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说课稿>中学数学说课稿

中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0-12 16:22: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中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梯形的判定及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

  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其他相关概念;

  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努力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突破——以学生主体观念突破教师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突破课堂中心、以学生主体参与突破讲解中心、以学生主体经验突破书本中心、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突破考试中心。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实施“二、四、六”教学模式,即两个探究层次、四个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

  三、学习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做、思、问、辩、议”的五步学习法、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剪纸工具,矩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信纸

  五、教学程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发

  (二)活动探索、研究发现

  (三)深化建构

  (四)迁移运用

  (五)系统概括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这六步教学程序在教案中都详细介绍了,我只把教学的主线和总的设计意图说一说。

  在前三个环节我都是以剪纸为主线: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梯形,然后是利用矩形纸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发现等腰梯形的性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完成教学目标,并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华,借助于优美的课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在第四个环节迁移运用里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我设计了“练一练,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四个环节。

  由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解答过程,集体评价、完善,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并着重解决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由学生归纳、补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间位置逐一列出。

  设计意图: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很多,在这里我没有单纯的就辅助线来研究辅助线而是把知识点蕴含在习题中,再归纳总结。华应龙老师说: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我就想通过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上,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解决一类问题、顺利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第五个环节系统概括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生或老师小结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课题的方式出现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课题: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决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将探究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这三个题目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在浏览、思考、准备、生成的过程中即达到了概括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在第六个环节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传统的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单一的作业形式,留的两项作业都是考察学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业: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

  2、发挥想象,以梯形为基础图案设计通钢三中第xx届运动会的会徽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突出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发展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在设计会徽时还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六、有四点说明:

  1、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左)梯形定义和性质;(中)梯形五种辅助线的作法及图形;(右)大屏幕。这堂课的板书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适当运用彩粉笔,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2、时间的大体安排:情境引发大约3分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大约15分钟,深化建构约8分钟,迁移运用大约13分钟,系统概括及布置作业6分钟。

  3、教学反思需要课后填写

4、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为需要教”。

  七、教学预测:

  本节课内容较多尤其是辅助线的几种作法在一课时内完成,有部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可能会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于《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作出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中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说课的课题是“合并同类项”,下面进行简单的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授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风气。

  基与上面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同类项、多项式相等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1、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愉快与收获。

  2、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二、设计思路:

  1、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2、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推理、论证、交流与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CAI辅助教学。设计以下主要教学流程:

  (1)创设五个步步深入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问题探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火眼金睛与看谁做的又快又准:让学生加深对同类项的认识,加强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

  (4)例题讲解与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拓展延伸与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的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设计效果能不能达到,就只能看我接下来上课的情况了!我的说课就简单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中学数学说课稿模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立方根第一课时。对于新教材,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可以看成是以后学习代数内容的起始章,是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三角形的基础,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认识就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而无理数的概念正是由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引入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平方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无理数,为后面学习实数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能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个性活泼,思维比较活跃,对一些数学问题已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但班上的这些学生结构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部分学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

  (三)根据教材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了解立方根和开立方的概念;

  ②掌握立方根的性质;

  ③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④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⑤通过用类比的方法探寻出立方根的运算及表示方法,并能自我总结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⑥通过学习立方根,培养学生理解概念并用定义解题的能力。

  ⑦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的处理。

  ⑧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教材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的'方法上,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了解知识,加深理解。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各个环节进行帮辅式教学。

  (二)学法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认识能力出发,用类比及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立方根的定义,将定义的应用融入到探究活动中。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乐学。通过启发、疏导、点拔、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很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立方根的表示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我班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复旧引新;启发诱导,探索新知;引导探究,延伸新知;归纳小结,深化新知;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复习旧知识引导新知识。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该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享受学习数学的美,情景创设实际上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的设计我改变了传统的固定问题方式,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把学习知识的事情当作自己问题的发现,从而找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消除学习新知识的畏惧心态。

  让学生做一个容积为125立方厘米方体,此题对学生有一个计算过程,学生容易得出答案,根据计算结果做出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老师对学生的制作给予肯定,给予鼓励,从熟悉的立体图形引入立方根,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激起他们的求知欲;然后提出下一个问题:做一个容积为50立方分米,高是底面直径的4倍的圆柱体容器,那它的底面直径是多少?怎么求?学生容易列出式子,出现了15.92,学生在制作上出现了难题,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老师根据学生的焦急心情给予学生一个台阶,只要我们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你们就会解决了。在此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等式中的值,就是已知幂是15.92,指数是3时求底数的值,让学生明白它是立方运算的一种逆运算。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立方根的概念,说明学习立方根的意义,立方根可以用来解决我们身边的很多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劲的学习动力。接着出示一个小练习,为概念的引入作准备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2、然后启发诱导,探索新知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根据刚才列式以及平方根的定义试着给数的立方根下定义。在给立方根下定义时,利用立方根与平方根的类比的方法,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立方根概念的理解,并让学生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把知识学得更好,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益,节损教学时间。再出示练一练,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求数的立方根,认识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与立方的联系与区别,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注意训练学生用“∵”、“∴”的推理格式书写,培养学生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训练,着眼于弄清立方根的概念和符号表示,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用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的方法书写过程。

  强调指出根指数3,不能省略;接着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熟悉立方根的概念,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讨论完成表格,从而得出立方根的性质。(在学生得出立方根的性质有难度时,教师可以从正数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负数的立方根三个方面给予提示);通过提示中偏下的学生也能完成表格,结合平方根让学生对立方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再通过做一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此题目相对复杂点,题(2)中同时出现立方根和平方根,突出了立方根和平方根的对比,以利于弄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然后用一个挑战自我的题目深化所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马上用体验一刻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刚才的两条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下一步,引导探究,延伸知识,让学生通过练习、观察、探究,总结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a与—a的立方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通过他们的合作学习,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信心。

  4、现在进入到小结归纳,深化新知,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上,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因此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体验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明确掌握了重难点的同时消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5、接下来就是布置作业,巩固新知,为了巩固新知识,作业设计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必作题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反馈,选作题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延伸、拓展,注重知识的连贯性,设计题目学以制用,巩固提高。

  6、板书设计,用来再现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整体框架。

中学数学说课稿模板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基础上,从标有刻度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点表示数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形来理解有理数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有理数,理解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方法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点对应关系(数与形结合)是本节课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正负数,对正负数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学习以及学科知识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图形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正负数,对正负数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足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带刻度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心情进入了本节课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亲切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错误,给学生足够观察、思考时间然后展开充分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例1,利用黑板上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点表示数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点P与表示有理数3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点所表示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中学数学说课稿模板5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数学说课稿模板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梯形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梯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再次将学生带入梯形的殿堂,进一步探究梯形的相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是四边形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了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性质。

  (2)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等腰梯形性质的过程。

  (2)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梯形有关计算和推理中的常用策略、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只剪一刀,保证留下的纸片是是四边形,那么留下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我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搜集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容易发现,当所剪的边与相对的边平行时,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那么不平行时,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呢?由此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刚刚研究过的的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既复习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加强对比,顺利过渡到梯形的研究。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探究一、梯形的相关概念。

  由剪纸的体验,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梯形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相关概念。强调:上下底的区分是根据长度,而不是根据其位置。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梯形的实例,学生的举例可能会拘泥于校园,教室,家里的物品,这时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墨西哥的金字塔,上海世博会中国会馆的的图片,让学生发现图片中的梯形,感受梯形的美。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梯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加深学生学生对梯形高的意义的理解,我设计了“画一画”:在一张有平行线条的纸上作一个梯形ABCD,使AD∥BC,并作出它的'一条高。

  待学生画好后,分别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梯形高的作法,理解梯形高的意义以及梯形的高有无数条。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梯形,那么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异同?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加以强调。并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

  1、梯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2、一组对边平行这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属于四边形的两个不同分支

探究二、特殊梯形

  为得到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定义,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剪一剪: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对折后,用剪刀沿斜线剪开,然后将其展开,可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矩形纸片,按大屏幕的要求完成剪纸,并向大家展示,所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剪下的是什么图形?这时我鼓励学生由剪纸过程说说什么样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结合课件的动画效果给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定义。

  (三)总结反思,纳入系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新知识?

  2、解答关于等腰梯形的问题后,你获得了哪些方法?设计意图:这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

  (四)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学生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但学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作业布置为:

  1、基础性作业:课本121面习题4、8节1、2、3题。

  2、拓展性作业:在下图所给的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

  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会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学生画图、探究,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来探索新问题。

中学数学说课稿模板7

各位评委: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复习课,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复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理数作为中学阶段的入门章节,非常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一方面,数从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初步形成有理数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是小学算术的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有理数的学习为学习实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代数式四则运算工具性内容。准确数和近似数、计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它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因此有理数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第一章有理数,对_有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有理数的知识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有理数概念和有理数运算,难点确定为:负数和有理数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和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近似计算等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

  三、教学方法分析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采用表格形式,将知识点归纳,让学生通过这个表格很容易看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让学生形成以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我设计了五个由浅入深的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2)运用知识,体验成功: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归纳小结,形成结构: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定理等)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xxxx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对比反馈

  (8)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中学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中学数学说课稿11-05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04-09

中学数学教学计划12-23

中学数学教学随笔与反思07-29

中学数学工作计划03-19

中学数学教研工作总结01-27

中学数学组工作总结04-25

中学数学组工作计划04-02

中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