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8 10:39: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花脸》这堂课要通过四十分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对花脸的热爱是对英雄的热爱,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这是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如何引领学生,走哪条路是设计教学环节的关键,也是课文的切入点。这堂课的第二教学目标从这点入手:抓文眼体会红线串珠的写作方法。既随文渗透隐性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又体现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就是组织学生沉浸于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带着这些理念,整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导入——演一演,展示花脸。一般来讲,导入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为主。我在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找花脸,愿意的还可以做花脸,体验了戴花脸的感受。所以,导入中更有为课文学习铺设的情感准备。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理思路,使学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了然于心。“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熟读是阅读感悟过程的第一步。我采用了默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静下心来真读书。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即研读课文。这个环节也是引领学生走向文章的精神实质的.过程——先让学生找出文眼“喜欢”,再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感悟作者如何围绕文眼表达对花脸感情的发展变化。于是,在这个环节设置了两个大问题,贯穿于整个环节:每一段是如何表现“喜欢”的?每一段的“喜欢”有何不同?学生扣住了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了个性化的体验,有共识,也有异见。读、品、悟,再读、再品、再悟。师生在文本中前行,随着课文内容从一般的花脸——特别的花脸——关公的花脸——关公花脸的深层内涵的展现逐步挖掘出作者情感的发展轨迹:由喜欢——崇敬——自豪——孩子的炫耀,知之越深,爱之越切。

  学生是主体,老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第四个环节更是为他们设计的,那便是主题之外的多元解读。“童真”、“童趣”、“对过年的渴望”、“传统民俗”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读出的,丰富多彩又各圆其说,这正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今天的课堂,简单、务实,没有华丽的设计,只有扎实的训练。我想,对于六年级的同学的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的更加实惠些,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既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整堂课基本上是在检查孩子的预习,不仅有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情况,更包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够脉络的能力。 我觉得,扎实上好第一课时是高效完成第二课时的前提,那些没有进行第一课时教学而直接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有些囫囵吞枣,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上课硬塞的“知识”。又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所以,在上第二课时我突然想起一个词——放手。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我给他们二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学:自己读生字,自己读词,自己理解不懂的字词,自己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不会的可以来问我,可以问同桌,也可以下位与别的同学交流,还可以去查阅手头的资料,可以去问不开口的老师……

  二十分钟左右,汇报开始,我想,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学生只要一开口,字音的问题就可以随机解决了。 抛出来了砖,引来的是学生的.玉了,我这样想。

  生:(一位同学率先站了起来)我向大家汇报“府邸”这个词的意思,“府邸”就是指当官司的人家住的地方。

  生:我来补充一下,“府邸”不仅是指做官的人家住的地方,只要是有权有势的人家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府邸。

  生:大财主家住的地方也叫府邸!

  师:你们这一说,老师心里明白了,“府邸”绝对不是茅草房,那种连大门口都挂着灯笼,都卧着石狮子,都站着门卫的人家,他们住的地方一定是府邸了。

  生:我知道“针锋相对”就是“针尖对麦芒,寸步不让”。

  生:我知道“宽容大度”就是心胸很宽广。

  生:“宽容大度”就是宰相的肚量,能撑船。

  生:“宽容大肚”就是大肚之人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生:“昏庸”就是耳聋眼花老糊涂。

  生:“昏庸”就是不明白糊里糊涂。

  生:我知道“上卿”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生:“上卿”大概相当于宰相。

  生:就像国务院总理,像外国的总统。

  生:“惧怕”就是害怕。

  生:跟害怕还不一样,“惧怕”是说内心很恐惧,非常害怕。

  生:我弄懂了“门客”就是指家里的佣人。

  生:是跑堂的。

  生:不是,“门客”是蔺相如出钱供养的能为他出谋划策的人。

  师:对,门客可不是佣人,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门客可是谋士啊!

  生:我知道“负荆请罪”就是背着带刺的荆条到别人的家里去请罪。

  生:“负荆请罪”就是指登门谢罪。

  生:“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还是一个成语,比喻诚心诚意地道歉。

  ……

  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们却久久地沉醉在交流的氛围里。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地前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时代的呼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该巧妙点拨,善于激励,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时间简史》是许多孩子听说却不曾读过的书,霍金是孩子们听说却并不了解的人。那张“龇牙咧嘴”的照片是孩子们对于霍金的全部认识。《轮椅上的霍金》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本课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地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

  品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处说,有:命运残酷与生命顽强的对比;身体禁锢与思维飞翔的对比;命运无情与成就杰出的对比;生活不幸与乐观感恩的对比。从小处讲,有顶礼膜拜与静静思考的对比;成绩卓越与做人低调的对比;女记者的唐突尖锐与霍金的坦然、平静的对比等。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第8自然段展开教学。合作探究两个主要问题:1.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2.霍金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这一思考,打破了我原来的以“非凡”入手的`教学思路。我觉得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应是层层深入、心领神会、水到渠成的。所以,在课堂建构方面,我充分挖掘了第8自然段过渡段的独特作用展开教学,并及时的回扣这一自然段,不断升华对霍金精神与人格的感悟。

  语文教学的写话训练,不能仅仅关注情意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言语表达形式。本课的写话设计,我力求凸显言意互转,既能让学生从精神层面对霍金产生深深的景仰,更能从写作层面进行有效的写法指导。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自己初读课文《草虫的村落》就觉得有趣,草丛是村落,甲虫是村民,还有游侠,远方亲戚,音乐家,工程师……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啊。我想这篇文章学生也一定会喜欢。果然,大概学生天生对小虫感兴趣,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充满了热情,也追随着作者的目光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草虫的生活以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一、抓住关键词,享受乐趣

  在解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有的.学生抓住“又”字说作者肯定经常这样来观察草虫;有的学生抓住“躺”说作者看似悠闲,其实在动脑筋;有的说在静谧中观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惬意。于是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样地躺着,姿势会有哪些。学生就展开了想象,有的说躺成一个“大”字;有的说手托着头,翘着二郎腿;有的说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说趴在地上,托着下巴,翘着小腿……在学生的说中,发现他们真的仿佛就是作者,仿佛也就在草丛中,看喜欢的小草虫。

  二、抓住标点,展开想象

  文章末尾,作者写到:“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于是问学生,作者在这村落里还可能看到哪些村民呢?他们有什么职业,都在干什么呢?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你可能看到的一种或两种小虫。

  由于前面感悟的到位,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厚,他们纷纷拿出笔和纸开始写,后来的小练笔都还不错。

  这课堂小练笔,在学生感悟文字,体悟写法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没有一点负担,反而是轻松上阵,一蹴而就。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加上自己练笔,知道了动物、小虫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爱人,也有可爱的一面,也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增强了阅读的兴趣,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对学习文章的表达也更感兴趣。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完了小学课文《詹天佑》的第二课时,我总体的感觉还不错,一种愉快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久违了的感觉真好!

  《 詹天佑 》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难点较多,如何较好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地探索学习,我采用了旧教材新教法,总体的感觉还不错。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致始终保持不灭。学生的这种表现是在逐步分析、理解詹天佑这个人物的品质的过程中显露的越来越明显和高涨。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在讲读第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笔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学生自学后画一画就有一些困难。人字形线路图确实是很难画,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内动手画一画。把个小组画好的画交流展示,大家评一评,在读一读相关内容,师生共同完成这个示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感触最深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去挖掘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才能,不能适当延伸到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对人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体会出人物的爱国与杰出,没有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展的'更大范围。

  2、 在交流收集资料时,过于放松,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还是一知半解。

  分析文章时因为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不多,在学习之初,学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我随时要补充相关的资料,既影响学生的学习感悟,又耽误了一些时间。

  3、 在教学中,学生的朗读从始之终没有得到重视。

  我只是重视了重点语句的各种形式、各种目的的读。对于学完全文的读,重视得不够,对非重点内容的读,重视的也不够。没有充分利用读这一形式,助学生更好的连贯全文。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我不敢说,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但我却十分肯定地知道,这堂课充满了感情的交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也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所谓“语文味”,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体悟情趣。对于科学小品文的学习,同样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摸索表达方式和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下面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谈谈在科学小品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语文味”的。

  一、抓关键词语,揣摩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科学性、严密性。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品读:去掉“至少”一词后读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对语言的斟酌中理解了“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还只限于“40万亿千米”这个范围,至于“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目前还不能确定,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科学小品文用语的严谨性。在此让学生去文中找找类似的语句,运用删减词语的方法读读、品品,既增强了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又训练了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借品读感悟,注重读书方法地指导。

  例如:学生在感悟地球的可爱时,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美丽、壮观和慷慨提供资源,此时学生萌生了对地球的热爱之情,趁机引导学生带着赞叹、感激的语气自由读“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这段话,再指名读,最后全班齐读共同感受地球的可爱。这个时候告诉学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上面,要心脑并用,要把文字读成画面,那样才能读出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触摸到语言的精妙之处。

  相信只要我们挖掘出了科学小品中的语文因素,就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煲出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主要设计为四个环节:第一,比较课题导入新课;第二,检测预习检查反馈;第三,初读课文,概述故事的主要情节;第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19小节),品味小夜莺与德国军官的对话,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总的来讲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比较《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夜莺之歌》的课题,大部分学生存在困难,当时应指导他们从“小英雄”和“壮士”来进行比较,从而知道前两个题目的`共同点是课题中含有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评价。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预习成果反馈时关于“蔑”字的写法,学生一时想不出较好的记忆字形的方法时我适时提供了一个方法“戍”字头上四根草,此时还不如让学生当场书写几遍或许效果会更好。第三个环节概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时共的时间过长,学生在文章结构还没有理清楚时可以采用画情节曲线来把握故事的情节,同时厘清歌声出现的次数,抓住文章的线索——歌声,这样应该会更加高效。本来预设利用表格的提示来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后再利用情节曲线总结,可在课堂上在指导如何分段这个点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边画情节曲线进行小结便省略掉了。小组合作学习第一部分这个环节里,学生能充分学习的自主性,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这个主要问题进行探究。小组交流时都能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但由于时间不够充分,展示交流的小组不多,学生觉得有点扫兴。在教师方面,我应该在进行交流的时候适时地指导朗读,同时还应该在小结时点出表达的特点,或动作或神态或语言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同时又积累语言获得知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我们的课堂应当还给学生,整个语文课程如能让学生参与起来,这要比教师一人“一言堂”的教学效果要好,本篇文章开始教师只讲了索溪峪景色的“野”,紧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还描写了其他景色是怎样的“野”法,同时抽两个学生讲这两部分内容。班中有一名学生异常活跃,自告奋勇讲第一部分内容,在他的带领下,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充分参与话题的讨论,许多教学问题迎刃而解,真理也许是在这种轻松的讨论、辩论环境中自然而出吧!

  但其中,也发现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活跃的同学谈得较多,没有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引导学生评价也存在不足,在场面热闹,积极参与背后还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活动都应该为语文学习服务。

  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一名同学在日记中竟然模仿本篇课文写了一篇《猕猴区的“野”》,语言活泼,猕猴所独有的、天生的野在他的`笔触下富有灵性,他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是很欣喜的。同时,引导学生作文写出自己的特色,这样你的文章也有新意。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只有一个地球》是本册中一篇的科学说明文,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环保教育,同时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一个单元的说明文,因此,有关说明方法的类型和作用在本文中也要有所强调。作为一片较为严肃的说明性课文,在上完以后也是感受颇深。

  首先是在本课教学中,在提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母亲”这一问题并进行简单交流之后,就马上提出中心问题“实际上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使她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对此你又有何感想?”组织学生进行自读与小组探讨。这样就使学生全面清楚地了解到由于人类对地球的无节制破坏,已使地球面临资源缺乏甚至枯竭的危机,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等问题。在与之前地球的美丽壮观,哺育人类的内容形成反差,学生心灵受到较大触动,水到渠成地发出“保护地球”的呼吁。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能力范围之内的最深刻理解、得到最大提高,就必须紧扣中心。

  其次尽管文中明确提出“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个观点,但是受科幻作品的影响,不少同学提出诸如“月球家园”、“火星之家”、“空际旅馆”等幻想中的人类未来家园。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象,也表明学生开始敢于质疑。此时,把“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强加给学生,显然是不明智甚至是愚蠢的。于是我出示了火星等其他星球的图片,并结合文中出现的“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将其折合成目前飞机的速度,让学生明白即使能到达其他星球,以目前的人类技术也是无法移居的,加深学生对“只有一个”的理解。

  最后为了教学的需要,可以对文本的顺序进行调整,以更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阅读理解。文中宇航员的话是在接近尾声时出现的,起到了总结前文、激发感情的作用。但当学生了解到地球的被破坏程度,便发出了类似“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的感慨,因此调整原顺序,在“读议”之后请学生读一读宇航员的话,不仅没有妨碍教学进程,反而使学生加深了理解,情感也得到自然的升华。

  课堂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最明显的,在上说明文的时候,科普性加强了,但是语文味却少了很多,到后来感觉语文课变成了科学课。我想最大的问题还是老师自己对课文的研究和把握还不够,尤其是对文中的一些重要的词语或者句子没有抓准。而恰巧这些语句对理解课文中心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何能将说明文上得更有语文味,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加以重视和研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一篇较长的文章如何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呢?鹿群数量变化的后面隐藏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一主题(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重点目标),这一组数字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一条线。所以,我抓住这几个数字来教学,它像一条线将一粒粒珍珠(故事与道理;美丽和谐的自然与杀狼后环境的破坏)串联起来,使文章脉络清楚,学习起来思路清晰。

  本篇文章分为两部分,1至6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叙了一个故事,7至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揭示了一些道理。第二部分的道理比较深奥、枯燥。怎样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并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呢?怎样让深奥的道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化难为易呢?

  我在故事部分做文章,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事与道理浑然一体,深刻的道理就蕴涵在浅显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读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花较多的时间重点品读故事部分的三个文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讲解,更不需要灌输,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是水到渠成。

  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读文的形式有些少,在整节课中,留给学生展开联想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提起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课前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出示了几组描写青藏高原环境的词语,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让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抓“锻铸”“撑立”等词语,无疑,“撑立”和“锻铸“这两个词语是全文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巍巍然撑立”是对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画,而“独特锻铸”则是体现了环境对这株柳树的磨砺,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对“神奇”的'最好注解。从字面到精神,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主主要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二、课堂不足

  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尽管如此最后一段也没能落实。而且有些地方学生说得也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三、课后小议

  在组内活动上,大家给了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对于“神奇”一词。不管是一唱几叹,都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神奇,应该是提炼拔高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对于课后的三大问题,再看,真是可以成为挖掘的目标。教学目标,目标的评价,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关注啊!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今天我完成了《爱之链》的重建课,课堂环节在原来基础上做了较多的修改,虽然不是完美的课堂,但我终于明白磨课竟是这样的一种痛苦并快乐的感觉。对于高年段第一课时的教学,不能说通过一次研究课就能得出某个定论,我想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总结。先就我的这课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学环节设计花了心思

  基于以前上课的教训,这次的备课我特别注重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才能有针对性、有效果。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读“爱”这个环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这个字,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在全班学生深情地读出“爱”这个字时,课堂中充满了浓浓的爱意,而这正是学习本课需要的感情基调。

  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单纯的字词学习要求太低,又考虑到这篇课文本身是故事性的,所以我在字词学习中我设计了看词语想象画面的环节。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字词,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回忆故事情节。此外,从字到词再说句,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用起了自己的头脑,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下面理清故事情节做好了铺垫,可谓一箭多雕。

  二、课堂设计有效性要提高

  听了老师们的评课,加上自己的思考,我感觉到我的这课教学在环节设置的有效性上还得多加斟酌。

  如初读这个环节,我要求大家“边读边划出你认为难理解或难写的字词”然后指名学生起来交流,有的学生找到了一些难写的生字词,指出了字在读音、字形或是词义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具有典型性。(当然这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提出的字词只是对于自己而言有困难的,没有典型性,这样就浪费了其他同学的时间。课堂中实际的结果违背了我的设计初衷,有效性大打折扣。

  还有字词教学部分和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脉络部分的整合问题,让我大受启发。我在重建时候将这两部分整合为:字词教学——想象画面——理清故事情节——概述主要内容——理清层次——读课文。上下来的确有一气呵成之感,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语言朴实,以小昆虫为线索,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了蝴蝶之类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文章篇末点题。文中还巧妙地运用插叙的叙述方法,交代了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让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跃然纸上。

  教学本文时,在多读多思、重感悟的理念指导下,我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处,这不仅是阅读课文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需要。只有培养了学生能思、深思、善思的好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是成功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得到提高,略读教学才真正将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有效的迁移。最后,我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展彩色翅,抒心中情,让学生放飞想像如今宝石岛情景,深刻感悟边防战士们爱岛建岛、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领悟课题“彩色翅膀”的双重涵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选择这篇课文,首先是被课文内容所感动。文中的老妇人对青年人的帮助不正是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应该学习的教育之道吗?《唯一的听众》讲了一位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故意装聋对一个琴艺糟糕、差点丧失自信的青年人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他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

  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在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从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一个小提琴手,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学生马上说是老妇人。然后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老妇人言语的句子,想想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我”听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再让学生思考:除了有特色的语言描写之外,还有人物的什么描写?学生自然说是神态描写,然后抓住有特色的三次神态描写,进一步领悟老妇人的品质,让学生在品读这几个句子的`同时将“我”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的变化穿插其间。其实这是课文的难点,在今天的教学中我觉得学生还是比较积极的,他们能够联系上下文去体会这种平静的眼神中所包含的意思,第一次那平静的眼神是鼓励,第二次平静的眼神从鼓励到更多的是赞美,第三次平静的眼神仿佛是深深的潭水,这眼神中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在理解这层含义时需要有前两次的情感铺垫,我不断地启发学生去发现老人那细微的动作,“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还有那省略号和我心理的变化,通过这些铺垫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都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这眼神包含着对我的爱、对我的赞美、对我的鼓励、对我点滴进步的高兴、对我的期望……这一句句话从他们的嘴里迸出,让我看到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此时我又顺势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像,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的时候,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都在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这一练习使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到达了情感上的再一次提升,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平静”眼神背后无声的力量和老人那颗伟大的心。

  但是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反思课堂,值得商榷、亟须改正的地方也有很多:

  1、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

  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语气不够到位。

  2、感悟不够。

  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够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3、课堂上语文味的体现。

  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自主朗读品悟,并安排了句式转化的训练,省略号的补白,小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写,只是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得就不够了。

  课后在 许多老师的点拨帮助下,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教学《鹿和狼的故事》这课,我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阅读感悟,采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策略,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由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问题:简要讲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关于鹿和狼的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懂得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自己去找答案,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再小组讨论,课上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情感朗读表达。合作学习中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往的合作精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在“读”中感悟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对鹿和狼已有的认识与课文的`描述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对课文讲述的“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的认识更加深刻。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留给学生展开联想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如:鹿生活得很幸福时会说些什么?在苟延残喘时又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匹狼,你会对总统或人类说些什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3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3-29

语文上册《观潮》教学反思03-29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3-3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3-08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9-12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03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03-30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