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秦岭—淮河线》教案一等奖

《秦岭—淮河线》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3-12-20 08:17:3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秦岭—淮河线》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秦岭—淮河线》教案一等奖,欢迎阅读与收藏。

《秦岭—淮河线》教案一等奖

《秦岭—淮河线》教案一等奖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对南北气候的影响;

  2.了解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区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

  2.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3.能熟练识读各类地图,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并能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归纳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

  5.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力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2.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树立各地区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地区文化的价值观;

  3.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2.难点: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反映南北方差异的图片、生活场景。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利用书本和互联网等途径调查南方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生产特点和生活方式。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是一节探究研讨课,教学活动中对探究研讨课的特点有了较好的体现,即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本课以南北差异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在一个又一个的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和延伸课外,升华本节课的主题。

  (3)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培养学生爱乡之情,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因为会看地图,会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为以后更好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在“南北差异的缘由”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等温线图和年降水量线图,让学生从这些地图中寻找信息,得出结论。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就显得事半功倍。

  2.不足之处

  (1)在学情上,学生对南北方的差异没有直观的感受,很多同学没去过北方,很多体验是不具备的。而对此,我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详细的北方生产生活场景,所以导致学生对南北差异的表现的回答更多的是“以书为本”──照搬书本内容,缺少自我的体验和思考。同时,学生回答也不够全面。另外实际授课中,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关系的解读不够全面。有些问题是泛泛而谈。还有,实际授课中对学生问题的回应和延伸不够,这反映了基本功有待提高。

  (2)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于教材中的气温图和年降水量图的分析还不够深入,使得很多学生还是很难对此类地图进行分析,更不用说从中获取信息。

《秦岭—淮河线》教案一等奖2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它划分了我国的南方和北方,是我国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两侧地理景观有显着差异,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二、教材分析

  教材开篇用通过读图活动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通过阅读材料介绍了秦岭、淮河的基本情况。接着进入了本节课的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教材通过表格的形式列举了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最后又简述了中国四大地理分区范围、界限等方面概况,这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基础,也是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内容。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针对初中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初二学生对地理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构建起了一定的地理思维。特别是学习过学习过世界地理之后,已经对如何学习一个区域有了一定了解,掌握了学习方法。

  从智力发展水平上来看,初二学生正在由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度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直观生动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开发和挖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能说出秦岭、淮河的位置。

  2、通过比较,总结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3、通过阅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能说出中国自然地理四大分区及其界线。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回答问题,培养和提升从专题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自学中国四大地理分区,提升自学能力

  3、通过归纳总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培养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激发和提升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五、教了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及其界限

  2、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六、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图文结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述法等方法。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中国地图,有关秦岭、淮河的图片

  八、课型:综合课

  九、课时:1课时

【《秦岭—淮河线》教案一等奖】相关文章:

秦淮河导游词02-12

秦岭发电厂实习报告02-21

《画》教案一等奖10-20

《斑纹》教案一等奖12-12

线与角教案09-28

相交线教案03-09

《月亮湾》教案一等奖12-11

山中访友教案一等奖08-26

点和线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