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高一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时间:2023-12-02 06:58:0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政治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政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1

  教学目标

  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和理论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了解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理解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以后各课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具体要求

  知识要求

  识记以下知识: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理解以下知识:

  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生产率成反比。

  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结合现实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由已知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新判断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党的经济政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觉悟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正确认识和对待货币的作用,破除“金钱万能论”。

高一政治教案2

  二、知识分析:

  1、关于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

  (1)市场主体:

  ①:市场主体的范围既包括独立的个人,也包括以一定方式出现的企业、团体、机构;

  ②:市场主体既包括盈利性机构,如工厂、商店、银行等,也包括非盈利性机构,如学校、医院、各种社会团体等,还包括一些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婚姻介绍所等;

  ③: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④:与市场主体相对应的市场客体,指市场上交易的各种商品和服务。

  (2)企业:

  ①:企业的概念:

  ②:企业两大特征:①以赢利为根本目的。这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独立的经济组织。非政治组织或社会团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③: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④:企业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根据这一条件,总厂下属的分厂、总公司下属的分公司都被排除在企业的范围之外。

  (3)关于企业法人,主要懂得企业法人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盈利性是企业法人最主要的特点及其与自然人的区别(图表):

  2、公司:

  对学生来说容易把公司与企业混淆起来,教师可从几方面进行讲解:

  (1)含义:

  (2)特征:①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经济组织,依法成立表明公司的'设立必须由法律做出统一规定或经由国家行政机关批准;②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这是公司作为企业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显著特征;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地位: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制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不是最多的,但是他们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市场经济国家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形式;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教案(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高一政治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

  (1)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2)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种类。

  理解:

  (1)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

  (2)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

  (3)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

  (4)财政支出的巨大作用。

  运用:

  (1)通过对所给财政图表、数字的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2)能正确认识和简单评价政府工作报告中财政工作报告。

  (3)联系当前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联系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综合提炼,得出结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综合、归纳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财政支出教学,使学生增强国家观念,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国家建设为重,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

  2、通过财政作用教学,教育学生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点我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表明,我国财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

  财政的作用、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及实质

  (1)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2)实质:财政的实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3、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核心讲解: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答: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衡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要,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核心讲解:分析不同财政政策的异同

  答: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1)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2)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内容:积极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实施条件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经济平稳运行,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措施: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实施目的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增长。

  联系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_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分配政策对国家财政收入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间的关系。

  核心讲解:“国家财政收入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为什么?

  答:财政节余并非越多越好,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财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适时适度,如在通货紧缩时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就会出现一定的财政赤字,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赤字过大,就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引发通货膨胀。

  2、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

  (2)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核心讲解:了解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答:

  (1)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收入和支出相等是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财政节余并非越多越好,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财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适时适度,如在通货紧缩时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就会出现一定的`财政赤字,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赤字过大,就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引发通货膨胀。

  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收入(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可能伴随着一定的财政赤字,所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叫赤字政策。相反,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税收),减少财政

  核心讲解: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异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二者往往相互配合起作用。但二者在政策的制定者、具体内容与措施等方面则有所不同。财政政策由国家财政部制定,经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方可实施;货币政策则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实施。凡有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的调整、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债等都属于财政政策;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的调整等则属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极其相应的政策措施。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国库券的履行、保护价收购粮食等。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都通过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来实现经济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两者相互配合起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的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和银行利率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存贷款利息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直接制定,经国务院批准。

  三、课余作业

  讨论: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课后小结

  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高一政治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货币的职能;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现行货币的调查、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纸币的爱护及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货币的本质,教师可以结合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来说明其本质。

  教师在解释本质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货币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关于货币的产生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

  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三、书中共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货币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四、关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高一政治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市场主体、企业、股份公司、股票、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的含义;阐释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阐释企业依法竞争、优胜劣汰,出现破产、兼并是必然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结合《公司法》学习企业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企业成为企业法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今后如果申办企业、公司,至少先准备这些条件,也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2、通过结合《证券法》学习股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与股票有关的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会运用基本知识、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3、通过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教学,加强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懂得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4、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研究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企业亏损与企业经营者的关系,懂得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经营者,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收集、整理的能力,懂得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观察、说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以及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及其光明前景,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增强改革、效率、竞争、法律意识。

高一政治教案6

:世界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抻,进入80年代,每年砍伐森林15万平方千米,热带雨林每年消失11万平方千米)、土壤侵蚀严重、物种资源减少、水资源匮乏(世界上有80个国家,20亿人口在缺水的边缘)、矿产资源枯竭等等。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环境问题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上述材料说明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引起当代人的深思,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最终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这正是本节课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

  提问:环境是指什么?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理解这里的环境,要掌握三层意思:①以人类为中心,指人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②它指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其范围是很广泛的;③它主要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要素,这些要素中,既包括天然的,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要素。

  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又是自然环境的利用者和改造者,人的活动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当代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9页内容后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二是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

  a。我国森林覆盖率解放初为13%,现在仅为8。9%。目前我国沙化面积约90万平千米,至今仍以每年5000平方千米加速扩张。水土流失面积增至357万平方千米以上,占国土总面积的40%。中华大地4条江河每年把50多亿吨表土汇入汪洋大海,随之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超过全国化肥施用量和年产量。

  b。全国5000余座城市,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被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列。1996年我国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的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我国七大水系中的辽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材料说明:我国森林减少,沙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土壤质量退化、大气污染、水污梁现象十分严重。总之,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必须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第一,威胁生态平衡(板书)

  [案例]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北边有一个大草原,草原上有很多鹿,这里草肥水美,本应该繁殖更多的鹿,然而猎人们发现,鹿的数目并不增加,总是保持在4000头左右,猎人们认为,鹿是被狼和山狮吃掉了,于是,捕杀狼和山狮的活动持续了10年,狼和山狮被杀得一头不剩。鹿果然多了起来,即由原来的4000头增到10万头,这简直是爆炸性的增长。猎人们高兴极了,可是他们却没有想到,草原上的草根本不够10万头鹿吃,饥饿夺去了鹿的生命,仅仅两个冬天,就饿死了6万头,后来只剩下一万头。这时,草原上的草连1万头鹿也养不活了,庞大的鹿群践踏草皮,“绿色地毯”被破坏的残败不堪,不少地方已经变得寸草不生了,多少年过后,这里仍未再现当年的风光。

  提问:这段资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说明了人类破坏环境已威胁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环境中的无生命要素、生物要素构成。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环境在长期适应过程当中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牌相对稳定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种类组成、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空气、阳光、水等生物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

  据调查,西双版纳天然林面积大幅度下降,从1952年的105万公项降至30万公项。天然林下降后产生了严惩的后果。

  森林生态呈现退化趋势,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和森林病虫害大增,恶性杂草大量繁殖等等。

  很多物种消失,科学研究显示,天然林每减少1万亩,就使一个物种消失,并对另一个物种的生活环境构成威胁。照此计算,50年来,西双版纳天然林减少1千多万亩,更新换代的牿数量是非常惊人的。

  引起气候变化,一年四季温差加大,使该地区年降雨量平均减少50到60毫米,相对湿度下降。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森林资源减少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西双版纳天然林大幅度下降从现象上看,导致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病虫害大增、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从实质上看,森林的破坏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请同学们接着看一组材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第三世界与水有关的疾病,每8秒钟就会使一个孩子死去。由被污染的饮水引发的疾病每年至少造成1500万人死亡。

  在我国,恶性肿瘤成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平均死亡率为127/10万人,大城市高达135/10万人。环境污染是致病的原因。在占全国煤资源70%的山西,因土法炼焦等落后的开发方式使该地区癌症发病率、新生儿死亡率和畸形率高,成了污染的牺牲品。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材料说明: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同样十分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第二、危害人类的健康。(板书)

  提问:你生活的地区有环境污染吗?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瓜果蔬菜,遭受噪音的折磨,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

  我国海南天然林面积由1956年的86。6万公项减至目前的2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26%降至7。2%,若照此速度发展下去,用不到20年的时间,天然林荡然无存。

  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第9位,但人均仅2。9吨,居世界第49位。专家预估,若按目前的开采方式和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储量。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上述材料说明:人类环境中的森林、石油等资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可以无限使用。破坏性的开发利用,最终将导致资源的枯竭,那时人类连生存都将遇到困难。还谈什么发展!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使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人类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提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基本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发展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承戴能力相协调,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呼吁人类善待地球母亲为我们“天造地设”的生态环境,停止污染和破坏。

  对此,我国积极响应,全民动员,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口号,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20xx年远景目标”之中。那么环境问题是如何危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童话故事。

  [故事梗概]在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里,居住着可爱的土精灵。有一天,山里来的野猪当上了村长,他要求大家种十二季稻,认为能赚原来的十二倍的钱。为了让庄稼长得更快,田里装上了强光灯,野猪村长还命令大家往田里喷洒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几个月后,村民们赚到了几年才能赚到的钱。村民发了财,土精灵却被化肥、农药害得生了病。奇怪的是村民要到别村买单季稻来吃,因为十二季稻不香。一年过去了,过度的耕种,使最强壮的土精灵也得了严重的营养不良症。除夕那天,最后一批土精灵离开了这片故土。从此,这块土地再也不能种庄稼了,村民们后悔极了……

  下面请同学分组讨论,并回答这则故事的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需要的发展途径,达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像故事中那样如果过度开垦、种植、滥施化肥,就会使土地板结,失去营养,破坏生态平衡。

  这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将受到限制,长此以往,就会危及人类的生存。

  提问:目前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首先,我国人口众多,总人口已接近13亿,致使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如人均耕地面积、森林面积、草原面积、矿产资源以及淡水资源分另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3、1/6、1/2、1/2、1/4。其次,我国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城市环境污染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这些,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环境的含义,环境要素的内容,环境问题的含义、表现以及危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以及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紧迫性。

  调查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设计一些好的措施。

高一政治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我国政府的职能和性质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探究学习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和正确[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政府的作用,理解政府性质。

  教学重点:政府的职能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我国的性质。教师简介本课内容。

  【新授内容】

  一、〈危难之中见公仆本色〉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我国政府在“非典”期间采取的措施体现了政府是什么职能?我们的生活与政府履行职能有什么关系?教师归纳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政府的工作。导入新课。

  二、〈政府的主要职能〉

  1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的职能,政府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具有维护人民利益的职能。

  2我国政府职能的内容:

  A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手段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避免政府直接插手干预。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思想教育。二是发展教科文卫事业。

  D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3 正确行使政府职能

  A 社会生活离不开政府职能的履行但是政府不能包办一切。各个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政府只能起到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作用。

  三、〈便民利民的政府〉

  1 人们的公共生活必然受到政府的管理。启发学生列举接受政府管理的事例,教师总结归纳:生活处处有政府活动的影子,离开了政府的`管理,社会就成了一盘散棋。

  2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阅读教材然后学生补充。

  3简介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

  4学会正确评议政府

  【课堂复习】

  一,当堂提问: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二 填空:我们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既 又接受 。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的政府,了解政府的 相信我们的政府是 的政府, 政府的工作 政府的帮助 政府的行为,是我们的 和 的体现。

  【课后作业】辨析:公民和政府的关系就是公民必须接受政府的管理

高一政治教案8

  【学习要求】

  1、理解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了解 建立国际新秩序

  【学习重点】 和平问题、发展问题

  【自学提纲】

  一 、历史的沉思 时代的启示 探究与共享

  二 、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

  1、和平问题

  (1)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原因

  (4)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

  表现为 ①

  ②

  ③

  (5)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2、发展问题

  (1)含义

  (2)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重 (发展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① ② ③

  三、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2、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怎样解决)

  3、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四个保障)

  4、中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

  【知识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

  ①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②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③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④南北发展不平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

  A.战争与和平 B.和平与发展 C.人口与环境 D.人口与资源

  3、和平成为时代的主题,下列能反映这一内容的选项有

  A.美英发动对伊战争 B.全球共同防治禽流感

  C.中东和平路线图的实施 D.黎巴嫩局部武装冲突升级

  4、下列选项中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

  ① 恐怖主义 ②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民族、宗教矛盾和边境、领土争端 ④ 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A、①② B、 ①②③④ C.②④ D.②

  5、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

  A、中国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B、各国都维护国内稳定,反对分裂

  C、要建立以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D、坚决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6、目前世界上仍有13亿贫困人口,8亿人忍受着饥饿,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的人不能上学,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总额达2.5万亿美圆。这说明

  ① 发展问题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 ② 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

  ③ 外债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 ④ 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简答题:

  7、材料一 当今世界,美国单边主义凸现;国际恐怖主义猖獗;中东局势不断恶化;印巴关系紧张;朝核危机未解

  材料二 据统计,全世界约有28亿人每天的生活开支不到2美元,其中12亿人被认为是赤贫者,他们每天的收入相当于1美元,这些贫困人口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如何解决两则材料反映的问题?

  1、A 2、B 3、C 4、B 5、C 6、A

  7、(1)材料一反映了和平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十分艰巨。

  材料二反映了发展问题不容忽视。当今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

  (2)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第二,反对战争、反对武力,国家间的矛盾、争端应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

  第三,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逐步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不利地位。

高一政治教案9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益,把握提高经济效益要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并培养学生探究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教学难点:管理也是生产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二课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关于消费的内容,而在第三课中是学习关于生产的内容。很显然,我们会发现生产和消费是一对矛盾。人们对消费的需求是无限的,而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倒不是说人类自身能力有限而是生产所需要的生产性资源是有限的。

  那什么是生产性资源呢?(生产中所需要的一切)劳动力、科技、信息、生产资料(资金,能源、厂房、设备、原材料等等)

  这些资源肯定是有限的。(上海夏季限电,今年冬天可能第一次限电;湖南的限电要到明年3月才缓解;0号柴油缺货,加油要排队每次最多加50元)

  同一块土地可以种粮食,种棉花;同一批钢材可以造汽车,可以造飞机。人们要做出选择,做出分配。同样这些生产性资源向什么方向,按什么比例进行配置,由此达到的社会满足程度是不一样的。(当初应该想到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分配到能源方面的资源应该多些,但是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多配置一些,造成今天被制的局面。电力不足对国民经济各部门都造成极大影响,如果当时多配制一点就不会造成这样的局面了)这两种配置方式造成了不同的后果,这种给社会带来的满足程度的不同,我们称之为经济效益不同。(经济效益的含义)

  二、教授新课:

  在花费同样多生产性资源情况下,是效益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啊?——当然是越高越好啊。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呢?——这就是今天重点要研究的问题。

  发展经济一般说来就表现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的量和质的增加。怎么样才能增加人们需要产品的数量呢,你们给我想个办法?量的增加不外乎两个办法:一、一个工厂不够就多开几家工厂或扩大工厂的规模,还使用原来的技术和设备,最常用的——可以用吗?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没有新的科技发明创造还是可以用的,特别是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这种生产方式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品总量是增加了,但是效益没有增加,它的投入和产出是同比增长的。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啊?现在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科技层出不穷,一旦使用了新的科技来生产,在花费同样多生产性资源的条件下,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不是更好吗——这种方式就是集约型的生产方式,这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花费同样多的资源产生的产值是不一样的.)

  我国在这个方面还是大有潜力可挖,通过集约型生产可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切实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说到这里,我们对提高经济效益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要问问大家了

  有人说,提高经济效益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吗?

  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确实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还远远不够,如果仅是这样还可能造成极大的浪费——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啊?为什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效益没有提高反而造成浪费呢?生产出来的产品不需要或者不需要那么多(库存的皮鞋,热水瓶,胶鞋)

  有人说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对吗?

  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当然赢利水平肯定是提高了,但是有的时候赢利水平提高了并不都是因为提高了经济效益。(供求关系,时间差,地区差,非典时期口罩和醋)

  这样我们对提高经济效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从含义中我们很清楚的看到有2个方面的要求:一、力求让现有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不能用巨大的代价来制造少量的产品。二、生产必须严格按照社会的现实需要来安排和进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能制造大批吾人需要的滞销产品。

  当然提高经济效益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事情,它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协调配合。

  我们已经讨论了什么是经济效益,为什么要提高经济效益?,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研究怎么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多媒体演示:NOKIA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讨论NOKIA成功的秘诀,广告词,科技以人为本。

  首先使用GSM技术,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首先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使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和更新,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水平。(袁隆平水稻新品种,中国的航天科技,知识工人,灰领人才,知识就是力量,对铁矿石、石油的利用,废旧手机和电子产品的回收获得贵金属,纳米技术净化空气和水,与全氟萘烷合成可以修补臭氧层,从珊瑚和海绵中分离出抗癌物质,新能源的使用)让学生举例——教师归纳到:新技术的使用使生产中的消耗减少,多功能的电子产品高技术含量受到人们的欢迎。

  NOKIA采用分层管理,权利下放。——提高经济效益还要依靠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海尔的管理格言,管理也是生产力,MBA,MPA,企业的微观管理内部管理,外部管理,宏观的经济管理:国家的产业政策)让学生举例

  科技和管理是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两个轮子。

  学生活动:

  每4人一组,有500万资金,运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开发一个新产品,要求写清楚开发的原因和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和原因。

  三、课堂小结(概括板书)

  四、布置作业

高一政治教案10

  一、教学要求

  1、基本目标:

  (1)懂得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知道总体小康的特点和全面小康目标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二、基础知识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的表现:

  微观上,城乡居民的 、 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过渡到消费,部分向消费迈进。

  宏观上,国家的整体大大增加。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2、总体小康的.特点:xx的小康。

  3、奋斗目标(远景目标):

  ①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国家整体实力方面)

  ②成为_______________、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人民生活方面)

  ③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政治权利素质方面)

  ④成为_________________、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社会制度方面)

  ⑤成为_____________、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国际责任方面)。”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是:

  ①增强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

  ② 人民生活。

  ③建设文明。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_________的发展过程。

  三、思考问题

  1、全面小康的实现是同时、同步完成的吗?

  四、深化拓展

  1、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比较:

  总体小康全面小康

  标准的小康,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的小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全面程度偏重于消费的小康,不全面更全面, 全面发展的小康。

高一政治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多样性

  难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探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展示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承载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各国标志性的建筑显示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即世界文化是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的。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外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一下纷呈的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

  ①含义: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意义:

  第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第二: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高一政治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主要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汇票、支票及其主要用途;了解外汇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节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国家金融制度

  教学重点:外汇

  教学难点:汇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导入新课】

  当我们去商店买东西时,例如说买笔,我们会直接给店主钱。然而,当我们要在网上购买一件货物或是向一些外地朋友买东西,你怎么办?

  这两种就是人们常用的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前者主要是用纸币来完成货币的支付手段,而后者是收付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货币的收付行为。(P7)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板书)

  一、信用工具(板书)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板书)

  银行为什么要开展办理结算这个业务?可以避免大量使用现金带来的麻烦。大量使用现金有哪些麻烦?学生:1、容易丢失,2、结算不方便,3、外出带很多现金可能出现的意外。

  过渡:所以,办理结算必须使用一些信用工具,而这些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汇票和支票。

  2、常用的信用工具

  ⑴、 信用卡(板书)

  讲之前可将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已经各种其他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指出哪个为信用卡。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信用卡吗?接着指出:信用卡含义:是银行发给自己信用情况较好的公司及有稳定收入的个人以便其购买商品或取得服务的信用凭证。(P7)

  提问:信用卡为什么会流行?你们在使用信用卡时,感觉到信用卡有什么好处没有?(P8练习)

  就是因为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使用起来方便、安全,外出购物,使用者可以不必携带大量的现金,并且还可以超出自己的存款数进行支付;对收款人方来说,可以节省大量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现金的劳动;对于银行来说,发行信用卡不但节省大量印刷、发行、收付、清点、保管现金的劳动,而且可向使用信用卡的一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当持卡者透支时,银行还可以作为贷款收取较高的利息。正因为信用卡如此方便,有如此的好处,所以它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支付行为,人人离不开卡。

  过渡:点出信用卡在货币发展史上的地位,即货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对于比较陌生的'电子货币,必须交代清楚其内涵和外延

  内涵: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存款。外延:包括信用卡,自动柜员机,电子转帐终端等组成的银行交易工具和业务;出现电子货币的原因: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时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半导体产业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

  ⑵、支票(板书)

  支票就是一种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请讨论P9探究活动1。并看相关链接1

  注意: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

  (二)、外汇(板书)

  讨论P10探究活动1,(必须用到外汇)。

  外汇:一国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用以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其有两个基本特征:①它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凡用本国货币表示的有价证劵、信用工具均不属于外汇。②、它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形式的资产或支付手段,凡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外国货币不属于外汇。

  汇率: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称为汇率或是汇价。汇率表明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

  汇率的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折合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方法。如1美元可以兑换8元人民币,即$1=¥8。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折合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如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0.125美元,即¥1=$0.125。目前,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均使用直接标价法。

  讨论P10探究活动,并联系时政热点:小组讨论升值与贬值的利弊。(结论:稳定的意义)

  本课总结:这堂课我们懂得什么是信用卡、支票、汇票,知道什么是外汇,理解保持币值稳定的意义。

  作业:人民币升值与贬值的利弊。

高一政治教案1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公民法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政治性义务的内容。

  (2)把握政治自由和法律的关系,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

  (3)把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4)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联合实际,结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来说明为什么其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联系实际,结合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及原则,分析说明权利与义务的辨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权利观、义务观,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特权”、“拖权”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处理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2)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的政治生活,做到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学习重难点]

  (1)公民法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政治性义务的内容。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

  (3)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自主梳理]

  一、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关系。 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 。

  二、神圣的权利 庄严的义务

  1.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 、 为基准的。

  2.公民依法享有选举 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公民被选举为 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 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

  3.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 权利和自由。

  4. 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5.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 的重要方式,是 的具体表现。

  6.公民的监督权是指 的权利。它包括了批评权、 、 、 和 等。

  7.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即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 。

  8. 、 ,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9. 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高一政治教案14

  第十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试说明]

  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局限性。

  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住处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就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调节的缺陷。

  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必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措施: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xb1.c

  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把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梳通】:

  1、知识结构:

  2、重点:(1)市场怎样调节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3)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4)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难点:(1)市场怎样调节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中的经济政策

  4、对比分析:

  市场调节的优缺点比较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能够利用利益杠杆,通过竞争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进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

  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第十一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试说明]

  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说明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xx年力争比20xx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大小的唯一指标,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片面的。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说明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经济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出口、消费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的统一。

  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统筹城乡发展。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知识梳通]

  1、知识结构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康

  社 经济建设目标

  会 内涵

  的 科学发展观

  经 意义

  济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建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设

  2、重点:

  (1)、总体小康的表现及特点:

  (一)、总体小康的表现:

  ①、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②、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二)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目标及经济建设的目标:

  ①、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经济建设的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xx年力争比20xx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3、难点:

  (1)、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国家的发展有害无益。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发展。

  (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措施:

  ①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④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十二课 面向世界 对外开放

  [考试说明]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了解跨国公司的作用

  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作用

  理解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了解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即既有利也有弊。

  利: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到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理解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必要性:①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的要求;②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③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措施:①我们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③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1. 商品的基本属性P5(选择题角度把握)

  (1) 价值和使用价值(从商品的基本属性看产品的质量就是指使用价值);(2)支付

  手段P7,支付手段适用于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2.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P4~P5(选择题角度把握)

  货币是商品交换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过了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贵重金属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注意:金银纪念币的本质是金属货币)

  3. 货币的基本职能P5~P7(选择题角度把握)

  (1)基本职能主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此外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等。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生产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就是货币的多少。执行价值尺度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2)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流通手段。

  例题:王大伯从银行领取了3000元工资,在家店超市看中了1台标价为5999元的电视,通过讨价,最终以5000元购买。

  问材料中的3000元,5999元,5000元分别体现的货币______________________职能?

  答案:支付手段(3000元是工资)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4. 纸币的发行(选择题角度把握)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写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无权规定纸币的共买力。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P8(公式:流通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5.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6. 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选择题角度把握)

  (1) 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人民币汇率跌落。反之,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升高。

  (2)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①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③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失业增加;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一) 价格

  1. 影响价格的因素P11~P12(主观题角度把握)----(问为什么的问题,如:价格为什么会上涨?)

  (1)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供求影响价格(结合材料,分析,其实就是抄材料)

  2 .商品价值两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3~P14(选择题角度把握)

  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说明生产效率高,在时常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例题:生产同一件衣服,A用6小时,B用8小时,C用10小时,D由于改进技术,只用了4小时.问:A.B.C.D生产这件衣服的价值量是( )

  A. A价值良最大 B. B的价值量最大 C. D的价值量最大 D. ABCD一样的

  正解:选D,价值量只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www.xkb1.com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P14(选择题角度把握)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P15~P16(主观题角度把握) -----(问为什么的问题)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②不同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消费需求量影响比较大③消费受相关商品(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懂的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分析变动关系)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生产效率③生产销售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就是要求商品生产者生产质量好的商品)

  例题:材料一:进入20xx年10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从70美元持续上张,逼近80美元大关.受其影响国内油价延续小幅高频的调整风格。有专家指出,原油价格上涨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每年约有1%的新增探明储量;二是伴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原油消费水平今后20年将上升1.9%;三是开采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支持油价升高;从长期来看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起价格上升是不可避免。

  材料二:根据市场调查分析的结果,如油价持续上涨,将有5成的车主会减少使用汽车的频率。在调查中,44.1%的人表示将会推迟购车计划,32.9%表示将会选择小排量汽车.油的涨价使人们使用另一染油,柴油开始受关注,对其需求量不断上升。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价格变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3)假如你是汽车企业经营者应如何应对油价高,使企业走出困境?

  答案:(1)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油价升高。伴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原油消费水平今后20年将上升1.9%(这句就是结合材料分析)②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价格就高,生产石油成本不断加大,导致价格升高。开采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支持油价升高;从长期来看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起价格上升是不可避免。(这句就是结合材料分析)

  (2)①价格影响生活需求,价格高,人们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会增多。油价升高,会使车主会减少使用汽车的频率。②人们对一种商品的需求,不但受该商品价格影响,也受相关商品价格影响(互补品、互替品)32.9%表示将会选择小排量汽车.油的涨价仍人们的汽车的使用的另一染油,柴油开始密切关注,对起需求量不断上升

  (3)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生产效率③生产销售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三)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P17~P18 (主观题角度把握)

  (1)客观因素:①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的水平;②居民收入(包括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的大小)③物价总水平

  例题:从客观因素角度,启发我们要如何提高任命消费水平?

  答:根本是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健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差距,加强国家宏观调空,稳定物价。

  (2) 主观因素: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①从众心理,跟风随大流,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②求异心理,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可取的。③攀比心理,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④求实心理主导消费

  2. 做理智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P21~P22(主观题角度把握)----(问怎么办的问题,如:怎样做个理性的消费者)

  ①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④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答题浅规则介绍:对于主观题目,一般地主要问四方面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和理解或启示。通常的,是什么就是指问(含义,本质,特点);为什么就是指问(作用,原因,意义,影响,重要性);怎么办就是指问(措施,态度)特别的,对于怎么办的问题要看起题目是问政府还是个人或者整体。对于理解,启示类题目,一般可以套用回答为什么的答案+怎么办的答案。

高一政治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题的教学内容。监督权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之一,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也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主要学习民主监督权利的具体内容,进行民主监督的渠道、意义,使学生正确行使监督权。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同时又为后面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做好必要的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因此本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在思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正确参与民主监督,共同守望公共家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公民监督权的内容;明确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懂得公民要负责任的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能力目标

  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归纳;对进行民主监督的行为能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正确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自己享有的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加强法制观念,养成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方式、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意义。

  2、教学难点:正确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五、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高一政治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政治的教学总结03-07

高一政治《依法纳税》说课稿03-18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02-26

高一政治工作总结12-31

高一政治组工作总结12-22

高一政治《消费及其类型》说课稿07-20

初中政治教案03-01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5篇03-04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15篇)03-14

小学政治教案11-15