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8 08:13:2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中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用途。

  3、激发学生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感受新型玻璃的神奇。

  教学难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用途。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新型玻璃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看看没有,摸摸倒有,似冰不化,似水不流。

  说说日常见到的玻璃有哪些种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玻璃家族,认识一些新成员吧!

  二、出示学习任务

  1、朗读课文,读准生词,勾画出玻璃家族中新成员的名字。

  2、试着从对话片段中概括这些新型玻璃的特点、用途。

  3、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话片段,在小组内与同学合作,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不同的说话语气。

  三、自学、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学习

  四、展示

  1、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哪些新成员?

  2、新成员还真不少,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新成员?

  3、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文中的角色之一,试一下,看谁读的!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补充资料

  2、如果你是玻璃厂的设计师,你想为玻璃家族增添哪些新成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3、同学们,你们设计的玻璃一定会问世,你们都是未来的'科技新星!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始终以读为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不足的是,学生在学的环节中,思想不集中,导致自学时间过长,这需要平日多加训练,养成教育很重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复习文章的生字,准备听写。

  2、过程与方法 将文章分段,理清各段大意,理解文章中心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将文章分段,理清各段大意,理解文章中心主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教学方法:

  说教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一二八事件的资料及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同学们,在放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去街上卖过报纸?(学生举手)请学生谈谈为什么会上街去卖报纸。(体验生活)

  同学们现在卖报纸是为了体验生活,大家知道吗?在解放前的旧社会也有许多和同学们一般大的孩子上街卖报,可他们却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今天老师就要介绍一个卖报纸的小姑娘给大家认识。齐读课题。

  2、新课学习。

  了解小女孩的生活状况,要认识这个小姑娘,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生活怎么样?自由朗读全文。(生活贫穷悲惨)

  教师追问从哪里看出她生活贫穷悲惨?(小姑娘没有家到处流浪;小姑娘的父亲一直生病,上街卖报纸帮妈妈维持生活;天很冷,小姑娘冻着双手卖报,但买报的人很少。)

  这个生活悲惨的小女孩在旧社会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可为什么这个小人物的故事能流传至今呢?(因为聂耳为这个小姑娘写了一首歌。)

  聂耳为小女孩写歌,聂耳是谁?请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聂耳。介绍完毕,师质疑: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聂耳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曲家,他又是怎么与这个毫不起眼的报童认识的呢?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报童的叫卖声像钉子似的把聂耳的双脚钉住了。)师出示句子。问:在这里出现了一个修辞手法,是什么?(比喻)

  全体齐读句子,学生思考:比喻的手法用在这里是要强调什么?(报童的叫卖声对聂耳很有吸引力。)报童的叫卖声让聂耳让聂耳停下了脚步,同学们大胆想象一下:听到叫卖声,聂耳心中会想些什么?(这个小女孩真可怜,这么久都没人买她的报纸;好可怜的孩子,我应该帮帮她。)聂耳就是带着这些想法走进了小毛头的生活,那接下来他具体会为小毛头做些什么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3——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随课文识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感受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学重难点:识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昨天你们预习了第五课,把你喜欢的树画下来了吗?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贴到黑板上?

  2.学生上讲台贴画。

  3.大家画得很美,说明大家都很喜欢小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小树有关的课文,相信学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会更加喜欢小树的。

  4.师板书课题,生看大屏幕齐读课题两遍。

  5.“爷爷“这两个音节有什么不同?生答,师讲解后领读课题一遍。

  6.这篇课文藏着十个生字宝宝,老师把它们全找出来了,请看大屏幕。

  二、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1.出示课件:内容为本课要求认识的.十个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想记哪个字,会记哪个字,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认读生字,。

  5.认识四个新偏旁。

  6.把生字宝宝放回课文,生自渎课文。

  7.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8.分自然段指名接力读课文。

  三、感受领悟

  1.出示课件,画面为: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北风一阵阵刮过,地上有许多落叶。小树在寒风里会说些什么?请生上台带头饰表演。

  2.课件画面:课文第一幅插图。爷爷在做什么?“暖和的衣裳”指的是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让人觉得暖和。

  3.分组读第二自然段。

  4.课件画面:夏天到了,小树长得很茂盛。你觉得小树长得怎么样?你想夸夸小树吗?四人小组再次合作讨论:小树为什么能长得那么好?

  5.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6.听着你们读课文,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为什么说小树是一把“绿色的小伞”呢?谁愿意帮我?

  7.爷爷在树下乘凉,心情怎样?(高兴)那就让我们把爷爷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全班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四、拓展学习

  1.小树为爷爷遮挡住了夏天炎热的阳光,其实,树木对人类的贡献可多着呢,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课件出示小树遇到干旱、缺乏养料的画面。看到这些小树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小树?

  五、总结

  1.是的,只要我们对小树好,按时给它治病、穿衣,小树也会回报我们的。它能够为我们遮挡炎热的阳光,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等。不仅对树,对任何一种事物,对人都是这样。只要你对他们好,你就会得到回报。记住有付出才有回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爷爷那样保护校园的每一棵小树,爱护身边的每一棵树木,那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城市就会像你们画上的那么美!

  2.课件出示:人类爱护树木,树木回报人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

  2、学习以“悔”贯穿全文的写法。

  3、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母子深情。

  难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并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季羡林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唾手可得懵懵懂懂

  (2)解释下列词语

  望九: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

  背乡离井:懵懵懂懂:寄人篱下: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4、梳理结构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请你边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边朗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及结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

  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

  阅读本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自责、悔恨的思想感情。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吃的”经历。试说说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并想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小组讨论交流)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思考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母亲,是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的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人动情?(小组讨论交流)

  2、想一想

  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责、无奈、悔恨知情的语句。朗读品味。)

  3、本文描绘了最普通的事件,却感人至深。找出最感人的语段并赏析。

  4、人世间,没有什么感情比母爱更博大,更无私,更圣洁,更令人难以忘怀

  怎样体会文中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查找一篇描写母亲的文章,课后小组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4、草莓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一)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二)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三、教学突破 。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二)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五、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一)通过实物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三)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本节总结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补充资料:

  伊瓦什凯维奇: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 (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绿线里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新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晨间山林的变化,知道“叶子的眼睛”指露珠,感受妙趣横生的世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能看见这缤纷的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板书眼睛)。孩子们,相互打量一下,你准备怎么夸夸好朋友的眼睛?引出忽闪闪、亮晶晶、水灵灵、眨呀眨呀等词。

  2树叶也有自己的眼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就是叶子的眼睛(完成课题板书)。 教写“叶”。

  3读题后质疑:叶子的眼睛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大声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读拼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标注出小诗有几行、几句。

  2随文识字。

  现在知道叶子的眼睛是什么了吗?读出那句话。随文学习“露、雷、雪、雾”。

  3了解内容。

  为什么说露珠是叶子的眼睛呢?读文后理解:眼睛和露珠一样是水灵灵、亮晶晶的,还眨呀眨的,所以作者说露珠是叶子的眼睛。

  4是谁把叶子叫醒的呢?读好“轻”,学习“摇”。

  三. 再读感悟。

  1清晨,阳光来到森林,摇醒树叶,叶子睁开眼睛……多么有趣的诗,赶紧读一读吧!

  2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首诗。

  四 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

  2练写生字,指导。

  五 作业布置。

  朗读这首诗,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

  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听写生字,订正,交流识记方法。

  二 品词析句,想象体会。

  1 观察插图,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理解“雾气迷迷蒙蒙”,读好诗文的.前两行。

  2 出示阳光射入森林图,又看到了什么?读诗文三四两行,体会“走进”,联系生活想象“轻轻、走进”,读好这两行诗。

  3 阳光怎么知道树叶醒了?出示诗文的七八两行,感受清晨阳光下的露珠是什么样子。指导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学习ABB词语。

  4 我们也来做叶子的眼睛,眨呀眨的,你有什么感受?引导体会叶子的快乐情绪。

  5 再读课文,说说学文的感受、体会。

  6 背诵积累。自由练读、师生合作、同桌练背。

  三拓展延伸

  1叶子的眼睛眨呀眨的,她看见了哪些东西?引导想象说话。

  2太阳越升越高,整个森林都醒来了,我们又看见了哪些奇妙的景象?出示森林美景图,仿写训练。

  阳光把森林唤醒了,

  哇――

  ――,――,

  ――是――的眼睛。

  四 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读字组词。

  2提醒写时注意点。

  3练写“就”、“进”。

  五 作业布置。

  1背诵诗文。

  2有时间到大自然中走,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板书设计

  3 叶子的眼睛

  ↓

  阳光 唤醒 叶子 ――露珠(水灵灵、亮晶晶、眨呀眨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经典)语文教案09-09

语文《公输》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08-26

语文教案12-27

语文教案12-27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