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7 08:50:4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合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24-35课时)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语文教案 篇2

  回顾并激情导入。

  我们美丽的祖国有山清水碧的江南水乡,有满目葱绿的西双版纳,有沃野千里的林海雪原,更有那神秘迷人的拉萨古城,那里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令人心驰神往。

  上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导游――少数民族作家次多初步游览了《拉萨古城》。拉萨古城的哪里让你最感兴趣呢?(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随着作家次多游览拉萨,领略古城的独特风情。

  介绍页及学习方法。

  这节课,我们还是采用特殊的学习方式――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运用络,自主学习。现在请大家进入《拉萨古城》的主页,请看屏幕上学习软件,有课文、学习向导、学习宝典、我来露一手、畅所欲言和知识拓展。其中,学习向导了学习课文的方法,学习宝典准备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习资料,我来露一手里有几道习题希望你们都能露一手。知识拓展了更为丰富的有关、拉萨的有关站。

  借助“学习向导”,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点击“学习向导”,请一位同学把其中的学习方法读一读。(学生读)当然,同学们也可以互相讨论,共同学习。下面就请大家用你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吧!

  点击“课文”,开始自主学习。

  交流自主学习的情况。

  同学们学的可真认真,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吧!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将刚才的学习情况向大家作个汇报。

  1民居部分

  先汇报学习课文的有关内容,再谈自己的体会,还可以说说在“学习宝典”中看到的`资料。注意练习朗读。

  2布达拉宫部分

  重点理解、朗读比喻句。

  3大昭寺部分

  让学生演示文中所讲到的边贝墙、香香鸟等图片。

  4八廓街部分

  重点理解其中的两句话,并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体会。

  

  刚才,同学们在学习向导的帮助下,通过络查找资料,自己主动的学习课文,能有这么多收获,真不简单呀!

  请你欣赏。

  拉萨是一个神奇而又美丽古城,她在我们的心中是一片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永远令人心驰神往。请大家点击“请你欣赏”就让我们再次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吧!

  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上之旅,尽情的欣赏了拉萨的美丽风情。在即将结束这次旅行之际,你最想说什么?

  点击“畅所欲言”,写下自己的感受。

  指名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线测试。

  1选择。这节课,我们通过络学习了《拉萨古城》这课文,现在计算机要考考大家,想试试吗?

  点击“我来露一手”(学生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综合实践活动。计算机的作用越来越大,课后我们还可以用计算机络去学习更多更有趣的知识。老师还给同学们设计了一道综合实践活动题,(指名读题)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完成得很出色!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畅所欲言,谈体会。

  2.初显身手,学创作,在对比临写中体会书法作品的无穷魅力。

  3.对对子比赛,积累语言,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重难点、关键:

  1、体会古人在遗词造句方面的匠心独运。

  2、在想象吟泳中体会文字的无穷韵味。

  教具准备:书法作品

  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

  1.生读读想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1)生读一读,简单交流词语的意思。

  (2)想一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3)引导生交流自己当时的感受:

  在什么情况下?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积累,在生活中多观察感悟。

  二、初显身手

  1.生欣赏书上的.书法作品,作一些简单的评议。

  2.师归纳介绍欣赏钢笔书法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字的形态、意境和气势去观察、感悟和体味。

  3.举行钢笔书法临写比赛。组织生评议作品,表扬优等生,鼓励进步生。

  三、作业设计

  总结自己在这次书法赛中的表现,认真选择字帖,完成一幅钢笔书法作品。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介绍与对联有关的趣事。

  2.揭题:对对子。

  二、生练习,找规律

  1.师出示:

  (1)杨柳岸:__村。(杏花)

  (2)明月松间照,___石上__。(清泉流)

  2.生作答,并诵读对联,在感受文字的节奏韵律的同时,找寻对对子的方法。

  3.生练习,快速答题:

  鸟归沙有迹,_____。(帆过水无痕)

  山间明月,______。(海上日出)

  白马秋风塞上,______。(杏花春雨江南)。

  黄菊倚风村酒熟,_______。(紫门临水稻花香)

  三、举行对对子擂台赛

  1.生交流诵读自己收集到的对子。

  2.师出示简单对子,由生试对:

  冬去山明水秀,撸撸撸撸撸?。(春来鸟语花香)

  爆竹传笑语,_______。(腊梅吐幽香)

  春回大地,______。(福满人间)

  天增岁月人增寿,________。(春满人间福满门)

  四、总结

  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

  五、作业设计

  收集古诗词中的对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

  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

  山穷水复疑无路,_______。

  欲穷千里目,_______。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 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书后)(指名读、自由读)。

  2、读句子,(自由读,想读哪句读哪句,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齐读,师生共同享受这份幸福和快乐。)

  是呀,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给他们俩带来多少快乐呀!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的时候,这快乐却不没有了。

  二、初读课文

  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了吧?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它,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词。

  把你们读的情况汇报给大家,谁愿意读?(请一对同位起立读词,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习生字。

  单个读生字,齐读生字。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板画。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这里,大家看,这就是他们的家,(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的家)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应该各建在哪里呢?

  (2)贴房子。

  (学生以课本为依据,在相互交流中贴对房子的位置。)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1、了解课文大意。

  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 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哪里直接写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3、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4、区别“漂”和“飘”。

  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感染学生情绪,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八、九自然段。

  1、小熊、松鼠,此刻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小鸟原因吗?

  2、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3、原来你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虽然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 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谊失而复得,他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五、拓展练习。

  1、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2、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他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

  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

  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一定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愿我们大家永远是朋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 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 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 《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 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 人气喘吁吁的情形 ,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第三课时

  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散裘衾角着羌掣

  2.明内容。

  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三、品析学读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

  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

  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五、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 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写作手法的选用,如夸张、渲染、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骈、散句的运用,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会认会本课生字;理解“伶俐、唉声叹气……”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格尔可汗那里逃走的。

  难点:从神鸟的三个故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

  自主学习:

  1、读一读,我会借助文中注音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丢字,不读破句。

  2、画一画,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在文中所连的词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做一做,完成以下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líng lì wǎn zéi fēn fù zào

  ( ) ( )惜 抓( ) ( ) 干( )

  chè fu jiù bàng wǎn shé

  清( ) 包 ( ) 搭( ) ( ) 毒 ( )

  2、找近、反义词。(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

  近义词:尊贵( )忠实( )吩咐( )埋怨( )

  反义词:伶俐( )清澈( )搭救( )忠实( )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唉声叹气:

  伶 俐:

  吩 咐:

  婉 转:

  4、想一想:在课文中,聪明伶俐的神鸟给依尔特戈尔可汗讲了几个故事。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故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合作探究:

  1、认真读课文,你觉得神鸟有什么特点?

  2、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格尔可汗那里逃走的?

  (1)两人有约定:( )

  (2)( )

  (3)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约定。

  3、依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 )的方法三次逃了,这是课文中的大故事。在这个大故事中,还有三个小故事,他们是( )、( )、( )。

  4、再读三个小故事,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动物。

  (1)请选择你喜欢的人物或动物,谈谈对他(它)的看法。

  (2)想一想,为什么好人也会做错事?

  5、从这三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它告诉我们:处理事情( ),否则会( )。

  拓展延伸

  请向文中的人物或动物说一句赞美或者批评、劝诫的的话。

  畅谈收获: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我会选,本篇文章主要表达了( )(可多选)。

  A、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B、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C、对车主、农妇等人的厌恶、憎恨之情。

  D、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2、选词填空

  既……也…… 既……又……

  (1)要完成这项任务( )要有周密的计划,( )要有切实的措施。

  (2)这个机器人( )可以招待客人,( )可以和人谈话。

  3、造句

  既……也……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全诗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情简析】

  在本课的识字中有大多数字学生已经认识,不会很困难,可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说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本课的前后鼻韵母生字较多,如蛋、连与凉、写、捧、轻、仿、向学生读准音较难,注意指导学生区别。课后我会读是让学生体会词序的变化,学生可能有一定困难。在学生读完课后我会读中的三组词语后,可引导学生照样子再说几组词语,并做找朋友的游戏将词语前后的位置调换,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这一类词语的特点──词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从而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目标预设】

  1、会认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课件(小鸟破壳而出的动画);学生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课。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认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教学互动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蛋字

  1、板书课题:

  (两只鸟蛋)指导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蛋字的,谁会用蛋字组成词语。

  学生齐读课题,交流自己如何认识蛋字的。

  组词:

  鸡蛋、鸭蛋

  2、孩子们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两只鸟蛋在什么地方?它们怎么样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12个生字

  1、教师过渡:

  孩子们头脑中有许许多多的小问号,我们现在就一起读课文,看看能解决哪些?

  ⑴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

  借助拼音,试读课文,小组合作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⑵ 开火车读词语:

  比一比谁会读,谁读得好。

  2、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

  找出不认识的字,小组合作学习。

  3、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点拨:

  捧、抬、投是提手旁。

  冷──凉比较。

  三、初学课文,了解内容

  1、再读课文。这首小诗讲的是什么?请孩子们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多少自己的小问号。

  学生思考汇报:

  讲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

  2、指导朗读:

  你最喜欢哪个小节,愿意读的一起读一读,读完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愿意读第一节的.学生一起讯。

  ⑵ 愿意读第二节的学生站起来读一读。

  ⑶ 愿意读第三节的学生,相互比赛读一读。

  3、引导学生美读小诗:

  学生齐读全文。

  体会小诗的美。

  四、我会写

  1、出示风、问,说说这些字怎么写,已学生字中也有这种半包围结构的字,孩子们找一找,想想该怎么写。

  学生找半包围结构的字向、连、远,书空。

  试说出写这些字的笔画笔顺。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字:

  学生写字。

  比比看谁写得好,各自擦掉写得不好的字,重新写。

  五、教学效果测评

  师及时纠正读音,特别注意叠词的读法。

  学生在小组内开火车认读生词及课后的我会读的词语。

  完成我会写。

  六、拓展性学习

  1、教师聆听学生吟诵:

  学生吟诵最后一节诗,想象所描绘的画面,并画一幅图。

  2、表扬学生创作的画:

  和小组朋友一起评一评自己的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喜欢朗读诗歌,能有感情地朗读本课文,课外喜欢收集诗歌。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互动流程

  一、播放小鸟出世的课件,引入新课

  1、教师放课件(小鸟破壳而出的动画)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学生观看,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鸟是由鸟蛋孵出的,一个鸟蛋就是一只小鸟,我们要爱护每一个鸟蛋。

  2、教师和学生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一首小诗,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读读。

  生积极地打开课本,朗读小诗。

  二、理解课文内容,做变换词序的游戏

  1、指导学生勾画句子。写得如此好的小诗,你最喜欢什么地方,把它勾画下来,在小组内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欣赏自己喜欢的部分,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做出点拨:

  ⑴ 第一节:

  ① 哪些小朋友喜欢第一节?我们站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喜欢第一节的小组站起来朗读。

  ② 你们读得真不错,想不想说些什么?

  生谈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鸟蛋很好玩,我也想玩。

  鸟蛋拿在手里凉凉的,很有趣。

  ③ 教师出示卡片:

  (鸟蛋小小的鸟蛋凉凉的),谁愿意来读读?

  生读卡片。

  ④ (课件显示各种鸟蛋)能不能照卡片上的开式再说一说鸟蛋呢?

  学生回答:鸟蛋圆圆的、鸟蛋滑滑的

  ⑤ 都将词语的顺序调一调,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读调换后的词语,谈发现:

  词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

  ⑥ 扩展:

  你们还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词语吗?

  生交流词语。

  ⑵ 指导朗读第二节,体会焦急的感情:

  生汇报读第二节,比比谁的焦急读的好,做出焦急的动作,再读第二节。

  ⑶ 引读第三节:

  喜欢的学生大声朗读第三节。

  ⑷ 指导第四节:

  说说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情境,你的心情怎样,你想说什么?

  汇报第四节谈谈自己的心情。

  三、背诵课文

  1、总结学习了小诗,你喜欢课文中的这个我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谈自己喜欢的原因。

  2、指导背诵小诗写得好,我的心灵更美,我们一起来背这首诗,看谁背得好?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3、师生比赛,能背诵的孩子举手和教师比赛:

  学生和教师比赛背诵。

  4、扩展:

  除了这首小诗,你还会背哪些?

  学生背诵课外诗歌。

  四、教学效果测评

  教师指导学生填完了以后要读一读,看看自己填写的是否正确:

  读一读,填一填:

  ( )的鸟蛋 ( )的杨树 ( )的太阳 ( )的小河

  小小的( ) 高高的( ) 长长的( ) 红红的( )

  五、拓展性学习

  1、教师发评价表,根据家长的评价为学生加五星。

  2、学生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并朗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9 两只鸟蛋

  取下鸟蛋──送回鸟蛋

  (爱护小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01-16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