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

时间:2023-02-24 19:31: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1

  “锐角和钝角”这个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会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集知识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课堂: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

  学生学习概念一般都要经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内化成概念这一过程。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出一定的数学知识。

  二、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本单元一开始就设计了一幅生动有趣的游乐场的.情境图,图中包含了本课时的概念。先让学生观察这个情境图,说说图上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直角的角是什么角,这样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课一开始我通过开放式设问:“看来大家对角挺熟悉的,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在这一环节里畅所欲言,互动性的交流由此开始了。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角,画角,做角等一系列的交流、延伸性实践和策略性引导等措施,扩大学生的知识来源,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绽放自己的精彩。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各种潜能可以被充分激活,眼睛更加敏锐,手脚更加灵活,思维的触角也会自由伸展。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应该不会不喜欢。

  三、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利用红领巾和五角星找角,锐角和钝角,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我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2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3

  《认识路线》是《方向与路线》单元的第二节也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用比较完整的语言从方向和路程两个方面来描述一条路线,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可这又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难点,我做了以下设计,而这几个环节也正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它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学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我首先设置了一个情境“选拔总导游”。先由人人做小导游带领明天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介绍乘1路车去动物园的行车路线,并看谁表现得最好,最后确定谁为总导游。别看这一小小的激趣,可真给了同学们无限的力量,为当选为“总导游”他们个个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部激起,没有一个甘于落后。这为一节课的成功打响了前奏。

  其次是小组的合作。我将学生每4人分一组,其中有3个小组中各有一个方向感很强的同学,同时也各有一个方向感特差的同学,由方向感特强的同学带领着方向感特弱得同学共同学习、探究,其余各组也有个别方向感较好的同学为组长带领着操作,而且着重强调“人人参与”。先由会说的学生一边用手指着路线方向,一边介绍行车路线,一个一个地说,待等到不会说的同学说时,就请小组帮忙,直到他独立完整地描述路线。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给予帮助的还是接收帮助者都有很大的收获。因为在帮助别人解除疑惑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会感到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用,感到自己的理解程度不够深,这就自然低迫使他去深入研究;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交流,也会加深对学生自己所讲内容的理解。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发布出来,以和同伴分享;当有人向自己求救时,学生应慷慨相助。

  再者是适当借助辅助性教学手段。我这里讲的是利用一些恰当的肢体语言帮助我们去识记一些东西。如我在教学第一课时《辨认方向》时,为记住八个方向,我让全班同学站立,跟着我用手指出图上的八个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左上方为西北、左下方为西南、右上方为东北、右下方为东南,每次制作方向板之前也用手势来帮助回忆和记忆这八个方向。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效果确实不错,以至于本节课上学生在叙述路线时,反应之快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

  另外,对于分小组活动的课,教师要特注意的是教师在小组的.辅导非常重要。教师在小组内辅导,因为面对的是很少数的几个学生,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在这个环节,教师备课时要首先想好,对于哪些学生要如何去辅导、辅导的重点是什么、采取何种方式辅导效果最好。

  其实在课上完之后,我一直为拖延了时间而耿耿于怀。直到第二节数学课处理问题时,我才恍然大悟。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做到两点:

  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份快乐的心情。给孩子一份快乐的心情,并且一直保持到最后。因为快乐心情让学生神采飞扬,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的活跃点,所以学生们的自主探究也落到了实处。另外老师的激励评价,给了孩子一份自信,这份自信让他们的课堂表现更加出色,我们不可以吝啬自己的表扬,把赞许的目光给孩子们,把欣赏的话语给孩子们,让他们拥有一份美丽的心情,孩子们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每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让小组代表中能力强的同学上台当小老师,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感,然后降低要求让学困生模仿他们叙述,老师精巧地及时地引导或帮助使他完整地描述,使其及时收获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让学生尽早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到自己是在快乐而成功的从事着智力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必然会显得更加高涨 、更加激烈、更加浓厚。

  当然,这节课有几处成功之处,也有更多需要改变、更进的地方。如,在学生叙述路线时只是停留在口头表达,而没有用文字把它写出来。尽管二年级学生在书写上也是一个难点,要么有字不会写,要么就是写得太慢,但如果从小就养成这种有记录的叙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更佳的自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自学方法。

  还有新课探讨的第二步“说一说”,教学时时间太少,仍然还有少数几个同学可能不太理解题目的意思,这一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题意,答案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该如何去分析该类问题。要想上好一节课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学习,多多探讨,争取实现更有效的教学。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4

  数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显得真实面精彩。这节课,教师抓住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精心创设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让学生想、说、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知识,使得数学课堂真正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趣味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生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5

  《租船》这一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节课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租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教这一课时,我是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后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先演示课件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结合实际想一想,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21÷4=5(条)……1(人),所以“至少要租5条船。”他们没有想到多出来的1人。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会写答。所以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练习时探索的空间还不够,虽然学生在解决有余数的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已经会计算,但在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时还有几个孩子写不对,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写答。所以老师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6

  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因此让学生很好的感知分、秒的概念,1分的长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就本节课作以下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课时,我让学生一边听大约1分钟的音乐,一边看钟表上秒针,分针的变化。思考:这段音乐大约播放了多长时间?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1分钟的长短,而且观察到1分钟在钟面上秒针,分针发生的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学生能根据导学内容,自主预习,以学定教。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区分时针、分针、秒针。并提示学生,从粗细长短来区分。时针又( )又( ),分针又( )又( ),秒针最( )最( ),而且( )针走的最快。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多种多样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多种感官参与,体验1分钟能干的事情。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1.数一数。观察钟面,让学生看着走动的指针、听着秒针走动的滴答声、跟着秒针走动的节奏数数,体验1秒、2秒、5秒、10秒、60秒的长短。整个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亲身体验1秒、1分钟的长短。

  2.组织1分钟的集体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一分能干什么。

  (1)组织学生测一分钟脉搏,课前我指导学生找到自己的脉搏,课上集体体验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学生汇报时,会发现:1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是不同的。我及时和学生交流:脉搏的1分钟跳动次数是60—100。而且脉搏的跳动随学生年龄、性别、坐姿、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分组体验1分针能干什么?1组学生写自己的名字,统计能写几遍;二组画画,三组读《小鹿的玫瑰花》;四组做口算。并统计自己1分钟能做正确几道题,记录在导学案上。整个活动学生全体参与,深切地感悟到1分的长短,体会到一分钟能干什么。同时也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3)估计1分钟长短。播放萨克斯演奏的《草帽歌》,让学生站起来做自己喜欢的动作,估计1分钟时间到,坐到座位上。教师采访估计较准确的学生,怎样估计1分钟时间的方法。虽然不能达到人人都估计得很准确,但学生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体验了一分钟的长度,初步建立了1秒、1分钟的概念,学生能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一分钟的长短,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广泛的生活经验。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7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学来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 请相信学生能行!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8

  本册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在第一阶段,既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

  一般方法;在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二:

  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一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如:“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由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用商的计算技能。

  三、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进一步深化知识。

  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操作活动可分两段进行:

  (1)由具体到抽象的操作活动,通过练习例2和例2后面的“做一做”,都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由抽象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有了初步认识以后,可以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解答:用手中材料(小捧、圆片、三角形、正方体等等)摆一摆,表示“12是3的4倍”。通过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理解得更深刻。

  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用学生感兴趣的装扮自己的教室来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在交流中学生积极思维,思路开阔,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习的能力,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教学情境的创设符合童心,给不同的孩子创造了不同层次的练习,有独立思考,有同桌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本单元的知识,锻炼了能力,学会了学习。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9

  1、复习旧知,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新识。

  首先,我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计算,这些是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而且,加减混合计算与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有相同之处。通过复习,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加减混合计算;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了准备。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一年级学生自然爱玩好动,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在教学中设置故事情境(关于白天鹅的故事)来贯穿例题及练习题。通过多媒体这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动画、声音、色彩等展现故事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森林里关于美丽的白天鹅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使学生就顺利地学会并巩固了加减混合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尽量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学习和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尽量学得轻松些,并体验、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10

  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因此,在这里我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引入,新颖、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该放哪部动画片呢?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调查方法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又结合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来组织调查,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作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将传统教学中单项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总之这节课能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该放哪部动画片?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主动参与。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勇于实践。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11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一些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并认识“秤”。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重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亲身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克、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克、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生活中熟悉的食品,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得是否准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的。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能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再通过有奖竟猜活动让学生估得准确玩得高兴。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提高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12

  用游戏,活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的体验。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13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在预习作业中安排学生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积,并让学生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明白“口诀”在计算乘除法中的作用,为学生顺利地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也便于学生把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教材有意识的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做花环的实际问题为素材,让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然后结合自学提纲进行小组交流学习。学习菜单:1.观察:一共有几朵花?2.如果每7朵扎成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你能列式解答吗?3.如果扎成4个花环,平均每个花环有几朵花?你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4.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从实际操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获得启发,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利用数量关系正确的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在活动中去思考、探索、发现、应用。

  《补充练习》上有这样一道题,把42个苹果平均分给明明和他的6个同学,每人分到多少个?由于题中隐含了一个条件,一共有几人?学生读题不仔细,没有看清条件明明和他的6个同学,就是一共有7人这个数学信息,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列出了:42÷6=7(个)。讲评时,通过要求学生仔细读题,说说把42个苹果平均分给了几个人?这7个人是怎么算出来的?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育学生读题时一定要细心体会题意,多读几遍,审清题意,才能下手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14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比大小、建立计数单位“千、万”的概念,近似数概念,会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在教学教程中我注意让学生掌握方法,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都能牢固建立万以内数的概念,从千以内数过渡到万以内的数,掌握一般规则。通过精讲精练,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比大小掌握非常好。近似数比准确数易记,学生能写出离准确数很近的数,但找到的数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整百整十数或整百数或整千数,学生头脑中没有四舍五入的概念。因此仅管无带着学生反复比较可能写出的几个数,但仍有部分学生写出的近似数不够合适,对于整千、整百数的加、减法,学生初学时总是多一个0或少写一个0,因些我下大力气让学生学会把它们化成几、几十几个千或百,学生最终基本能够利用几、几十几个千或百准确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口算。

  整个单元教学我通过作业反馈、测验反馈,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基本突破各个教学重难点,只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要加强提升的方面,要让学生重视计算的准确率,认识到细心、认真这些优良品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养成这些品质。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15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通过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平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唯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整节课,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同时,也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了除号,突破了“除法的含义”这一数学难点。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3-09

数学下册期末教学反思范文07-02

大班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8-17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9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03-05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05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反思04-10

数学二年级下册七单元教学反思04-05

二年级数学下册《辨认方向》教学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