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说课稿>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时间:2022-06-01 08:15: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精选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精选6篇)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2、写作背景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作者介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的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4、题目解说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5、层次结构

  第一层(第1—8句)

  写诗人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第9—16句)

  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景——生活简朴、安静祥和,富有乡村气息。

  第三层(第17—20句)

  对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对新生活的愉悦之情,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6、全文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特点,我作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能力目标:学习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教学重点: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我所任教的班是普通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但是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立即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找到一个古代诗人,引出诗人陶渊明。

  步骤二讲评尝试练习,进一步认识陶渊明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演练,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步骤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再经过师生共同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步骤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我教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抓住提纲挈领的字,条分缕析地理解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字你可以看出文章分哪四部分呢?即文章回答了四个问题: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请同学们围绕这四个问题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步:揣摩艺术手法,感悟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学生能容易地看出诗歌的艺术手法,而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归纳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朗读“归向何处”一层,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归去如何”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第三步:总结全文特点,探究讨论归隐

  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这些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看出,老师一边展示板书一边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真”,突出陶渊明直率朴素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而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则需要辩证地看待,需要老师指导点拨。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步骤五布置巩固练习

  1、阅读迁移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结合题目《归园田居》将板书设计成圆形,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真情直率的情操,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归隐思想,突破圆的束缚。

  邓永红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3

  知识与能力:

  1、以“归”为线索,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过程与方法: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2、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提示语: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2、看图猜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其五)》

  明确: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文常简介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抒发了作者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全诗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二、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听读录音,标出生字词的读音,简单批注难点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请两位同学扼要概述诗文内容,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到两句进行朗读,读出感情,并说出喜爱的依据。

  3、集体朗诵

  三、小组合作研究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

  明确:

  ⑴从何而归?

  ⑵为何而归?

  ⑶归向何处?

  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官场生活-喻

  尘网樊笼

  情-厌恶悔恨

  2、为何而归?

  A、少无适俗韵: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爱丘山: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B、守拙归园田: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所感: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总结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具有怎样的精神追求?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诗歌鉴赏中赏析句子的方法

  1、对关键字进行分析(炼字)

  2、对关键词句、意象进行分析

  3、突出手法

  4、表达情感

  五、根据提示,围绕”归”,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1、从何而归?弃官场

  2、为何而归?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园田

  4、归去如何?返自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

  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思考:诗人如何描写园田?园田的景色有何特点?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明确:

  作者笔下的田园景象

  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亲切可即,环境幽雅美丽,近景)远村、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远景)

  图象

  所闻——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声音

  小结: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恬静、空阔、幽雅、朦胧的田园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写作手法介绍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细描:也叫工笔描绘法,这原是绘画的一种用笔方法,这种方法讲求工整、细致、纤毫毕露。借用到写作中,细描是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地、细致如微地精雕细刻。

  (1)白描手法举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孟浩然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鲁迅

  (2)细描手法举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总结:

  诗歌原始的动力是心中兴发感动的力量,最好的传达方法不是写得多美,写得多么艰深,或写得多么通俗,而是说这种传达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内心那兴发感动的生命的活动。陈师道评论陶渊明说:“渊明不为诗,自写其胸中之妙尔。”正是指出了陶渊明诗的好处所在:他所写的大自然的景物,都是他自己感发的生命,感发是平铺直叙地进行的,他就平铺直叙地传达;感发是层层转折变化的,他就层层转折变化地表现。陶渊明诗的.特色是: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最深微繁杂的情思。——叶嘉莹《从陶渊明诗看形象与情意之关系》

  三、共情

  1、身居田园的作者感觉如何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作品链接: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

  2、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背景补充:

  (1)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 19岁,遭遇淝水之战; 21岁,司马父子擅权; 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 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 40岁,刘裕杀桓玄,弑晋安帝,立恭帝; 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各路人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真是“乱看惯了,篡也看惯了”。而且身在官场之中,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相机而动,委曲求全,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渊明而言,的确是一张压抑心志的大网。

  (2)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

  (3)这个时期内,陶渊明依靠劳动度日。除了耕田灌园,还织过席子,打过草鞋,卖过蔬菜。由于农田常遭水、旱、虫灾,加上官府逼租催税,陶渊明一家的生活仍极为困苦,有时处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困境。生活尽管困苦,但他固守穷节,不改初衷。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登门拜访。陶渊明已几天揭不开锅,饿得起床也很困难。檀道济劝他再入仕途,陶渊明仍婉言辞谢,并对檀道济派人送来的米和肉,谢绝接受。

  总结: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作者选择了一条不欺人也不自欺的道路,亲自下田躬耕。为此,作者付出了全家饥寒的代价。从这样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出于内心的意愿——对精神家园的捍卫和守护。

  四、思考讨论

  作者为何刻意隐去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呢?作品链接: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遗速患。僶俛(mǐn miǎn,努力)辞世(辞官),使汝等幼而饥寒。 ”

  ——《与子俨等疏》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

  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xx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四、整体感知

  1、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韵yun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词: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yin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嗳ai日光昏暗,模糊

  颠dian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an篱笆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篇诗歌的题目,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明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3、扫清了生字词,疏通了诗歌的大意,既然“归”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4、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

  (三)深入研读

  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欢的意向进行分析。(小组讨论)

  学生:明确: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通过作者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诗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对自然风光的沉迷与喜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憎恶,对于自由执着向往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组织朗读比赛。(以语文学习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选一位组员参加比赛,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配乐,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力求声音洪亮,情感丰富,要体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比赛结束后评选最优秀的选手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带领学生主动回忆与总结)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其他组诗,体会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并以作者自述的角度写一篇400字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诗歌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所展现的意向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所找到的诗句和特点各不相同,也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学生讨论时,我会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分析方式与着重点,使课堂设计能顺利实现和进行。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难点:

  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设想:

  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考虑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拟打算通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达到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幻灯2)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

  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3)又名:潜 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幻灯4)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幻灯5)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三、整体感知:(幻灯6)

  1、请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听老师配乐朗诵,小声跟读。觉得还行就给点掌声。老师也需要鼓励吗。

  4、请同学自主学习诗文句意,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补充注释:(幻灯6)(1)适:适应,迎合。(2)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3)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 (6)荫:遮盖。(7)罗:排列。(8)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9)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

  1、师:(幻灯7)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幻灯8)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幻灯9)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幻灯10)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幻灯11)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与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3、(幻灯12)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五、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1、(幻灯13)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与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老师参考点评: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与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幻灯14)师小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幻灯15)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幻灯16)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2、(幻灯17)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七、课堂小结:

  (幻灯18)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前些天,去参观学习尚卿乡“尤俊农耕文化园”,我又更深刻地体会了陶渊明的高洁情操,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幻灯19)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下一堂课检查。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结合归园田居组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在周记本上。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07-25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07-22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02-17

归园田居三教案08-26

有关归园田居其三教案08-26

归园田居读后感02-16

《明湖居听书》说课稿06-29

社区居务公开制度03-14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