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8 08:49:2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个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地方。瘸腿的大门,方方的窗子,光光的火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妈妈对儿的声声呼唤,儿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听妈妈讲书中好听的故事……怀恋之情让作者无法割舍。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力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词句,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认识“秸、笆、沃”3个生字,会写“巢、沃、蹈、勾”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童年的快乐时光。

  2.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画面“小屋”图片)在那绿油油的田野深处,有一间装满儿童作家王立春整个童年记忆的小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间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探究,体会小屋的简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概括出小屋的特点就是“简陋”。

  3.体会小屋的“简陋”。

  请找出关键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以下几处引导深入体会:

  (1)门是“瘸瘸”的。

  因为门是由“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的”,立不稳,所以是“瘸瘸”的,用“瘸”来形容这样简陋的门,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有情趣。

  (2)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

  窗户只有一个,可见小屋的小;把窗口说成“眼睛”,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生动,富有童趣。

  (3)地上站立的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

  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一切简陋陈设,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满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

  (4)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的镜子。

  此处要向学生说明,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把镜子上的斑块说是“拥满半边花儿”,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

  4.请再一次快速浏览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由屋外到屋内的顺序)

  教师小结: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序的描写,小屋虽然简陋,读后却感觉充满了愉悦,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过渡: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为什么会让“我”终身难忘呢?

  (二)细读探究,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

  2.前后桌4人小组交流画下的语句。

  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

  预设:

  (1)伙伴们在小屋里玩耍的快乐。

  从“震天动地地喊”“扭着荒诞不经的舞蹈”“莫名的喜悦”看出“我”和伙伴们玩得自由、尽兴。小伙伴们在一起,不需要什么好的游戏形式,没有像样的玩具,就是放纵心情,就是释放童真,就感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终身难忘。

  (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乐。

  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多个“ABB”式词语,写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第7自然段中连续几个“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尽兴。段尾的反问句,更是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外面世界的留恋。

  (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尽情玩耍的年龄,也是需要学习、读书的年龄。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妈妈要把“我”的心拢回来。既想着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说“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小屋却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

  (4)在小屋里听书、读书的快乐。

  喜欢听妈妈读书,让“我”了解到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世界;自己读书,心被紧紧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上。所以这时的小屋是满满的。

  4.从5—9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指导,要读出愉悦、欢快的心情。

  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光。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

  (三)细读探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

  2.读文后交流读书收获。

  (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我”是流着泪离开小屋的。

  (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看出对小屋的不舍,从“小了”“远了”可以感受到“我”离去时,眼睛一直在望着小屋。

  (3)从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和大门“傻傻地踮着脚”看出对小屋的不舍,这样的表情描写,表面是写窗、门,实际是写“我”离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读了让人感到离别的惆怅。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达了“我”对小屋,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3.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请你再一次浏览全文,此时作者笔下的“小屋”又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

  2.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5、6自然段。

  2.小练笔:写写你自己的小屋。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5、6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二、积累内化

  1.学习生字、

  (1)先独立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3)指导书写。

  学生汇报生字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巢”的字头部分是3笔写成,注意收笔,不要写得太宽。

  2.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蹈()躁()睬()蜗()

  滔()噪()踩()锅()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义的事。举办“童年的记忆”交流会,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 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看完资料后,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重点强调浙字的读;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栋房子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提供自学提示: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将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习其它部分

  1、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途中见闻)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束)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换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3、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板书:

  16、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语文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地区的图片,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到处都生活着祖国母亲的各族儿女。有的生活在城市,有的生活在乡村。有的在山区,有的在草原,还有的在沿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不同地区生活图景的课件)

  (课件出示五个小朋友)涛涛、山山、平平、青青和京京,

  他们都说自己的家乡很美。想去看看吗?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请大家一边看大屏幕,一边听老师范读。想一想,这五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里?你认为谁的.家乡美,美在哪儿?

  2.自由说,初步感知课文。

  3.引导学习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瞧,这就是涛涛的家乡,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涛涛到底画了什么呢?把这部分读一读。

  朗读感悟:

  a.引导读出两个那么,感受大海的美及对大海的喜爱,并用那么那么说话。

  b.引导读第二句话,抓住满字,感悟鱼虾很多的样子。

  c.画上的涛涛在干什么呢?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高兴)

  d.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e.此时此刻,你想对涛涛说点什么吗?

  f.假如你是涛涛,怎样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你的家乡呢?(学生自由介绍)

  4.合作学习第3段。

  (课件出示第二幅图)分四人小组学习第3段。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看图感情朗读,说说山山都画了什么,作导游介绍,然后进行展示。(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指导两个那么又高又大的树等词语)

  全班感情朗读。

  5.选择喜欢的部分自学。

  还有平平、青青和京京的家乡没去,小朋友,最想去谁的家乡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仍然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自学。

  全班交流自学体会。

  6.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家乡。

  五个小朋友的家乡多美呀!我们的家乡也很美,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用绚丽的色彩来画一画自己的家乡吧!(学生画家乡)

  2.回家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画。

  第 二 课 时

  复习旧知

  1.分小组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介绍家乡

  学生展示自己画的家乡,并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家乡。

  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

  2.你觉得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脚匹是三声,市是翘舌,楼是边音。

  3.哪些生字是你以前认识的?从哪儿知道的?(学生汇报交流)

  4.再识记其他没记的生字。

  重点区别:吓虾,腿脚,页贝,蜜密,楼数。

  5.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指名认读。

  2.指名说说这些字的笔顺。

  3.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各部分的大小宽窄。

  4.师范写原爱跑。重点指导:原不要多加一点,爱的偏旁不要占太大的位置,跑最后三笔是横折、横、竖弯钩。

  5.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蜓,( ),犹如( )。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的小蜜蜂,( ),好像( )。那鲜红色的大金鱼。

语文教案 篇5

  授课人 孙荪

  授课时间 周三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 高一(6)班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 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 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 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XX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XX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XX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XX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XX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xx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01-16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