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1 17:50: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加、减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学难点,也是计算错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

  1、操作学具理解进位与退位,形成计算思路。

  在教学口算与笔算、加法与减法、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的例题中,都通过摆小棒或拨算珠探索并建构计算方法。

  第74页例题列出的算式是24+6,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么办?这时摆小棒能激活10根捆成一捆的经验,形象地展示出再算20+10=30。摆小棒计算24+9,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样化。各种算法虽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这种算法有三个优点:一是与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24+6的'思路是一致的。相对稳定的思路易于学生掌握;二是已经熟练掌握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能支持这种思路的运行;三是与笔算法则一致,有利于以后竖式计算的教学。

  摆小棒计算30-8,拆开1捆、拿掉8根,形象地显示了从十位退1、个位作10的退位原理。摆小棒计算33-8,也可以算法多样化。“辣椒”卡通的算法更好些,是希望学生选用的方法。

  2、经常组织比较,及时整理知识结构。

  到本单元为止,先后教学了100以内加、减计算的多种情况。能否组织成合适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以及计算的正确与熟练程度。为此,教材有计划地组织不同计算情况的比较。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引导算法。第75页第2题的三组加法题,都从20以内进位加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第81页第2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思路,通过三组题的计算和比较,更好地应用十减几或十几减几计算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

  (2)通过比较,进一步理清思路。第76页第1题是三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每组题一道不进位、两道进位。进位加法里一道题和是整十数,另一道题和是非整十数。

  3、引导估算。

  本单元教学的估算仍要求估计加法的和、减法的差是几十多。通过估算,进一步体会并区分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计算能力。

  在教学估算前安排了铺垫。如第76页第3题中的54+3和54+8,都是54加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五十几和六十几?5+62和5+65都是5加六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又如第82页第3题中的53-4得四十几,54-3得五十几,都是五十几减几,但得数差异很大。这些现象的发现、原因的思辨、结论的得出,成为估算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估算时,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积累估算经验。如48+3是进位加法,得数是五十多。6+52是不进位加法,得数仍然是五十多。学生独立探索估算的方法,应用了口算与笔算的经验,能促进口算与笔算水平的提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一、因为平等,所以互动

  一年级学生好动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上课时总有跟同学跟老师不配合的现象,以前出现这种情况我总说“xx同学,请认真听讲”,“xx同学,请坐好”等方式提醒他们注意,可效果总不理想。近段时间我多表扬和一些平易近人的语言,如“你真乖”,“你真聪明”,“xx讲得真好”等语言,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民主程度,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言行神态,都在学生的脑海里定位,他们也有相应的学习反映。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捕捉学生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自己被老师重视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班里重要的一分子,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了,认为要跟同学和老师好好配合。

  二、因为合作,所以成功

  在计算技能方面,一般的小朋友都能完成得比较出色,不需要在课堂中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这样,其实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好动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原因,我们总是担心他们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往往有部分学生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操作,听着别人发表意见,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像一个旁观者。如何组织好一年级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是教学的重点任务。

  一年级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教学中我通过在改编过的故事中穿插数学学习的知识,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时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比较默契了。在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小组间复述故事解决问题及小组间新编故事设计新的问题两个主要环节进行小组合作。而且通过这样的讨论,平时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孩子也能提出问题考考小组内的同学了。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4页的教学内容,是本人送课下乡行进的一次教学活动交流所上的示范课,深感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故事导入 ,引起兴趣

  《新课标》提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那么生动、熟悉、有趣的情境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来说显得更加重要。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不久,他们的自制力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我在新课开始用故事引入课题,意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心思及时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并设置问题,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但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在市区,孩子们知道可以听故事显得兴致勃勃,并能听出故事的意思来,在老师提问题的时候能及时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在农村地区上这节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学前教育不足,面对老师讲的故事和提的问题无所适从,直到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有些学生还处在思考的状态中,未能及时调节过来。因此,我想,对于某些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从课前就留下问题待课后解决有点不妥当。尤其是面对层次相对低的孩子,直接切入课题也许更好。这也正反映出一个最重要的备课先决条件:备学生。

  二、创设情境,教授新课。

  低年级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常常有赖于数学内容的载体。在这里,我努力创设一个亲切融洽的氛围,向孩子们介绍新朋友淘气和笑笑,在新朋友的带领下一起到停车场去看看。我非常注意这一小节的引导,并不是死搬硬套说要列式计算,而是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孩子们通过眼睛去发现、去寻找,在共同的交流中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一环节的设计算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都能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幅图然后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学习兴趣也很浓。

  三、比较异同,体会加法交换律

  新课标的理念中指出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而一年级的孩子毕竟还小,怎样创设适合他们的“开放性课堂”呢?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能力的成长不是一撅而就的,需要阶梯式的循序渐进。我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先互相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两道加法算式的异同,再向全班汇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孩子们表达的意欲,让他们初步体验交流的乐趣,帮助他们真正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这才会不致使“合作交流”变成临时排练的表演。而且,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总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因此我认为,相信学生是真正“放开”的基础。

  四、动手探索,巩固思维。

  活动教学理论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应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上,我让孩子们通过摆小棒等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对一幅图列两道算式的理解,让孩子们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促进其协调发展,更深化了本课内容的认知建构过程,取得不错的效果。

  五、联系生活,精心设计练习

  本节课我借助多媒体手段设计了形象、生动、有趣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练习方式,尤其是做手指操这一环节,不但给他们提供了活动休息的机会,还让他们知道,在自己的身边、身上都能发现数学知识,这正好体现了新课标中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理念。

  由于面对不同层次的孩子进行教学,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改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读数;掌握20以内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2.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体会引进十进制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体会引进十进制的必要

  [教学过程]

  (黑板上贴出数字卡片、花、蝴蝶)

  一、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猜一猜,数一数)

  今天老师来和大家一起玩个游戏,比眼力。看看谁看得又快又准。

  图上有几个巧克力呢?(五个)

  我们再来,图上有几个巧克力呢?(六个)

  再来,注意看要变多咯,有几个?(10个)

  这是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数我们还学过哪些?

  我们一起来从小到大数一数。

  谈话小朋友:在生活中,像这样,满10根捆一捆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昨天老师去买铅笔,我要买10根铅笔,营业员阿姨数都没数,就给我一捆,我很奇怪,一数这一捆正好有10根铅笔。满10根捆一捆,这样拿起来多简单啊!不要1根1根的去数。我又想买10本小本子,营业员阿姨又数都没数,给我了一包,猜猜里面有几本?这一条餐巾纸里面也有10包。

  10个一是1个十(课件)

  你能数出10根小棒捆一捆吗?满10根捆一捆,一捆是1个十,所以我们可以说,10个一是1个十。我们来轻轻读两遍把它记住了!

  2.认识“十、十几”)

  (1)12根

  现在老师要你摆出12根小棒,你会用这种好方法摆一摆,能使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

  你是怎样摆的?

  生:左边摆1捆,右边摆2根,

  师:1捆里面有多少根?对呀,学习数字10的时候,老师说过,满10根可以捆一捆。12根小棒,这样摆,使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出是12根。这个方法真好!(课件出示)

  (2)12根、11根、19根、20根

  ①12根:

  刚才我们摆出了12根小棒,你能看着自己摆的小棒

  ②11根;

  如果拿走1根,看看现在是多少根?师贴出11根,老师觉得这个数很特别,你知道特别在哪吗?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黑板出示小棒和数字)

  ③19根:你能快速摆出19根小棒吗(学生摆的时候,老师在上面摆)19根,先摆1捆,再摆9根,对吗?谁也摆对了?

  ④20根

  如果我们在19根旁边再添一根,现在变成多少根了?对极了!满20根了!右边单根的满多少根了?满10根我们又可以怎样了?现在你桌上有几捆了举起来给我看看! 2捆就是多少根小棒?把小棒轻轻的放在铅笔盒旁边,然后看上面.

  2个十是多少?你们真聪明!刚才我们摆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数:20。几个十是20?(20黑板出示小棒和数字)(板书2个十是20)

  (3)草莓雨伞(14 17)

  数好了花儿蝴蝶,我们来数草莓小伞吧!估一估,草

  莓多还是小伞多?猜对了!(如答案不同:到底谁猜对了呢,知道了它们的个数就知道谁多了!图上的草莓东西既不能像小棒一样满10个捆一捆,也不能像花儿蝴蝶一样先摆出10个,有什么好办法,使我们更快的看出有多少个呢?数一个就可以在草莓上划一下做一个记号,满10个圈一圈。

  三、练习

  (1、抓一把小棒,数数有多少根)

  2、11-20

  (1)补缺少的数13、15、 18(教师贴出11-20各数)

  看!在活动中,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的数,-------,

  它们都比10大,它们也想从小到大排排队!哪个数排在10的后面呢?

  (2)揭示课题:这些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11-20的各数

  (3)从7数到17,从11数到20

  (4)提问题

  师:这些新朋友乖乖的从小到大排好队了!一起来读一读。看到这儿也有很多数,小明有4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比12多1的数是几

  和18相邻的数是几和几?

  10和12中间的数是几?

  15在几和几的中间?

  3、0-20

  (1)我们以前认识了0-10,今天,我们又认识了11、12……

  从0到20,我们都会一个一个数,那么从0开始,你会2个2个数吗?5个5个数呢?10个10个数会吗?100

  (2)下面来数数生活中的物体

  这是什么呀,鞋子!2只鞋子是一双,这里一共有多少只鞋呢这么快!你是怎样数的?

  这是?香蕉,一把有几只香蕉?怎样数,更快!

  (3)0-20,这些数,有大有小,你能帮他们从小到大排一排吗?谁最小?接下来是?

  4、找生活中的数

  (1)身边的数:尺、书

  尺:看!老师学习上的好帮手尺子请来了。看到这些数了吗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来越大?

  数学书:15页19页

  在我们的数学书上也藏着今天学习的数呢!我们来翻书比赛吧!我说一个页数,看谁最先找到。第15页,是小猴捞月亮的这一页,你找到了吗再翻到第19页,你怎么翻的`这么快你是从15页开始往后翻还是往前翻为什么呀?

  (2生活中的数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见这到些数。

  老师收集了几张图片,找一找这些图上面的数。

  (图1)公交站牌

  提问:这是18路公交车的站牌。你看到了哪个数

  (图2)绿灯

  提问:这是什么12是绿灯闪烁的秒数,根据你平时的观察,谁知道12后,下个数是几接对!红绿灯上秒数的变化是从大到小的,当从12变为0时,变为接下来绿灯会当到0时就显示黄灯了.一会儿马上要变红灯了.我们过马路的时候要知道,绿灯行,红灯停。

  (图3)米袋

  提问:见过这样的图吗大米重20千克,这里的千克是表示重量的单位。平时我们要节约粮食.

  (图4)电梯图

  提问:这是电梯的按钮。如果小红家在10楼,她想去16楼的好朋友家去玩,小红就按了数16,那电梯开始是往上还是往下我们一起说一说电梯里数的变化,10接下去是-------.

  四、课堂总结

  在生活中你见过这些数吗?我最喜欢其中一个数,它比12大,你猜猜是哪个数(大了小了----)是18,现在大人的身份证号码就是有18个数字组成的,同时,它也是一个很吉利的数!你最喜欢哪个数请你用这个数说一句话。

  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字世界,数字无处不在!希望我们每个小朋友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我们会越来越聪明的!

  [板书设计]

  认识11~20各数

  (10)个一是1个十

  (2)个十十20

  [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由于此前学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表示十几。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导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很抽象的数的认识。因此我先让孩子复习了0~10的数,从而导入新课:认识11~20各数。这样的导入,既使孩子们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2、注重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中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初步感知“十进制”的概念时,我先让孩子自己数出小棒,孩子有1根1根数的、有2根2根数的、有5根5根数的等不同方法;然后带领学生认识1根小棒表示1个一,接着师生一起一边摆一边数,数出了10个一,这时教师说明有时为了方便把10根小棒捆成1捆,通过提问“1捆有几根”得出10个一就是1个十,这时教师要求孩子利用身边的皮筋去实际动手捆一捆,加深对1捆表示1个十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重点的理解,我还请一位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让孩子们去说一说,从而突出这个重点。

  在接下来的12的认识上,我让孩子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实际动手摆一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展示,让学生讨论:“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从感知到理解,到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比较、解释原因,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巩固“十”的知识形成过程。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完成对11、13、19的认识,理解2个十是20。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在《新课标》中是非常重视的。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让学生猜一猜铅笔有几支、再实际数一数,再让他们思考怎样能让别人看得更清楚?还可以让其他孩子给出一些建议,如果我想让他抓得比这个数多一点或少一点,你有什么建议,让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后再去抓,培养学生的数感,也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为了进一步培养估数意识,我让孩子去估草莓图、雨伞图,再教给具体数的方法,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巩固了对“十”的认识。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首先是“十”强调不够,虽然我主观上想让孩子去感受、去操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少数几个孩子捆不好皮筋,最终还是没有将小棒捆成一捆,我应该自己亲自动手演示,而不是动画展示就算了事。其次正是因为“十”孩子理解不深刻,以至于在12的认识上花费了很长时间,不能只在等待,可以请几个摆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摆得快的原因,这样教学或许更有效果。三是在估算时可以让孩子充分介绍自己数的方法,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而后让他们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将10个圈一圈、数一数,从而体会“十”的运用。

  每节课都会有“意外”,每节课也都会有生成、有收获。通过这次课堂评比,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我将以“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为目标”,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1、留给学生较大的“时空”

  修改后的案例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会。一个钟面,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要让学生去欣赏、体会教学的美。如果这个钟面只是让学生简简单单地说或被教师灌输理论,学生就没有那种兴奋,智慧的源泉只能深深地埋藏起来,这不是一大遗憾吗?本案例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2、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人人享受成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的想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悟性、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学生所想的可能不是教师所需的答案,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地想。本案例中,每位学生都仔细观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时针、分针的独特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认识钟面的快乐。

  3、多媒体的恰当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入到一个主动探索的境界中,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创造。本案例中,用课件显示了一个动态的钟面的情景图,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动态、生活的境界中。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新颖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容量大,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在操作中,体现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行动开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动手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为学生提供动手时间的机会,让学生有意去学数学,并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避免了学生死板的记忆和脱离实际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轻松并且牢固地记住一些概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1、正确认识本节准备课的意图

  正确的数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本领,更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入学前,多数学生具有初步的数数经验和技能,知道一些简单的数数方法。这一内容的设计目的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为后面的系统学习做准备。

  通过准备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唤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欣赏“海底世界”这幅画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画得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

  3、核心:物→点→数

  借助画有海底生物形象的表格,以数数为线索,让学生经历从图中寻找信息,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信息,统计结果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体验到数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4、注意借助学生中数的好的例子

  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一个对一个的数,渗透按方位有序地数。

  5、拓展:数完图中的数

  我让学生数数自己身上或同学身上的数,再数教室里的数,比如“电扇几台?”、“电灯几盏?”等。课后我布置学生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几口人?吃饭的时候数数几个菜碗?几个饭碗?几把椅子?等等。

  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留心观察,自觉钻研;有了兴趣,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就会空前提高。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游戏的方法加以呈现,让学生自主参与,动一动、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势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从学生回忆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游开始,激趣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

  探索退位减法之前,复习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减一位数甚至不够减的算式,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同时突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和难点。

  三、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小结时强调:方法很多,也都是正确的,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用不同的方法同时算一算,还能帮助自己进检验对错,打开你们的智慧之窗。但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选用最简洁最熟练的方法,才能保证计算又快又对。

  四、精心设计练习题。

  用数字魔术区分数字之间的差别,用退位和不退位的'计算对比,使学生明白退位减法十位要减一个十,不退位减法的十位不变。用计算题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用改错题让学生知道哪些错误不能再犯,用思考题使学习形成梯度,做好扶优。这些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设计中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还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好数学从点滴积累,获取更大的收获。

  融教学内容为一体,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启发学生思维的各项游戏。在这种环境下,将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的喜闻乐见在游戏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数学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学习热情。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9加几》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成功之处:

  1、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打好铺垫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口算题目。如:9+1+8 9+1+4 9+1+3 这些连加式题,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好算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快乐。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 有的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是接着数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用凑十法算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这样,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们敢于发表观点不一的看法。

  3、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但有些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所以我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如:挑选两名学生进行口算比赛,其中一名用数的方法,另一名学生用凑十法,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算法进行评价,进而慢慢认识到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同时,我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大可能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也为后面学习加减法简便计算中凑百、凑千奠定基础。这样既呵护了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计算方式的权利,又给学生提供了对各种方法做出比较、反思和改进的机会,促进学生更高智慧的生成。

  不足之处:

  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的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味的求快,直奔主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请孩子们看着图,先提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这样就能给孩子留下一个思考计算过程的空间。觉得自己有时候,考虑问题还是不够全面,不够细,教学时免不了因为一开始的粗枝大叶而走回头路。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分类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学好分类对学生后续认识数,发现数的特征,认识图形的特征以及正确认识统计图都有重要的迁移作用。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宜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也不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分类的含义,而应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这节课共安排了6次分类活动,如果只是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很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所以,我不但使用了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准备了图片、实物,还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如分铅笔、分同学),让他们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这样做,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锻炼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同时与使得这节课上得生动活泼。

  本节课的一个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让大家把教室里的同学分类时,学生分得相当地好,不但出现了男的分一类,女的分一类;7岁的分一类、6岁的'分一类;还有的把戴眼镜的分一类,没戴眼镜的分一类,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一位同学还根据前面玩球的活动把同学分成玩大球的一类,玩小球的一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1、整节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

  如:导入。结合地理位置用大福源超市场景导入,有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整理衣服以及这部分的拓展交流,感知分类的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比较好地体现了“学习有用的数学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课改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比较到位。

  本节课在开始和结束的两个大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并在其他几个练习环节中,贯穿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指一指等不同的交流活动。这样就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合作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小组之间竞争的欲望,使学生们更主动快乐地融入导课堂学习中来。

  3、小组评价比较到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小组之间比赛的形式竞争,老师把每个小组回答问题、合作过程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之内;此外一些评价语运用的也是比较到位的。评价及时达到一定的效果。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和不满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一、处理较好的方面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实物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的机会。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带的都是实物钟表,在学生动手拨时间的过程中浪费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做练习时间较紧张。

  2、提出的问题方向不够明确。如在让学生观察三个钟面,让学生找出三个钟面的异同点时,我让学生说说从三个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提得太泛了,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答不到点子上。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比如问时针和分针指在哪里,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成功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做到了。接下来“花瓶分花”,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的情景,充分运用这些情景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学习“4的分成”,孩子们也学得很好,但是在说“4的合成”时,语言组织上都不够好,说明这个环节,教师设计有缺陷,想得太简单了,以为学生看着“4的分成”很自然就能说出“4的合成”。数的分与合的教学,渗透了加、减法的意义,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培养迁移能力,安排了“4的分与合”的手指游戏,希望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4可以分成3和1”马上能想到“4可以分成1和3”,然后利用这样的方法,同桌之间合作学习,迁移探索学习5的分与合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能力。 教学中,孩子们的迁移能力都还不错,大部分孩子都是看到一种分成的情况,马上就填写出另一种分成情况,但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效果,学生交流得不够,他们能迁移,但是不能表达为什么可以这样写,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的地方。之后的巩固提高练习,将“3的合成”板书到黑板上,并用糖帮助孩子们再次理解“合成”的意义,这一补救措施,让孩子们的“合成”意义的理解好了很多。

  就教学效果而言,这节课从总体上把握过关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合成”的措词不好,也在“做一做”的补救措施下,大力修善。

  不足在于:

  (1)数的合成基于数的分成而存在,教师在分成的时候,也许多次从言语上渗透强调,“这是4朵花,我们把它分放在两个花瓶里,所以说4分成几和几”,这样也许学生理解分合的意义会更好。

  (2)按一定顺序排列,教材要求上只有从小到大依次排列这一要求。但我个人认为,学生能“翻动”,看到一种想到另一种,这样会更好些,为以后的加减法可以作更好的铺垫,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讲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先形成一个表象,感知按顺序并不是只有一种顺序。但结果我觉得把握得不够好,没有讲够,讲透。还是有好多学生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按一定的顺序是按的什么顺序。

  总之,课是上完了,自己也感觉要学习的地方还非常多,比如语言的简洁,教学形式怎样更适合低年级的儿童等方面。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还请大家不吝指教!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学习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学难点是特殊时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多媒体课件是帮助老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不应该完完全全被课件所牵引。对于一个游刃有余的专家型的教师来说,课件应该是为他所用,而不是教师的整堂课的思维围绕着课件走。面对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灵活机动,巧用教育机智。

  2、教学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多次在练习训练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在反复说、反复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并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明朗。

  3、巧妙地利用好课堂生成,使学生的.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跳板。在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的游戏环节,有一个学生在拨6时整的时候,错误地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弄反了,他拨的是“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6”,而作为教师,我没有立即发现。通过这节课,我也反思自己:课堂上,要多问几个“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的想法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其实,这是个很好的课堂生成的反例,而我没有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能够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广阔!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对于小学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儿童,学校中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学生刚接触数学不久,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对于前后的知识,学生已在几年的生活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必须从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出发,顺应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把已有的经验转化为新的数学知识模型,让他们在活动中既获得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又进一步认识、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这节课贯彻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思想,从学生感兴趣的有趣的情境引入,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建立起扎实的 前后位置概念,体会位置的相对性,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正面数前后的同学和转到后面数相对比,去亲身感受前后位置的相对性。排队买票入场、百米赛跑、卡丁车比赛等一系列教学环节,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正确理解和掌握前后的位置关系,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排队买票环节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去数数,传达给学生不同的方法,再次感受前后。学生通过对百米赛跑的仔细观察,发现前后问题,注重引导学生用前后描述位置。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仅仅关注学生对前后意义的理解,更多的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卡丁车比赛中,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前方小记者发回的比赛情况,自己动手去摆,去思考,去想象,学会如何辨析,如何排除,让学生在现实中感悟数学,体会数学。

  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面向全体同学,注重个体差异,而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既夯实了知识基础,有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是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做到及时评价。在卡丁车比赛环节中,学生都能用不同的语言表述每辆车的位置,提升的高度不够,可以试着让他们用前后提一提问题,同位之间一问一答,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一、《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以前自己在中高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学生也觉得加减混合运算枯燥无趣。因现在执教的是一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

  (1)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稍欠妥当。

  (2)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不够层次,不具梯度。可适当增加设计诸如“5+()-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个类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19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9-05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3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3-06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04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26

一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教学反思03-12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篇02-13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