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4 09:56:18 雪桃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1

  体积和容积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

  1.什么是体积?教材用怎样的实验说明这一概念的?

  2.什么是容积?体积与容积有什么异同点?

  3.调差:饮料瓶、冰箱等物体的容积及一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我又从乌鸦喝水的故事的事入手,抛出问题: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能够应用新知来解释,做到学以致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预习作业1、2、3.同时通过例6实验的.演示,让生在观察讨论中明白了,物体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感受之后,揭示出体积的概念。并追问演示的物品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来强化体积的概念和生活中体积的运用。

  在“容积”教学的处理上:出示小木块和粉笔盒,让他们比一比,它们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粉笔盒的体积大,还是容积大?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只有能够容纳东西的物体,才有容积,所以小木块只有体积,没有容积。同时让学生感知到同一物体的体积一般比容积大。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2

  《体积与容积》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抽象性概念,体会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到底什么是空间观念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思考这句话,我认为重在一个“理解”和“把握”上。

  带着自己的思考、理解还有更多的“不解”,我执教了“体积与容积”这节课。课堂总体是按照基本的设计推进的,感觉成功之处有四:

  一、了解原认知,促进生成,突破新知。

  “什么是体积”?我这样问自己的孩子,孩子说:体积就是重量。体积是我110斤了。体积就是面积。

  这就是孩子的原认知。既然我的孩子,我班的孩子有这方面的认知,我想所有五年级的孩子可能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么我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生成”呢?本节课,当我提出“什么是大石子的体积”这个问题时,结果学生还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怎样突破孩子对“体积”模糊不清的这些认识呢?我设计了让学生去感觉“重量重,但是体积却不大”这样的实验,设计了“面积大但是薄,面积小但是厚”这样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语重心长的告诉大家:“重量重的体积不一定大”“面积大的体积不一定大”。这样的结论加深了对体积概念的理解。体积大其实就是“所占空间大”。

  二、充分做实验,从直观表象到本质内涵。

  实验1:“往装有萝卜的瓶子里倒入红墨水”这样的实验,引出了“空间”。鲜艳的红墨水让学生看到了“空间”在哪里。

  实验2:摸一摸“桌身”占的空间,让学生感觉到:所占空间是立体的。

  实验3:大小石子放入装满水的烧杯:让学生通过“大石子这边溢出的水多”这样的现象发现“大石子所占的空间大”“小石子所占的空间小”,体会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

  实验4:往箱子里装大米,发现容器装的东西有多有少,就是容积。

  这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看不见的的知识,通过一个个实验,让学生发现数学,感觉到“数学”其实没有那么难。于是便有了更多的学习的'欲望。

  三、巧妙用教具,建立体积与容积的本质联系与区别。

  体积与容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却又有着很大的联系。他们都占有空间,一个是外部整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一个是内部空间的大小。如果说得到定义并不难,那么难的是如何区别建立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区别的意识。我再一次让学生说同一个箱子的体积是什么,容积是什么?学生发现:体积是指物体外面空间的大小,而容积则是内部空间的大小。又通过套箱子,发现同一物体的容积总是比体积小,再大也大不过体积。

  四、空间观念在活动中培养。

  摸一摸桌身所占的空间,学生发现空间是立体的。看一看两块橡皮泥提及的大小,学生发现不能只看“面”,还需看“厚度”。猜一猜两个箱子谁装的米多?学生发现不能只看一个面,还得看进去,看“宽度”。这些活动都在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从“面”走向了“体”,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在逐步形成。

  不足之处:

  课堂语言的严谨性还需要继续雕琢。这节课学生比较容易认为重量重的体积就大。事实是同一种物体,重量重的体积就大。实验以后,学生说:以后不要感觉重量重的体积就大。这句话其实是不严谨的,教师应该顺势将“同一种物体比”和“不同的物体比”分开讨论和研究,这样学生得到的结论更加具体。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我相信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3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下学期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里所装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观地揭示容积的意义,知道容积和体积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分析乌鸦喝到水的原因。从动画片中能直观感受到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自学质疑,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质疑,在质疑中形成正确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教材提供了比较两个容器哪个装水多的情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中实验的次数较多,实验操作不很方便。我舍去了这个实验而采用了自学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汇报过程中有个学生就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容器,我组织学生来帮他。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有个学生又提出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总之,我通过适度参与引导,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了容积的内涵及体积与容积的区别、联系,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4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因为体积和容积是两个相关联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对比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清“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在学生感知体积的概念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直接感知体积,这是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分别把土豆和红薯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来理解体积的`概念。接着通过对比、动手实验的教学,理解容积的概念。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具和学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让学生形成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5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思维活动常常受到束缚。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拓宽思维领域,就有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然后把一个钢球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要学生求出这个钢球的体积。学生兴趣很高,但一时又说不出答案,有学生试探说:“能不能告诉我们球的体积公式?知道了公式,只要找到公式中未知的量,不就可以求出钢球的体积了吗?”听到这话,我马上补充说:“如果不告诉你们球的体积公式,能求这个钢球的体积吗?”学生一时被这问题噎住了——不知道球的体积公式,怎么求钢球的体积呢?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提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求出球的体积,但是我们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只要把玻璃容器里水面上升的体积求出来,球的体积不就求出了。这时,我问学生:“那水面上升的体积怎么求呢?”经过思考,有学生认为,可以先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再从玻璃容器内部量出长和宽后计算体积。正当学生为此感到高兴时,我又问:“那水面上升的高度怎么测呢?”有学生马上回答道:“先记录好原先玻璃容器里水面的'高度,再测一下钢球放入后水面的高度,然后把这两个高度减一减即可。”

  通过上述教学,教师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6

  《体积和容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学生在习得体积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容积,为学习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打好了基础。我通过设计学生植树浇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了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一样,所能容纳的物体也不一样。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当杯子中装满水的时候,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同样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么容器的体积和容积到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猜一猜两个体积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学生犹豫不决,当掀开木箱的盖子时,学生恍然大悟,还要考虑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较学生立刻领悟其中的奥秘,在装黄沙的练习设计中,三个小伙伴分别装了黄沙,在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装的正好的,才能说黄沙的体积就是木箱的容积,有一个难点突破。这些设计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平时过于忽略,而在这堂课上,学生一次一次的惊讶,讶异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讶异于数学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眼中,我们的心中。

  为了让学生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在容积单位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给学生留以极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并培养了他们的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容积单位,虽然之前学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积单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准备了5个200毫升的量杯 和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无盖正方体,现场演示,当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进了1分米的正方体时,学生的兴奋都写在了脸上。那么1毫升该怎么处理呢?没有学具,那就自己动手做,当学生将针筒中1毫升的水轻轻推入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时,我相信学生对1毫升的理解将意味深长,特别是在学习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时。

  在整节课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迁移类推等手段去获得知识,让 学生在讲一讲、议一议等形式中,培养了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具体的生活题目中领略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时的教学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运用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时空,从而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教学在通过研究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体积、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体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占空间”、容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能容纳”,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水面升高了”来体验“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比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学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通过杯子和瓶子谁的容积比较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多有少”这样将难以理解的“占空间”“能容纳”变得可观察、可感受。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学生初步建立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学目标。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在教室里、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些物体所占比较小的例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本节课时概念课,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理解,因此要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在探究土豆和梨谁占的空间大时?由于所选取的实验材料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误差,梨浮在了水面上,致使实验没有达到目的。课件制作略显粗糙,个别结论性的内容过早的出示。

  4、由于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多,因此课堂节奏前松后紧,在巩固练习时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习题处理的比较仓促。如果在学生操作中再能增加些练习的内容,如捏捏橡皮泥就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形状变了体积不变。动手摆摆小正方体进一步加强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8

  《体积与容积》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从知识序列角度来讲,这一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单位、体积计算等相关体积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从学生的现实起点来讲,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区别物体大小的经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诸多的选择可能性。基于此,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挖掘概念本质,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成为本节课突破和努力的方向。上完这节课,反思如下:

  一、 以学定教:简单的事情,简单“学”

  以学定教,前提在“学”,只有把握住“学”,才可能“教”得更加合理有效。于是,这节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口,通过直观比较球变大教室还装得下吗?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直接引出“体积”两个字,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于“体积”的了解,没有刻意细究教材对于体积概念的定义,是为了尽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对数学活动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学习经验。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开放的问题情境不仅为课堂进一步学习提供了非常鲜活的生本资源,同时为学生第一次描述“什么是体积”提供了多元的表象支持。尤其当学生无法准确描述“体积”时,不纠结于概念,不拘泥于细节,让学生直接阅读,实现对原有认知的修正和重构,实现概念的同化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 实践尝试:局部突破,凸显方法

  为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初步感悟体积概念后,出示3组物体让学生比较体积大小,以比较物体体积大小为任务抓手,让学生根据需求,依据不同物体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体积。从规则到不规则,逐步理清体积比较由易到难的序,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验操作,发现比较体积大小的方法,相对开放的任务要求,为课堂教学鲜活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空间,加深学生对体积意义的理解,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想象推理:由“表”及“里”的观察辨析

  借助体积的知识迁移直接切入容积,容积内容教学略化处理,通过举例、讨论、交流、操作,聚焦容积概念的本质,同时借助教具演示、空间想象、推理等学习方式,理解容积的概念,实现学生思维认识由“表面”走向“深刻”。

  这节课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浓烈,教学效果显著。但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紧后松。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9

  本节课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效果很好。课前活动本来是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桌椅和同学都占据了空间,活动比较困难,虽然有人谈到了活动不舒展,但多数学生 谈感受时说自己很开心,因为课前的活动让他们感觉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很温暖。作为老师,我很惭愧,本来设计活动是为教学做铺垫而安排的环节,却让孩子们如 此夸赞一番很是过意不去。现在想来,平时我们是多么的忽略孩子们的感受啊,一个不经意的做法就让他们小小的心灵感到温暖,我觉得我们确实不得不反思今后的 课堂内外,是不是除了可以关心孩子们学习之外,更应该多关注一下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呢?

  课中的活动如“观魔术”、“摸同桌感受人占有空 间”、“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哪个杯子盛水多”、“捏橡皮泥证明物体形状改变,体积未变”、“按要求搭一搭”、“数学小故事为店小二想办法”等环节都让孩子们 兴奋,陶醉其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思维的火花,想出一个又一个很特别的解法,真是很让人惊叹!

  比如:证明杯子容积大小的实验办法时,有的 同学想到了把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往另一个里面倒,看看水是倒不了溢出来了还是倒完之后另一个杯子不满;有的同学往两个杯子里倒了同样多的水,一个里面放了 2个骰子水溢出来了,另一个里面放了5个骰子水才溢出来,所以证明第二个杯子装的水比较多;还有的同学想到了把两个杯子倒满水,然后借助第三个杯子,然后 看哪个里面的水在第三个杯子里的水面高得出结论。 在帮助店小二想办法时,有的同学说把面条挑出来;有的同学说换个大碗;有的同学说喝两口汤;有的同学说盖个盖子;有的同学说用筷子挑起面条……

  总之,好课必须是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石,以充分的实践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为航向,以目标的达成为结果,以能力的提高为终结的课。要让节节课都能有如此的火候,需教师天天的修炼!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10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

  (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

  (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课上,在教授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跟着我说一些话“老师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一部分空间”,先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说一说类似的话,然后引出体积直接说出体积的概念。在教授容积的概念时,我也是先拿出两个透明的立方体盒子,分别装了24个和8个小立方体,让他们说一说“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24立方厘米体积。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8立方厘米的体积”,然后比一比哪个容器容纳的体积多,之后引出容积概念。当时我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让他们能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时体积的概念也好,容积的概念也罢,不但应联系生活实际,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而直观演示就是学生直接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老师动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西红柿和橙子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升高来理解西红柿占有空间,通过两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来理解西红柿和橙子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的过程,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11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动手实验贯穿整个课堂,并且在动手实践中,处处有猜想,处处有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由于体积与容积的教学知识点较为单一,但却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及其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来开展教学如下;

  1、导入部分我紧紧抓住学生生活中有比较物体大小的习惯,出示两个大小对比鲜明的正方体,自然导入到物体大小的比较之中,使课的导入自然而顺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暗藏了物体的大小,是指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扣。

  2、教学过程中由几个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组成的,紧紧围绕着 “土豆和石块哪个占的空间大?”等问题来组织和展开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让学生充分感受“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体会体积与容积的含义。

  3、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数学。

  4、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实验活动与科学学科的操作实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该课的学生操作是为学生充分理解“体积”与容积概念服务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感悟,通过对比思考,经过思维提升,才能得出“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以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这些重要的数学知识概念。

  5、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最后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学生最初对物体大小的比较并不一定准确,有的在比较物体的表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占地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重量,这些都是正常的,是学生已有知识对本课教学的影响,说明学生对体积与容积概念并没有纳入到学生的概念体系当中,只有充分理解了体积与容积的真正意义,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正确建立这些概念,而且要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这些概念,从而建立起概念网络体系。

  而且课后我让做前测试题的三十名学生做了一份后测试题,测试结果说明学生能感知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建立了空间观念,然后在比较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中,初步认识理解体积的概念。但有极少数学生将体积和占地面积混淆。其次认识容积,从生活中,建立、理解认识容积的意义。但个别学生对“体积大的容器容积一定大”这句话判断不准确。同一物体的体积与容积还需进一步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验证。

【体积和容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04-21

容积和容积教学反思12-03

体积和容积说课稿05-07

体积和容积说课稿07-03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03-20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5篇03-25

《体积与容积》教案03-08

《容积和容积单位》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2-11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