显示出来)。第五步,紧接着提问: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作者布封也与我们一样,在文中,无不显现出他对“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再次,质疑探究,深入品读。在学生基本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重点词句含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达能力。出示四个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2、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稠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家马的苦难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4、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写“家马”部分的几个句子是难点,只有品读这几个难句,才能深入领会家马的苦难,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及主题。让学生细读,从读中品,从品中读,教师可巡视并寻机参与其中点拔引导。回答前两句的基础上,从部分到整体,整理出第3题答案,最后用幻灯片归纳打出。对比是最为突出的写作方法,最后一题培养对这种手法的把握能力。接着,赏析语言,积累迁移。

  1、赏析精美语言。用“我喜欢 一句,因为 ”的句式,回答交流(有预习的圈点批注充分准备)。再由文本迁移,通过问题的思考,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2、有人说,马是人类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结合谈谈的你的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延伸练习(课外小作文)。

  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动物,请抓住其特征(可仿照文中用对比手法),并在描述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板书设计:

  家马:勇毅、驯良 ——同情

  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美质)

  野马 豪迈、犷野、一无所畏、和平(美德) ——欣赏

  最匀称、最优美(美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范例一等奖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思:

  一、说教材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丑小鸭》等组成了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共叙“成长”这一话题。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章情感,从他人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某种启迪。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单元的目标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本质特点。《爸爸的花儿落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从题目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记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地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愁,纯真中蕴含了惆怅”。这篇文章达到了精巧别具匠心的结构与含蓄深沉的情感的完美统一。

  二、说目标

  这篇课文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也就十三岁的光景,与文中的主人翁英子(十二岁)差不多是同龄人,学生们也是刚刚迈出童年,童年也就是昨天的故事,他们也成长着,对“长大”二字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同龄就是学生们能够与英子进行交流的平台和基础。因此课文的篇幅虽然比较长,学生理解课文应当不会太吃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作者插叙的写法,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朗读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又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情感价值观 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格要求的意图,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本课中贯穿自主互助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我加强朗读教学。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母亲抚摩你发迹的双手,可曾有父亲扛起你前行的臂膀?有母亲万千叮咛时的眼眸,可曾有父亲默默无语中的守望?有母亲时刻陪伴的慈爱,可曾有父亲撑起全家的坚强?如果说母亲的面庞写满的是柔情,那么父亲的脸上刻下的就是沧桑!今天我们就走进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体会童年的小英子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时那一路走来的爱与哀愁。

  (二)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字词,明确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期间播放《送别》的曲子。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完整的印象,为下文的学习打基础。

  (三) 研读课文。(通过这一环节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使其有所收获和领悟。)

  1.人生自古伤离别,本文其实写到了两种离别之情,你读出来了吗?哪两种呢:听完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由于课文的录音是以《离别》这首歌曲结束的,所以教师在余音未绝之时提出这个问题,很容易引学生入境,走入文本。

  2、英子参加小学毕业典礼时思绪起伏,心情难以平静,她回忆了哪些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对文章结构的把握)

  回忆的事情有:

  去医院探病

  六年前迟到挨打

  爸爸爱花

  闯练汇款

  满院落花

  知识讲解:

  在记叙的过程当中,暂时中断了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按原来的记叙顺序去写,这就叫插叙。

  作用:便于作必要的补充解释同时也容易引读者进入意境,形成由近及远的回忆。

  注意:让学生知道插叙的起止点在哪儿,进入插叙,离开插叙有明显的语言标志。

  3、在现实与回忆的交错中,我们看了一个父亲的形象。文中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仔细品读文章中表现父爱的语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由结构的分析引到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领悟爸爸对“我”的爱,对我成长的影响。)

  爱花,爱英子,鞭策鼓励。英子的爸爸在英子十二岁的时候永远的离开了她。英子最后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4、你觉得小英子长大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通过结尾一句英子的内心独白教师层层设疑,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成长。)

  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把这些地方找出来,然后带着感情读这些语句,让其他同学做评委,比一比谁读出的感情最切合英子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去品味文本中作者的成长感受。

  教师总结:我们常常把童年比做花开时节,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纵使美丽的花也会凋谢,但却会留下浓浓的果香。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小英子真正成长起来。这才是父亲给予她最厚重的爱,这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父爱如

  山”这个词的含义吧!让我们再读文章最后几段。体会如山父爱,感悟人生成长。(板书)(学生自由朗读最后几段文字)

  (四).拓展延伸,讲述父爱亲情。

  人总会长大,当童年渐渐远去,留下的是足够温暖的回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父亲的影子,走到哪里它都是我们随身携带的记忆珍藏,这时你一定更能读懂平凡生活中的父亲,能向同学们讲讲你和父亲的故事吗?然后对父亲说些心里有却一直没有说出口的话。(学生讲述自己和父亲的故事,倾诉感情)

  (五).作业: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点滴小事写成片断作文。

  以“成长”为话题,写成一篇成长感言。

  (六)说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既体现本文的重点内容,又直观形象地表现了文章主旨。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开 —— 童年

  花 父爱如山

  落 —— 成长

  我的说课结束,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范例一等奖4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本单元五篇课文以多样的体裁,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民歌的“双璧”。学习《木兰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习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

  二、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依照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课三维目标如下:

  1.教学目标

  ①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②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③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

  学习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中,依照诗歌的特点,以诵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流程,在反复的诵读中将诗歌读准,读熟,读懂,读透,直至成诵。教学中,贯彻先学后导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学,有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解决,教师适时做好启发、引导与评价。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视频片段,看后,让学生说一下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对她有那些了解。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对,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而现在,花木兰可以说是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 ,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又不是真实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其中通人性的小龙、蟋蟀)。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是什么样的?好,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木兰诗》说课稿

  【板书课题:木兰诗】

  第二环节:朗读,读准字音

  1、让学生将课本注释中带拼音的生字在原文中注音,然后读课文三遍。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

  3、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生僻字,齐读。

  4、教师范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

  5、以小组为单位分段齐读诗歌。

  第三环节:默读,读通大意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2、学生有疑难在小组内提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3、教师投影显示重点词和重点句子,让学生解释、翻译,加深理解。

  4、让学生复述各节内容,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第四环节:朗读,读出韵律

  1、独立思考:各节内容不同,朗读时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语速、语气、语调?

  2、小组讨论并试读。

  3、抽取二个小组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师生一起讨论并明确朗读要领:

  第一段:代父从军——沉郁舒缓。

  第二段:准备、出征——紧张急促。

  第三段:十年征战——慷慨悲壮。

  第四段:还朝辞官——轻松恬淡。

  第五段:还乡团聚——活泼欢快。

  第六段:双兔为喻——诙谐风趣。 【多媒体显示】

  5、各组按照上面归结的要领再行阅读。

  第五环节:朗读,读懂人物

  1、听名家朗读录音,同时学生思考: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让学生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3、师生共同概括木兰形象: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贪图名利而热爱和平生活,有责任、敢担当等。【板书木兰形象特征】

  第六环节:精读,读透技法

  1、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

  ①再读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作品详略安排的用意。

  ②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学生全班展示,师生共同明确:任何文章在剪裁上详略的处理都是以突出人物特征、充分表达主题为目的的。同样,《木兰诗》在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同时,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核心构思,更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诗歌泼墨如雨般的详写木兰战争前的忧思、孝顺、思亲,和凯旋后归乡的迫切、团聚的欢乐、对闺房、女妆的'的喜爱以及再见战友时的俏皮、娇媚。而对十年征战生活则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种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把一位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普通少女,既有勇士的刚健又有女儿娇美的木兰刻画的极富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而这也正是一千多年来木兰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①仍以第三、六段为例,明确:详写就是行文中大量运用铺陈、渲染、烘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思考: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以详写的?

  ②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共同示例归纳:

  复沓:如“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六句。

  互文:如“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以上手法都很好地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效果。

  ④请学生齐读以上句子,再感受一下他们的表达作用。

  ⑤除了上述修辞以外,诗歌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们举例并赏析。

  顶真: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

  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 【板书修辞手法】

  ⑥师生共同明确:以上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充分体现了民歌通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

  第七环节:齐读,畅谈感悟

  1、齐读一遍。

  2、思考:学完,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

  3、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4、学生展示,畅谈感想。

  5、教师综合学生所谈,概括引导:自然,木兰的勤劳勇敢、淳朴智慧、淡泊名利、爱家报国的优秀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她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发扬广大。作为你们这一代的孩子,享受着祖国发展带来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享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与关爱,因而更应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担当的精神: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对自己负责;体谅父母,分担家务——对家庭负责;关心集体,同学互助——对学校负责;遵规守纪,热心公益——对社会负责……只要有了这样的责任感,那你就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将来也必定是一名有益于国家的好公民。——让我们努力!

  第八环节:默读,尝试背诵

  第九环节:布置作业

  1、背熟全诗。

  2、以“学木兰 能担当”为题,结合老师的概括引导,将自己的学习感悟整理成不少于300字的一段话。

  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

  木兰:勤劳善良 坚毅勇敢 写法:剪裁——详略得当

  淳厚质朴 机敏活泼 修辞——复沓 排比

  热爱亲人 报效祖国 顶真 对偶

  不图名利 热爱和平 互文

  有责任、敢担当 (烘托、渲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范例一等奖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次说课包括六个部分: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呆板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了略微的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特点(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

  (一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准确掌握重点字词,学习课文准确使用字词来表现景物特征的写法。

  2.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掌握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生动、具体、形象;第七自然的描写捕鸟过程的一系列动词,准确而贴切:因而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揣摩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本文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融汇在对这种学习生活的描绘中,学生理解理解起来相对会有一定难度,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 说学情

  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因此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四.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方式。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和设疑讨论法。

  1 诵读法。教学中要巩固加强学生的诵读水平,培养语感。本文感情真挚,文辞优美,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中,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设疑讨论法。散文重在写景抒情,但这种情感的抒发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寓情于景,所以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积极讨论。

  (二)说学法

  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的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通过听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

  3.深入研读课文,适时讨论,品味语言,体会思想感情。

  4.拓展课堂,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教具

  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激发学生上课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我将用两个课时讲授本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全文,掌握生字词。学习“百草园”部分的内容,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导入

  主要采取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的方法。

  创设情景和联系生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说说自己以前与现在平时喜欢的活动与游戏,再看看课文作者童年的生活,将生活与新知学习内容相结合,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比如,我可以问“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童年的时候都喜欢什么游戏,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那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听过同学发言之后,联系到课文上,我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的童年生活真的是丰富与多彩,想知道伟人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学习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二、课文分析

  (一)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带领学生认识下本文的生字词,以便学生们更好地阅读课文。

  (二)解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本文的题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首先,“从…到…”这个短语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包括两个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另外,作者用“从…到…”这个短语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的意味。

  (三)请同学朗读第1到8自然段。

  1.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同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从而也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通过这个环节,解决了本课教学重点,同时完成了教学目标。

  讨论后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

  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经趣味无穷,可见园中的乐趣无限。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看:先写整体再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写植物也写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A.视觉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B.听觉 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C.触觉 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光滑的石井栏

  D.味觉 如又酸又甜的覆盆子,桑葚

  ⑤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覆盆子像个小珊瑚珠攒城的小球),有拟人(蟋蟀在弹琴,鸣蝉长吟)

  2.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度(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过渡到百草园传说中去。

  3.提问:百草园的传说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讨论归纳:其一传说符合儿童的好奇冒险心理,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这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导儿童区了解它;其三,百草园的丰富生活和美女蛇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4.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七自然段,找出冬天捕鸟所用的动词,分析这些词汇的妙处。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系列的动词,清晰明确地描写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四)小结

  作者童年在百草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这里能观赏自然景物,能听到神奇的故事,找寻传说中的“飞蜈蚣”,还能学会捕鸟,是何等的快乐!请同学默读前八段,与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喜悦。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不必说碧绿的…”一段。

  2.预习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三位书屋”部分的内容。

  复习旧课

  带领同学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找同学背诵“不必说碧绿的…”一段。

  二、正课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1.请同学们先看第九自然段的内容。讨论作者当时知不知道被送去书塾的原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不知道。从三个“也许是…”看出来。“也许是“表示猜测,这一出内容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也无法确定。

  2.三个“也许是”的内容构成一组什么句?表达了什么思想?

  明确:排比句;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去书塾时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3.作者如何描写三味书屋的?

  明确:写三味书屋的路径;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写学生在三味书屋进行的礼拜。

  4.三味书屋的陈设怎样?作者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

  明确:⑴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的“碧绿”“紫红”形成鲜明对比。屋内只有匾和画,不如百草园的生机勃勃。

  ⑵我对寿镜吾老先生很尊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三味书屋里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所教的内容提不起孩子们的兴趣,艰涩难懂。

  6.请同学们读读第21自然段中加引号的句子,感受下这种晦涩的内容。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上九潜龙勿用。”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7.作者写了在三味书屋中的哪些学习和生活状况?

  讨论归纳:五个

  ①问“怪哉”虫是不可以的。

  ②单调的学习生活,中午写字,晚上对课。

  ③逃到小园玩被先生批评。

  ④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

  ⑤课堂生画画的成绩不少。

  8.在沉闷的书屋生活中,有没有让作者感到有趣的事?这说明了什么?

  同学讨论,归纳:

  有。其一是三味书屋后面的花园,爬上那里的花坛可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其二是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可以做指甲戏,描绣像。

  这些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孩子们做了,说明孩子对自然的热爱是挡不住的.,孩子天真调皮的童心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扼制的。

  9.自主合作、探究。

  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采用的是一线(感情线)穿珠(生活片段)的结构方式,使全篇记叙有序,浑然一体。本文的感情线索,不仅突出的体现在起始段和过渡段中,而且也比较含蓄的渗透在各个片段的字里行间。总的看,第一部分即在百草园的时候,抒发的是喜爱欢快之情,由此表现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而第二部分即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抒发的则是讨厌不满之情,以此表达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两部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感情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的突出中心思想。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位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归纳:

  这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

  ,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三、小结

  本文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百草园的自由,三味书屋的沉闷,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跟随鲁迅的文笔,一起去领略了童年的美好回忆。也可以对比下自己的学习环境和三味书屋的的学习环境,是不是感觉自己幸福多了.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七.结束语

  以上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范例一等奖6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本单元五篇课文以多样的体裁,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民歌的“双璧”。学习《木兰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习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

  二、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依照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课三维目标如下:

  1.教学目标

  ①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②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③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

  学习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中,依照诗歌的特点,以诵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流程,在反复的诵读中将诗歌读准,读熟,读懂,读透,直至成诵。教学中,贯彻先学后导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学,有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解决,教师适时做好启发、引导与评价。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视频片段,看后,让学生说一下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对她有那些了解。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对,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而现在,花木兰可以说是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 ,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又不是真实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其中通人性的小龙、蟋蟀)。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是什么样的?好,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木兰诗》说课稿

  【板书课题:木兰诗】

  第二环节:朗读,读准字音

  1、让学生将课本注释中带拼音的生字在原文中注音,然后读课文三遍。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

  3、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生僻字,齐读。

  4、教师范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

  5、以小组为单位分段齐读诗歌。

  第三环节:默读,读通大意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2、学生有疑难在小组内提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3、教师投影显示重点词和重点句子,让学生解释、翻译,加深理解。

  4、让学生复述各节内容,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第四环节:朗读,读出韵律

  1、独立思考:各节内容不同,朗读时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语速、语气、语调?

  2、小组讨论并试读。

  3、抽取二个小组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师生一起讨论并明确朗读要领:

  第一段:代父从军——沉郁舒缓。

  第二段:准备、出征——紧张急促。

  第三段:十年征战——慷慨悲壮。

  第四段:还朝辞官——轻松恬淡。

  第五段:还乡团聚——活泼欢快。

  第六段:双兔为喻——诙谐风趣。 【多媒体显示】

  5、各组按照上面归结的.要领再行阅读。

  第五环节:朗读,读懂人物

  1、听名家朗读录音,同时学生思考: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让学生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3、师生共同概括木兰形象: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贪图名利而热爱和平生活,有责任、敢担当等。【板书木兰形象特征】

  第六环节:精读,读透技法

  1、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

  ①再读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作品详略安排的用意。

  ②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学生全班展示,师生共同明确:任何文章在剪裁上详略的处理都是以突出人物特征、充分表达主题为目的的。同样,《木兰诗》在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同时,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核心构思,更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诗歌泼墨如雨般的详写木兰战争前的忧思、孝顺、思亲,和凯旋后归乡的迫切、团聚的欢乐、对闺房、女妆的的喜爱以及再见战友时的俏皮、娇媚。而对十年征战生活则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种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把一位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普通少女,既有勇士的刚健又有女儿娇美的木兰刻画的极富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而这也正是一千多年来木兰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①仍以第三、六段为例,明确:详写就是行文中大量运用铺陈、渲染、烘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思考: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以详写的?

  ②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共同示例归纳:

  复沓:如“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六句。

  互文:如“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以上手法都很好地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效果。

  ④请学生齐读以上句子,再感受一下他们的表达作用。

  ⑤除了上述修辞以外,诗歌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们举例并赏析。

  顶真: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

  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 【板书修辞手法】

  ⑥师生共同明确:以上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充分体现了民歌通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

  第七环节:齐读,畅谈感悟

  1、齐读一遍。

  2、思考:学完,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

  3、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4、学生展示,畅谈感想。

  5、教师综合学生所谈,概括引导:自然,木兰的勤劳勇敢、淳朴智慧、淡泊名利、爱家报国的优秀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她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发扬广大。作为你们这一代的孩子,享受着祖国发展带来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享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与关爱,因而更应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担当的精神: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对自己负责;体谅父母,分担家务——对家庭负责;关心集体,同学互助——对学校负责;遵规守纪,热心公益——对社会负责……只要有了这样的责任感,那你就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将来也必定是一名有益于国家的好公民。——让我们努力!

  第八环节:默读,尝试背诵

  第九环节:布置作业

  1、背熟全诗。

  2、以“学木兰 能担当”为题,结合老师的概括引导,将自己的学习感悟整理成不少于300字的一段话。

  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

  木兰:勤劳善良 坚毅勇敢 写法:剪裁——详略得当

  淳厚质朴 机敏活泼 修辞——复沓 排比

  热爱亲人 报效祖国 顶真 对偶

  不图名利 热爱和平 互文

  有责任、敢担当 (烘托、渲染)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一等奖】相关文章:

木兰诗说课稿11-04

《木兰诗》说课稿06-24

《木兰诗》说课稿08-02

木兰诗的教案12-06

木兰诗教案11-03

《木兰诗》教案11-23

《木兰诗》教材理解11-21

《木兰诗》教学反思10-25

木兰诗教案资料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