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7 16:18: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三下《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后,再来学习东、南、西、北等八个方位的。在这个单元,学生要知道生活中的方向和地图上的方向,还要会看路线图,根据方向来指路。对空间观念差的孩子来说,这个单元的学习简直是在云里雾里走,分不清方向。

  为了帮助孩子们认识这么多方位,会辨认方向并指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生活常识的`基础上认识方向

  学生对太阳东升西落、北极星、指南针、夏天南风、冬天北风等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把他们的已知经验引发出来进行复习,自然联系到四个方向的认识上。然后通过变换位置指认方向,学生明白了位置的改变使我们面对的方向不一样,画下的方位图也不一样,为了方便看图,统一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画图方法。

  2.利用各种途径来记忆方向

  学生即使知道了方向,但指认起来依然困难重重,极易混淆东西、南北,更不用说八个方位一起记了。我首先让学生在每一幅图中标明方向再来辨认,减低难度。然后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用固定的手势来表示固定的方向,如指右上为东北,右下为东南等。再通过游戏练习来巩固记忆,在练习中不断地指认多次巩固。

  为了和抽象的题目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我又想出了箭头记忆法帮助学生来记方向,把手势化为纸上的箭头,来记忆八个方向。在做题时可以直接用箭头来帮忙,从哪儿到哪儿,画箭头,然后认箭头方向就比较容易了。

  3.同桌合作,多说多练多运用

  学生总以为自己方向都认识,觉得这个单元根本不用老师教,自己完全可以解决,所以上课时注意力不太集中,老喜欢做后面的题目。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好上课的时间,我在一个内容的学习后都会让他们及时巩固,特别注意让他们互相说说,考考,指指。有时在学习之前就让他们自己先表现下自己会的。这样做,使他们上课时更投入,而且互相之间互相考察,也可以让会的教不会的。常常用游戏的形式,也让他们愿意主动听清规则和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当中,我主要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时结合引导学生画图的方法,再配合假设法。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后问:能用图形来表示鸡

  兔头和腿之间的关系吗?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时候再介绍假设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本堂课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在创设完情景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解这个问题时,学生的一些回答,没有预想到。如有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数鸡和兔的头或一只只放出来数从而知道鸡兔各有几只。说明在情景创设上有漏洞,需进一步完善。

  2 、我在假设之后怎么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分析得较细,但对怎么假设觉得没有引导好,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只假设了鸡的`只数,然后根据腿的数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数,误解了题意。

  3 、没有出示一个完整的表格,在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调整假设时的讲解上不直观,只有部分优生能理解。

  4 、由于时间练习量不多,最后一个练习题应有多种结果,也没有一一罗列。今后教学中要紧凑课堂结构,要少讲,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于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通分》这一节安排在最小公倍数 的教学之后,是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大小,紧接着出现了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要比较大小,学生有了先前约分时要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的经验,因此很块想到了要把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变相同。但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要引出通分的概念和怎样找到公分母。学生很快想到了要将两个分母相乘然后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通成与原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大的分数。当然,学生这样想也是没有错的,这也是通分啊,同样也可以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来。

  然而,教材上是要利用最小公倍数去通分,也就是用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样通分的结果才是老师想要的!教学就是这么死板,当学生说要将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的结果做公分母的时候,我虽然没有当即扼杀学生的想法,但是也提出了{“最好不用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所说的通分就是要把两个分数的分母通成以最小公倍数为公分母的分数!”老师多可恶,学生的'方法为什么就不能用而一定要遵从教师的规定或者是课本的要求呢!其实回过头来想想学生的思路,似乎更简单,将两个分数的分母直接相乘做公分母就可以了,省去了找最小公倍数的环节,还介绍了出错的可能性呢!

  一节课由于过多的强调了要以最小公倍数为公分母去通分,因此,后面习题环节的时间就显得过于紧凑了些,学生对方法已经掌握了七八分,但是如果当堂课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的话,后面的作业中会出现岑出不穷的问题,这也是我最担心的问题。教学就是这样前怕狼后怕虎,也总是在畏畏缩缩中前行!时间总是最好的提升方法,可是毕竟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想在巩固,只能是挤占其他学科的时间,这岂不是又无可避免的剥夺了学生的受某种学科教育的权利吗!老师啊,啥时候才能让你在自己的课堂充满自信的完成教学而不随意开展所谓的加强训练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节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描述,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联系在一起。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兼顾到学生创造性和独立性等方面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呢?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使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爱玩、好动,即使他们在玩,也能从玩中接受新知识,观察新鲜的事物。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玩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呢?实践证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能自觉地探究新知,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的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让他们自主发现自己周围的事物竟然和数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去编题目,自己列式计算,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情景化,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中去。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不同,教师还可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和故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接受过学前教育,简单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教具,让学生自主观察,让他们寻找教室内的有关数学知识,比如有多少桌子、有多少凳子、有多少小朋友等,还可以带领他们到校园内进行观察,看看校园内还有哪些数学知识,看哪个学生说得又多又好,让学生自主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随着教材的改革,很多数学问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初,当教师告诉学生某个问题有很多答案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很惊讶。这时候学生可能是茫然的,但随着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能回答准确,有的学生却偏离了方向,但是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他们都在努力思考。这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尤其要关注差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当然,只要学生敢说,教师就要给予鼓励。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有的学生考试成绩非常好,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胆怯,动手能力比较差,很多任务都不能自己完成。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去,数学学习不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学习它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每次上课,教师都要把数学问题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钱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买东西,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给了售货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等这些问题。这样,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

  五、利用作业评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恰当、合理的作业评语不但能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对一些做得认真、正确率高的作业,教师可以在作业下方写上“你的想法真独特”“你是小天才,计算高手!”“你真聪明,教师为你感到骄傲!”对于作业出现错误的学生,可以用“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你肯定还有高招,加油!”对于差生,教师要努力找他们的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比如,“有进步,继续努力!”“你很努力,教师真为你高兴,付出肯定会有收获。”“你努力,你成功。”“你准行,教师相信你!”“只要坚持不懈,你会给教师和同学们带来惊喜的。”如果教师坚持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不放弃一个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增强自信,逐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只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知数学,他们才能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学到数学知识,热爱数学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搞题海战术,或者教学内容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更不利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作者:杜琳

单位:河北唐山南堡开发区第四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数学教学设计是数学教学的预案,是一种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实践的计划。这一计划在课堂上的实施可能出现一些课前没有预想到的一些情况。如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多数学生在理解概念上出现了困难。又如,某些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安排并不如我们预想的那样有效。当然,也有些情况与我们预想的完全相同。总结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仅是总结优点和不足是不够的,教学反思应该更进一步,即明确教学设计合理性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因此数学教学反思可以在宏观层面,如是否符合某种教育理念。但是我认为,要使反思成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反思一定要回到一些微观层面。特别是不能只停留在教育学层面来反思数学教学。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教学反思主要可以从数学教学是否能够体现数学本质、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三个方面来进行。以下就三节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教学进行的浅见,供同行们参考。

  一、数学本质

  数学的本质是多方面的,是区别于其他学科而且是数学科学本身所特有的特征。例如,数学提供了一些有特色的思考问题方式,如从数据中进行推理、最优化、直观分析与理性分析等。这些思考问题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与判定体现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降维、直观分析与理性分析等数学特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将直线与任意直线垂直这样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与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关系的判定,体现了简单化、降维的思维方式。能够通过数学知识和方法承载的数学思考问题的方式的揭示,将为学生提供体会数学思考问题方式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我认为:本节课应体现的数学特有的思考问题方式有是“简单化”,具体有两个方面:第一,从任意直线、无数条到两条相交直线,第二,利用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来判定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就此而言,第一节和第三节课上均得到了较好地体现。两位数学教师均通过分析应用概念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复杂性来说明简单化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条件的必要性。教学中,任意、无数条到两条相交直线与已知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简化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简单化的思考问题方式。

  二、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教学目标是否适当、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内容、活动是否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安排是否合理),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合理等内容。

  本文只就数学教学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形成、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两个方面进行部分反思。

  1.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为了确定新知识的生长点和有效的知识形成方式,也就是向学习者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是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如从实际背景中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抽象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通过立竿见影揭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就较好地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形成过程。其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与概念的生长点,而抽象、解释、归纳和概况是形成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有效的方式。

  从三节课可以看出,教师都非常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这与以往的概念教学有些区别。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三个教学方案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学生在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后,会如何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呢?据课堂观察,多数学生很容易从图形直观抽取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位置关系,但是要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给出概念的定义水平。

  教学中,虽然有教师要求学生给出概念的定义,但是后续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没有认真对待学生可能给出的定义水平。如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很快就到立竿见影的演示,希望学生能够从中归纳概况出概念。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给出的概念定义水平,那么可要求学生自己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定义,然后通过辨别(是一种基本的概念认知方式)、解释等活动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在三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基本上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辨析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在力求引导学生。

  在判定定理的归纳、概况过程中,三位教师都较好地把握了定理的形成过程。如,在辨别任意、无数的基础上,结合折纸实验和观察实物,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的定向作用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安排都要能否实现目标为基本的依据。如教学活动要使学生掌握某种数学技能,那么对应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安排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必须要独立进行练习活动。

  显然,要充分发挥目标的定向(或导向)作用,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描述要恰当。如,有教师将这节课的一个目标描述为:“能应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由于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不够具体和明确,所以教师在选择相应材料时就会较为模糊。我们认为可以将目标改为“能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问题(或简单问题)”。

  第二,要认真分析达成学习(或教学)目标的支持性条件。如,要使学生能够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定理条件线索有一定的认知,并有一定的敏感性。显然,教学设计中,三位教师都注意到对定理条件的认知。如,通过折纸实验来解释相交和平面内两线索的重要性或关键性。但相对来说,绍兴的陈老师的设计得更科学些。他在教学中除了上述教学活动外,还要求学生在长方体中寻找与某一平面垂直的直线,并说明理由。这一活动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判定定理的条件线索。

  要提高对条件线索的敏感性,就需要同类问题的解决经验,并形成归纳。这就要求后续的练习应围绕“线线垂直”线索的寻求或判定为重点,从而达到突出条件线索的相似性。这一点绍兴的陈老师的设计符合学习的规律。

  然而,黄岩中学的黄老师就更多的受到教材本身的影响,及以教材提供的练习作为学生练习的材料。实际上,分析这些材料,我们会发现,这些练习题(中心、重心)的判定应用的知识较多,不易突出判定定理的条件线索。

  三、数学学习

  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很多,我们教师在数学学习这一层次上分析教学,主要应侧重对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材料和数学活动的安排是否考虑到是否考虑到学生的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层面的反思来确定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处理、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安排的作用、或者缺陷。

  在此,我要对影响“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及其判定”的另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即数学知识本身的多少及其复杂性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这一因素是影响数学学校效率的重要因素。三个教学方案中,主要涉及以下新知识: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另外,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涉及到三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四个元素,及其两条直线在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和两个两条直线垂直关系等六个位置关系,根据工作记忆理论研究,这样的知识是较为复杂的性。因此要让多数学生在一节课内理解和掌握它将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学上应仅可能将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直线与判定定理及其应用。如果增加知识

  (3)将会导致多数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建议将“,则”的应用放在第二节课上。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一、 温故知新

  本节课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发展,因此,严老师以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导入,填写算式“()÷()=6”,在学生自己写出的诸多算式中引出商不变规律。而商不变规律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严老师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后,取出学生说的.一个新算式“4.2÷0.7”(除数是小数的算式),反问“为什么觉得商也是6?”以此进入新课学习。

  二、 抓住本质,化解难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就是运用商不变规律。严老师抓住这一本质,展开新知教学。首先出示0.12÷0.3=()÷3让学生填空,由于受以往整数除法的定势思维影响,学生常会误认为填12。这时候严老师没有轻易答复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考证。运用商不变规律,学生很快发现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的倍数不同,不符合规律,等式也就不成立,推翻了原先的想法。接着出示几道算式,每坐一道算式都让学生说清楚“除数…变成了…,扩大了()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倍,是()”,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理。在这过程中,老师还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理解其中算理。把原本是小数的除数运用商不变规律转化成整数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出商,抓住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本质,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而且,严老师还通过3个算式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把除数化成位数小的整数算起来比较简便,优化了算法。

  三、 细致讲解,突出算法

  竖式计算的教学严老师讲解的很细致、到位。计算步骤,怎样划小数点,小数点移动几位。这是学生很容易搞错的。因此,接着严老师又出示3到练习,让学生划移小数点。学生在展示、反馈中,针对有错地方,老师把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自己来发现、解决问题。3到练习题由易到难,都是典型性题目。在练习中,让学生规范格式,再次强化计算法则,让学生注意别移错被除数的小数点。后面的练习还让学生先估算再计算。这也是针对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很容易弄错商的小数点设计的题目。先估算商比1大还小,有个近似数,再列式计算,有助于学生在计算时避免弄错小数点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也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来检验计算结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素质教育推行到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明确所要讲授新课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也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却做不到这些。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很明确,自己想要讲什么,想要教会学生什么,都会明确记录下来,并且认真按照执行,以为这样就行了。殊不知,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为什么学、怎样学等;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具体来讲,教师只是教给了学生关于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停地说教,几乎占据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完全没有发挥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为了教而教,为了板书而板书,为了上课而上课,就是没有为了学生。一堂课下来,让我们感觉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反而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可见,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不准确的,没有根据学生而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不正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载体,时时处处想到学生,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为最终目标。

  二、教学方法不正确

  教师的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要研究教的问题,而不是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这是一种学生吸收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但是现在的很多教师只是强调课堂教学的外化作用,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是不同步的,他们心里想到了却不见得能够说出来;明明自己会做但不一定能够讲解得出来,而教师偏偏要花大把的时间在给学生讲解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把学会的知识用在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可很多教师还是要把时间放在几道抽象的应用题上,让学生算来算去,结果却因此打消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使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设置教学环节,无须学生太多的考虑。但实际上,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成为了教师教学的工具。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应用题时,时常会把解决应用题所用到的知识提前给学生准备好,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不利于学习和提高。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等教学软件不断引入教学,本应该给教师的教学增添生机和活力,但很多教师盲目追求所谓的“新颖”“时尚”,过多地使用教学设备,甚至滥用,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减少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不但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反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教学的好方法,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呢?我以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研究: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真正的教育目标。观念决定行为。当今世界是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也不可能全部学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节奏,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生存理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己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这样,教师就不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生气;就不会为了单方面追求形式完美而设计课堂效果;就不会为了片面追求及格率、升学率而进行“应试教育”。如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出现生机和活力,焕发新的青春。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的时候,量化学生的分数就可以评价教师的成果。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开始实行等级制时,教师讨论给学生的应用题评分的问题:如果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正确,只是答语写错了,这题是否算过关。按常规这当然应该算,因为这不影响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但有的教师认为如果这样,那干脆告诉学生一律不写答语,反正不影响成绩。这一个很小的问题恰恰反映出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新课题,我们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质对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总之,数学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收获实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教学反思是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贯穿于教师的教学生涯,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意识、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改善教师教育方式,改进教学质量的新思路。然而反观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却存在着一些需要关注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

  目前,教师的教学反思多为感性认识,窄而浅,缺乏理性思考,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把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教学成了“空思”。

  置身于当今不断发展的教育特殊时期,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原有的`教师成长经历几乎不再适用,每个教师处在成长中。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培养会学习、善思考、能创造的学生,教师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经常的通过教学反思来回顾与梳理自己的实践行为,记叙自己的教学经历,提炼自己的教学智慧,走出自己的狭隘空间,才能全面的认识现象的本身,否则,只能是天天反思日日如此,年年反思岁岁依旧。

  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的经验,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读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对如何教学,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带领学生走出自然提供了反思的标尺,读专业性的书。领略大师的风采,模仿名师的课堂,对自己的反思大有启迪。就不会导致在行为上依然停留在经验型教师水平。

  二、对反思的认识和实际的反思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决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教学反思的意向,在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反思,但反思的内容比较单一,侧重于反思较低层次的教学技能,对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反思不多。在反思的方式上,侧重于课后反思,缺乏反思的连贯性。决大多数教师的自我评价都很高,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很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淡薄——对自己教学的高评价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距离。多数学校对教学反思都有要求,但不明确,不具体,造成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涵并不理解,并没有从内心真正接受学校的要求,而自觉自愿的进行教学反思,处于表面应付状态,对教学的反思也还停留在“反省、回顾”的水平。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都是影响教学反思发生的因素。大多数教师都能积极的认同教学新思想、新理论,

  如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但所认同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之间还有距离,说明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三、反思形式单一,反思内容和反思范围有限

  教师对反思方法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几种方法。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反思的方法主要是写反思日记和反思教案)以及评课说课的形式。遇到问题采取在头脑中“想一想”,这种形式并没有把反思正规化,而是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的过程或反思的形式。采用建立教学档案、教学录像的反思形式则比较少。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采用这些方法在操作上比较复杂,或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的支持,而教师们对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以及评课说课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通过对反思方法选择理由的调查发现,选择这几种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及时地解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是可以获得即时的反馈,便于改进。

  四、教师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还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上

  在对教师的反思行为结果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反思日记或反思教案中涉及的最多的内容是仅仅对事件进行描述,尝试着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提供证据的占少部分,但仅仅是依据个人判断给出解释以及与自己的对话,对教学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探究,而涉及广泛的社会背景问题的几乎没有。在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探讨得最多的是对教学技能、方法、技巧等合理应用上的问题。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反思水平主要是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

  基于以上的结论,笔者认为,可以从外部条件和教师个人的内部因素两方面提出建议:一是通过加强反思理论的学习、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强专业引领及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思维几方面来培养教师的反思素质。二是通过加强学校文化与环境建设、构建一个积极的外部反思氛围以及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来实现。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本学期,我担任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不足龄生和插班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体要求,现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夯实基础,努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蕴藏真理:一个学生如果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塞满,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智力活动的时间,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学生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对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摧残。正因为如此“减负”的警钟一直长鸣!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计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孩子的后期学习非常重要,如何让孩子既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又不会负担过重呢?本学期,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沟壑。观看优秀课例,积极征求同组老师意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最后,每节新授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事先准备好小黑板、作业纸等,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二、及时巩固与定期复习相结合。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本册教材除了10个课时的小单元教学,其余全是数与代数的知识,其中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孩子提高计算速度,每节课课前花1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乘法口诀和20以内进位加与退位减口算题,通过一学期的坚持,效果显著。

  第三、作业布置与批改。本学期我准备了多套教辅资料,精选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及时地批改,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根据错题记录和分析,制定阶段复习计划和期末复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这样的大班教学中,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因此,我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利用博客平台,创设空中课堂,鼓励并指导学优生在课余自学奥数。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困生的成绩,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习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句话说的好:“教是为了不教。”不能让补习伴随孩子成长!

  (三)加强家校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边教边研,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本学期,我们班每天的数学作业,中等学生一般能在10到15分钟完成(期末复习时略有增加),基本都能轻松地独立完成。在作业批改中,很少有集体性错误,每天的67份作业中,全对作业一般都在50份到60份之间。

  (二)在课后辅导时发现,几个学困生学习成绩进步很大,如插班生z,进来时测试成绩总在60分边上,现在每次测试都在80分左右。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学习越来越轻松,上学期遇到他们学习上出现问题进行辅导时,总是费尽唇舌,启而不发,本学期基本上都是一点就通,学困生辅导一般都在课间几分钟内完成,很少留到放学后。

  (三)班上近一半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优异,学习状态稳定。

  四、自我反思,努力实现专业成长。

  (一)继续坚持并优化本学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课后只做适当的巩固,控制好课后作业分量;

  (二)加大家校之间的联系,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争取家长更多的支持,致力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新知学完后,间隔多长时间安排二次复习巩固,以什么方式进行复习巩固效果最好?针对不同的内容,努力寻求比较好的二次复习时间和复习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这个问题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误区一: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

  一位教师教学“克和千克”,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教师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钢笔”“我想称校牌”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状况下延续)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二:手段成为束缚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

  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

  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看到教师翘起大拇指。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误区四: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我们正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髓,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成长,我们必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尴尬境地。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教学开放过度

  上课后我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回顾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喧宾夺主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六一”儿童节的早上,天气晴朗,碧空万里,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小明兴致勃勃地打电话给小星,邀请小星到公园的游乐场去玩,经过一番讨论,两人约定8时同时从各自家中出发。小明家住在公园东面的阳光花园,小星家住在公园西面的今日星辰小区。小明每分钟行80米,小星每分钟行90米。经过20分钟,两人正好在公园门口碰面。请问小明家和小星家相距多少米?由于繁琐的陈述逼使学生在寻找题中有用的数学信息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反思: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丰富生动、扎实有效。像上面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必然事倍功半,因为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析题目,从臃肿的“躯壳”里搜寻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常弄得不少孩子晕头转向。

  凭空虚拟

  我在教学“射线的认识”时,将“直线”、“射线”、“线段”分别比作“线爸爸”、“线妈妈”和“线宝宝”;引导学生“认识分数”时,又将分数比喻成“儿子站在母亲的肩膀上”……

  反思:从学习内容上看,数学不仅仅包括应用数学,还应当包括纯数学;从教学目的来看,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我们认为,并非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生活化”也不是数学教学的钥匙。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渗透“生活化”,而且要充分利用好那些不适宜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偷梁换柱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或生活现实出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数学习题确实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但都是从成人(教师)的视角出发而设计的。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租车、租船问题”、“手机费、电话费计费问题”、“彩票、彩球中奖率计算”等内容都属于这种情况。

  反思:在使用各种新课程数学实验教材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有同感:其中不少知识比以前的一些教学内容还要难教(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更难学)。从我们成人的经验来看,随着知识的逐渐积累和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

  矫枉过正

  我上过一节低年级“分类”,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我在教室里摆满了诸如饮料、面包、足球、玩具等琳琅满目的商品。整节课学生的所谓参与热情不可谓不高,跑上跑下好不热闹,教师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反思: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不是一定要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情境中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把“生活”搬入课堂应该进行“数学化”的处理,“生活化”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或工具,应当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易而不是让其成为教学的负担和累赘。试想,如果每节数学课都这样上的话,那么数学教师、乃至学校将会累成什么样子,有必要这样累吗?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操作比较简易的话,我们不妨将学生带到现实中去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种从成人的视角设计的“生活化”,严重脱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无论是课程标准制定者、教材的编写者、还是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执行者——教师都应当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化”,而不是自以为是,把成人的“生活化”强加在学生头上。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我所教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继续推进主管教育部门“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设想结合起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带来不的困惑。

  一、新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教学思想,进入课堂教学 。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曾和本校的教师共同学习和调研过,也参加各级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对新课程的实施充满信心。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起来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上级部门“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撰写教案,以同学科教师讨论定搞,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用教材进行试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确定案例,并在每一课中展示。实践表明,这种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学科教师的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后,教学效果良好,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的。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提倡自主性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五年级《方向与位置》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方向来描述路线,我通过实际演示来使学生明白。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就是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三、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于创新评价。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的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本学期我在学生的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况扉页栏中,周五下午学生以小组评定等级,让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将学生的学习差距缩短,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看到学习的进步,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并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认真抓好常规教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以常规教学为中心,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力求常规与创新教学相结合,促进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我在教法上经常和同行进行切磋,做好学情分析,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导老师走进新课程,进入课堂,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我主要以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统计与概率四个领域来命题,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几名学生进行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教学工作中,苦乐相伴,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惑,通过与同行的共同讨论和学习,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小数乘小数”是第一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仔细回想,小数乘小数这节课不知上过多少次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识到了这节课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我有以下几点启发:

  1、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课堂教学我们追求预设生成,但是当非预设生成出现的时候,该怎么办?为什么我们还是习惯于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地教学思路上?在生成的课堂中,教师是否善于倾听,是否善于发现学生言行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闪光点,是否能很快地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挖掘和提炼,是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此,以“教是为了促进学”这样的思想应该是落到实处的。作为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更要有换位意识,以学生的眼光,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表现和发展。

  2、设计例题教学时片面追求创设生活情境,不能忽略了习题内容的实际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生活化。对此的片面理解就是数学知识要和生活联系。于是,摒弃了课本中的例题,以为创设了生活情境就是新理念。再加上设计时,只考虑到了:例题中的3.6×2.8和2.8×1.15要体现小数乘法的两种情况,我在设计例题时以超市购物为例,刚开始在设计时有些数据太大了,没考虑到实际作用,幸好后来得到了及时的改正。

  这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求让学生通过“探索”,自主地发现规律。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回答“是不是?”“对不对?”之类对思维很低要求的问题,一旦遇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一类需要将他们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出来的问题,就显得手足无措了。

  我想我现在的立足点就是在日后的家常课中,一点一滴的拾起,新理念,新课堂,希望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一路走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小学数学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和反思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4.巩固练习,渗透对应思想。

  第三节:综合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20xx年3月21日,我很荣幸参加了大同县教育局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听了县优秀教师赵君老师的公开课,授课内容是五年级数学《确定位置》一节,真是受益匪浅。从开头的导入一直到最后别致的结尾都深深吸引和打动着我。

  首先,在这样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我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作为青年教师,我认为我一定要时刻秉承新课程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一、注重语言艺术,时刻记得德育教育

  听了赵老师的课后,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了,她的语言让我无比佩服,一句“数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简单”就贯穿了一种数学简单的概念,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在战略上藐视,而少去了对数学的恐惧,以致更轻松的学习。赵老师常说“你们太棒了”,“你们比老师想象的要聪明的多”,“你们跟数学家想在一起了”,对学生的这种鼓励性的语言特别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赵老师也不是一味的鼓励学生,有时她也会强调“同学们,回答问题要干脆、利落”,“腰板都挺直了”,这正是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她非常注重孩子们上课时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最后,赵老师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她说:“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学得更有劲儿!从这些话语中,我知道了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语言艺术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注重课堂细节,关注每一名学生

  在讲课过程中,赵老师有一次故意出错,这一错好处可真是不少啊,既能引起走思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收回心,重返课堂,跟上老师的思路,还能让正在听课的学生记忆更为深刻,让所有的学生真正理解“数对”的含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关注到每一名学生,把每一节课组织好。

  三、学会融会贯通

  在开始创设情境的时候,赵老师让学生回忆了二年级“组”与“排”的概念,在后面拓展提升时,又用到了四年级所学的“用字母表示数”,将小学知识柔和起来,融会贯通,这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四、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今天,我才真切的感受到应变能力的重要性,回忆课堂,赵老师讲到让一列学生站起来,突然那个学生似乎不懂了,老师就突发奇想说难道你要组一个长方形吗?这一问,既缓解了尴尬地气氛,又使学生不至于感觉自己犯了错误而紧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刻意去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为课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节课,好的开始固然重要,而精彩的结束也是画龙点睛之笔,在课程最后,赵老师设计了一个六乘六方格,里面填满了字,最后赵老师用坐标的形式将“认识你们很高兴”一句话表示出来,一方面为学生复习了本节课的内容,检测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是跟学生很好的分别语,让每位学生都有意犹未尽之感,为整个课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最后,受领导启发我思考了“小鸡”和“小鸭”的不同,我的学生到底应该成为“小鸡”还是“小鸭”呢?我想,还是应该让学生们自食其力,自己探索,自己去“找米吃”,不要像那木头一样的“小鸭”,每天张开嘴让我去塞,那样总会有一天塞不进去的,而怎样能让我的学生变为“小鸡”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全面贯彻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好习惯。

  我想,作为一个支教生,我会在这仅有的一学期的时间中,尽量去让我的学生变为“小鸡”,我会力求去做一名教育家而不是一个教书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8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2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1-0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0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14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08

有关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3-28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03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