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1 15:32: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教学反思(15篇)

课堂教学反思1

  本周三年级的孩子对分数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初步认识,如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给孩子布置了预习的任务,因为我觉得孩子们从上小学开始一直接触着整数,初次接触分数还是先在脑子里对分数有个印象才好。这节课是以情境导入新课的:秋天到了,学校组织了一次秋游,同学们都非常开心,他们带了自己最爱吃的食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丽和小华都带了哪些好吃的吧~情境图展示了野餐的图片,四个苹果、两瓶水和一个美味的'蛋糕。我引导着孩子们:”他们是非常要好的好朋友,要一起分享自己带来的食物,怎么分才是最公平的呢?“我们班的孩子纷纷回答:”平均分。“听到学生的回答我很满意,可以等到下一个问题时我就笑不出来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我问:”那么这里有四个苹果,我们要平均分给他们俩人,每人分多少个呢?“话音一落,就听见几个孩子中气十足、十分自信的回答道:”二分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当时我就有一种后悔的感觉,早知道不让这群孩子回家预习了,预习的后果居然是答非所问"…后来我让他们好好想想到底是多少,他们才思考了一下,回答我每人分两个。虽然有前面这个小乌龙,纠正之后,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分数的认识中。学习了分数的组成,学会了判断涂色部分占了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也学习了如何判断几分之一的比较大小。

  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我感觉到孩子们对分数学习的热情,仿佛分数是一个新奇神秘的玩具,孩子们都对探索其中间的奥秘乐此不疲,这种学习的精神让我十分满开心!加油孩子们,相信后面分数的学习你们会学的更棒!

课堂教学反思2

  对这一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我校“一超四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第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超前学习,第二课时由学生来进行展示。我将超前学习问题按展示顺序设计为五项内容:一是了解常识,感知大意;二是朗读课文,读准字句;三是翻译课文,积累词汇;四是理解探究,深入学习;五是拓展延伸,感悟积累。在超前学习课后抽签决定各问题由哪些小组进行展示。备课时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周密的考虑,和学生一起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预计各小组展示的时间。在备课和超前学习阶段,我和学生都感到有不少的收获,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

  展示课上,我组织学生依据教学设计进行展示,学生自演的课本剧很有创意,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也有很多精彩之处,引得听课人员不时发出啧啧称赞。自我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显示了学生的才华,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几个小组主持人的台词精练、生动、富有启发性,发言的同学落落大方,有条不紊,显示了较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收集的名言、故事,开拓了大家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展示的形式丰富多彩,有小品,有巧妙的提问,有严格的检测,有耐心的讲解,有恰当的补充……

  虽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手脑口全部参与到了学习之中,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遗憾是展示时间超出了计划,下课铃声响起时还有一个环节未展示,只好把时间延长了五六分钟才结束。时间怎么会不够用呢?我认为有可能是“翻译课文,积累词汇”这一环节展示小组提问的内容过多,学生出错率较高,导致需要主持人、老师和同学们不断纠正、补充,占用了较多时间;个别主持人展示时心理紧张,语言和程序没有充分组织设计好,也浪费了一些时间。最后,忽然想到,我这节课原计划安排在上午第二节,结果由于开会时间延长,挪到了下午第四节,而我校上午的一堂课时间是四十五分钟,下午一堂课时间只有四十分钟。这样看来,展示课上延长的时间本应在授课计划内,不应该算是重大失误吧。再者,展示课是由学生来上的,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生成,不像老师自己上课那样控制自如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本堂课上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主动和大胆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如平时上课多,学生比较拘谨,气氛有些压抑,应该是小小的教室一下子有二三十位听课老师围坐在他们身边,使学生有些紧张吧。看来学生毕竟是学生啊。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继续坚持“一超四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我校的课堂改革深入进行下去。我相信,我校的教改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高效,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反思3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爱护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二是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本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准备,教案一改再改,还制作了相应的课件,教学的设计在头脑里过电影似的放了多遍,想努力营造出理想中的课堂,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以下是几点反思:

  一、多种方式落实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教活了,学活了,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曾经说过:儿童大脑的自然属性要求,对他的智力培养须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使得思维由具体形象向着这个形象的信息“加工”转换。如果脱离大自然,从一开始学习起就只感知词语,脑细胞很快就会疲惫,以致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给他的工作。因此,他常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课堂是令人神往的,但我们无法把每一堂课都把学生拉到大自然中去,所以得借助媒体等有效手段,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理解与记忆。新课伊始,我先给学生欣赏了笔直平坦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树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词语,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增加了感性的认识,当读到平坦、挺拔等词语时,头脑中会显现出相关的画面,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很有帮助的,相信这种联想,也会延伸到他们今后的学习中,看到类似的画面,会很自然地把这里学到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另外,课文中有一个很生僻的词:锲子。我查了相关的词典,发现里面的解释是越解释越模糊,其实这是我们在建筑工地上常见的木钉子。于是,我到学校的建筑工地找了一个锲子,当学到这个词时,给学生展示了实物,让学生一看就非常明了,也懂得了语言反映的就是我们整个生活。

  二、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为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对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离不开老师的引领。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对于这一点,相信每一个学生读完文章,都会被文中建筑工人这种自发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所打动,但我们要的不是语言上的巨人,最困难的是怎样把理解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我觉得课文中最后一句中对于高尚的理解,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反复地出现这一段话,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是不太理解的,然后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高尚并不是非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

  另外,在读建筑工人和工程师说的话时,让学生补充词语,想象他们是怎样说的,学生读法不一,把课文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自己的解读中明朗化了。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纵观这一册实验教材,审视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凸现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记得前几天参加小学语文的培训时,虞哲中老师曾经讲过:现在的课堂要呼唤工具性的回归。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回归到以前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而是要努力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在课堂里大谈特谈环保,可是学生走出课堂却依然我行我素,那么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发现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布置了这样两个作业,一是了解建水月亭大桥时花大量的资金移香樟树的事例,二是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而不再只是在课堂里纸上谈兵的苍白。

  只要是真实的课堂,就会有遗憾。虽然自己也努力过,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现列举几点:

  1、可能是理解课文时每一个一个环节都紧密联系,所以在分析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一开始我出示了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写这篇文章的年代是在距今三四十年以前,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那时,我们都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里的人们一样,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还没有环保意识的觉醒,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但后面的阅读理解中却忘了这一环节。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如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困惑。

课堂教学反思4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创设情境,提升感悟。

  这节课的伊始,我组织学生交流了大量桂林的山和水的资料。初读了课文,我就请学生谈谈对桂林山水的感受,学生停留在一个“美”字上。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桂林,所以我介绍桂林风光的图片,学生欣赏后请他们用上“赞叹—描述”的方法,夸一夸桂林的山和水。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的感悟自然更深。

  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桂林的水独一无二,桂林的山与众不同,都很美。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请学生在两者之间选择其一,自己去读去感悟,说说喜欢的理由。当学生感悟得很不错,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他感受到的美时,就追问学生:你是怎么读好的?朗读时,你感悟到些什么?或是问其他的学生: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他是怎么处理的,才读得这般好?经过学生的讨论,谈自己的感悟后,学生逐渐入情入境,对文本的感悟更深,朗读起来也十分投入,深深地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

  直抒胸臆,激发创作。

  一起赞赏了桂林山水后,出示贺敬之热情洋溢的《桂林山水歌》,请想读的学生自由站起来,和老师一起朗读,抒发积蓄在心头的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站起来和我一起读了这首诗,我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将课堂推入了一个高潮。而后,我请学生试着吟一首小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了图片的观赏,课文的描绘,《桂林山水歌》的燃情,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赞叹便自然地喷发了出来。

课堂教学反思5

  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等有重要作用。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完成氯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最好采用老师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现象明显,操作比较简单,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训练学生实验能力,强化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具体操作是采用开放式教学,由结构决定性质,学生根据结构推断其化学性质,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再根据现象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利用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我设计了让两位学生一组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自己的推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够让学生自己实验进行探索研究,是一种可取的好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物质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是一般学校的条件限制,很难大面积的开展这种教学,作为为培养学生实验、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出发,老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分批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教育,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具体操作办法:

  课题的.引入是从一系列的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露事件的图片及相关的时事报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氯气的物理性质的教学,我让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好

  的氯气的颜色和状态,通过观看实物,认识到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我先演示化学气体闻气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闻氯气气味,并讲让学生观看正确闻化学气体的多媒体动画,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说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采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由结构决定性质,由性质体现用途。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很从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得出氯气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反应中体现得到电子,故顺理成章的分析出能与金属反应,紧接着我要求学生完成氯气与不活泼的金属铜的反应实验,完成后由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氯气能和铜反应的正确结论。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课堂教学反思6

  1992年,我从家乡转来深圳读书。参加转学考试时,语文最后一道题就是看图写话,我没学过看图写话,懵了,因此,作文0分。虽然后来我的作文大多被作为范文,但是对看图写话确实是不太喜欢的,童年阴影呀。如今看到现在的孩子依然为看图写话所困扰,我就深有感触。可是,我不能大声高呼:“孩子们,看图写话,我们不要了!”所以,我只能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先喜欢上看图写话。唉,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

  按照低年级的《课程标准》,低学段对写话的重点是放在“兴趣”两个字上,从兴趣入手,首先让学生喜欢写,乐于写。因此我想,看图写话这一形式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来的,可是,为什么激发兴趣会变成了孩子的一种负担呢?努力思索。先考虑学情。二(6)班的孩子,基础较差,大部分孩子较呆板,想象力严重缺乏,所以当一幅图展现在他们面前时,绝大部分孩子,就只是傻傻的盯着图,不知道究竟要怎么办,傻掉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激发想象,说出故事,引起兴趣,减低要求(不会写的字,一律用拼音,拼音都不会的,瞎拼着先吧,老师能猜着就行了)。抱着这样的`打算,我设计了《小鸟回来了》这么一节看图写话专题课。《小鸟回来了》一共有四幅图。大致一个故事就是男孩A看见男孩B在树上掏鸟窝,把小鸟吓跑了,A就告诉B,小鸟是益虫会帮大树治病,所以要保护小鸟,最后A把自己的帽子给小鸟做窝,于是小鸟飞回来了。

  课堂一开始,我先在黑板上板书“小鸟回来了”,然后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很多孩子都会顺势问:“小鸟为什么会回来了?”我装傻,让孩子们自己猜。等孩子们猜的不亦乐乎时,再请孩子们看图,看看图里面的小鸟为什么会回来了。就这样让他们带着兴趣,忽略掉对看图写话的恐惧,去看图,去想象。其实课堂进行到这里,内心有点忐忑。他们究竟会不会让好奇持续下去呢?大部分学生脸上的笑容和举起的小手安抚了我,我比他们笑得更灿烂的问:“现在谁知道图里面的小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飞走又飞回来了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把四幅图的说了个大概,虽然说得乱七八糟,但故事还是成型的,基本抓住重点了。好好的表扬了孩子们一通(教学策略:先好好哄,等会再好好折腾)。从整体入手,先让孩子们看懂图。

  接着,我带着孩子们一幅幅图慢慢看过去。首先,给图中的人物取名字,因为看图写话中不能出现“我”第一人称代词,所以我得先教会他们取名字。然后选时间,选地点,这些小问题,我从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充分想象,爱什么时间就什么时间,爱什么地点就什么地点,当然我抓牢前提,根据图的提示。然后进入高潮,观察人物。图中人物是什么身份,是从哪里观察到的?(衣着、年龄、行为等)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动作怎样?表情怎样?有可能会说些什么?每提一个问题,我都会等一两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想象。然后让孩子举手回答,对于他们说得不清楚不具体的地方,我加以补充,或者引导孩子再观察再说。每一幅图说完后,再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两分钟,然后利用红花诱惑,看谁能整个故事说完整。接着,让孩子们写在本子上。最后,再把写下来的话再读给大家听。

  一节课下来,有点精神崩溃的感觉。努力稳住自己的思路,让自己不被孩子们混乱的思绪带跑。努力让自己保持亢奋的状态,灿烂的笑容,告诉孩子们这是看图写话是很享受的一件事。努力让自己充分去明白,去包容孩子们单纯的想象力。但准备还不算充分,这幅图是练习书的一道作文题,所以讲得还是有点粗糙。第二,图太多,所以给孩子们联想的时间太少,说得也太少,没有充分锻炼到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选材错了。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是设计这节课,只是单纯的想激起兴趣,所以目的达到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课堂教学反思7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既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实践行为。反思的对象可以是数学知识,可以是数学材料,也可以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不仅要反思学习的结果,还要反思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反思中回顾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强化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其中的思想方法,获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认识,发展质疑、批判的理性精神。

  反思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阶段,但一般在课堂教学小结阶段用的较多。在小结反思阶段,教师不能只是独自对本节课知识的再现,这不是真正的小结反思。小结反思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结构的反思,对研究方法的反思,对情感体验的反思。教师在这里可以提出几个开放的问题,如"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心得,互相启发,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感。

课堂教学反思8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小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老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切实需求,针对学生实际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有时会遇到一些困惑。针对这些困惑我们要想进行课程改革训练,就要不断反思,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方式形式化

  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能力,因为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现代社会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协作解决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合作学习都是流于形式,不能形成固定的学习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大。

  2、教学情境设置牵强

  现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习惯于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很多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环境来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如今,很多老师了解到数学情境实施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认为情境的创设比较麻烦,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化繁为简,没有根据实际情感来对情境内容进行选择,导致创设出来的情境比较牵强,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理解比较困难,很难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实施措施

  1、主动学习方式的建立

  老师要想引导学生实施合作性的教学模式,就要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关系。小组合作中,学生要自己独立思考,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最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合作学习。如果我们在开始就给学生分好组,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来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会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

  我们在进行合作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时候,老师可先留时间让学生来回顾一下如何运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求面积方法,再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再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和交流,我们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让每一个小组进行自我总结,以小组长为核心来讨论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以及合作能力。

  2、合理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融入一种学习环境中,这样学生不仅把学习当成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且在生活中学生也可以学习知识。还有就是情境创设的功能可以把一些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起来。比如,我们在进行“6、7的分与合”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周末的中午,小风和父母去儿童游乐园玩耍,感觉那里非常热闹,因为在游乐园里面有很多好玩的设施,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玩具来卖。小风看到自己非常喜欢的气球,爸爸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有3个是红色的、2个橙色的还有2个蓝色的,但是后来有一个蓝色的气球飞走了,老师问,小风的爸爸一共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飞走了还剩下几个,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能够快速地计算出数字,这样就能提高正确率。其实,老师进行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让复杂的环境变得简单,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适当的评价

  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会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时,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多数会对学生进行肯定,但是这样过度的肯定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让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能力很强,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做出反思,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认真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语言一定要中肯,不要出现歪曲事实或者语言失真的情况,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锐减。

  数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小学数学学习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也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新课改发展的基础上,数学给课堂教学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给整体的数学发展过程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边钻研边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要保护好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课堂教学反思9

  通过近段时间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对于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开展好体育教学有以下反思,反思如下:

  一、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二、培养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便如,在一场班际拔河比赛中,因教师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决心书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

  三、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可知与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句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亲自出马,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课堂教学反思10

  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本着要具备“扎实、厚重”的语文味的原则,使自己的课堂平凡中显匠心,平实中有深意。具体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

  一、“精”——准确的目标定位

  语文学习目标明确。没有变幻的形式和花哨的手段,平平静静地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语言。

  学段学习目标明确。学生能读准读通的不指导,学生能读懂的不分析,重点指导学生易读错的生字,指导学生难度通的句子,重点分析学生思考不深入或有疑惑的语段。

  课时教学目标明确。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因公开教学而丢弃初读,匆忙进入精读,也不为了突出初读而放弃精读的进程,根据学情充分初读,又适当精读部分内容,不疾不徐,从容有序。

  二、“实”——扎实的语文训练

  字词认读细腻扎实。学习伊始,引导学生准确辨析“椋”字的音与形,初读过程中队“栖”“棱”“翘”“和”等几个容易读错的字进行细致的指导,尽管他们是高年级学生,依然重视字词教学,凸显小学语文的基础性。

  词语教学匠心独运。关键词语,如“翘首”既让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意思,还出示另一句子,让学生知道“翘首”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变化;再如,通过猜测、媒体展示“排空而至”的意思;通过换词体会“投入”与“飞入”的'细微差别。

  写法揣摩自然有度。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字、哪些词、哪些句子用得特别准确、特别生动”;引导学生感受“数百米”等数字对描绘鸟儿归林壮观的作用;体会“一批一批”“浩浩荡荡”这些叠词对表现鸟儿归林声势浩大的独特效果;品味“排空而至”“投入”等词语的形象性和准确性;感悟作者在“倾诉”“应和”等处留有空白给人遐想空间的巧妙……

  三、“活”——灵动的方法指导

  关注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当学生用拆字法理解“翘首”,及时点评这种解词方法真好;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认为比较难读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做做记号,教会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精读过程,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顺势指点,“三言两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上批注”;如何朗读,通过范读,师生评议,让学生明白朗读要想到画面,用心去读,投入地去读,就一定能读好……

  当然本课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做得不尽如人意,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够娴熟、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者会不断探索,力求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深度,更有灵性。

课堂教学反思11

  《雨之歌》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2课。在《雨之歌》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在以《雨之歌》为代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

  当然,最大的感受还是感觉设计课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还比较大一些。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学生准备不够充分。另一个原因感觉自己对教学环节不够熟悉,对词语的推敲不够到位等。

课堂教学反思12

  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都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坐在教室里学,老师站在讲台上教。这种方式有它的优点──排除了许多不必要的干扰,让学生较认真地学;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有问题能及时作答,有困难能及时点拨。但也有缺点——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对于学习内容,他们只能通过语言文字、录像、图片等来了解,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其实,新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可以利用校园、大自然的资源来进行教学活动。如:有关植物的`、季节的、自然现象的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真切地体验事物,进行观察、比较、讨论,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影子》这篇课文简单易懂、有趣。上这一课时刚好风和日丽,所以,一上课,我就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并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观察自己和同学的影子,看看它们出现在哪,像什么?学生在运动场上愉快地玩啊,看啊!瞧,他们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做动作,有时几个小伙伴又在一起讨论交流……孩子们是在玩语文呢!最后,我利用一点时间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许多学生都了解了不少有关影子的知识,并且在回教室的路上,大部分学生已经把课文背出来了。大自然真是一个大课堂啊!

  其实,只要我们的教学方式灵活地改变一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反思13

  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反思14

  如何处理课堂上在突发事件?

  今天我在课堂上正在讲Unit 1 Numbers的Part 12 Let's look and talk中的How many you see?这个句型,突然一只特别大的蜜蜂从窗户飞了进来,在教室里飞来飞去,课堂上学生顿时乱成一团,这个时候我并没有生气地去大声吼学生,而是马上组织学生用衣服将那只大蜜蜂撵了出去,然后让学生坐好,并且说,“今天咱们在课堂上看到了如此大的一只蜜蜂,但是有谁知道英语的蜜蜂如何说呢?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了回来,一双双小眼睛直盯着我,渴望马上可以从我这里得到信息。于是我大声地对大家说:"bee,bee,bee, I like bees . How many bees can you see?".学生马上回答说:"I can see one bee".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多学会了蜜峰bee这个单词,同时练习了How you see ?这个句型。

  通过对这个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倘若处理不当,不但会影响课堂秩序,而且会累及课堂进度,使整个课堂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有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探讨的问题,也是每个老师考虑的重要问题。

课堂教学反思15

  上骨干教师课时我就选上了这篇课文。当我到杨老师班上上这课时,感觉这样的课堂应该就是智慧的课堂。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师:“有谁知道叮咛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话的意思。”“就是叮嘱的意思。”“就是嘱咐的意思。”

  师:“哪谁嘱咐谁?”

  生:“大雁嘱咐白云。”

  师:“可能嘱咐一些什么?”

  生:“大雁说:白云,你自己保重!秋天来了,我要到南方过冬去了。”

  生:“大雁说:白云,我们不能跟你作伴了,秋天来了,我们要去南方旅行了。”

  生:“大雁说:嗨!白云,再见了!明年春天我们又会回来陪伴你的。”

  师:“那在生活中,你们是否感觉到也有一些人在叮嘱你们,那都是一些什么人?”

  生:“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们的老师。”

  师:“是啊!他们都嘱咐一些什么呢?”

  生:“我每次上学的`时候,我妈妈都会在我耳边唠叨:上课要听讲,不要和同学打架。”

  生:“我每次上学的时候,我奶奶准会叮嘱一遍又一遍: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要走斑马线,不要追赶打闹,要注意安全等等。”

  生:“我们的杨老师在我们每次写生字时,都会叮嘱我们:要认真观察,不写错字。要细心,以免写错。用涂改液和改正纸的习惯很不好。”

  生:“我们杨老师在我们写作业时总会叮嘱我们:眼要离本子一尺,胸要离桌子一拳……”

  ……

  这时,一个叫李扬阳的男生大声说:老师,为什么说是“暖暖的叮咛”呢?是啊!这个问题简直是提得太好了!我马上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这里为什么说大雁撒下的是暖暖的叮咛呢?”同学们都愣了,沉默不语。

  于是我就着刚才的话题问:“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如此叮嘱你们是为了什么?”

  生:“都是为了我们学习好,习惯好。”

  师:“这又说明了他们对我们怎么样呢?”

  生:“很关心我们,很爱我们。”

  师:“这样的关心和爱使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这样的关心和爱使我们感觉到很温暖!”

  师:“那大雁对白云的叮咛就像爸爸妈妈、老师对你们的叮咛一样”。

  生:“爸爸妈妈、老师对我们的叮咛是温暖的,大雁对白云的叮咛也是关心和爱,也是温暖的。所以是暖暖的叮咛。”

  真棒!你们真聪明!尤其是刚才这个李扬阳同学善于开动脑筋,善于思考,敢于主动提问。问在巧妙处,问在及时时。岂不正是一堂智慧的课堂?

【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反思06-07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7-24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1-30

小学课堂教学反思04-01

《香港》课堂教学反思11-26

《春晓》课堂教学反思10-11

《荷花》课堂教学反思10-27

空中课堂教学反思06-30

物理课堂教学反思05-23

个人教学课堂教学反思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