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9 08:32: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1

  11月10号下午,我上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爱之深,恨之切”,只有在充分地感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能在学习第5自然段后,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2

  今天上午第二节,我在五二班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自己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反思一下。

  一、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结构上比较明确,第一段总写圆明园的毁灭是巨大的损失,2—5段分别从布局、建筑和文物方面的巨大的价值,最后一段写的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过程。这些基本都讲述出来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讲昔日的辉煌和毁灭作对比,从而回答“为什么作者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个问题。

  二、教法

  主要采用边读边悟、以读促悟的教法,从而更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文字中传递的情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昔日圆明园的布局和景观之后,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去研读、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通过默读画出关键词“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来说明圆明园的文物多,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师话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教授公开课于我而言,锤炼了语言,有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3

  优点:

  1、由于学生对圆明园及中国近代史了解甚少,因此要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补充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尤其重要,所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着手收集各方面的'有关自己聊,老师做辅助补充,效果较好。

  2、在课中,引导孩子通过抓重点字词句,反复读,体唯独,感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在在中表达,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再度重视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3、课后,让孩子写写感受,从口语落实到书面语,学以致用。背诵第三段积累好词佳句,为运用语言打下基矗。

  不足:

  课中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应落实到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因材施教。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4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

  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5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于以上解读,我制定以下四点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文中“损、皇”等14个生字,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捧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

  3、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在使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如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概念。为了让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一段视频,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再配上雨果那诗意的语言“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造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清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然后呈现的是火烧圆明园后只剩的那几根残垣断壁。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悲愤,很好地铺垫了学习本课的情绪。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我没有明确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但在教学时,对那些主动从课外获取资料和信息的学生我及时表扬和鼓励,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又设计了一个作业“搜集并整理资料”。我说:“课前部分同学已查过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老师这节课呈现给你们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也是我搜集来的。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本单元的导语中也明确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同学们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自由选择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表格、图片或文字表述,能干的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下一节课再展示交流。”这样的设计,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2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2-12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2-27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12-2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12-2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02-24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02-24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篇02-25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