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30 09:42:5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思路:

  根据课文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课文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本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己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一)揭题导入新课

  你的家乡在哪儿?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二)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抓住美的景色,指导观赏。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小朋友在做什么?你喜欢吗?

  2.抓住美的语言,朗读感悟。

  (1)老师配乐朗读,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画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3)学生自由朗读,识生字。

  图文结合认识生字宽、虾、脚、捡、贝、壳。

  数数有几句话,每句写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那么那么的句式,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

  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很多。

  3.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4.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三)小组合作学第三段

  看图: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哪儿?有什么景物,他喜欢做什么?

  读文: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小组齐声表演读。

  解说: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图画。

  (四)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学生在第四、五、六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自学。

  2.自学汇报。

  (1)抢认生字:原、奔、密、匹、市、楼。

  (2)解说员解说图画。

  (3)表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4)自学相同段落的同学齐读整段。

  3.出示读读说说,学生读句子、说句子。

  (五)看图,指导背诵

  1.看图提示背诵。

  2.看文听老师朗诵。

  3.倾听同学背诵,回忆印证。

  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实践活动

  画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的家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能灵活用“纵横交错”、“适宜”等词语造句。

  过程与方法

  体会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的精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助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

  2.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生能灵活用“纵横交错”、“适宜”等词语造句。

  教学难点:

  难点是能借助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为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克服种种困难,植树种花、精心护花,从而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伟大精神。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学情分析:

  教学本课时,知道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等学习方法。

  养成训练点:

  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阿联酋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简称,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北临波斯湾。境内大部分是荒漠。属热带沙漠气侯,炎热干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迪拜是全国商业中心。

  迪拜,曾是一片曾经一无所有的沙漠,它在短短的几年内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全世界最现代化的城市。眼下,四通八达的柏油大马路,川流不息的奔驰宝马,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与之相伴的还有绿树成荫,鲜花夹道,芳草成坪,你已经完全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都市里了。如果不是花草下面的沙子,你不会相信你的脚下竟然是一片沙漠。阿联酋人民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沙漠变成了绿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沙漠中的绿洲。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想一想。(学生自学)

  检查生字新词

  出示

  沙漠、盐碱、恶劣、不毛之地、

  代价、挖去、填上、纵横交错、

  漂亮、侍弄、霎时、星罗棋布、

  音:“侍”翘舌音。“漂”是多音字

  形:“劣”上面是一个“少”,“侍”与“待”要区分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霎时:极短时间

  纵横交错:横一条竖一条,交相错杂。

  源源不断:连续不断。

  板结:土壤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灌水或降雨后地面变硬,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不读破句。

  及时帮助学生正音,使学生读得准确、流利。

  重点句指导

  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三、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阿联酋在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阿联酋人民付出很大的代价把沙漠变成了绿洲。

  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第二课时

  一、 细读一、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说到沙漠,沙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沙漠?

  无边无际,黄沙满天,不毛之地,寸草不生,荒无人烟,干旱酷热,缺乏水分,环境恶劣读一组有关沙漠的词。

  师:可是,在阿联酋的沙漠中有片片美丽的绿洲,这多神奇啊!你们想见识一下这片神奇的绿洲吗?好,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我们登上了去阿联酋的飞机。八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阿联酋上空。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教师读第一自然段。

  抓住“到处、白茫茫”想象沙漠的广阔无垠和荒凉,抓住“星罗棋布”想象大沙漠中绿洲遍布的情景

  师:我们在高空惊奇地看到了沙漠中那象征生命的绿洲,想下去看个清楚看个够吗?好,那我们的飞机就在阿联酋茫茫沙漠中的一个绿洲----迪拜降落。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读后交流

  (师播放 迪拜美丽的城市风光,配以描述)

  高高的椰树像一把把大伞,倒映在碧水之中。碧绿的草坪像一块块绿绒地毯。五彩的鲜花竞相开放,组成了绚丽的花海。飞溅的喷泉,整洁的街道,让人流连忘返。站在这里,你绝不会想到,脚下曾是一片贫瘠的沙漠……

  师:看了画面你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二、细读第三至六自然段

  师:这一片片绿洲是那么迷人。而这迷人的绿洲却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这沙漠中绿洲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听听阿拉伯朋友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把你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画下来,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自学

  全班交流

  a、环境之恶劣。

  出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据说这里每种植一棵树的成本在3000美元以上。

  师:在农村,培养一个孩子约两万元左右,那么培养一棵树大约是多少?可是老师却不太相信,难道培育一棵树要这么多钱?所以我想这样读:“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谁能从文中找出理由说服我?

  生:;因为环境恶劣,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师补充小结:那儿的气候炎热干燥,一年之中很少下雨,沙漠中还时常会有沙尘暴。土地咸而板结,水也是咸的,环境十分恶劣,是块不毛之地!

  b、建设之不易。

  师过渡:还有什么地方也得花钱?

  出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生:“从国处买来”要花大量的财力。“挖、填、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小结:阿联酋人民建设绿洲很不容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辛勤的劳动。说到这儿,老师完全相信了这句话。我的问号改成了感叹号。谁 能替 老师读?

  出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育一个孩子!

  C、代价之巨大

  师:让我们来算一算,一棵树是两万,两棵呢?三棵?四棵?五棵?十棵?一百棵?一千棵?那么,建一个中心公园得多少钱?建一座城市付出的代价更是惊人的。算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

  师小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联酋人民为了建设绿洲,真可以说是“不惜代价”。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阿拉伯朋友这样说。(出示并齐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师:过渡:让我们沿着宽阔的林阴大道边听边走,跟随友好的阿拉伯朋友继续前行,前面就是迪拜最大的中心公园。啊,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好美的景色啊!快进去好好欣赏一番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到7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这部分内容的一句话。

  学生回答: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公园里的小树,小草,小花,请闭上眼想象,“呼呼呼-------”一阵狂风吹过,黄沙漫天飞舞,沙子迷住了你的眼睛,弄脏了你的脸和头发,你们觉得怎么样?想干什么?好,我就是园林工人,让我拉出大皮管,打开水龙头,“沙沙沙------”一阵雨雾洒下来,把你们淋得干干净净,感觉怎么样?这么一洒,树叶更绿了,小草更翠了,鲜花更艳了。你们就更漂亮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师生交流)

  师:只有园林工人才这么爱护花草树木吗?你从哪里看出?读:地上没有一片落叶……

  师:是啊,阿联酋人民人人爱护花草树木,个个自觉保护环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学生回答:沙漠环境恶劣,花草树木来之不易,能够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四至六自然段)

  三、联系实际,抒发感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阿联酋看到这么美的绿洲,感受到这儿的人民对花草树木像孩子般的精心呵护,在今天的旅行即将结束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呢?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

  师:生活在沙漠的人们,竭尽全力地想把沙漠改造成绿洲;生活在绿洲的人们,却正盲目无知地把绿洲毁坏成沙漠。人类啊,请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地球!

  四、作业

  仔细观察题头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可以用上书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漠中的绿洲

  环境恶劣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 鲜花遍地

  建设:不惜代价

  侍弄:无比精心

  (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部分,我主要由“为什么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的问题导入,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通过三个“买来”以及“挖去”、 “填上”“埋下”等词语了解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代价之昂贵,体会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最后,用感人的言辞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写了宣传语。像类似的文章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深远,值得好好学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哪是绝句,哪是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

  (一)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乡水“送别”诗人远行。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

  4.品析鉴赏。

  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顿使人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问: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使学生领会:“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问:诗人已为荆门山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使学生领会: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赏析“万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实令人称叹。

  5.学生朗读全诗,当堂背诵。

  三、第二首《秋词》

  (一)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前两句系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像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像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背诵前三首诗。

  二、第四首《过零丁洋》

  (一)解题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见课文注释)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韵脚均为后鼻音,全诗应读出悲壮的感情(后两句宜读得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因注释较详细,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补充:

  一经:指《五经》中的一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宋朝科举考经义,可在《五经》中选一经。“起一经”是说作者由科举出身。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前一个“惶恐”和“零丁”均为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取实义。

  4、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才相呼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谈出新意。

  5.学生朗读全诗并当堂背诵。

  三、第五首《浣溪沙》

  (一)解题

  苏轼这首词写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政治上失意,生活亦陷入困顿,但他仍对人生抱乐观的态度。他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象,不由产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不仅在诗歌创作上首开宋代诗歌新风气,而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之一。其词作个性鲜明,风格豪迈,视野开阔,意趣横生。《浣溪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尚:尚且。 休:不要。

  4.品析鉴赏。

  问:这首词就表达方式而言,上下阕有什么不同?明确:上阕为描写,状景中流露出愉悦之情;下阕议论兼抒情,写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中的人生哲理绝非凭空产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之感慨由何引发,二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谁道”句系由作者看到的“溪水西流”而引发。本应东去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人生为什么不能青春永驻呢?词中的“少”宜理解为精神之“少”,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5.学生诵读全词并当堂背诵。

  6.课堂训练。

  按课后练习四的要求对“对子”。

  朗读并背熟五首诗词。学生互查,教师当堂抽查。

  四、布置作业

  1.属对练习:古、生、前、浮

  2.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

  (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要求:

  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⑴ 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⑵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⑴ 选择住址方面:

  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选址)

  ⑵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⑶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画画蟋蟀的住宅,并同桌间介绍一下。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了解到桂林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样的水。

  二、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三、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 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四、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背诵第2、3自然段。

  七、安全教育:文明休息,进餐。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