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说课稿>初中物理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2-07-22 16:15: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通用10篇)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 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说课稿(通用10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既用两幅组合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接着介绍了电能的单位及计量电能的仪表──电能表,最后引出电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内容上循序渐进,逐步上台阶,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教材也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渗透科技意识等课标中的新理念。

  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把电学知识作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来处理。本节教材就是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的。同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生活经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因而对于这个更深层次上反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本质的能量的单位及电能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而电功的概念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但教材没有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的严密性,降低了传统物理学中历来受到重视的知识的难度要求,所以对"电功"概念的要求不必过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视屏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2、会读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法为主的综合启发式,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线索的原则,坚持启发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诱导。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为了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效的节省教师讲解、板书、板画时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教学内容只有放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将章首语配上图片和朗读配音,播放给同学们看:广袤的戈壁滩、劲舞的狂风、转动着扇叶的风车田……把学生课间休息时还尚未安定的心带进神奇的物理世界,让他们在听和观察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进电能的大门。

  (二)提出问题

  当学生还沉浸在惊奇和遐想的氛围之时,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今天的人类已经离不开电能了,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所使用的电能是通过那些方式获得的吗?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有了适宜的问题就反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必然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轩然大波。

  (三)学生分组讨论

  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范围。因此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把交流结果写在草稿纸上。

  (四)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可让某一小组推荐一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帮助指出不足并进行补充,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质。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的教师要及时展示各种获取电能途径的视屏材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发现的欢乐,为人类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同时还要捕捉学生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提出问题二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要设计好问题线索,让学生思维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

  问题二: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的存在,同学们能列举出电能被我们利用的实例吗?

  (六)小组合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为"虽然电能被广泛应用的实例非常之多,但让学生们依然交流讨论并展示,一方面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全体学生,特别是一些困难生对于物理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体展示

  利用图片及视屏展示电能的应用实例,并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是如何应用电能的,同时也为电功的引入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八)提出问题三

  用电是要付电费的,同学们都知道你们家的电费是怎样被计量出来的吗?对于电能表,同学们有哪些了解?又想了解些什么?

  (九)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小组借助课本和课前收集的电能表说明书对电能表的功能、规格、读数等进行交流探讨。允许个别好奇心强的同学上讲台查阅教师制作的有关电能表的课件资源,资源有:

  (1)电能表在家庭电路中安装位置的视屏素材;(2)演示电能表工作时的Flash动画;

  (3)能够进行交互操作的有关电能表铭牌上数据和单位的物理意义;

  (4)有关电能表读数及电费计算的例题;

  (5)IC卡电能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电的作用的图片(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以及节约用电关心科技发展意识的培养)。

  (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可采取由一个大组专门找问题,另一大组进行答辩,其它大组进行补充,而教师则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润色、强化和拓展。

  (十一)介绍电功

  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引导学生回顾人类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应用电能的实例图片,归纳出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并让学生再补充列举一些电流做功的实例。

  (十二)反思与小结

  在临近下课时,师生可共同对探究内容进行反思,讨论本节课究竟学了哪些知识,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与失误,下一次怎样改进才能做得更好。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强化和润色。最后,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样性或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可研究性的作业,使学生的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为:假设生产的电能只供家庭使用,那么请你查阅资料,我国20xx年的发电总量可供应多少个家庭?

  五、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由于本节课采取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可在反思小结环节,将板书内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力求能直观地显示教材的思路,同时也对学生养成整洁、美观,有条理的书写习惯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板书如下:(略)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电能"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在实际执行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程序时,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排除干扰,适时适度地调整原定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

  (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图10-3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

  (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

  (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

  (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什么叫压强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并说明1牛/米2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图10-4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

  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

  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㈢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㈣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㈤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出蒸发要吸热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蒸发现象,并分析出蒸发要吸收热量的科学原理。

  3、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绘图能力及分析图表的能力。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 引出课题——分组讨论 解决问题——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教师点拨 解疑释惑——创意设计 应用实践——总结评估 交流感受——课后实验 ----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教学准备:温水、温度计、脱脂棉、纱布、秒表、酒精灯、蒸发皿、滴管等。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①课前教给学生表演小魔术“杯里的水哪去了”:三个相同的纸杯,在一个空杯里先倒入水,然后将这个杯里的水分别倒入其余两个杯里(其中一个杯里塞有棉花,水倒进去后被棉花吸了),结果一个纸杯(空杯)里能倒出水来,另一个塞有棉花的纸杯则倒不出水来,学生会感到很奇怪,“水跑到哪里去”?揭开谜底,借此问学生,“如果把这块湿棉花放在空气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湿棉花会慢慢变干)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②在黑板上用毛笔蘸着水画“鱼”,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它有什么变化?(这使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视觉体验,体现了科学的真实性。)

  ③学生观察。提问:“鱼”哪去了?你看到画“鱼”的水跑哪去了?闻到了吗?(由此使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的气体。蒸发就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④小结:水在常温状态下,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的现象,叫蒸发。(板书课题)并强调水是慢慢变成水蒸气的,而且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水迹慢慢消失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蒸发的现象。即:在观察中能够想到跑了的水飞到空气中,认识水是在平常的温度下,变成水蒸气跑的,从而为学生建立蒸发的概念。】

  2、感受蒸发,学习新知。

  ①自由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蒸发的现象?

  学 ②课件出示:洗澡后感觉发冷,问学问学生 “你们在夏天游过泳吗?为什么去游泳?当你从水中上来时,身上会有什么?你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定难度)

  ③让学生亲自感受“水的蒸发”:将一只手完全伸进水槽,然后拿出来举起,闭上眼睛,仔细感觉两只手有什么不同?(学生能明显感觉到有水的手会“凉飕飕”)

  如果学生提出手感到凉是因为“水凉”,那就给每个组换温水,再次感受一下,这样,学生就会充分认识到手上有水会感到凉与“水温”没有关系。

  ④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手为什么会觉得凉?”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生认识到手上有水就感到凉,水干了就不会凉了,可能与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带走热量有关。

  ⑤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以常见的游泳后感觉冷的现象为主,并让学生亲身感受“手上有水会感到凉”,自然过渡到用人相当于温度计进行猜想“手从水中刚刚出来时为什么会感觉到冷?”的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水蒸发会降低温度的科学知识,易于学生理解知识。】

  ⑥汇报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放入水中,读取水温,再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这时提出“温度计从水中拿出后,液泡的水很少,蒸发现象不明显,怎样能使温度计液泡的水保留的多一些呢,”让学生想到并提出“用棉花或棉纱包住液泡,”这样温度计的液泡水就会多一些,蒸发现象就会明显。

  ⑦分组实验,实验前提出实验要求,并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根据观察测得的数据完成实验折线统计图。

  【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水蒸发时会降低温度的性质,还便于学生直观地看到温度的变化,为学生归纳实验结论服务。虽然学生的猜想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但在学生猜想、制作、实验、汇报的学习方式中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⑧汇报实验结果,提问:通过观察这几张实验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1) 温度计拿出水面温度下降了,说明了什么?

  2) 为什么温度会回升呢?

  3) 刚才的实验你明白了什么?

  ⑨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温度计拿出水面后温度会下降,水在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从统计图中,让学生谈发现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蒸发时会降低温度,而且让学生分析温度计的.温度为什么会回升,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提升,理解蒸发的概念。】

  ⑩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蒸发吸热,降低温度”这一原理,先让学生说一说,课件展示发烧物理降温、在教室的地上洒水、夏天走在森林里会觉得很凉爽等。

  【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大胆设想,探究加快蒸发的方法。

  ①比赛:看谁先让黑板上的水蒸发掉。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比如扇风,将水抹开(增大面积)等。

  ②拿出湿衣服,让学生说出怎样晾衣服能干得快些?(太阳晒,风吹等)。学生对于“增大蒸发的表面积有可能想不到,现场找两名学生分别晾同一件衣服,看谁的晾法最好,让学生明白将衣服全部展开(增大蒸发的表面积)可以使衣服上的水蒸发得快一些。

  ③由以上两个活动总结出加快蒸发的方法:温度高、空气流动的快、蒸发表面积大。

  [对于进一步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将在第二课时进行]

  4、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①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蒸发快慢的知识,并以课件展示。

  ②蒸发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课件出示仙人掌和旱田。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

  ②根据资料卡制作“晴雨计”。

  八、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平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

  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三、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

  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

  (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

  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

  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

  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

  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环节:定性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联系起来。首先围绕定理Ft=△P分情况进行讨论。 我们经常用鸡蛋碰石头来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没有办法让鸡蛋不碎吗?

  演示实验:瓦碎蛋全(也可以放录像)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短,力大;时间长,力小。

  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压钢板

  第四环节:定量应用

  例:一高空作业的工人体重600N,系一条长为L=5m的安全带,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时安全带的缓冲时间t=1s,则安全带的受的冲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与解答】依题意作图,如图所示,人跌落时为自由下落,设刚要拉紧安全带时的速度为v1,则v12=2gL,即v1=

  经缓冲时间t=1s后速度变为0,取向下为正方向,对人由动量定理知,人受两个力作用,即拉力厂和重力mg,所以 (mg-F)t=0- mv1,将数值代人得:F=(600 600)N=1200N

  所以,人给安全带的冲力F ′为1200N,方向竖直向下。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 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四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四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三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四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四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 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中的内容。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知识点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声音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并通过实验得出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通过生活实例指出声音的音色;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并为后面认识噪声的防治、超声与次声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习两种基本探究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

  二、说学情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好奇心;学生前面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学生的脑海中对于生活中的声音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以及在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学生会由于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区分,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认识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并进行易错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物理知识,并通过实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体会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激发物理的学习兴趣,并在这过程只学会观察,归纳、总结。

  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两个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觉得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声音的响度及音色要较容易接受一些。而对于音调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时所说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容易与声音的高低(音调)混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响度及其影响因素,音调及其影响因素;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五、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法以学生为本,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得到科学知识。因为声音因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有助于学习,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学会观察、总结,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基本运用。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因为要从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七、说教具准备

  钢尺、鼓、纸屑、梳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新课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儿歌“小白兔乖乖”动漫视频,并提出问题:小白兔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判断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声音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儿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并为声音的特性(音色)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响度与振幅

  学生活动:轻轻拍手两下和用力拍手两下,感知听到的声音的强弱不同,进而引入“响度”的概念。

  教师演示:击鼓,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需要重锤敲”的'道理,深入提问“响度与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后学生开始讨论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况下问学生“怎样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进行“转换法”这一科学探究方法指导的同时用实验现象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学生动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用刻度尺探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后趁机引入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学生继续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此安排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动的幅度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并举例,通过分析例子得出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例: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前排减小说话的声音,前排同学听得到说话的内容,而后排同学却听不到;听诊器。

  2.音调与频率

  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合唱社要排练合唱,需要有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从而引出“音调”的概念。

  学生利用自己的梳头发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实验:用同样的力将刻度尺在梳齿上分别快速的划过和慢慢划过,比较声音的该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即可)并观察梳齿振动的快慢;交流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在讲到振动快慢的时候简单介绍频率。最后介绍古代打击乐器——编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将其与声音的响度区分开来,而介绍编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古时对于声音音调的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几个现象进行判断:

  ①“男低音高声唱歌,女高音低声伴唱”,“窃窃私语”,“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分别描述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

  ②老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谁的响度大,水的音调高。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区分音调与响度)

  3.了解音色

  开始播放音频: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音乐,然后提出问题: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判断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发声体的材料或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设计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放松一下,并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新知。)

  学生回答新课导入环节的问题,将学得的新知识“学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应的一个作用。

  (三)课堂小结和巩固

  本环节分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学生理解具体概念,并讨论影响因素。为了全盘把握,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记忆。

  最后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对“ 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从而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并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四)作业设计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课本43页迷你实验室。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习用具帮助学习理解声音的音调,并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板书设计

  由于有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所以采用的是纲要式板书,目的是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基本学习内容,也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给与提醒。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3、音色——结构 材料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学习的深化和具体化,又为本章第三节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学习作理论上的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的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了一些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了的电学基础,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同时通过对前面功率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单本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较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2.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关心日常生活中各种用电器功率的大小,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准备

  电风扇(有铭牌),电吹风,学校用的电子计时器,空调机的铭牌图片、灯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例题讲解,巩固体验→学生总结,体验心得→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解法

  学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本环节教学大约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电能表转动的快慢情况,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有时急匆匆,有时慢悠悠。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在使用一只普通灯泡时,铝盘转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灯泡时,铝盘转得快!让学生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铸就良好的开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教学大约25分钟)

  活动一:自主讨论,认识定义

  1、通过看课本讨论和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定义和公式及单位进率:

  板书: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何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消耗电能多少;或者让其消耗电能相等,看所用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变量法。)

  得出:电功率大小等于用电器在1秒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类比于功率的定义)

  2、提问:如何计算电功率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各小组推荐同学回答,由学生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解决问题。

  板书: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

  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学生回答25W的意义。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亮的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三:阅读资料,理解概念

  让学生看书本上92页的小资料,并观察教师带来的用电器上的铭牌,请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相同吗?②谁的电功率最小?③谁的电功率最大?引导出单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设计意图:从现象中认识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深刻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为下面千瓦时学习做铺垫。)

  活动四: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讨论>:

  (1)功率为1千瓦的电热水壶,正常工作1小时,它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单位,t用小时作单位,则W的单位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推导能力,理顺各单位的关系,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并且明确所求的是W电能!)

  引导得出:"千瓦时" 的来历

  活动五: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P.95的电功率的测量。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典例剖析,归纳总结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板书典型例题,学生分析剖析,教师分析讲解并总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本环节教学大约3分钟)

  在完成第四个环节的教学后,本节课的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可以根据小习题练习检查本节课的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之后老师动员学生收集家里的电冰箱、 电熨斗、 电视机、 电风扇、 微波炉、 洗衣机等用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附:板书设计

  电功率

  1.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

  2.计算公式:P=UI P= 导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瓦(W),常用的还有千瓦(KW),1KW=103W.

  4.电功率表示的意义: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5.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不能发挥其额定功率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容易被大电流烧毁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发挥其额定功率

  灯炮亮度由灯泡消耗的实际电功率决定,灯泡的亮度越大,消耗的功率越大。

  6.电功率的测量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 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 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 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

  学生在练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 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电阻”是学习了电流、电压以后紧接着学习的一节电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物理量。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初步概念一样,理解电阻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是变阻器、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串、并联等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重视探究方法培养,注重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实验方法,了解什么是电阻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结论。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

  4、重点、难点分析

  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

  三、说学情

  现在,学生已基本知道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对一个陌生的探究课题时,还是有困难的。结合实际对本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演示一,个小实验:比较小灯泡的亮度。把长短,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

  (1)、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说明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2)、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的,特别重要的用电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钢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那么,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导线呢?

  (通过创设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2、设疑分析,突破难点

  看来导体之间是有着某种区别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看看区别到底在哪里?

  实验前提示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电路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

  演示实验后,教师及时点拨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灯的亮度不同?灯的亮度不同说明什么?那么造成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纷纷讨论,但所提猜想缺乏针对性,于是教师设置情景,进行诱导。

  通过学生,分析、比较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电阻”这一物理量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教师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水到渠成,轻易化解难点。

  另外,投影出示欧姆简介和电子产品中各种各样的电阻器,目的是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人文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

  3、科学探究 、 突出重点

  在了解电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是什么因素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不同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提出猜想: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体积、颜色等,要让学生懂得控制变量的意识。各小组根据要求,设计实验,然后选代表讲解。在获得同学肯定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将所需导线与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填写实验报告,通过比较得出探究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性质有关。并定性地指出有什么关,系。

  最后补充:导体的电阻除了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外,还与一个因素有关。

  演示:将电源、开关、电流表、废灯管灯丝串联起来,用酒精灯给灯丝加热,观察现象。

  问: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4、课堂练习,深化知识

  教师讲述: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前面提到的生活中的几个问题。

  (1)家用电源线通常用铜丝制成,为什么不用铁丝或银丝?

  (2)一根电阻丝的阻值是10Ω,当它两端电压增大时,通过它的电流怎么变?电阻怎么变?要想改变电阻,有什么办法?

  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不但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在课堂上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也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0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本节主要从弹力的产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几点详细剖析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弹力,所以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但高中阶段的弹力,重点是弹力的产生、几种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比初中阶段的知识更复杂,更深入,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后,能够对弹力有更深层的认识,本节中对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也为学生今后分析更复杂的物体受力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几种基本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时的他们已经能够较为科学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对于弹力的产生、方向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弹力方向,如轻杆、轻绳等,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他们也乐于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动手实验,所以本节中我将胡克定律作为探究实验来进行,更好地让学生们融入课堂,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和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性形变与弹力;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判断常见几种弹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胡克定律的过程中,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弹力的认识,领略自然的奥秘,懂得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的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难点

  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

  本节课我采用了演示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体会微观放大法的巧妙之处,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环节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环节)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蹦极视频,并谈谈对这项运动的的了解,提问学生:在绳子绷直的时候,人受到绳子的力是什么样的力?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弹力?引入本节新课——《弹力》。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极限运动会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在惊心动魄的视频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养成学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现象的习惯,学生学习过弹力,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句:接下来的新课讲授环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四个重要知识点:首先是弹性形变和弹力。

  学生在初中对于弹力的学习,距离本节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些知识点他们可能已经遗忘,所以在进入本节较难知识点之前,我还是会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弹力,回忆起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会让学生们亲自拉动橡皮条,捏橡皮泥,观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复原状,并让学生回答二者分别是什么形变。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和之前对于弹力的学习,尝试归纳弹力的定义,我补充并强调弹力产生的条件。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施加在弹簧、橡皮条这样物体上的力越来越大,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弹性形变的概念,并让学生意识到初中阶段学到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其实就是不能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这样可以将初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在低年级时产生的疑惑,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程螺旋式学习,层层递进的学科特点。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研究几种常见弹力。

  我会提问常见的弹力都有哪些?此时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回答压力,支持力等,接着我会让学生们注意到研究的关键点,向他们提出问题:刚才说到的的这些弹力,他们真的发生了弹性形变吗?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推导不如眼见为实,所以接下来我会演示实验,用手压桌子,以平面镜放大微小形变,让学生们观察墙上光斑的移动情况,演示结束后,询问同学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手压桌子的力产生时产生的弹力形变非常微小,但是确实存在,让学生们体会微观放大法对物理研究的精妙之处,接着,为了让这个实验充分发挥作用,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手压桌子时,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样的,并让学生练习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我会在此时强调,弹力的作用点是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为了方便研究,要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弹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复杂的受力分析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对于常见弹力的方向有较为全面的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典型情境,我选择的案例如下:匀速运动小车内靠在车内壁的球,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轻杆、轻绳、轻弹簧上挂物体等,让学生尝试到黑板上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此时学生可能会不断地出错,我会带领学生详细分析案例中弹力的方向,让学生这种知错,改错当中,对于弹力方向的判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据典型案例,总结正确画出弹力的方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我再进行纠错,最后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总结,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然后是第三个个知识点:探究胡克定律。

  学习力时通常从三要素进行研究,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了弹力的作用点、方向,所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后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安排让每个小组利用不同规格的弹簧进行实验,我会提醒同学们实验中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画出 F----x 图象,分析弹力与弹性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胡克定律内容。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句: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来表示,它又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达式,没有对其物理意义进行深入思考,此时让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达出的意义。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小结时,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则是画出课后习题中弹力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今后分析更复杂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础

【初中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12-04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09-16

初中物理压强说课稿09-21

物理说课稿01-09

物理说课稿范文03-29

关于物理说课稿07-28

中学物理说课稿01-04

物理说课稿15篇01-13

高二物理说课稿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